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趣味哲学
1998700000018

第18章 繁花盛开在阴暗的角落(5)

戴克里仙和加利流的逼迫,是所有逼迫中最厉害的一次,但也是最后一次,异教世界终于耗尽它的威力,发完它的狂暴。

哲学感悟:信仰始终是一种内在的精神力量,重要的是它使人找到了依托,在这种力量支持下,发生任何事情也不奇怪。

【4】 殉道的坡旅甲

坡旅甲是经使徒亲自带领的最后一位信徒。他被捕后,被带到士每拿的竞技场中,场内坐满了观众。由于在基督徒的敬拜场所中,没有神像的设置,异教徒认为基督徒不信神的存在,控告他们是无神论者。罗马地方官提醒坡旅甲,既然他年事已高,不如藉着与重众一同呐喊“除掉无神论者”以表示自己的悔悟,坡旅甲直视着眼前的群众,用手指着他们喊着说:“除掉无神论者!”

接着地方官对他说:“辱骂基督,我就释放你!”

但坡旅甲回答说:“八十六年来我事奉他,他未尝亏负过我,我怎能咒骂这一位曾经拯救我的人?我是基督徒,他是我生命中的王!”

于是地方官向群众宣布说:“坡旅甲承认他是基督徒了!”

群众喊叫说:“把他烧死!”

立时,木材堆集了起来,坡旅甲请求不必将他捆在火刑柱上,他说:“就让我这样吧,因为那加给我力量的必能帮助我坚立在柱前,无须用钉子将我钉牢。”

于是柴堆被点燃起来,当火焰吞噬坡旅甲之际,他大声祷告说:“主啊,全能的神,基督的父,我赞美你,因你使我配在此时此地加入你见证人的行列,得以分尝基督所饮的杯。”坡旅甲于公元156年殉道。

哲学感悟:信仰的力量十分强大,可以让人舍弃一切牵挂,甚至于生命。

【5】 淹死在台伯河中的帝王

公元306年,不列颠的罗马军队拥立君士坦丁为帝,于是他接管了不列颠、高卢及西班牙。马克森狄则管意大利与北非。但他觊觎统管整个罗马帝国的西部,渐渐公开地与君士坦丁敌对,君士坦丁乃决定先采取行动。两军交接,引起一场可怕的战争,皇家军队勇猛如狮,他们从不退缩,但在这次战役中却大败,马克森狄全军覆没,他本人在过河逃命时不慎坠河,淹死在台伯河中。

哲学感悟:得陇望蜀,贪欲无限,只有让这种无尽的贪婪连同自己也一并吞食,贪欲才会消除。

【6】 米兰诏谕

公元313年,君士坦丁在米兰下了一道诏谕,此诏谕并未定基督教为罗马国教,也没有禁止异教崇拜,但它却远超过加利流在公元311年所下容忍基督徒的诏谕。米兰诏论宣布停止对基督徒的逼迫,并宣告良心的绝对自由,允许基督徒往罗马帝国内和其它宗教一样,可以享受法律前平等的地位。

哲学感悟:只有不懈的努力奋斗,才能够赢得广泛的支持与更多的承认,这些付出哪怕是稍有不足,也无法让我们自己满意。

【7】 皇帝之死

公元363年,米兰诏谕后整整五十年,叛道者犹利安在波斯之战中被致命的一箭伤及大腿,从马上摔下来。据传说,这位皇帝于临终时,用手抓起一把从伤口喷出的鲜血,洒向天空,喊着说:“加利利人哪,最后还是你赢了!”

哲学感悟:每个人都处身于现实的矛盾之中,即使是帝王,才摆脱不了矛盾的困扰,除和一种平和的心态,否则很难让自己的内心获得安宁。

【8】 基督的神性与人性

终于,公元451年,第四次大公会议在尼西亚附近的迦克墩召开,约有600位主教参加会议。这次会议所制订的信经和尼西亚信经同样重要,教会除再度肯定基督有完全的神性外,又承认“基督有完全的人性”。教会宣告:“基督只有一个位格,但兼具神、人二性。”而这两性之间的关系是:“不相混合,不相交换,也不能分割。”

尼西亚和迦克墩信经所表达的是基督教信仰中最基本的信条。十七世纪的改教运动虽然把西方教会分裂了,却未曾拒绝这些信经,也未曾加以修改。至今这两篇信经仍为希腊正教、罗马天主教与大部份复原教所接受的信仰。

哲学感悟:任何事物都需要确定一个标准,只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才易于为更多的人所接受。

【9】 神的召唤

安波罗修任职期间,米兰教会仍有不少亚流派的人,当米兰主教去世时,亚流派与正统派都决定再选一位作主教的继承人。选举新主教的会议非常混乱,于是年轻的省长安波罗修进入教堂维持秩序。突然,一个孩子的喊声压倒全场的喧嚣,高呼:“安波罗修主教!”当时安波罗修还不是教会的会友,也未受洗,然而却被选为主教。他认为这是神的呼召,于是把金钱济助穷人,接受洗礼,并正式就任主教,时为公元374年。

哲学感悟:天听自我民听,天视自我民视,所谓神的召唤与天的意志,无非不过是民众的群体意志表达。

第十一、血浴长路夜如歌

本节导读:当一种智慧正处于黑暗之中的时候,光明就要来临了,但极端化的选择将让我们得到一个与正常观念完全不相容的世界,流血或是杀戮,这种非理性的残暴似乎永无尽头。

【1】 罗马皇帝狄奥多西的故事

罗马皇帝狄奥多西脾气暴躁,由于帖撒罗尼迦人暗杀了该地省长,狄奥多西一气之下,屠杀了城中数千百姓。安波罗修为了这件事,不准皇帝领圣餐,除非他公开认罪并表示悔改。皇帝无奈,只有服在教会的惩戒之下,这件事的结果是皇帝与主教双方均获得众百姓的嘉赏。

哲学感悟:权力来自于正义,正义的推行与行使,就是权力的表现。

【2】 强悍的异教徒

公元597年,教皇大贵格利差派修道士奥古斯丁及四十位修士前往英格兰布道。英格兰即罗马帝国时代的不列颠,自从被盎格鲁与撒克逊人征服后,便称为英格兰。这两族是强悍的异教徒,在第五世纪征服不列颠后,他们除灭了岛上所有基督教的痕迹,重新建立一个异教国家。

哲学感悟:在基督教早期的传播中,其过程并非一帆风顺,而是遭遇了极大的阻力。

【3】 被称为天使的盎格鲁人

教皇大贵格利有一次经过罗马的贩奴市场,被一位黄发蓝眼的青年所吸引,当得知年轻人是盎格鲁人时,教皇说:“不是盎格鲁,是天使!”从此,他决定差派宣教士往英格兰传道。大约经过一百年的宣教工作,终于使英格兰成为基督教国家。

哲学感悟:人的第一印象非常重要,在很多时候,它决定了一个人的命运。

【4】 圣徒彼得的故事

在耶稣被抓起来后,彼得曾经三次不承认耶稣。但耶稣对他的信任和重视却没有因为这个而受到任何影响。

耶稣复活之后,还给了彼得三次机会,他曾经三次查问彼得的爱主之心,想借三次“你爱我吗?”的对话,给彼得三次机会表达他的爱与忠诚。耶稣认为,只要提升他的心智,他是可以改变的。

彼得的人生大改变,是在耶稣复活后于加利利海边向他显现主给他的宽慰、安慰和鼓励。彼得幡然醒悟,成为了一位刚强的基督精兵,决心一生为耶稣赴汤蹈火。

由于彼得晚年热切传道的影响,许多人离开了偶像,归向了真神。后来罗马的暴君决议毁灭天主教会,逼迫神的仆人,以大火焚城,通过基督教徒来捉拿彼得。

彼得在被处死之前,曾经对刑吏提出了一个要求,他说:“请把我倒过来钉在十字架上,我的主曾经为我钉在十字架上,我不配像他一样受死。”

圣奥古士丁曾经这样说:“约翰是耶稣最爱的门徒,而彼得却是最爱耶稣的门徒。”

哲学感悟:笃信神灵的人,会在死亡面前表现得异常坚定,这取决于其坚定不渝的宗教信仰。

【5】 圣徒约翰之死

希律王的生日当天,在生日欢宴上,希律王趁着酒兴问自己的女儿莎乐美想要什么礼物,还对她承诺说,无论她想要什么,自己都会给她。小莎乐美自己不说,却去问自己的母亲想要什么,结果母亲居然说她想要约翰的人头。

希律王对约翰一直有敬畏的感觉,但自己既然承诺了,就不能反悔,所以下令把约翰的首级取下献给了她。

哲学感悟:当家长对子女的爱超越了一定程度后,就会失去理性,最终走上道德的对立面。

【6】 圣帕特里克节的由来

圣帕特里克是一位传道者。他受教皇的派遣前去爱尔兰,目的是要使爱尔兰人信奉基督教。他从威克洛上岸后,当地的异教徒愤怒的企图用石头将他砸死。但是圣帕特里克临危不惧,当众摘下了一棵三叶苜蓿,形象的阐明了圣父、圣子、圣灵三位一体的教义。他雄辩的演说使爱尔兰人深受感动,他们接受了圣帕特里克的隆重洗礼。

公园493年3月17日,圣帕特里克逝世,爱尔兰人为了追念他,就将这一天定为圣帕特里克节。

在圣帕特里克节的这一天,人们通常要举行游行、教堂活动和公共晚宴。美国的爱尔兰人喜欢佩带三叶苜蓿,用爱尔兰人的国色--绿、黄两色装扮房间,声穿绿色衣服,并向宾客赠送丝织三叶苜蓿、巧克力竖琴、长柄烟斗等纪念品。

哲学感悟:机会来自于危难,危难之中孕含着机会的种子,抓住了机会就是机会,抓不住机会就是危难。

【7】 十字架对抗圆月弯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