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早期国立戏剧学校在南京的办学
从建校初学校确定的办学宗旨,校旗、校徽、校训、校歌蕴意,我们可以看出国立戏剧学校办学的总体思想和方向。从学校组织机构设置看,学校最高指导机关虽然是校务委员会,但校务委员会中主要人员几乎都是政府的机关中一些要员,在政府中任有要职,他们有比国立戏剧学校工作更为要紧的事要做,他们除主要从政治思想方面把握办学方向,参与学校一些重大事务的议决外,学校常规性的具体事务,特别是具体的专业教学业务,他们都不可能,也无法具体过问。
所以,作为国立戏剧学校校长,早在戏剧艺术界享有盛名,具有深厚戏剧艺术理论功底和丰富实践经验的留美归国学者余上沅,事实上在学校各方面管理工作中,特别是在具体的专业教学业务管理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影响着国立戏剧学校。余上沅一生始终坚持"精诚立达",执着追求"真、美、善",他为了维护戏剧艺术的尊严,为了争取中国文化界演剧自由,1936年9月初,毅然在震惊国际的《中国文化界为争取演剧自由宣言》上率先签名,向无理禁演国防戏剧的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提出严重抗议,指出这绝不是一件小小的地方事件,而是关系整个中国民族文化,全世界新生文化前途的大事件。为中国新生的民族文化,新的戏剧事业,以余上沅为代表的国立戏剧学校一开始就积极投入到了时代的洪流之中。
余上沅曾希望自己成为戏剧界的蔡元培,从建校开始他就以蔡元培为榜样。在学术上,坚持"学术自由"、"兼容并包"。
为把学生培养成为有真才实学的戏剧人才,从不囿于一家,大胆引人美国、英国、德国、苏联等先进的戏剧教育理念、制度、方法、技巧于教学之中,中西戏剧艺术,中西各个流派并行不悖,融会贯通。他强调戏剧要以自己的艺术去真切地表现社会人生,辩证地处理艺术与人生的关系,防止把戏剧艺术政治化和追求纯粹的艺术的不良趋向。学校师生能在校内礼堂隆重举行"鲁迅先生追悼大会";"九一八",学校下半旗,举行"九一八"纪念大会;学校对学生罢考"公民课"、组织"读书会"不闻不问,不了了之。据与他共事十余年的沈蔚德说,她经常听到余上沅校长说:我是按照蔡元培的教学思想办学,我不管什么党派,只要有真才实学,把学生教好,我就想方设法请他到学校里来。在用人上,招贤纳士,唯才是举,唯才是用,不求全才,唯求专才,广聘各个流派名师,使学生能博览、广收。在教学、研究工作中,注意借鉴、引进西方戏剧艺术教育的体系和科学方法,特别是美国、英国、苏联一些名家创建的体系和方法;强调通才教育,注重实用型人才和新兴话剧艺术人才的培养。
在教学方法上,采取循序渐进,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办法,强调基础,强调理论联系实际,教、学、做合一,讲、做、评、用结合,神明变化,学以致用,鼓励学生个性发展,有自己的专长;实习演出的实践强调系统性、强调技巧、强调体现、强调对角色的心领神会和投入,注重培养学生在演出中的表现力、感染力,要使观众看到的不是戏剧,而是生活。爱尔兰小剧院、赖因哈特小剧场、莫斯科小剧院、北平小剧院演剧的经验教训,都成了国立戏剧学校演出实践活动的借鉴。在学制确定和学科建设上,努力追求规范教学和完整体系,并不断根据社会需要、时势变化而变革创新。国立戏剧学校办学14年,学制上二年制、三年制、五年制、三二制、二年制多有变化;中专、大专、研究实验部、高职、特别班、短训班办学形式多样;话剧科、乐剧科、高职科、话剧专科、专科表演专业、专科理论编剧专业、专科舞台美术设计专业等等,专业设置覆盖面较广。在课程设置上,注重有利学生成才和实用,课程求精求全,但宁缺毋滥;竭力招揽具有真才实学的各类专兼职教师,自编自选各类教材。
1935年10月18日国立戏剧学校在南京建立至1937年7月迁长沙,在南京办学二年。这二年是国立戏剧学校的初创时期,也是国立戏剧学校较稳定的时期,由于各方面的工作都是新开始的,都需要在探索、开创中进行,所以该期的国立戏剧学校只能在不断总结实践经验教训中发展。
(一)学制和招生
建校初,南京阶段的学制是二年,该期在南京招生共三届。第一届招收了60名正科生(实际到校报到的是59人)和23名特别班生(实际到校报到的是19人),第一届实际到校报到的共78人,其中男生52人,女生26人(1935年10月18日人学,1937年6月底毕业时为44人)。第二届招收35人,实际到校的为34人,其中男生24人,女生10人。第三届因招生在南京,开学在长沙,到长沙后学生散失,在南京招收了36人,到了长沙又先后补招了10人,实际到长沙入学的为34人,其中男生26人,女生8人。此外,按学校章程规定,国立戏剧学校在南京阶段还招收了一届特别班学生,1935年12月8日,特别班举行招生考试,考试科目、方式和正科生类似,正式参考的有50余人,最后择优录取了23名(男生17名,女生6名;实际到校报到的19人,男生14人,女生5人)。特别班新生在12月15日行开学典礼,16日正式上课。
国立戏剧学校招生十分注意招收到真正有志于献身戏剧艺术事业和具有真正实践经验的青年考生,从在南京阶段的招生情况来看,招收的学生不仅有初中生、高中生,而且还有不少大、中专业学校的毕业生,社会上的戏剧从业人员,他们中有不少人写过小说、剧本,在社会上、学校里当过业余剧社的领导人。这些人社会阅历丰富,有因"九一八"事变流亡来求学的,有因家庭婚变离家来求学的,有搞过学运、左翼剧运的,有来自苏区的中共党员和白区的中共地下党员,还有因反对当局政府坐过牢狱的,也有各省市党部预试后选送的,可谓"广开生路"。这样虽然造成了学生年龄、学识基础和社会阅历的较大差异,增加了教师教学中的困难,但这批学生是真正有志于戏剧艺术的,他们饱尝社会之艰辛,深知求学不易,学艺不成无益,他们懂得珍惜和勤奋,这对保证学生在短短的二年时间中成才是十分有利的。
特别班的开设,为正在从事戏剧事业和有志从其他行业转为从事戏剧事业的在职人员,提供了在正规学校深造和再学习的机会,对推广戏剧艺术教育,扩大戏剧艺术队伍,提高在职戏剧工作者的技能,发展话剧运动都是一积极创举。国立戏剧学校招生是很严格的,不仅有众多的考试内容和系列规范的程序,而且在招生中严格遵守宁缺毋滥,确保选拔到真正戏剧艺术人才。第一届报名者千人,正式参考的近600人,实际招收的仅60人;第二届参考的近200人,实际招收的也只35人;第三届在长沙第一次补招时,参加复试的48人,结果只录了6名;特别班的招生也是严格的,一届招生时,报考的有50余人,而实际只收了23名。报考和实际招收的比例往往在6:1和10:1之间,入学后还有试读期,试读期不合格者将被退学。由于战时、国势、学校和学生家庭经济条件等等原因,国立戏剧学校未能避免出现招生办学中,学校招生计划得多,社会青年报名投考的多,实际招收到校的少,坚持学完毕业的更少这一战时学校教育的普遍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