书城历史近代十一位国学大师讲国史
19988700000051

第51章 梁启超、孟森、吕思勉讲清史(1)

清朝(1636~1912年)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帝制王朝。共有十二帝,国祚267年。清朝建国后,历经康雍乾三朝,发展到鼎盛。这一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基本上奠定了中国版图,同时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清朝统治瓦解,1912年2月12日,清帝被迫退位。从此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来的封建帝制。

明清之交中国思想界及其代表人物

梁启超

本讲所叙述,是以1644年清朝兴起的时候为中心,上溯二十年,下衍八十年,约自1624至1724年,凡百年间中国思想界大概形势及其重要人物。

为欲令诸君明了思想来源起见,先将二千余年来思想界历史分六期简单说说。

第一期——纪前551至纪前222年。自孔子生年起至秦始皇统一天下止,这个期内,中国内部民族统一完成,各地方文化发展,而以黄河流域为中心,其时思想极自由活泼,孔子、老子、墨子、庄子、孟子、荀子、韩非子等大思想家相继出生,实为古代思想界最有光辉的时代。

第二期——纪前221至纪后219年。这个期包含秦汉两朝。那时政治的统一完全告成,中央政府的势力,东至高丽,南至安南,西至新疆,政治上有许多新建设。思想界则经过怒湍壮澜之后回复到平流的样子,专对于从前学者的发明做整理工夫,又因政治的统一延到思想的统一,全学界殆为儒家思想所独占。

第三期——220至589年。这个期内,名为三国南北朝期,政治势力分裂,民族移转大混乱。西北方蛮族,入到中原文化最高的地方,渐渐同化。中原文化最高的人迁到南方去,把大江以南文化较低的地方加工开发,那时的思想界,因为政治扰攘的影响,全部带厌世色彩。初期道家言盛行,佛教则前期之末已经输入,到本期发展极猛速而极溥徧,故思想界亦呈分裂混杂的状态。

第四期——590至959年。这个期包含隋唐及五代,而以唐为中心。那时第二次民族统一告成,政府势力伟大,北至内外蒙古及西伯利亚之一部,西至西土耳其斯坦,南至北中印度,都以“半藩属”的状态受长安政府之支配或监督。思想界则一方面因南北统一政象安宁,得迅速的进步,一方面因和西方交通频繁,中亚细亚及印度之精神物质的文化次第输入,所以文学美术音乐工艺都发达得极其灿烂,哲学界则佛学各宗派都在这时候完成,儒学亦继续汉代的整理事业,到期末的百余年间,因文化烂熟的结果,发生毛病,延及社会之腐浊政治之混乱,至五代时,这一期的文明,遂陷于破产状态。

第五期——961至1643年。这个期包含宋元明三朝,那时东北方新兴的野蛮民族——契丹、女真、蒙古、满洲接二连三侵入,给我们的文化以很多的胁迫和蹂躏。内中蒙古人尤与别的蛮族不同,“拒同化”的力量颇不小,他们统治中国九十多年,我们的文化受不少的损失。那时候的思想界,全部分精力耗费在新哲学之建设上头,这一派的新哲学,是努力将印度思想和中国固有思想相调和,他们自己标一个名叫做“理学”。——专从“形而上”方面探求宇宙和人生的原理,所以叫做理学。理学发生的动机,一方面因为前期物质文明,末流发生了毛病,惹起反动,所以走到收敛内观那条路去,一方面因为佛教的潜势力很大,儒者都受他影响,不知不觉便熔化成一个新派。

理学界重要人物,前有程颐、朱熹、陆九渊,后有王守仁。因此又分程朱和陆王两支派,程朱派带中国固有思想的成分还较多,陆王派便更和印度思想接近了。自理学兴后,唐以前许多文化事业都很受打击,再加以那种八股考试制度,把学界的活气越发腐蚀了。

第六期——1644至今日(指梁启超当时所处的时代)。自清朝建号那年起,这个期内,满洲人仅治中国二百七十多年,但满洲人不久便完全同化了,所以和蒙古时代有点不同,文化不惟没有受蹂躏,而且因政治统一社会比较安宁的缘故,各种事业都很有进步。思想界方面,因前期理学末流发生毛病,惹起反动,于是一反前期向内的学风,专从事于客观的研究考察。把第一期到第四期许多学问都复活转来。又因为和欧洲交通大开的缘故,陆续受外来思想影响,造成一种新学风,和欧洲“文艺复兴”时代有许多地方相像。

本讲所要讲的是最后那一期——第六期。

这一期的思想界情形很复杂——方面很多,不能全讲,专讲他“黎明时代”的运动。

这一期,若依政治的区划,是应该从1644年起的,但文化史的年代,照例要比政治史先走一步,所以本讲所讲的黎明时代提前二三十年,大约和欧洲的十七世纪相当。

想知道这个黎明时代思想界变迁之动机,要注意那时候“时代背景”如下四点:

(1)就是前段所讲的“理学运动”。因为在前期末年,理学中之陆王学派,几乎独占了全学界。依我看,这一派的好处本来很多,但是到了末流,讲得太玄妙了,随声附和的人也太放纵了,当然要引起一般人的厌倦和攻击,所以反动的结果,学风全趋向客观的或实践的。

(2)那时候有外界的一桩重大事件,是耶稣会教士之东来。利玛窦、艾濡略、汤若望、南怀仁等辈先后入中国,他们除传教之外,翻译了许多数学、几何、天文、地理、心理、论理各科书籍,所以那时候思想界很受刺激,和佛学初进来时有点相像。

(3)中国的学者,向来十有九都和政治有关系,这种关系每每妨碍思想之独立,最少也分减了研究的岁月和精神。清初因为满洲人初进来,统治者非我族类,第一流学者对于他们,或采积极的反抗态度,或采消极的“不合作”态度,这些学者,都对于当时的政治不肯插手,全部精力都注在改良学风作将来预备,所以有许多新颖思想自由发挥,而且因积久研究的结果,有许多新发明。

(4)那时候的康熙帝,真算得不世出之英主,他在位六十一年(1662至1722年),和法国的路易十四,俄国的大彼得同时,性质和他们大略相类,所成就的事业还在他们之上。他即位初年,虽国内有点兵乱,后头四十多年,却是历史上少见的太平时代,因为社会安谧,学者得有从容为学之余裕,康熙帝虽是满洲人,但他同化于中国最早,人又极聪明,对于中国固有的文化和欧洲新输入的文化都有相当的了解,而且极力提倡。有这样一个人做一国的主权者,自然能令思想界发生好影响。

在这种时代背景之下,自然会产生出有特色有价值的学问。今将这期内各派学术的代表人物列举如下:

(1)黄道周和刘宗周。道周,福建人;宗周,浙江人。两位都是理学大师,都是1645年在南方举兵反抗满洲死的,他们虽然尊崇理学,却都带点修正色彩,道周提倡象数之学,用他自己的特别论理学推论事物。宗周对于实践道德学,最为切实谨严,这两位都是在前期的理学家中有他的新立场,人格的壮烈,尤令人敬仰。宗周门人最多,江浙间学者大半出其门,影响到后来尤大。

(2)孙奇逢和李颙。奇逢(1584生,1675年卒),直隶人;李颙(1627生,1705年卒),陕西人。两位都是陆王派的理学家,但他们都注重实践,少谈玄理,可以说是儒家的“清教徒。”奇逢是一位有侠气能任事的人。明末满洲兵进关,残破了许多州县,他以一书生纠合人守城,竟把满洲兵打退,后来他避乱跑到山里头,许多人跟着他去,他便给这些人立了许多组织成一个小政府样子,又用学问来教训他们,成就许多人才。李的学风,最为“平民的”。他常说不识字也可以做圣贤,两位都是北方讲学大师,孙奇逢年寿最高,九十二岁,影响尤大。以上四个人,都是前期学派的结束。

(3)顾炎武和王夫之。炎武(1613生,1682卒),江苏人;夫之(1619生,1692年卒),湖南人。两位当少年时候,都做过反抗满洲的政治运动,到事无可为,才做一个纯粹的学者。炎武,公认为清学开山第一大师,各门学问,都由他提倡出来。他说除却经学没有理学,他说做学问的目的全在经世致用,他对于经学、史学、地理学、音韵学、金石学都有极精审的著作,他的著作,都用客观的归纳研究,给后人留下许多方法。

夫之学问之博,和炎武不相上下,但他对于哲学有独创的见解,向来哲学家,大抵都是专凭冥想,高谈宇宙原理,夫之所注重的问题是:“我们为什么能知有宇宙?”“知识的来源在那里?”“知识怎么样才算正确?”他以为这些问题不解决,别的话都是空的,这种讲哲学法,欧洲是康德以后才有的,夫之生在康德前一百年,却在东方已倡此论了。

(4)黄宗羲和朱之瑜,两位都是浙江人,和明朝大儒王守仁同县,宗羲(1610生,1695卒),之瑜(1600生,1682卒),两位早年都是反抗满洲最激烈的人。宗羲被政府画起相片指名捕拿前后十一次,之瑜亡命到日本、安南、暹罗等处,仍常常秘密入内地,到处运动,前后经过十七八年,他们的政治活动才停止。宗羲是刘宗周第一位门生,讲陆王派理学,但他最长于历史,著了一部《宋元学案》,一部《明儒学案》,把七百年理学家的人物和学说很详慎的来叙述,很公正的来批评。两书合共一百六十二卷,(《宋元学案》有一部分是后人续的)在全世界著作界中,关于哲学史的著述,恐怕没有比他更早比他更详赡的了。他还有一部怪书叫做《明夷待访录》,这部书是说他的政治理想,极力排斥君主专制政体,提倡民权,这部书1662年出版,比法国卢梭的《民约论》早一百年,这种眼光,在十七世纪时候真是不容易得了。

朱之瑜学风,和黄宗羲不同,他是排斥陆王派理学的,他不喜谈玄,专求实践,他政治运动失败之后,亡命日本,发誓非到满洲推翻之后断不回国,他的伟大人格,渐渐为日本人所认识,那时候日本宰相——事实上全国主权者德川光国十分敬礼他,尊他为国师,他很热心教导日本人,日本近二百年的文化,最少有一半由他造成,这是日本史家人人公认的事实。

(5)颜元和李塨,都是直隶人,颜元(1635生,1704卒),李塨(1659生,1733卒),他们是思想界的大炸弹,对于汉以后二千年所有学问一切否认,他们排斥注释古书,排斥读书,排斥静坐冥想,排斥开堂讲说,他们以为学问不是从书本能得的,不是空想能得的,不是听人讲演能得的,比方你想认得北京的路,凭你把《北京指南》念得烂熟也不中用,日日听人说路程方向也不中用,除非你亲自跑一趟街而且天天跑。总而言之,他们以为凡有智识都从经验得来,所以除却实地练习外,没有法儿得着学问。他们对于学问的评价,专以有无效率为标准,凡无益于国家社会或个人身心修养的,一概不认为学问,他们的教育,专主张发展个性说。“断没有一个药方能医好各种病,断没有一个教法能教好各种人。”说,“一个人想兼备众长是绝对不可能的,要想把全社会的人在同一个模型铸出来,这种教育政策是很有害的。”总括起来,他们的学说,和现代詹姆士、杜威等所倡之“唯用主义”十二分相像,不过他们所说早二百多年罢了。

(6)徐光启和宋长庚,两位都是三百年前科学大家。光启(1633卒),江苏人,他是头一位翻译欧文书籍的人,他译的《几何原本》在古今翻译界中,总算第一流作品。他对于数学、天文学、论理学都有很深的修养。自己著书不少,上海徐家汇的天主堂和图书馆,是他把自己住宅及藏书捐出来创办的,到今日还是继续他的事业,越发巩固光大。

长庚,江西人,生卒年无考,大概1650年还生存。他是一位工业科学家,著有《天工开物》一书,用科学方法研究食物、衣服、器用以及冶金、制械、丹青、珠玉之原料工作,绘图贴说,详确明备,三百年前讲工业天产的著作如此详明者,全世界中怕没有第二部。

(7)王锡阐和梅文鼎,两位都是初期数学家。锡阐(1682卒),江苏人;文鼎(1721卒),江西人。他们都是把那时欧洲新输入的天文学、数学研究得十分透彻,自己更发明许多新法,补西法所不及或订正他的错误,锡阐年寿短,著述较少,但他的《晓庵新法》在天文学上实有千古不磨的价值。文鼎寿八十九,著书八十余种,中外著作家如此精勤博大者,实在少见。

(8)徐宏祖和顾祖禹,两位是大地理家,都是江苏人,宏祖(1585生,1640卒),祖禹(1680卒)。宏祖是一位探险大家,单身步行,把全个中国都走遍了,云南四川的边界,向来是一个“秘密窟”。没有人走过,旧地理书所讲纯是捕风捉影。宏祖每游一地,先审视山脉如何去来,水道如何分合,既得大势,然后支节搜讨,澜沧江、金沙江、南北盘江的发源,向来没有人到过,经宏祖实地踏勘,然后南部各水的源流始行清晰。他所著《徐霞客游记》,实一部破天荒的地理书。

祖禹的地理学,是把地理和历史合拢起来研究的,他一生也只著有一部书曰《读史方舆纪要》,这部书却是从二十九岁起到五十岁没有一天停工才始做成。这部书把全国山川形势说得了如指掌,对于军事地理方面尤为详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