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贺兰师魂:北方民族大学师德师风建设征文选编
19945200000011

第11章 教师篇(10)

报告会后,我便留心和打听有关窦老师的任何信息。听学长说,窦老师是学校出了名的好老师,他的出名不只是归因于他的学术成就和坎坷经历,还有他的人格魅力。从那以后我便定下了我的学习目标:考上窦老师的研究生。经过刻苦努力的学习,一年后我如愿以偿地考上了窦老师的研究生,得以近距离与窦老师接触和接受他的指导。以前对窦老师的了解都是从别人口中听说的,他如何节俭、如何勤奋、如何善待工作人员和学生、如何对实验室呕心沥血奉献,却没有亲眼看见、亲自经历,总抱有半信半疑的态度。直到我读了窦老师的研究生,接受窦老师的亲自指导,我才知道那些关于窦老师的评价一点都不为过,窦老师也成了我一生学习的榜样和模范。

以前,窦老师的实验室不在学校里,而是在兽医医院角落里的一栋3层小楼内,从学校博导楼到实验室步行需要30多分钟。在西农路上,教每天总能看到窦老师和樊老师(我们的师母,退休后义务为实验室服务)师由实验室到家、由家到实验室的身影,风雨无阻。夏天太阳光很强、下大雨或冬天下雪的时候,总能见到窦老师为樊老师撑着花布小伞遮挡太阳和雨雪。那时候学院很多老师都在校外兼职搞创收,许多人买了小轿车,平时出门都用汽车代步,窦老师并非没钱买车(他曾以技术入股杨陵金坤公司,一度被认为是杨陵的首富),可他却坚持步行,说步行一是锻炼身体,二是锻炼意志,太安逸的生活就容易玩物丧志。窦老师就是这样日复一日从家到实验室,从实验室到家,从黑发走到白发,从身强力壮的小伙走成了身形佝偻的老人,成为西农路上和学生心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正是有了他这样的坚持,才有了他今天这样的成就;正是有了他这样锲而不舍的精神,才成为我们今天学习的楷模。

窦老师对学生的耐心指导和学生生活的关心也是有口皆碑。除了平时忙于各种项目的申报、应对各种检查和实验室的日常事务,窦老师总要抽出时间亲自到实验室指导学生实验,观察实验结果。每次“动物克隆研究小组”做核移植时,他都会亲自参与,尤其是克隆胚胎移植的时候窦老师都会亲自吸胚,有时候在无菌间一待就魂是一整天,窦老师的敬业精神让我们这些做学生的又是心疼又是惭愧。听师母说窦老师年轻的时候因为整天做实验,导致背部肌肉劳损,现在只要天气一变就会疼痛不已,满背贴满膏药。看着窦老师拖着带病的身体不辞辛劳地指导我们,作为学生,我们只有加倍努力学习,以回报他的恩情。除了在实验上耐心指导我们,窦老师在生活上也总是体贴入微。实验室有位师兄家庭条件不好,上研究生后交不起学费,窦老师知道后二话不说就用自己的工资帮那位师兄交了学费。除了窦老师把自己奉献给实验室外,师母樊老师也成了我们实验室的“小保姆”,师母自退休后义不容辞承担起了监督实验器皿的清洗、实验室卫生的打扫、仪器设备的维护的责任,闲暇之余师母喜欢腌泡菜,总把自家腌好的泡菜分给学生,毕业工作之后我还一直念念不忘她老人家腌的泡菜,去年五一放假时还专门回去要了腌泡菜的菌种,回来自己学着做。

窦老师生活简朴也是全校师生学习的典范。从我读硕士到博士毕业,窦老师总是穿着那件洗得褪色的浅灰色条纹西装,干净而简朴。无论接待多么重要的人物,也从未见他老人家刻意打扮过自己,一如既往的朴实。2005年,王鸣在学校电子校报上发表的一篇文章《我所敬佩的教师楷模——窦忠英教授》一文中写道:“每天早上,当我晨练之后,常在博导楼的路上遇到一位年逾六旬的老教师,他衣着简朴,手拿一个比其衣着更‘寒酸’的提包,装满资料,默默地向实验室走去。这时虽未到上班时间,但他紧张的工作日却已悄然启动。”从我上研究生以来几乎就没见他老人家买过新衣服,他的手机也是最早的那种能当砖头用的款式,学生的手机换了一部又一部,越换越时髦越小巧。我们都劝窦老师换一部手机,老式手机不好用而且又大又重,窦老师却说“只要能接电话那就够了,换部新的那多浪费”。窦老师的简朴也深深影响了他的伴侣。师母樊老师是西农的老教授,也是生活节俭、穿着朴素。她总穿着花布衣服,提着花布小包,以至于有次去银行取钱的时候工作人员误把她当成了目不识丁的农村老太太,竟然问她“大娘,您会写名字不”,樊老师竟一时语塞,只好回答说“名字还是会写的”。窦老师对自己节俭,对实验室和学生却很大方。2004年窦老师凭借其突出贡献被评选为全国劳模,获得五一劳动奖章,学校奖励了他个人20万元人民币,他将奖金全部捐献出来,设立了青年科研奖励基金,用以奖励作出贡献的优秀青年科技工作者和研究生。窦老师也曾带领科研团队用科技服务于农,用科技创收。他带领干细胞中心的教师和学生,到羊场和牛场做胚胎移植,所赚的钱一小部分作为老师和学生的生活补贴,大部分钱用于实验室装修和购买仪器设备。而学校的很多老师兼职创收的钱都用来购买了生活奢侈品,他的行为在那些人眼里是那么不可思议,很多人都觉得他傻,哪有人拿自己的钱往实验室贴的,都是拿国家的钱往自己的口袋装。可我觉得窦老师那不是傻,是一种奉献精神,他将自己整个身心都献给了实验室,又何况那些身外之物呢!正是有了他这样的教奉献精神,实验室设备才越来越先进,实验环境越来越好,所获得研究师成果越来越多,获得的科研项目越来越重要。窦老师和他带领的团队先后获得了陕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承担了国家“863”“973”等重大项目、教育部重大项目,发表的学术论文和获得的国家发明专利不胜枚举,培养的博士和硕士更是满天下。

窦老师就是这样一位兢兢业业、默默奉献的人,他为学校干细胞中心的建设和发展奉献了青春、奉献了钱财、奉献了毕生的精力。他把干细胞中心当成了自己的孩子,呕心沥血地哺育着它,却没有时间照顾儿女的生活和学习,以至于都只上了个中专。去年窦老师70大寿也是他老人家退休离开实验室的日子,他的所有学生几乎都回去了,合影照上几十个意气风发的学生围着略显苍老但面带着欣慰的笑容的窦老师和师娘。此时,很多窦老师的学生已经成为了国内外高校和研究单位的学术骨干,也都成为了博导、硕导,也带上了研究生,窦老师可谓桃李满天下了,继续为国家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贡献着力量。这么多年,他为实验室的付出是值得的,不管他有没有离开实验室,干细胞中心永远留下了他的精神,将会一代又一代地传承,他的言传身教将会在我们心中留魂下深深的烙印,我们会将的他精神继续发扬光大。

(赵清梅,女,1979年生,博士,2008年毕业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北方民族大学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教师)

灵魂的拷问——关于师德师风的思考

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海金宝

记得上大学时,我的教育学考试获得了满分,同学们和我开玩笑说:“教育学学得这么好,你不想当老师都不行了!”可我却一再宣称师不当老师。因为,我深知教师行业的辛苦和清贫,尤其在“臭老九”刚刚从牛棚中被赦免出来的那个时代,其形象远不如报纸上说的那么光鲜;二是我对自己没有信心,怕误人子弟,老师必须是学富五车,满腹经纶,博闻强记,德才兼备之人,我怎么能当好老师呢?

俗话说得好,怕什么来什么。造化弄人,我真的来到了学校教书,而且还是当大学老师!诚惶诚恐的我,压力之大可想而知。时光荏苒,不经意间我进入大学教师队伍已有23年之久,如今回想起来也是感触良多,恰逢学校开展师德师风问题的大讨论,于是便有了静下来仔细盘点的机会。

教师这个职业拥有着太多的美誉,如渡人的小船、辛勤的园丁、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无穷的美誉,彰显了教师职业对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所以无数的教师得到了人们的敬仰。然而,在经济社会的大潮冲击之下,教师的师德师风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挑战,教师队伍中出现了许多令人羞愧的人和事,学术造假、钱色交易、见死不救、徇私舞弊等事魂件使“教师”这个神圣的称谓蒙羞。面对这些极端事例,相信同样为人师的我们一定会“旗帜鲜明”地口诛笔伐,以为不齿,然而又有几人能躬身自问:我这个教师称职吗?

前些天在报刊上看到了一篇关于师德师风方面的文章,作者列举了有悖师德师风的十大不良心态和作风:“头重脚轻,满足一知半解;华而不实,耽于夸夸其谈;唯书唯上,缺乏独立思考;哗众取宠,追求轰动效应;好大喜功,不愿踏实积累;脱离实际,乐于坐而论道;沽名钓誉,个人主义膨胀;吹拍拉扯,市侩之风盛行;敷衍应付,整日得过且过;弄虚作假,热衷歪门邪道”,此文对眼下大学教师中存在的浮躁心态给予了尖锐的批评,发人深省。

其实在我们的身上是否也有类似的毛病?我们的身边是否经常闪现着似曾相识的影子?当面对金钱、名誉、地位的诱惑,有几人能坚守道德的底线而不趋之若鹜?不因追求课时量而开课的又有几人?只求薪火相传、教书育人而不是动辄就讲条件、讲价钱者又有多少?教死书死教书,误人子弟不求上进者可否有之?

师德师风的讨论,不仅仅在于教师是否有渊博的知识、高超的授课技巧,更重要的是对教师职业道德的一次拷问。师德是一个教师的灵魂,是教师必须遵循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只有先立德,然后才能立身。能不能做一位称职的教师,第一重要的是师德,有了良好的师德师风,其他问题就能迎刃而解。许多教师都知道师德的重要性,理论上也知道师德的内涵和外延,但却不能将其内化为自己的思想与行为,所以往往出现言行不一、口是心非的情况。尤其是当过多地考虑自身利益的时候,师德的天平自然而然地偏向自私的一边。我校教师中盛行的雇用思想,就是一个最好的例证。给钱怎么都好说,不给钱再有意义、再容易的事也不干;一些教师在课堂上说得头头是道,俨然是个道德的模范,为人的君子,但当面对一己之私不能满足时或着让他为公众利益付出劳动时,则风度尽失,不能客观公允地看待所面临的人和事,对妨碍或批评自己的人恨之入骨,进而公报私仇、造谣生事、诬陷泄愤、人身攻击,彻底把教师的形象抛之脑后。所以说,教师的个人品德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也影响着整个教育风气的好转。

多年的教育实践表明,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要靠教育者的教学行为和道德行为相结合才能达到目的,因为教师的理想信念、敬业态度、为人处世、道德情操、文化知识等都会对学生产生直接或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教师不仅要把优秀的传统文化和当前世界的前沿科技知识传授给学生,更要用自身的德行感染学生、影响学生。所以,既然选择了教育事业,我们教师就要努力加强个人修养,不断完善自己,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从教育理念上来说,首先,老师要把教书育人放在首位,要明白“教书是手段,育人才是目的”这个道理。教书育人是我们教师的天职。教但是,教师不只是为了传授知识而存在的“教书匠”,而是教育者,是师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明清之际的思想家孙奇逄曾说过,教人读书,首先要使受教育者“为端人,为正士,在家则家重,在国则国重,所谓添一个丧元气进士,不如添一个守本分平民”。这无疑也提示了我们: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还要教会学生学会做人,要让学生有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要有德行,要使学生全面发展。我们有些教师至今还死守着落后的教育观念不放,只知道照本宣科,重智育轻德育、重理论轻实践、重分数轻能力,忽视甚至抵触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和道德教化,这本身也是师德缺失的另一种表现,也反映出自身道德素养的欠缺。其次,教育是爱的共鸣,是心和心的呼应,热爱学生才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根本。教师只有热爱学生,才能教育好学生,才能使教育发挥最大限度的作用。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奉行“爱满天下”的教育宗旨。他曾提醒教师说:“你的教鞭下有瓦特”,“教育者要像爱迪生的母亲那样宽容爱迪生”。陶行知自己无论是在学业上,还是生活上,都无微不至地关怀魂学生,许多陶门弟子至今仍念念不忘他的音容笑貌,从这一点就可以充分感受到他伟大的师德情操和强大的人格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