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信赖之心
亲鸾大师终生相信老师法然的品格和教示,并一心一意的念佛,相信只有如此,才能获救。
现代人比较不容易信任人,对眼前的事物,总是心存怀疑,即使对自己所尊敬的老师亦然,理由是“老师也是平凡人”。下面是一则发生在日本的小故事:
有一个老佣人跟着一对兄弟生活。有一天早上哥哥因为有事,必须先吃早餐。哥哥独自用餐后,弟弟才来用餐。当弟弟喝了第一口豆腐汤后,便以奇怪的口气问老佣人:“哥哥喝了汤后,有没有说什么话?”佣人答道:“没有。汤有问题吗?”“这汤连一点味道都没有。”弟弟回答。佣人立刻道歉的说:“对不起,一定是我忘记放调味料了。”弟弟对哥哥这种对佣人毫无怨言的态度,非常佩服,从此以后对哥哥更加信赖。这位哥哥长大后,成为日本人景仰的著名人物。
2.家和万事兴
在大乘佛经中,有一节记戴释迦与弟子阿难的问答,阿难问师父“信”的功用为何,师父用这话答复他:“能守信的人,家庭安和,幸福自然到临,这并不是神赐予的。”
常听人说:“我国的家庭制度已到了崩溃的地步。”家庭出现危机的原因很多,主要是由于金钱、工作的压力,让人们对家庭生活逐渐失去兴趣。原本应该是温馨和乐的晚餐时间,却变成了沉默的时刻,父亲看报,小孩看电视,彼此互相不理不睬。
美国作家波尔·麦雅在其着作“成功的秘诀”中说:“一个成功的人,不会以金钱、权利为人生的最终目标;而是努力的追求健康、生活、教养、精神、家庭等各方面的和谐,从这些才能真正体会到幸福美满。”针对现代社会结构趋势,现代人首先要追求的是快乐的家庭生活。
3.广泛交往
人在世上,当然不能避免和人接触。和人交往若一味压抑自己以迎合他人,委实太痛苦了。可是如果不理会别人,以自我为中心,又觉得生活圈子太小。美国作家史坦因贝克说:“孤单的一个人生活容易生病。”
最近在各国的大都市中,犯罪案件不断地遽增,甚至有很多无辜不幸的人也被卷入其中而遭迫害。
此种情况在愈文明的国家里愈明显。个中原因不外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情不够,或仅仅为了饱足自己的私欲,而不管别人死活。家庭生活虽属单纯,可是外界的诱惑时时刻刻都会浸蚀人心,若非持有强烈的道德观,及笃定的立场,不然是极易受感染的。
做一个有责任的社会成员,应该扩大生活圈,多与人交往,才不会孤独无助。
4.同舟共济
“如同在荒野中,物资缺乏时,能与众人分享一切,就算在危机中也能安渡。”原始佛教经典中的这段话,在物质文明,太平社会时,很难体会得到,不过一旦穷困时就会了解了。
对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及战前出生的人,他们比较了解物质匮乏的痛苦。那时,一根香烟要分二截和人分享。食粮及调味料分配得很有限,因此全靠亲友们互通有无,艰苦地共渡难关。
如今,要不是房子被烧掉,或发生灾难,否则根本无此机会和人同苦共难。在平时,应保持与人合作的态度,或多参加团体生活,维系更好的人际关系。预防生老病死、天灾人祸时,须要朋友的援助。
有句俗谚:“悲伤时有人与你分担,则悲伤减半;高兴时有人与你共享,则高兴增加一倍。”
共享苦乐能使人生更充实。结交能与你同甘共苦的益友,将能助你更顺利地完成人生旅程。
5.平心静气
世上每一个人都是独特的,各人都有其独特的思想、个性,所以若不领悟此点,就会因固执己见而和别人发生争执。因此不必为了一点芝麻小事,和别人争得面红耳赤,但也无须因此完全抹煞自己的人格。
论语子路篇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此话所言,并非要人妥协、附和别人,而是要人诚心的提出问题和别人讨论,所谓和者无乖戾之心,而同者有阿比之意,君子尚义而不同流合污,惟有小人才尚利安得,所以,孔子十分轻视那些同而不和的小人。
美国的一位企业家亨利·撒曾说:
“当我在公司处理公事时,常难免和别人发生意见上的冲突,那时,我会平心静气的和他们讨论。我想这大概是我成功的秘诀所在。”
人要善纳雅言,因为人的职位愈高,愈需要别人提供意见,可是绝不是一味的采纳,如此亦会使我们失去立场。惟有扬弃心中的忿怒和怨恨,与人诚心诚意的沟通,才是解决问题之所在。
6.由真心出发
有一次,南朝的粱武帝问达摩祖师说:
“我建造了许多的寺庙,供养了无数僧侣,能不能算得上是个功德无量的人?”
达摩祖师却回答他说:“无功德。”此乃“无功德”之由来。
假使你向一个对社会、团体捐献极多的人说:“你毫无功德。”也许此人会很生气的回答说:“那把钱还我。”实际上,这的确算不上是什么功德。一个人只为顾及自己的利益,就不可能会无条件地牺牲或奉献太多。
经常在东南亚一带的佛教国家化缘的出家人,每次沿内托钵时,信徒都很踊跃的捐献食粮和物品,但是他们从未说过谢谢。他们认为,不向奉献者道谢,才能让他积功德。因为“施舍”本来就是自愿的,假如为了博取别人的感谢而施舍,那“施舍”即失去了它内在深层的含意。
7.友谊可贵
现在的学生一向有升学压力,心理难免不平衡,为了挤入高考的窄门不惜读得六亲不认。虽说没有竞争,就不会进步,但试想在这种环境下,能否培育真正的友情呢?
社会上也一样,朋友间为了私利,罔顾道义,甚至有出卖朋友的行为发生。
亲鸾大师有感于此,时常告诫弟子:
“要和朋友共享快乐,共担痛苦。”
在人生旅途中,人人都需要友情。如果我们能和朋友坦诚相见,同甘共苦,那么友情就会绽放光芒,使我们的人生更光辉、灿烂。
六、与人方便
明朝冯惟敏《僧尼共犯》第四折说:“谁想巡捕老爷大开方便之门,放俺回俗,便成配偶。”
对于“方便”,佛典解释为权宜、善巧的意思。按照佛门智慧,有所谓“实智”、“权智”的分法。实智为离开一切思议、分别的真实之体;权智为临机应变,因人设教的方便之用。因此所谓“方便”,说明白点,就是佛门权智对于各种不同根器的人,采取各种不同的教化方式,从而度化众生的一种智慧。在《维摩诘经·法供养品》中,我们似乎可以找到这样的答卷:“以方便力,为诸众生分别解说,显示分明。”《景德传灯录》第九卷也说:“方便者,隐覆实相,权巧之门也。被接中下,曲施诱迪,谓之方便。”
对于“方便”一词的注解,古来高僧有说得很精辟的。
“理正曰方,言巧称便。即是其义深远,其语巧妙,文义合举,故云方便。”“众生所缘之域为方,如来适化之法称便。盖欲因病授药,藉方施便,机教两举,故名方便。”隋释吉藏《法华经义疏》第四卷如是说。
“对实智名为方便。利物有则曰方,随时而济曰便。”唐释窥基《法华经玄赞》第三卷如是说。
由此可知,佛门因人因时不同,分别采用善巧,权宜的方式宣讲佛法,让人容易信解,从而诱导,启迪信众归于究竟解脱,称为“开方便门”、“伸方便门”。
“方便”作为一种权宜智慧,可见佛门因时设教,因人设教的妙用。唐朝大诗人白居易,一次在僧院看花,忽然诗兴勃发,饶有兴致地写下了《僧院花》诗一首。其中有这样两句,写得尤为得意:
细看便是《华严》偈,方便风开智慧花。
在权宜之计方便智慧启示下,后来,人们又常把为人家提供机会,提供便利称为“方便”。《北史·孟业传》说:“州中要职诸人,欲相贿赡,止患无方便耳。”指的就是机会。唐末诗人韩偓《偶见》诗:“小叠红笺书恨字,与奴方便寄卿卿。”说得就更有风韵了。
与人方便,即与己方便。我为人人,人人为我。
“方便风开智慧花”,与人方便是一种不要高深学问,尽人都能启用的智慧,只要你乐意往这方面去做。否则,处处要人家为你行方便,而你却不为人家行方便,那就到头来,只会在自己的周围筑起一道与众隔绝的高墙,落得个孤家寡人的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