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人体保健手册(上)
19944000000003

第3章 身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1)

第一节脏腑

脏腑,即五脏和六腑的简称,包括人体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的若干内容,不等于解剖学的内容。五脏即心、肝、脾、肺、肾;六腑即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五脏之外,还有心包,其功能和心相同。此外,还有脑、髓、骨、脉、胆、女子胞,称为奇恒之腑,其中除女子胞外,脑、髓、骨、脉均隶属五脏之内,胆既是六腑之一,又属奇恒之府,所以一般称为“五脏六腑”。

脏和腑在形态上各不相同,功能上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脏是实质的器官,它主要负责生化和储藏维持生命的各种物质;腑是空腔的器官,它主要负责饮食的受纳、消化和水液的排泄。脏腑之间的相互配合,功能上密切相关,这种关系中医学称为“互为表里”。现简述如下:

一、五脏

(一)心

心位于胸中,有心包围护于外,开窍于舌,其华在面。它的主要功能是主血脉和主神志。

1.心主血脉,其华在面:心主血脉,是指心脏有维护血脉搏动,推动血液在脉管内运行的作用,心之所以能够推动血液的运行,是靠心气的作用,脉管与心相连,是血液运行的通道,心气的强弱,心血的盛衰,都可以从脉管上反映出来。由于面部的血管较丰富,所以心气的盛衰,不仅可以看脉搏的变化,也可有从面部色泽的改变反映出来,即所谓“其华在面”,一般说来,心气旺盛,血脉充盈,脉搏和缓有力,面色红润光泽;心气不足,血脉空虚,可见脉搏细弱,面色淡白;心血瘀阻,常见面色表紫,脉涩结代等。

2.心主神志:心主神志,是指人的精神、思维活动,中医学认为心主管精神活动,并协调整个人体各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现代医学认为是大脑的功能。所谓“心情舒畅”,“读书要用心”等,这里的“心”字,实际上是指大脑。心的功能正常,才能神志清楚,思维灵敏,精神充沛;如果心主神志功能失常,可出现心惊失眠,健忘多梦等症状,严重者可见痴呆,胡言乱语,神志昏迷等症。

3.心开窍于舌:窍是指面部七窍,中医认为心的经络与舌窍相连,因而心的气血与舌相通。以保持舌的生理功能,所以心的病变,容易从舌体上反映出来。如心血不足,舌质淡白;心火上炎,舌尖红赤,舌体糜烂;心血瘀阻,舌质紫暗等。

附:心包

心包又称心包络,是心的外围组织,有保护心脏的作用。邪气侵犯人体,一般都是由表入里。包络即是心的外卫,故邪气侵犯心脏时,常常是先侵犯心包。

(二)肝

肝居胁部,开窍于目,其华在爪。它的主要功能是主疏泄,藏血。

1.肝主疏泄:疏泄即疏通、开泄的意思,古人以树木生发条达来形容肝的舒展、升发的特性。所以有“肝性喜条达”的说法,即形容树木无拘束地生长。肝主疏泄功能,主要关系着人体气机的调畅,其作用包括管理某些情志活动,协助消化,促进胆汁分泌,通调气血等方面。肝主疏泄功能正常时,人的精神饱满,心情舒畅;功能失常时,就出现胸胁胀满,郁闷不乐,多疑善虑,沉闷欲哭,或急躁易怒,失眠多梦,月经失调等。

2.肝主藏血:是指肝脏有贮藏、调节全身血液的作用。血液在脉管内流动,是随着人体的活动而有所增减,当人体体息或睡眠时,肌体的血液需要就随之减少,血液则归藏于肝;当劳动或工作时,血液需要量增加,肝脏就排出其储藏的血液,以供给肌体活动的需要。肝藏血的功能失常,肝血不足,则出现两目昏花,视物模糊,筋脉拘挛,屈伸不利,月经稀少;肝不藏血,则出现吐血、衄血、月经过多等。

3.肝主筋,其华在爪:筋即筋膜,它是一种联络关节、肌肉,专司运动的组织。筋靠肝血的濡养,才能维持正常的运动,肝血充足,滋养筋脉,则关节和肌肉活动自如。如果肝血不足,血不养筋,可出现手足抖动,肢体麻木,屈伸不利等;如果邪热耗伤津血,血不营筋,可出现四肢抽搐,牙关紧闭等。爪为筋余,肝血的盛衰,可以影响爪甲的荣枯。肝血充足,筋强力壮,爪甲坚韧;肝血不足,则筋软无力,爪甲变软,颜色淡白等。

4.肝开窍于目:由于五脏六腑的精气,都通过血脉运注于目,而肝主藏血。它的经脉又上联目系,因此,目与五脏六腑都有内在联系,但主要的是肝,肝气通于目,肝和日能辨五色,如果肝血不足,目失所养。就会出现两目干涩,视物不清,夜盲等;肝经风热,则目赤肿痛等。因此,中医治疗眼病,常从肝脏入手,即是根据“肝开窍于目”的道理。

(三)脾

脾居腹中,开窍于口,其华在唇。脾气主升,它的主要功能是主运化,统摄血液。

1.脾主运化:运化是指消化、吸收和运输。脾主运化水谷精微,就是指消化饮食,转输营养物质的功能,饮食入胃,经过脾胃的消化作用,其中水谷精微,通过脾的转输而布散全身,以营养五脏六腑及各组织器官。因此,中医有“脾为后天之本”的说法。脾主运化功能正常,则精力充沛,食物香甜,肌肉丰满;功能失常时,则出现食物减退,脘腹胀满,大便溏薄,神疲乏力等。

脾除运化水谷精微外,还能运化水湿,即把水液输送到各组织中,使人体的组织得到水液的充分濡润。如果脾运化水湿功能失调时,可出现水肿,咳喘多痰,大便溏薄,小便不利等。

2.脾主统血:统血是统摄、控制的意思。脾统血是指脾具有统摄血液,不致溢出脉外的功能。如果脾气虚弱,失去统摄功能。血液离开脉道而外溢,导致种种出血病症,如便血、吐衄、皮肤紫斑、妇女崩漏等。

3.脾主肌肉、四肢:脾主肌肉、四肢,是由于脾具有运化功能、将水谷精微输送到肌肉、四肢。为之营养,使肌肉丰满发达、四肢轻劲有力。如果脾失健运,营养不足,则可致肌肉痿软,四肢倦怠无力等。

4.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脾开窍于口,是指脾的运化功能与饮食、口味有密切关系。脾气健运,食欲旺盛,口味正常,口唇红润。如脾失健运,则不欲饮食,口昧异常,口唇淡白等。

(四)肺

肺位于胸中,上通喉咙,开窍于鼻。它的主要功能是主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

1.肺主气,司呼吸:肺主气包括主呼吸之气和主一身之气。肺是体内外气体交换的主要器官,有呼吸功能,能吸进自然界的清气,呼出体内的浊气,从而保证人体新陈代谢的进行。肺主气功能正常时,气道通畅,呼吸均匀和调;功能失常时,气道不畅,则咳嗽气喘,呼吸不利等。

肺吸入的清气再加上脾吸收的水谷精微,两者结合输送到全身,以维持人体各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是人体一切生命活动的动力,所以又有“肺主一身之气”的说法。如果肺主气的功能失常,则可出现语言低微,体倦无力,气短自汗等。

2.肺主宣发,外合皮毛:宣发是指宣布、发散的意思。肺主宣发,是指由于肺气的推动,使水谷精微散布全身,内而脏腑,外而肌肉皮毛,无处不到。皮毛是人体抗御外邪的屏障,通过肺气的宣发,使营养物质输布全身,以温A润肌表皮肤。使抵抗力增强,不易为外邪所侵犯;如果肺气虚弱,不能低御外邪,常由皮毛而犯肺,从而出现恶寒发热,鼻塞咳嗽等。

3.肺主肃降、通调水道:肃降是清肃下降的意思,说明肺气以清肃下降为顺。如果肺气不能肃降时,可出现胸闷,咳嗽气喘等。

肺气能调理津液水气,故有,通调水道之功。这实际就是水液通过肺气的宣发和肃降作用,布散全身,供脏腑组织利用之后,上经呼吸,中由汗腺,下从肾及膀胱排出体外。如果肺气失于宣发和肃降,就可导致水气的阻滞,而出现水肿,小便不利等。

4.肺开窍于鼻:肺司呼吸,鼻是呼吸之气出入的通道,所以称鼻为肺窍。鼻的通气和嗅觉功能,主要依赖于肺气的作用,肺气和。呼吸利,嗅觉才能灵敏,因此,外邪犯肺,多由口鼻而入,所以,某些鼻部疾病,常从肺治疗,而获佳效。

(五)肾

肾位于腰部,左右各一,因此称“腰为肾之府”。肾开窍于耳,司两阴,其华在发。它的主要功能是藏精、主水、纳气。由于肾藏精,主人的生长、发育、生殖,所以称肾为“先天之本”。

1.肾藏精,主发育与生殖;精是构成人体的基本书物质,也是人体机能活动的物质基础。精有先天、后天之分,先天之精,禀受于父母;后天之精,来源于水谷,皆储藏子肾。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先天之精不断得到后天之精的补充,后天之精又依赖先天之精而化生。精能化气,肾精所化之气,即为肾气。肾之精气的盛衰,关系到人体的生殖和生长发育。人体从幼年开始,肾的精气逐渐充盛,就有齿更发长等变化,发育到青春期,肾的精气旺盛,性机能逐渐成熟,男子能产生精子,女子开始按时行经,并有生殖能力;待到了年老,肾的精气逐渐衰弱,性机能和生殖能力减退而消失,形体也随之衰老。所以,肾精有推动人体生长发育,促进性机能成熟的作用。因此,肾藏精功能正常,则人体发育正常,生殖能力强;功能失常时,可以出现阳萎不育;遗精早泄,月经失调。腰膝酸软,须发早白等。

2.肾主水:指肾有主持和调节人体水液代谢的作用。在正常情况下,水液通过胃受纳,脾的转输,肺的宣降,三焦的决渎,肾的蒸化开合作用,使清者运行脏腑,浊者下流膀胱,成为小便排出体外,中医将这一系列的生理变化,即新陈代谢的过程叫做“气化”。如果肾的主水功能失常,水液泛溢周身,可出现水肿,小便不利等。

3.肾主骨生髓,其华在发:肾藏精,而精能生髓,髓有骨髓和脊髓之分。骨髓居于骨中,滋养骨骼,所以有“肾主骨”的说法,肾精充足,骨髓生化有源,则骨髓和牙齿坚固有力。肾精不足,骨髓乏源,舛牙齿枯槁,容易脱落,胫骨酸软无力。精与血,是相互资生的,精充则血旺。而毛发的濡养有赖于血,故有“发为血之余”之说。发的营养虽然依赖于血,但其生机根于肾。因此发的生长和脱落,润泽与枯槁,均与肾的精气盛衰有关。青壮年,肾的精气充沛,毛发致密光泽;老年人,肾的精气渐衰。则毛发变白而脱落。

4.肾开窍于耳,司二阴:肾气通于耳,耳的听觉依赖肾脏精气的滋养。肾精充足,听觉才能灵敏,如果肾精不足,或老年肾精渐衰,则可出现耳鸣,听觉减退等症。

二阴即前阴和后阴,前阴包括尿道和外生殖器,有排尿和生殖的作用;后阴即肛门,有排便的作用。尿液的排泄,虽在膀胱,但有赖于肾的气化作用;大便的排泄,也要受肾的气化作用,才能顺利排便。如果肾气虚衰,可出现尿频、尿少、遗尿,或大便溏薄等症。

二、六腑

(一)胆

胆附于肝,内藏胆汁。胆汁注入肠中,有助于饮食的消化。胆汁味苦色黄,它的分泌和排泄,依赖肝的疏泄功能。如果肝气不舒,则胆汁排泄失常,可出现厌食油腻,胁痛腹胀,口干尿黄等。

(二)胃

胃位于膈下,上接食道,下通小肠。上口名贲门,下口名幽门。它的主要功能是受纳和腐熟水谷。饮食入口,经过食道,容纳于胃,经胃的腐熟消磨,下传于小肠,其精微物质通过睥的运化和转输,布散全身以供养人体,故脾胃合称“后天之本”。胃气以和降为顺,若胃气上逆,胃失和降,则为脘胀呕吐、暖气、呃逆等症。

(三)小肠

小肠上接幽门,下接大肠,它的主要功能是受盛化物,分清泌浊-小肠将胃中传下的水谷,作进一步的消化,吸收精徽,由脾归于五脏,下传糟粕至大肠,无用的水液渗入膀胱。因此,如果小肠有病,除影响消化功能外。还会出现太小便的异常。

(四)大肠

大肠上端接小肠,下端以肛门为出口。它的主要功能是传导糟粕。大肠接受小肠下注的浊物,吸收其中剩余的水分后,使食物残渣变成粪便,由肛门排出体外。如果大肠功能失常,则传道失职,可出现痢疾、腹泻,或大便秘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