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农林农业知识
19943000000031

第31章 吨粮田技术

我国人口众多,土地资源极有限。目前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只有1.4亩。而人口不断增加,随着经济建设的进一步发展,耕地将越来越少,因此粮食供应紧张的压力将逐年扩大。这样如何进一步提高粮食产量的问题成为摆在农学家们面前急待解决的问题。为些农学家们花费了很大的努力,并已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我们知道,要提高每亩粮食产量,可以从几个方面入手,可以选用高产品种或可加强生产投入,多施肥料等等,能不能少投入多产出呢?答案是肯定的。北京农业大学王树安教授及其同事们在黄淮海地区研究的吨粮田技术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肯定的答案。

黄淮海地区地域广阔,是祖国的大粮仓,传统的种植模式是两年三季,即冬小麦(第一年9月下旬播种,第二年6月收获)—夏玉米(6月份播种,9月下旬收获)—冬小麦。但这里的粮食亩产一直却很低,以河北省吴桥县为例,1983年~1985年,小麦亩产平均只有243.1kg,而玉米亩产只有113.1kg。而就目前品种的潜力,小麦亩产可达400~500kg,优良玉米品种的产量可达500~700kg。可见增产的潜力很大。那么为什么平均亩产会这样低呢?

研究人员发现是这里传统的农业生产体系不适应于作物产量的进一步提高,原因在于:从主观上人们重视小麦生产而轻视玉米生产,尽量保证小麦的生产,而玉米只是选用一些成熟早而产量低的品种,从而严重限制了玉米产量的发挥。针对这一问题,研究人员提出了“小麦让路、解放玉米”的思想,主要从玉米高产栽培的途径上下功夫,同时研究小麦栽培的技术,创造了这一地区粮食生产的奇迹。

他们的具体做法是:改小麦早播为小麦晚播,同时加强小麦生长期的肥料和灌水控制,保证小麦不减产而且增产;将较长的生育期留给玉米,选择中熟到晚熟品种,推迟玉米收获期。这样一来,玉米的增产优势就充分体现了出来,从而为亩产提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几年来,通过对晚播小麦高产可能性与及相应配套技术的研究,以及通过适当的水肥控制,掌握了有关高产的技术措施。1987年秋在140亩地上进行这种综合技术的研究,第二年这些地块创下了亩产超过1t(1000kg)的纪录,到1989~1990年推广到5000亩(333.50hm?),也达到了亩产量1000kg以上的水平。目前这一技术已在大面积的推广,并且已体现出显著的增产效益。而且推广吨粮田技术从经济上考虑,既增加了产量,又增加了收入,投入也很经济,并且土壤肥力水平也得到进一步改善,所以农民称这项技术为“少花钱多产粮”的先进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