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艺术小百科
19932900000055

第55章 摄影艺术(2)

摄影史家将他们和一批持上述摄影艺术理念创作的摄影家及其作品,即在摄影艺术上刻意追求优良“摄影素质”——准确、直接、精微、和自然地表现被摄对象的光、色、线、影、纹、质诸方面,而不借助其他造型技术手段的摄影家及其作品,冠以“纯粹派”之称。

随着时代的变化,纯粹派摄影后来分成两个分支:一个分支是以特写表现物体局部,以凸现“形”与“质”为已任的“新即物主义摄影”,另一分支则向线条、简约、歪曲和图案化发展而成为“抽象派摄影”。

纯粹派摄影的著名摄影家除文中已提及的以外,还有斯特兰德、韦斯顿、亚当斯、坎宁安……名作有斯蒂格里茨的《日光与阴影》(1889年)和《赛马场》(1904年)斯特兰德的《白色栏杆》(1916年)、伊文斯的《台阶》(1903年)、斯泰肯的《摩根肖像》(1903年)和希勒的《内部》(1917年)等。

新即物主义摄影

新即物主义摄影又称“支配摄影”、“新现实主义摄影”。为本世纪二十年代出现的一种摄影艺术流派。

该流派的艺术特点是在常见的事物中寻求“美”。用近摄、特写等手法,把被摄对象从整体中“分离”出来,突出地表现对象的某一细部,精确如实地刻画它的表面结构,从而达到眩人耳目的视觉效果。它不考虑艺术的本质在于提示对象的本质,因而其美学思想是属于自然主义范畴的。例如,摄影家帕邱在1923年拍摄的火车头的回转轴就是用近摄手法,表现了火车头回转轴运转时的状态,由于画面摒弃了其他细部因而给予观众的视觉印象是强烈的。

新即物主义的理论先驱是斯特兰德,他对即物主义艺术特征作了如下规定:“新即物主义乃是摄影的本质,并且也是摄影的产物和界限。”他认为,摄影“对生命的表现极强,而且需要观察正确事物的眼睛。为此,并非根据敷衍的过程和操作方法,而是必须运用纯净的摄影术才行。”新即物主义摄影的创作先驱则是阿杰和斯泰肯。而实际创始者为上面提到的帕邱。

帕邱反对摄影依赖于绘画,他强调摄影艺术必须依靠摄影的自身特性,认为摄影的审美价值隐藏在自身的特性里,只有充分发挥摄影的自身特性才能创造出美,他说:“绘画应该随便由画家去画,只有根据固有的特质,才能创造出可以自立的摄影,没有任何东西是从绘画所借用的。”

新即物主义摄影家的功绩是促使人们对摄影自身特性的研究和探索,把摄影从审美性的虚幻世界中拉回到现实生活中来。但是,由于过分强调了细部物质表面结构的描写,为后来的抽象主义摄影提供了萌发的土壤。

1925年前后,由于出现了大口径的小型照相机,新即物主义的表现领域有了新的发展,产生了不少人像作品及反映社会生活和自然风光的作品。

新即物主义的著名摄影家有桑德(1876~1964)、勒斯基(1871~1956)、黑葛(1893~1955)、希尔夏(1881~1948)休利曼·霍培(1878~?)、埃夫特(1874~1948)、威斯吞·亚当斯(?~1902)等。

超现实主义摄影

超现实主义艺术源于法国作家勃勒东发表于1924年的《超现实主义宣言》。他在这篇宣言中写道:“超现实主义是人类的一种纯粹的精神无意识活动。人们可以用无论是口头、书面还是其他方式来表达思想的这一真实过程——在不受理性的任何控制、又没有任何美学和道德的成见时的思想之自由活动。”

由此可见,这一艺术流派的哲学基础是柏格森的直觉主义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在他们看来,人的最真实的感觉只能在潜意识和梦幻当中。因此,人类的下意识活动、突发灵感、心理变态和梦幻世界,才是一切艺术驰骋的广阔天地。

曼·雷(1890~1976)是一位曾参与达达派和超现实主义派艺术活动的不知疲倦的摄影技术试验家和摄影艺术家。他曾尝试不用照相机,而是将某些物体直接置于光源和感光材料之间,通过轮廓、阴影的透射制作成照片。后人将这种不用底片的“照片”称为“曼·雷式照片”或“物影照片”。他还曾利用暗房加工、多次曝光等特技将一些互不关联的影像或变形、或省略,反逻辑、超常态地错乱组合在一起,创造一种现实与梦幻、具象与抽象之间的奇特,荒诞而又神秘的,“艺术境界”。画面充满着某种象征性和暗示性,使作品内涵闪烁而不确定。

美国超现实主义摄影家菲利普·霍尔斯曼曾为他的好友,西班牙著名超现实主义画家达利拍摄并出版了一本超现实主义摄影集《达利之须》,表现出他的非凡的想象力。其中一幅题为《达利·阿托米卡斯》的照片,其构思受到现代物理学原子理论的启示,“把所有的东西都据实作为半悬空状态来描绘”,画面中的一切,包括达利、猫、水、画板与椅子都像在失重环境里那样飘浮于空中。由此可见,超现实主义摄影是利用摄影艺术的造型特性,将摄影当作画笔来表现作者的某种理念。

超现实主义摄影还有另一种存在形态,亨利·卡蒂埃创作的某些作品就是这样的超现实主义摄影代表。这些作品的画面虽然是“纪实”的,但只是用来物化摄影家头脑中瞬间意识运动的艺术符号。其创作趋向于“心理自由化”和纯直觉表现,通过自由联想,自由地、随意地、松散地、不受逻辑支配地进行创作,但又并非完全都是“想象的漫无边际,感情的无端跳跃,怪诞形象的杂乱堆积”。用亨利·卡蒂埃-布勒松自己的话说就是“要时时刻刻地观察事物,就像跳舞一样,在有意识和下意识之间摆动,突然地发现并抓取那些刹那间的、自然出现的、直观感觉的景物”,“与其说我是个摄影家,不如说我是个蚀刻家或水彩画家……我是一束等待着时机的神经,在景物一次又一次地出现之中。突然拍摄,这是一种自然的快乐,是活动、时间与空间在某一时刻的集结”。

超现实主义摄影的造型手段多种多样。如比尔·布兰特的变形、赫伯特·巴耶的“摄影光塑”和曼·雷的多次曝光等,都各有千秋。

抽象摄影

抽象摄影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出现的一种摄影艺术流派。

该流派的摄影家否定造型艺术是以可审视的艺术形象来反映生活、表现艺术家审美感受的这一基本特性,宣称要把摄影“从摄影里解放出来”。

初期,用无底放大法省略去“被摄体”的细部纹理和丰富影调,制作成仅表现其形状的“光图画”。后来发展到或运用光线,或剪辑集锦,或中途曝光,或拍摄时震动照相机使被摄体形象在底片中的结象模糊,或多次曝光使之重影,直到改变画面的表面结构,改变被摄物体的原有形态和空间结构,力图使用所谓形式、影调(色彩)和素材的“绝对抽象的语言”,使被摄物体转变成某种不能辨认为何物的线条、斑点和形状的结合体。以表现该派艺术家奉为圭臬的所谓人类最真实、最有本质力量的潜意识世界。在作品中,被摄物体只不过是被艺术家借来随心所欲地产生表现自身想象和个性“旋律”的音符。

抽象摄影的发轫者为泰尔博(1800~1877)。开始时,作品画面仍保持一定程度的可辨认性。至1917年摄影家科班(1882~?)用木片和透明玻璃碎片拍摄的《波尔多画报》就已完全不可辨认了。1922年,匈牙利抽象画家莫荷利纳基(1895~?)在曼瑞(1890~?)等人的基础上加以发展,并从理论上予以确立。随后,抽象画家康丁斯基、克勒等引进了显微摄影和X光摄影,从而大大扩大了抽象派摄影的表现范围,丰富了摄影艺术的语言,建立了自己的艺术体系,并风行于欧美等国。

该流派的代表人物,除文中已提及的外,尚有史格特、芬宁格、安真兰特、佛莱泰、温隙斯特、格连巴晤、夏德和布留奎尔等。

堪的派摄影

堪的派摄影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兴起的、反对绘画主义摄影的一大摄影流派。

这一流派的摄影家主张尊重摄影自身特性,强调真实、自然,主张拍摄时不摆布、不干涉对象,提倡抓取自然状态下被摄对象的瞬间情态。法国著名的“堪的”派摄影家亨利·卡笛尔·布列松说过:“对我来说,摄影就是在一瞬间里及时地把某一事件的意义和能够确切地表达这一事件的精确的组织形式纪录下来。”因而这一流派的艺术特色是客观、真实、自然、亲切、随便、不事雕琢、形象生动而富有生活气息。

“堪的”派中的摄影家,就其美学思想和创作倾向而言,情况是比较复杂的,虽然他们都崇尚人性世态的表现,且大部分都从事于新闻摄影工作,但有的为自然主义者,有的为写实主义者。

该流派的催生作品是一八九三年摄影家阿尔弗雷德·斯迪格的《纽约第五街之冬》,而真正完成者则是德国的摄影家埃利克·沙乐门博士。他用小型相机在一次德法总理举行的夜间会议结束时拍摄的《罗马政治会议》,由于它的生动、真实、朴实、自然,而成为该流派名垂摄影史的经典作品。

在摄影美学上,他们认为“以摄影的基本特点为基础的照片,是画家或蚀刻家所无法模仿的,它具有它自己的不可分割的我,具有自己特殊的表现力,甚至是用其他媒介不可能表现出来的特性”。其次,对客观事物的表现,他们重视和强调独创性,说:“(摄影家要用)自己的眼光来看世界,不要通过别人的眼光来看世界,而这正是区分照片是平庸还是高明,有价值还是没有价值的标准。”

该派著名的摄影家有美国的托马斯·道韦尔·麦阿沃依;英国的茜莉特·摩戴尔;法国的维克托·哈夫门;以及路易斯·达尔·沃尔夫、彼得·斯塔克彼尔·布鲁维奇等等。

“达达派”摄影

“达达派”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出现于欧洲的一种文艺思想。“达达”,原为法国儿童语言中“小马”或“玩具马”的不连贯语汇。因为达达主义艺术家在创作中否定理性和传统文化,宣称艺术和美学无缘,主张“弃绘画和所有审美要求”,崇尚虚无,使创作近乎戏谑,因而人们把该艺术流派称之为“达达派”。

在这种艺术思潮影响下,摄影艺术领域中也产生了“达达派”。著名摄影家哈尔斯曼创作过一幅蒙娜丽莎,她那双丰满的手在这里不仅变成了青筋暴突,汗毛丛生,而且还塞满了钞票。真可谓荒诞无稽,不伦不类。

达达派摄影艺术家的创作,大都是利用暗房技术进行剪辑加工,创造某种虚幻的景象来表达自己的意念。例如LM纳基的勒达和天鹅,把一个美丽的希腊神话故事,处理成某种晦涩怪诞、不可捉摸的图像与线条的组合。在画面中,可视形象已不再以其自身的意义存在,而只是某种意念的构成元素。还有人用翦辑的手段,使尼亚加拉大瀑布涌向纽约,制造了一个荒廖的世界末日的姜闵景象。

由于达达派摄影艺术作品不符合人们一般的审美趣味和审美要求,1924年以后就逐渐受到有较明确、完整的艺术豆腐和纲领的超现实主义艺术流派的冲击。但其影响仍可在以后出现的现代派摄影艺术中窥见。

达达派的著名摄影家有菲利普哈尔斯曼、摩根、拉茨罗摩荷利纳基和利斯特基等。

主观主义摄影

主观主义摄影是一种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形成的比抽象派摄影更为“抽象”的摄影艺术流派,所以又称作“战后派”。它是存在主义哲学思潮在摄影艺术领域中的反映。其创始人是德国摄影家奥特·斯坦内特。

他认为,“摄影是本来具有发挥自己能力的宽阔领域,也具有高度的主观能动作用。但目前却成了一种机械的写实主义”。于是提出了“摄影艺术主观化的艺术主张。极力主张摄影艺术的终极应该是提示摄影家自身的某些朦胧意念和表现不可言传的内心状态和下意识活动。”

主观摄影就是人格化、个性化的摄影。这便是该流派的艺术纲领。主观摄影的艺术家们极度强调自己的创造个性,蔑视一切已有艺术法则和审美标准。该派理论家公开表示,“主观摄影不仅仅是一种试验性的图像艺术,而是一种自由的不受限制的创造性艺术。”“我们可以任意使用技术手段去创造照片。”

其特点是:(1)画面有“具象”和“抽象”两种不论何种造型形式,自我意念的表现是其最终目的。画面中的一切只不过是摄影家表现自我的“载体”而已。(2)充分利用镜头的透视特性,把被摄体从现实中“剥离”出来,“移”到画面上去,——即使用镜头的某些光学性能,把客观的物体加以改造,使之成为意念的“物化体”,从而在画面中组合成创造出自己的“世界”。而这世界往往是荒诞、神秘的,或者是令人百思而不得其解的。(3)利用近摄手段清晰而又强烈地强化和突出表现物体的某一细部形态。(4)运用暗房技法,把被摄对象原有的丰富影调简化,将自然、平凡的关系转换成强烈的视觉关系。(5)利用曝光手段(如多次曝光、连续闪光),使被摄体从时间概念中分离出来,能动地把时间概念和空间位置加以调换。其著名的摄影家除奥特、斯坦内特以外,还有杰·施莫尔、肖·范欧坎、兰·佩恩、莫·弗克尔特等。

摄影术语

(1)单反

单反:就是指单镜头反光,即SLR-Single Lens Refle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