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农林农业知识
19943000000016

第16章 我国常见农业自然灾害

(一)冻害

当温度下降到0℃以下,植物体内发生冰冻,因而受伤甚至死亡,这种现象称为冻害。我国北方晚秋及早春时,寒潮入侵,气温骤然下降,使果木和冬季作物形成严重的冻害;华南地区的霜冻虽不严重,时间也短,但此时生长的植物有许多是不耐寒的,特别是热带和亚热带植物受害更为严重。可见,冻害在我国各地是普遍存在的,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是巨大的,应予重视。

植物在冬季来临之前,随着气温的降低,体内发生了一系列的适应低温的生理生化变化,抗寒力就逐渐加强,这样提高抗寒能力的过程叫抗寒锻炼。某些抗寒性较强的植物,如白菜、葱有时虽然被冻得像玻璃一样透明,但在解冻后仍然不死。绝大多数的植物在日照变短、气温下降时,在生理上有各种适应性反应,如落叶、生长基本停顿、体内含水量低、代谢弱、保护物质含量多、最终进入休眠状态,以适应低温条件,安全越冬。

防止植物冻死的最好方法,是育成抗寒品种和风土驯化。除此外,低温锻炼,改良小气候,如熏烟、培土、盖土等;改进农业技术,如适时播种,合理施肥、修剪等;施用植物生长延缓剂,以调节植物生长等,都有一定效果。

(二)冷害

在零上低温时,虽无结冰现象,但能引起喜温植物的生理障碍,使植物受伤甚至死亡,这种现象称为冷害。原产于热带或亚热带的植物,在生长过程中遇到零上低温,则发生冷害损失巨大。

全国各地培育水稻秧苗,如遇到春季寒潮就可能烂秧;水稻开花前遭受冷害空气侵袭,就产生较多空秕粒。因此,冷害对农业生产影响极大。

不同作物对冷害的敏感性不同,棉花、豇豆、花生、玉米和水稻等冷害温度是很敏感的,这些作物长期处于2~4℃,12h即产生伤害。同一作物不同品种类型抗寒性亦不同。

各种作物的幼苗或果实,在温度不太低或持续时间较短的情况下,受害不太严重,如果在质变之前能及时提高温度,伤害是能减轻的,是可逆转恢复的。一般植株稳生稳长,含水量低,抗寒能力就强,而暴生暴长,身娇肉嫩,含水量高,则经受不住低温的侵袭。所以,在低温来临以前的季节,应合理施用磷钾肥,少施或不施化学氮肥,不宜灌水,以控制植物生长速率,提高抗寒能力。保证农业生产的丰收。

(三)干旱

干旱是一种严重缺水现象,干旱可分为土壤干旱和大气干旱两种。大气干旱的特征是温度高而空气的相对湿度低,它能使植物的蒸腾大于吸水,破坏植物的水分平衡。大气干旱如果长期存在,便会引起土壤干旱。土壤干旱时土壤中会缺乏植物能吸收的水,使植物生长困难甚至停止,受害程度比大气干旱严重。

干旱能使植物的蒸腾作用减弱,引起叶温升高,损伤细胞,光合作用减低。幼叶在干旱时向老叶、花芽等其他部分夺水,促使老叶死亡,以至减少了尚能进行光合作用的有效叶面积;花芽和幼实也会因干旱的影响而脱落,可见,干旱对植物的生长发育的危害很大,给农业生产造成严重的灾害。

防御干旱,促进农业丰产的措施很多,如在局部干旱严重的地区进行人工降雨;在栽培管理上采取喷灌、覆盖等方法;播种前对萌动种子予以干旱锻炼,提高抗旱能力;在幼苗期有意识地减少水分供应,使之经受适当缺水的锻炼,也可增加对干旱的抵抗能力;植树造林、改善生态环境;兴修农田水利,扩大农田灌溉面积;合理使用矿质肥料,其中磷肥和钾肥都能提高作物抗旱性。

(四)雨涝害

在低洼、沼泽或洪水积聚的情况下,淹没了作物的全部或一部分,即发生涝害。它能促使植物根系缺氧,抑制呼吸,阻止水分和矿质元素的吸收,导致植物生长停止,叶片也自下而上开始萎蔫,枯黄脱落,根系逐渐变黑,整个植株不久枯死。

涝害程度与环境条件有关。一般静水受害大,流动水受害小;高温受害大,低温受害小;污水受害大,清水受害小。

涝害一方面毁坏农作物,淹没农田,引起籽粒在植株上发芽和霉变,另一方面也会导致许多农业病虫害暴发,危害农作物,造成减产或颗粒无收。

加强作物抗涝保产的有效途径,是搞好水利建设,防止涝灾的发生;但当水涝发生后,应加速排涝,排涝结合洗苗,除去堵塞气孔和粘贴叶面的泥沙,以加强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此外,须适当施肥,使作物恢复生势;通过准确的天气预报,作好防汛工作准备,都能减少涝害对作物的危害,有助农业丰收。

(五)盐害

在气候干燥和地下水位较高的地区以及沿海地带,土壤中含有较多盐类。土壤盐分过多对植物造成的危害,称为盐害。

盐害危害植物,主要表现在使种子不能萌发或延迟发芽,而且使生长着的植物也不能吸水或吸水很少,形成生理干旱状态;使小麦、大麦、棉花等的呼吸速率下降;破坏棉花、洋葱等植物体内蛋白质的合成,进而影响光合作用;降低菜豆、葡萄、大豆、豌豆等植物的蛋白质合成速度。因此,盐害不是直接伤害,而是间接伤害,是某一种或几种代谢混乱而引起的。

在作物中,没有真正的盐生植物,只能区分出耐盐程度不同的作物。如甜菜和粟等的耐盐性很强;棉花、向日葵等次之,大部分蔬菜和豆类作物的耐盐性很弱;同一植物的幼苗期对盐分很敏感,长大后能逐渐忍受,开花期忍受力又下降。

当土壤含盐量超过0.1%时,便开始对作物生长起抑制作用。防治盐害常用的方法是把已吸水膨胀的种子,浸入适当浓度的盐溶液中,经一定时间后播种,则能提高其在盐土上的萌发率及以后的生长,耐盐性提高,增加产量可采用治水和改土相结合,排水与灌溉相结合;种植水稻具有强大的洗盐或压盐的作用即种稻改良;选用抗盐品种,适时播种,增加土壤有机质,大力营造森林,以达到生物排水,降低地下水位,改善农田小气候,还制返盐和加强脱盐的目的。

(六)台风

台风是形成于热带海洋上的强大而深厚的气旋性涡旋。它来临时,往往带来狂风、暴雨和惊涛骇浪,具有很大的破坏力,是一种灾害性天气。

台风是指发展到一定强度(最大风力达8级)时的热带气旋,它在西太平洋地区称为台风,在东太平洋和大西洋地区称为飓风,在印度洋地区称为热带风暴,在南半球称为热带气旋。

我国气象部门根据热带气旋地面中心附近风速的大小,将其分为三类①热带低压:风速为108~171m/s,相当于风力6~7级。②台风:风速度172~326m/s,相当于风力8~11级。③强台风:风速大于326m/s。相当于风力12级以上。

在中国南海形成的热带气旋面积小,压力梯度大,风速很高,具有很大的破坏作用。摧毁庄稼,拔倒树木,引起山洪暴发,海水倒灌。特别是6~7月份,早稻抽穗成熟期和9~10月份晚稻抽穗开花期,台风影响更大,减产严重。

植树造林,通过防风林可分裂风势,减低风速,使栽培的农作物或经济植物不至于因风的机械作用而受伤害,消弱台风对作物的破坏力。

(七)雹害

雹害是指冰降落时,砸坏农作物,破坏交通运输、房屋建筑、砸伤人畜等而引起的灾害。冰雹一般来势迅速凶猛,常伴有狂风暴雨引起山洪淹没农田等,是一种破坏力极强的灾害性天气。

冰雹是一种固态降水,在春末到秋初的暖季里,从发展旺盛的积雨之中降落。它降落时持续时间短,发生的范围较少,但在我国分布区域广,如青藏高原、甘肃东南部、祁连山区等地都是冰雹多发区。像米粒一样大小的冰雹一般对农作物危害很小,可是若像鸡蛋一样大的冰雹,从几千米高空中落下,就会使农作物受到机械性伤害,同时可能导致作物遭受冻害和虫害的影响,给农业生产带来危害。

进行大面积绿化,植树造林,改造区域性小气候,能有效的长远的起到防雹作用。目前多采用飞机、大炮等手段向雹云积累区撒催化剂,以减轻雹害。

(八)病虫害

在自然界有许多病原微生物,如细菌、真菌、病毒等都能为害农作物,形成植物病害,造成大幅度的减产,给农业生产带来很大的威胁。

能够引起病害的真菌有8000多种,病毒约有上千种,细菌也有300多种。就禾谷类作物而言,水稻上有200种真菌病害,小麦上约有80%以上的病害是由真菌所致,而蔬菜、果树、经济作物都有许多的真菌病害。病毒和细菌对作物侵害同样令人生畏,有时同一种病毒能侵害很多种植物,如黄瓜花叶病毒能侵染300多种植物。有些病原微生物在条件适宜时,能迅速大量繁殖,在很短时间内导致整块农田作物干枯而死,给农业生产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

培育抗病品种是防治病害的重要手段,既经济有效,又不产生农药污染问题。改进耕作制度,可减少某些病害的发生。改善栽培技术,植株生长结实健壮,能提高抗病能力。

虫害是农业生产的另一大灾害。主要农作物害虫包括麦作害虫、杂粮害虫、棉花害虫等,常见的农业害虫有:蝗虫、蝼枯、棉铃虫、麦蚜、金针虫等,有些害虫成群结队为害作物,其中蝗灾最频繁。在我国从春秋到新中国成立的2600年间,蝗虫成灾800多次,造成过严重的农业灾害,建国后党和人民政府采取积极措施治蝗灭灾,并取得了伟大成果,目前已基本控制了蝗虫的危害。现在世界范围内蝗灾尚未彻底消灭,如在连续大旱七年的非洲北部,1986年旱情刚刚略有缓和,而蝗虫却以可怕的速度繁殖成灾,警报从各地接踵而来,苏丹西部大部分农作物被蝗虫啃净,非洲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为了防治虫害,首先要做好准确的虫情调查和预测预报工作,以预防为主,同时合理应用化学、生物、物理机械防治等措施,协调配合,相互补充,达到控制害虫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