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黄渠桥在方志记载中称通润桥。《平罗纪略》载:“通润桥去城(平罗县城)东北三十五里,俗称黄渠桥”。俗称压倒了正名,知道通润桥的人越来越少,而黄渠桥的名字则越来越响亮。清道光四年,任平罗县知事的徐保字有《通润桥散布》一诗。其诗云:公暇揽幽胜,渠流跨土梁。水田飞白鸟,野庙矗青杨。小市人声散,空街夜色凉。萧然尘外意,一曲在沧浪。诗中描写了当年黄渠桥的景致。水田白鸟,野庙青杨,风光很美。“小市人声散”一语则透露出当时黄渠桥已有集市。
黄渠桥闻名塞上,它曾是惠农县治之所在。近年来,黄渠桥因地处要道而日渐繁荣,其中,当地的名小吃——羊羔肉也使黄渠桥之名传播宁夏。
12.庙台:古寺高台上的村堡
李洁2005.3.29
在中国,与寺庙相关的地名很多。我市同样如此,如惠农区的庙台,平罗县的下庙等等,地名都与寺庙有关。
庙台现为惠农区的一个乡。早年间称庙台堡。该堡之所以名庙台,是因为堡建在寺庙的高台之上。
清道光三年,任平罗县知事的徐保字有《由灵沙村至庙台堡》一诗。其诗云:“兹乡频苦旱,极目断炊烟。核户多逃薮,开荒半讼田。河声千丈落,树色一溪连。更指前村路,灵旗古庙偏。”从该诗诗题来看,至少在徐保字任职之时,庙台堡就已经存在了。现在的乡名沿用了过去的堡名。从诗的末句来看,当时寺庙仍存,故有“灵旗古庙偏”之句。至于古庙有多么古老,则难以推定。诗中描绘了当时灵沙至庙台一带情景。显然,当时庙台乃是苦旱之地,乡民多逃亡,田园荒芜。
现如今,古庙早已荡然无存,庙台也痕迹全无,只有庙台之名尚存。
13.燕子墩:边塞烽火的见证
李洁2005.4.5
明代,石嘴山是边防要地。明王朝在这里筑长城,建城堡。为了传递军情,在长城内外,“四顾险要之处”,明王朝还设立了联络成网的烽火台。
烽火台又称墩台或墩。于是,石嘴山地区便有了许多以墩台名命名的地方,诸如小兴墩、大兴墩等等。
今惠农区燕子墩乡也是以墩台名命名的。该地之所以叫燕子,是因为那里有座烽火台。这座烽火台真正的名称已失传。当这座烽火台随着军事功能的消失而废弃后,便成了燕子栖息之所。成群的燕子在墩上为巢,人们便将它称之为燕子墩。以墩名称附近之地,墩名便演化成了地名。
这种以烽火台命名的地方,不但显示着当年该地作为边防要塞,军事重地的历史,也使当地的人文景观含有强烈的边塞风格,同时,也是边塞烽火的见证。
14.美好的地名:礼和
李洁2005.4.12
石嘴山市有些地名是寄寓了人民群众美好愿望的。这其中最美好的地名当属礼和。
礼和是今惠农区的一个乡。关于“礼和”的来源,有一种说法是:清代此地有村落,村人知书达理,待人礼貌和气,故称礼和村。这种解释给人很美好的感觉,而且从字面上看来也颇合情理。但是,若追根溯源,礼和实乃临河之音转。所谓临河,就是因为该地临近黄河。临河音转之后变成了礼和。尽管如此,人们还是赞成礼和之说,因这个地名很美!
15.下营子:昔日明代兵营
李洁
石嘴山市在明代是边防要地。因此,许多地名与军事设施相关。大凡与关隘、军营、烽火台有联系的地名都是如此。燕子墩是以烽火台命名,正谊关是明代著名关隘镇远关音转而来。此外,还有下营子。
下营子曾是原石嘴山市惠农县的一个乡。下营子曾经名噪一时,原因是清光绪年间,这里曾发生过一起教案。当时,参与义和团的山东人龙占海,在义和团失败后流落至平罗。他于姚大奇、马跃川等人在雪夜中潜入下营子教堂,杀死神甫两人。此事震惊了清廷。后来,龙占海被捕就义。幸存者马跃川则参加了辛亥革命平罗民军起义,成为首领。此事让下营子闻名宁夏。
但是,下营子之得名,缘于其地曾是明代的兵营。据说,该地设兵营分上、下两处营盘。一名上营子,一名下营子。后来兵营都不存在了,但是名称遗留下来,于是化为地名。下营子曾成为乡名,上营子则成为村名。这些地名都是证明古代石嘴山是军事要地。
16.昔日省嵬山今日红崖子
李洁2005.5.15
原陶乐县红崖子乡,是因红崖子得名。红崖子山则是因为崖上之土石为红色而得名。其实,在西夏时,红崖子山名省嵬山。
省嵬山是红崖子山,有四条依据:其一,史载李德明于省嵬山下建省嵬城。城当时在河东,山当然也在河东。而在河东距省嵬城最近之山就是红崖子山。其二,省嵬山是当时党项部族首领命名。其名未必百姓皆知。红崖子山应是当时民间的俗称。其三,笔者曾见过一则转引自《新渠宝丰志》的史料。该史料称:省嵬城为红崖子旧城。所谓旧城是相对后来新建的宝丰城而言的。这也说明红崖子山即省嵬山。其四,陶乐地区的老人口碑相传,也认为红崖子山是西夏时的省嵬山。
世事变迁,沧海桑田。如今,红崖子之名仍存,省嵬山之名则仅见于史籍。
17.姚伏——明代军屯遗留的地名
李洁2006.5.26
在宁夏乃至我市有许多以人名命名的村镇。例如:姚伏、周城、五香等等。这些以人名命名的村镇,是明代军屯经济在地名上的反映。
明朝很重视屯田。军屯是明代宁夏经济的主要内容。从事军屯的都是签发戍边的兵士。他们同作战的军士一样,都编入军籍,终身服役。所以屯田兵士和在役军士的子弟都称“军余”或“余丁”。军屯兵士及军余屯田处设堡寨,堡寨多以驻军长官或屯长之名称之。于是,人名就变成了地名。周城原为周澄;五香原为武祥;姚伏原为姚福,其名皆是如此而来,只是后来用字上有所变化而已。
这类以人名命名的村镇大抵是明代遗存,是当时军屯经济的产物。
18.边塞留痕
李洁2006.2.17
石嘴山地区自古为军事要地。明代,此地更是抵御蒙古部族侵扰的边防要塞。至今犹存的长城、烽火台遗迹等等军事设施便是历史的见证。然而,还有另一种见证,即使在长城、烽火台等遗存都消失之后,仍然存在,这便是与之相关的地名。
明代,贺兰山沿山诸口,大抵都设有关隘,驻军把守。关名往往转化为地名,以关名称所在之地。今正谊关即是明镇远关音转而来的一个地名。
明代烽燧遍地,墩台林立。墩台即烽火台,各有其名。有的以其所在处的山口名命名;有的以其所在地的湖泊命名;有的则以其所在地的屯堡命名。例如,沙湖墩即是因为其建于沙湖附近而得名。这个墩台之名,至今犹可指引人们判断古沙湖之方位。但是也有另一种情况,就是墩名转化为地名。墩台废弃后,以其名称其所在之地。诸如,大兴墩、小兴墩等等,皆系此类。常胜墩所在之地,虽略去了“墩”字,但“常胜”作为村名仍存。燕子墩则是因为该地有墩台,后来成为燕子栖息之处,人们称墩台为燕子墩。当然,这已不是墩台原名,而是后来的俗称。此后又以墩名命名,遂有今之乡名。
既为边防要地,便必需驻军,驻军就有兵营。兵去营空之时,营盘虽废,营为仍存,只不过是化成了地名。上营子、下营子之类的地名,即由此而来。
明代实行军屯。军屯兵士与作战兵士,同在军籍,但军屯士兵称“军余”,从事农田生产。屯田之地设堡,堡名大多以带队官长之名命名。现存的许多地名就是由明代军屯的堡名而来。例如,姚伏、周城、五香等。实际上,周城原作周澄、五香原作武祥,皆系以屯长之名命名的堡名,只不过在岁月流逝中用字发生了变化。
关隘、墩台、兵营、屯堡,这一系列与边防相关的设施之名,演化成为地名后,是比那些设施更牢固的遗痕。即使地面遗存不复存在,这些地名仍可使人想见石嘴山地区作为边防要塞之历史风貌。
19.水利投影
李洁2006.2.24
石嘴山地区位于黄河之滨。汉、唐之时,已有所开发。清代雍正年间,更是大规模兴修水利,发展农业。随着渠、坝、闸、桥之建,也就有了一系列与之相关的地名。这些地名,可以说是农田水利建设的投影,反映了本地水利建设、农业发展的情况。
雍正年间,通智奉旨在今石嘴山地区修建了两条大渠,一名惠农渠,一名昌润渠,渠上设闸,逢路建桥,于是出现了闸、桥之类的地名。
惠农渠渠尾之间,名尾闸。以闸名称其地之堡为尾闸堡,此后沿用,成为镇名,即今尾闸镇。以惠农渠为坐标,称渠北之地惠北,于是平罗曾有惠北乡。昔日的惠农县,今日的惠农区则是直接以渠名命名的。
昌润渠第一道水闸,称头闸;第二道水闸,称二闸。于是,在这两座闸附近的村堡,便也分别命名为头闸、二闸。沿用到后来,就成了乡、镇之名。至于黄渠桥,其正式名称是昌润桥。《平罗纪略》记载:“昌润桥:在昌润渠上,俗称黄渠桥”。桥侧之地以桥名为名,这便是今黄渠桥镇镇名之来历。通智奉旨开渠,所开之渠,民间称皇渠。黄渠则是皇渠演化而来。清人徐保字有《昌润桥散布》诗,即写此地。于今昌润桥之名已不为人知,但作为俗称的黄渠桥却尽人皆知。
有些地名体现着人们的美好愿望。据传,今西永固地方原是黄河故道。河旁有村,名“永固”,意为原河堤永远坚固。清代黄河改道,但永固村仍在。通智建惠农渠时,渠道穿村而过,将一村分为东、西两处,东边称东永固,西边称西永固。东、西永固,后来分别作为村名、乡名留存。
以渠、闸、桥名命名的地方,是很常见的。从这类地名中,可以看出水利建设及相关设施的发布状况、道路交通状况,乃至农业开发状况。循名探实,不但可以知史,且颇有趣味。
20.开拓者的丰碑
李洁2006.11.17
石嘴山市境内有许多地名与移民开发有关。有的以最早的开发者的姓氏命名,有的以开发的成果命名。在石嘴山市境内这类地名多见于陶乐地区。
以最早的定居者的姓氏命名的地方,如:高仁、马太等。所谓高仁、马太,皆是最早在当地定居者的姓名。以早年开发成果命名的地方,如:六顷地、上八顷、下八顷等。所谓六顷、八顷,皆是当年开发土地的面积。高仁、马太、六顷地、上八顷、下八顷,都曾作为乡、镇名称使用。虽然,行政区划时有调整,行政建制时有变动,有的乡、镇已不存在,但作为地名在民间是很难消失的。至于平罗县的高庄乡,其得名亦与最早的定居者相关,但“高”却并非最早定居者的姓氏。据说,明末有马姓回民自金积迁居其地,建筑村庄时,庄台垫得较高,故有马家高庄之称,后简称高庄。
这类与移民开发相关的地名,反映着当地开发的状况、居民的变迁,可以说是开拓者的丰碑。
21.水闸名作地名
李洁2006.11.24
我市不少地名与农田水利建设相关。大凡与河、渠、桥、闸有联系的地名,皆属此类。
惠农区尾闸镇,因其地位于惠农渠渠尾之闸附近,故称尾闸。平罗县头闸,是因其地位于昌润渠第一道水闸之处而得名。二闸则是因其地处唐徕渠第二道水闸之处。至于渠口,则是因其地处惠农渠渠口之处得名。这些地名最早皆为村堡之名,后被用为乡镇名。
另外,还有些地名虽与河、渠、桥、闸无直接关联,但仍不无渊源。例如,平罗县的惠北,是因地处惠农渠以北而得名。惠农区的西永固,其地原系黄河河道,河堤旁有村名为永固,取河堤永远牢固之意。后河水改道,建惠农渠时,渠道从村中穿过,将一村分为东、西两处,于是又有了东永固、西永固之称。
这类与河、渠、桥、闸相关的地名,反映着农田水利建设的发展情况,实乃水利建设在地名上的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