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华上下五千年(2)
19938700000084

第84章 李隆基与梨园

“千歌万舞不可数,就中最爱霓裳舞”

“霓裳一曲千峰上,舞破中原始下来”

诗中所誉的《霓裳羽衣舞》是唐代音乐与胡乐发展的最高成就,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歌舞大曲,虽经千年历史的冲刷,已荡然无存,但唐代诗人这些锦绣诗篇,却能给我们留下几多瑰丽吉光的羽影景象和洋溢着一种仙境般的情趣。然其作者,确切地说其改编创作者,就是唐代著名音乐家玄宗皇帝李隆基,亦称唐明皇。

李隆基生于公元685年,712年被立为皇太子,同年受禅即皇帝位,是为唐玄宗。唐玄宗继位后励精图治,细心治理国家。首先裁汰冗官,整顿吏治,精减了庞大的官僚机构,选贤用能,对官吏以功以力授官;其次,对食封的贵族进行抑制;第三,裁抑佛教,使大批僧尼还俗,还禁止创建佛寺和民间佛像,减轻了人民的负担,扩充了中央财政;第四,重视发展农业生产。经过他多年的努力,使唐朝的经济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出现我国封建社会经济繁荣的鼎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

经济的发展,为文化艺术的高度繁荣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创造了良好的发展条件,带动了唐朝文化艺术的发展。唐玄宗不仅是一位政治家,同时也是一位音乐家,他是盛唐音乐的设计者和缔造者。

李隆基从小酷爱音乐。公元700年,武则天在新建的大殿“明堂”中,举行盛大宴会,宴会之上,歌舞升平,丝竹之声不断。然而最有意思的,是皇族的孩子们表演的节目。一位12岁的皇孙,扮演歌舞戏《安公子》;当时年仅6岁的李隆基,在其祖母武则天和众大臣面前,歌舞了千曲《长命女》;他的5岁幼弟岐王李苑表演了一出戴面具的歌舞戏《兰陵王》。他们的表演,使观看的王公大臣们非常开心。李隆基也因此显露出卓越的音乐天资。

李隆基对各种乐器都很精通,如琵琶等,击羯鼓的技艺尤为高超。羯鼓原来是西域的乐器,据估计在东晋时传人我国内地。因它是从戎羯之地传来,故称羯鼓。其形状象一只漆桶,上蒙羊皮,装在小牙床(鼓架)上,用两根鼓槌敲击,声音短促、清脆而高亢,与我们今天乐队中的定音鼓类似,是皇帝举行盛大宴会时的主要乐器之一。李隆基称羯鼓为“八音之首”。在他的带领下,羯鼓在唐代风行一时,上至王公宰相,下至乐工百姓,出了不少击羯鼓的好手。开元年间的一个初春二月,早上雨过天晴,景色秀丽。李隆基漫步在宫中庭院间,见到柳芽已出,杏花含苞待放,顿时兴致勃勃,叫侍从立即备酒,并派高力士去取羯鼓,他亲自敲出了一曲他自制的乐曲《春光好》。一曲奏完,杏苞柳芽都已张开,玄宗高兴地对嫔妃们说,就这一事,也得叫我“天公”啊!玄宗还曾制作羯鼓曲《秋风高》等等。

李肱曾有一首五言诗描写当时情景:

开元太平日,万国贺丰岁。梨园厌旧曲,玉座流新制。风管递参差,霞衣竟摇曳。宴罢水殿空,辇余香草细。蓬壶事已久,仙乐功无替。谁肯听遗音,圣明知善继。

这首五言诗中的“梨园”,是唐玄宗李隆基在内廷设立的音乐歌舞机构,以教习法曲为主。梨园因设于皇宫禁苑附近梨园而得名。

梨园原来是皇帝禁苑中的果木园圃,设有亭台、球场,供皇帝及其大臣在其中游玩。李隆基于公元714年,把它改为教习歌舞的地方。每当听政之暇时,就亲自到梨园教乐工法曲。梨园弟子是从太常乐工中精选出来的,有300人之多,由唐玄宗亲自指挥排练,有时梨园弟子在演奏中发生小错误,玄宗也能为他们指出来,并予以纠正。由此来看,梨园是专门学习法曲,专搞乐器的组织,以丝竹之戏为主。

唐玄宗设梨园之后,为当时音乐的昌盛培养出了大批优秀的音乐舞蹈表演人才,如我们所熟悉的乐工李龟年兄弟三人,黄幡悼、马仙期、贺怀智、曹海青、张野狐等,都是这个皇家艺术团的主要成员。此外,唐玄宗另从宫女中选出数百人,学习音乐,其教练地点在长安皇城中的宜春北院。梨园中还有一个“小部音声”,是由15岁以下的小孩30多人组成的一个幼年班。梨园中经常演奏的是唐玄宗亲自创作的法曲。

说起作曲,在公元8世纪上半叶,就世界范围而言,唐玄宗李隆基可堪称为一位少有的大师。唐代南卓在《羯鼓录》一文中曾说他“若制作曲词,随音即成,不立法度,取适短长,皆应散声,皆中点拍”。他一生中参与创作的音乐作品很多,其内容多为宣扬君权神授,歌颂文治武功和太平盛世。大部分是器乐独奏曲、合奏曲和大型歌舞曲。如《还京乐》、《夜半乐》、《圣寿乐》、《小破阵乐》、《光圣乐》、《凌波仙》、《霓裳羽衣舞》、《春光好》、《秋风高》、《雨霖铃》等。

《还京乐》、《夜半乐》是李隆基为了纪念他所主持的诛杀韦氏集团的宫廷政变而作。

《凌波仙》是唐玄宗往昔梦中所作。其中还有一段有趣的故事。据说,有一天,唐玄宗白天听音乐多了,晚上进入梦境后,只觉得有一位容貌异常艳丽的年轻女子娉娉而来,她身段婀娜,云髻高耸,青绿色的大袖宽衣在晚风中飘动,恍如月下一支出水芙蓉。那女子来到唐玄宗的床前,款款下跪。唐玄宗问道:“你是何人?”那女子妩媚而又庄重地回答道:“妾是陛下凌波曲中的龙女,妾常常暗中为陛下护驾卫宫,实在有许多为人所不知的功劳,妾知道陛下通晓音律,尤善钧天之乐,故拜乞陛下,愿陛下屈动龙体,赐一曲乐,以皇恩浩浩之光照耀妾之族类,妾之族类现在正聚集池中等候陛下的圣乐呢!”唐玄宗为那女子丽质所诱,不觉抱起琵琶,挥指弹去。那乐声悦耳动听,恰似水声滔滔。那女子说:“陛下所弹之曲为何曲?”唐玄宗随声答道:“《凌波曲》也。”曲罢,那女子再三拜谢,然后娉袅而去,恰似青云一朵,动情于月光之下。随着那女子的身影渐渐隐去,唐玄宗的梦也醒了,梦中所见恍如眼前,那首曲子竟还记得。于是,唐玄宗乘月色之明,梦境还好,抱起琵琶,把《凌波曲》习奏再三,直到天亮。

唐代歌舞中最著名的要算是《霓裳羽衣舞》了。这是一部非常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作品。舞者上衣绣缀着洁白的羽毛,下身穿着彩云殷的裙裾,无论音乐或舞蹈,都洋溢着仙境般的情调。白居易曾赞美此曲:“磬箫筝笛递相搀,击、撅、弹、吹声逦迤”。此曲是唐玄宗李隆基根据印度《婆罗门曲》改编而成的。

有一个神话故事说:天宝初年,唐玄宗的供奉里有个法术高明的方士,叫罗公远。八月十五中秋月圆,清辉洒满人间,罗公远侍奉唐玄宗玩月赏花,逗影弄色。不知不觉夜深人静了,那一轮明月似一面镜子悬挂眼前,罗公远对唐玄宗说:“陛下,可否从臣到月宫里去游玩一趟”?说着,就向幽香四溢的桂丛,折取桂花一支,挥手抛向湛蓝色的天空,霎时,那桂枝淡淡化开,化为银光四射的弧形天桥一座。唐玄宗正惊诧时,罗公远作辑一拜,请唐玄宗随他一起上桥,鬼使神差,唐玄宗竟跟着罗公远登上银桥,信步走去;那步履轻盈;尤拟羽化登仙。白云袅袅,浮冉四周,银辉点点;光芒齐放,行走约数10里,眼前出现了一座宏伟透明的华丽宫殿,罗公远对唐玄宗说:“这就是月宫。”

唐玄宗飘飘欲仙了,他凝视着玲珑剔透的月宫,只见宫里有数百个娉娉袅袅的仙女,穿着薄纱似的雪白裙衣,挥舞着游龙似的素练,在那儿翩翩起舞,那舞曲仙味浓郁,妙不可言,唐玄宗问罗公远:“这是什么曲调”?罗公远答道:“霓裳羽衣曲也”!于是,唐玄宗便暗自默记,记下了霓裳羽衣曲的音调,然后和罗公远一起顺银桥回归。回顾月宫,那光辉随着他们的脚步层层熄灭,等到他们回到桂花苑时,银桥顿失,一切都如既往,清空中,只有那一轮明月依旧,袖袍前,只有那桂香阵阵扑鼻。

第二天,唐玄宗连忙将梨园弟子找来,按他记下的曲调,弹琴吹箫。正好,西凉府都督杨进逑进献《婆罗门曲》,玄宗觉得它与自己在月宫中所听的相符,于是将两者合编为《霓裳羽衣曲》。

《霓裳羽衣曲》全曲共36段。其中曲段12段又称十二叠。前六叠纯奏乐曲,没有舞蹈,直奏到第七叠时,乐曲出现了清脆强烈的节奏,舞女们舒长袖,展素练,翩翩起舞,一直舞到十二叠,以一声长啸嘎然作止。“舞者,乐之容也”。《霓裳羽衣曲》伴之以舞,何况那舞或如惊鸿,或如飞燕,婆娑多姿,韵情蔓延,那乐曲随舞而走,目得之为舞,耳遇之为乐,舞乐相映,相濡以沫。

唐玄宗创作出《霓裳羽衣舞》之后经过了七八十年,到唐宪宗的宫廷中仍演出全套《霓裳羽衣舞》,后来逐渐流传到民间,但已不完整,宫廷中也逐渐失传。《霓裳羽衣曲》乐谱今已失传。有人说此舞反映的不仅是唐代宫廷宴乐的黄金时代,同时也反映了当时封建社会鼎盛时期的历史全貌。可是,到天宝末年,李隆基整日与杨贵妃沉湎在歌舞之中,不理国事,权落奸臣之手,终于在天宝十四年爆发了安史之乱。自安史之乱后,唐朝社会逐渐走向衰落,唐朝音乐也随之衰落下去。

唐玄宗的晚期作品大多格调低沉,如哀似怨,如被后世称道的追忆马嵬坡之行的《雨霖铃》,怀念贤相张九龄的《谪仙怨》等。

总之,李隆基的作品,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他的政治生涯和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他的每一部作品都与梨园密不可分。每当他作出一部新曲,都交给梨园进行排练、演奏,可以说唐玄宗一生音乐的历史与梨园的历史是息息相关的。安史之乱,梨园众伶人不知去向,梨园也随之解散。梨园的解散,也终止了这位唐代著名音乐家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