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不生病的养生智慧
19932200000002

第2章 中医如何认识我们的生命(2)

精气是生命的核心

中医认为,精气不仅是人体生命的核心,而且是宇宙间万事万物的本源,即世界是由“精气”产生的。具体地说,精气是一种极微极细的构成万物的物质元素。如《管子·内业篇》说:机物之精,化则为生。下生五谷,列星上为;流于天地之间,谓之鬼神;藏于胸中,谓之圣人,是故名气。即是说,精气是一切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的本源。在《庄子·知北游》中,更明确指出气之聚散与物之生灭的关系,文中说:“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故曰通天下一气耳”。东汉哲学家王充亦云:“天地,含气之自然也”(《论衡·谈天》);“天地合气,万物自生”(《论衡·辨崇》),并且还指出,人是禀受了元气中的精微部分,即“精气”,又名“元气”。祖国医学认为,“气不仅是物质性的,而且具有无限的生命力。人之所以有生命,也就是构成人体的气”具有生命力的表现。人体生命力的强弱,生命的寿夭,就在于元气的盛衰存亡;新陈代谢的生化过程,称之谓气化生理,生命的现象,本源于气的升降出入等等,这都反映出气既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又是人体的生命动力。

精是与生俱来,禀受于先天,为生命的起源物质,故《黄帝内经》中说:“故生之米,谓之精”;“两神相抟,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谓精”。从而说明万物化生,必从精始。男女之精相合,便构成人之身形。所以后人将此与生俱来之精,称为“先天之精”。此精成生命的基础,人的生成必从精始,由精而后生成身形五脏,皮肉筋骨脉等。不仅如此,人出生之后,犹赖阴精的充养,从而维持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正如《灵枢·本脏篇》说:“人之血气精神者,所以奉生而周于性命者也”。可见,精气为维持人体生命机能所必需,成为须臾不可离者。若阴精充盈,则生命活动旺盛,身健少病;若腭精衰虚,则生命活动减退,早衰多病。故中医养生学认为,养生之真谛就在于保养精气,而精气维持生命机能的作用,主要体现于藏精与行气两个方面。那么,怎样才能使精气内藏呢?《素问·痹论》里说:“阴气者,静则神藏,躁则消亡”。阴气,即五脏所藏之精气,精气内藏的关键在“静”,妄自躁动则易于耗散。藏精还要顺应自然,特别要注重“秋冬养阴”。春夏秋冬的阴阳变化,寒暑燥湿风的交替往复,本为气之常也,亦是机体生长化收藏的必要条件。但机体内的精气,还必须与外界进行不停的交换运动,不断地自我更新,才能保证生命机能的正常运行,这是指气必须充满全身,运行不息。正如《灵枢·脉度篇》中说:“气之不得无行也,如水之流,如日月之行不休。”《医学入门·保养说》曰:“元气流行者寿,元气滞者夭”。指出了气在人体运行不息,由此维持着人体的生命活动,促进健康长寿;若气行郁滞,则多病而夭亡。

人身“三宝”:精、血、津液

《灵枢·经脉篇》说:“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骨为干,脉为营,筋为刚,肉为墙,皮肤坚而毛发长”,这就说明人体的产生必先从精始,精是人体的起源。同时,在形体已成之后,也是以精作为生命基础的,故《素问·金匮真言论》说,“精者,身之本也”。滋阴学派的创始人朱丹溪,认为人体的成熟、衰老在于阴精的盈虚变化,而老年人还能延续生命,又在于胃能盛纳水谷之精,如《格致余论》中说:“六七十后阴不足以配阳,孤阳几欲飞越,因天生胃气尚尔留连,又借水谷之阴、故羁縻而定耳”,从而论证了先后天阴精对维系生命的意义。后世医家在救治危重急症、保存人体生命的疗法中,有较多的涵育益精之方,如张仲景重视急下存阴,温病学派则强调“治温之法,重在救阴”。

精气神三者,古代养生家誉为人身“三宝”,是养生的关键。但在这三者中,精能化气生神,故精又是气神产生的基础。所以《素问·上古天真论》主张“积精全神”,以却病延年。《灵枢·本神篇》还认为,若五脏之精不藏,则阴虚无气,乃致夭亡。张景岳曾高度评价阴精在生命中的重要作用,其曰:“精不可竭,竭则真散。盖精能生气,气能生神,营卫一身,莫大乎此。故善养生者,必宝其精,精盈则气盛,气盛则神全,神全则身健,身健则病少,神气坚强,老而益壮,皆本乎精也”。完全说明精是气形神的基础,亦是健康和长寿的根本,生命中最重要的物质基础。

血的生成是饮食入胃,化为水谷之精微,通过脾的传输,灌注心脉,乃化为血。血的主要功能是营养全身各组织器官,《灵枢·营卫生会篇》说:“以奉生身,奠贵于此。”《素问·调经论》里说:“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从正反两面强调了血在人体生命活动中的重要性。人的目之视、足之步、掌之握、指之摄以及皮肤的感觉等,都要依靠血的供应。若血行障碍,皮肤得不到足够的血液,可见麻木不仁;四肢得不到足够的血液,能出现手足不温,严重者痿弱不用。而五脏六腑、外而皮肉筋骨,必须在血液运行不息的状态下,才能得到充分的营养,以维持正常的功能。

此外,血又是神的物质基础,血脉充盈,才能神志清晰,精力充沛。若血虚或血热,均可导致神志方面的病变,如心肝血虚,可见失眠、多梦等症,血热重者则有神昏谵语之患。津液是体内各种正常水液的总称,其清而稀者为津,浊而稠者为液。津液布散于体表能温润肌肤,内注于身体则灌溉脏腑,输送于空窍可润泽耳、口、鼻,流注于关节以滑利关节,渗透于骨髓能补益脑髓等。若津液大量丧失,会引起关节屈伸不利、头昏耳鸣,目视干涩、肠燥便秘,口干舌燥、皮肤干燥等症。

总之,精血津液是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若其不足,将会严重影响人体的生命健康。

气是生命活动的根本和动力

历代的思想家、医学家都强调气的根本性,指出生命如果离开了气,就会结束。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就讲到:

民皆知爱其衣食,而不爱其天气。天气之于人,重于衣食。衣食尽,尚犹有闲,气尽而立终。

人们都知道珍惜他们的衣服和食物,却不爱“天气”,这个“天气”指的就是人秉承着的元气。“天气”对于人来讲,比衣食要重要得多。衣服穿坏了,食物吃光了,这都没有关系,可以想办法再找。但气如果尽了的话,那马上就死了。所以气对于生命来讲是十分重要的。

中医最重要的经典《黄帝内经》中也讲到:“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认为人禀受了天地之气而生,应当按照四时运行的规律生存。

中医常常讲先天、后天。人在出生之前,是秉承天地之气而孕育,这时的气对于这个人来讲就是先天之气。而生下来之后,又无时无刻不在呼吸,这就是后天之气。所以人就有先天之气跟后天之气,而后天之气又不断地在补充先天之气。中医认为生命就是先天之气和后天之气的结合。气盛,生命就旺盛;气衰,生命就衰竭,如果气尽的话,那么这个人就死了。

所以,“气”可以说是中医理论的一个根本出发点。

气是构成物质世界的最基本元素,宇宙中的一切事物都是由于气的运动变化而产生的。张景岳说:“夫生化之道,以气为本,天地万物,莫不由之……人之有生,全赖此气。”故《天元纪大论》曰:“在天为气,在地为形,形气相感而化生万物矣。”这就是说,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万物赖气而生化和存在。正因为气是生命活动的根本和动力,宋《圣济总录》提出:“万物壮老,由气盛衰”的观点,并认为“人之有是形也,因气而荣,因气而病。”刘完素反复强调气在防病延年中的重大意义,指出气是人体盛衰寿夭的根本,他说:“故人受天地之气,以化生性命者。是以形者生之舍也,气者生之元也,神者生之制也。形以气充,气耗形病,神依气立,气纳神存”。这就完全说明,气是人体生命的动力和根本,它充满全身,运行不息,关系着人体的健康与长寿。

气本是指流动着的细微物质,就人体而言,如呼吸之气、水谷之气等。由于这种气富有生命力,人体各种脏腑组织的活动能力,也就是气的生命力的表现,因此也有人将气直接理解为功能的,如五脏之气、六腑之气、经脉之气等。

气分布在人体的不同部位,从总的来源看,不外乎肾中的精气、水谷之气和自然界吸入的清气三个方面。肾中精气来自父母,藏于肾中,为先天之糙气。水谷精气来自脾胃,为后天之精气。清气则存在于自然界中,经肺吸入体内。所以气的生成,与先天之精是否充足,后天之精是否盈盛,肺脾肾三脏的功能是否正常均有密切关系,而其中脾的作用尤为重要。如《灵枢·五昧篇》说:“故谷不入,半日则气衰,一日则气少矣”。可见后天水谷在气的生成上是举足轻重的。

综上所述,气对于人体的生命活动是至关重要的,难怪有人说:“人活着就是一口气”。若气虚、气滞、气陷,皆会使人的健康受到重大摧残。

气虚,主要表现为脏腑功能减退,经常出现气短、懒言、疲倦无力、自汗畏寒,舌淡、脉虚无力。

气陷,主要为中气下陷,即脾虚下陷,从而出现大便泄泻,子宫脱垂,小腹坠胀,头目昏花等临床表现。

气滞,是指气的运行障碍,因“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故气滞和血瘀可同时存在。

神是生命活动的主宰

神是人的生命活动现象的总称,它包括精神意识、运动、知觉等在内,以精血为物质基础,是血气阴阳对立的两个方面共同作用的产物,并由心所主宰。

《素问·灵兰秘典论》说:“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心主血脉,产生神明活动,神能统帅脏腑组织的功能活动,故喻为君主。说明神产生并总统于心,是人体脏腑组织等一切生命活动的主宰。神虽由精气而生,但反过来又能支配精气的活动。正如张景岳所说:“虽神由精气而生,然所以统驭精气而为运用之主者,则又在吾心之神。”以上说明,神在人身居于首要地位,唯有神在,才能有人的一切生命活动现象。

李东垣《省言箴》说:积气以成精,积精以全神。精充、气足、神全,是健康长寿的保证。

《素问·上古天真论》中说:“精神内守,病安从来”,从而指出,精神守持于内,则能调节人体各部组织的正常功能活动,以维持人体与外界环境的统一,才能保持健康状况。

《灵枢·天年篇》又说:“失神者死,得神者生”,可见神充则身强,神衰则身弱,神存则生,神亡则死。

由上可知,人生命的物质基础在于精,生命的维持有赖于气,生命的现象表现于神。精气神三者之间,有相互滋生的关系,精充、气足、神全,是健康长寿的保证;精亏、气虚、神耗,是衰老的原因。总之,精气神三者是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