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传,龙身有鳞,而在紧挨龙须的喉颈下,长有一尺长的逆鳞,谁胆敢触动了它,龙就会伤人。自古喻人主为龙,臣下们阿谀献媚往往可使“龙颜大悦”,小则赏赐奖掖,大则加官晋爵,以至平步青云;相反,也有不识时务的诤臣,在人主面前犯颜直谏,惹得“龙颜大怒”,那就“臣罪当诛”自认倒霉了。从某种意义上讲,领导犹如“龙”,平时如果不慎,有时会惹得领导“龙颜大怒”,最后往往是丢了饭碗,让人扼腕顿足,异常惋惜。相反,如果一个人善于“辅佐”上司,不仅会让自己步步高升,而且能使自己的人生价值快速得到体现。
邹忌巧谏齐威王
邹忌因鼓琴游说齐威王,被任相国,封于下邳(今江苏邳县西南),称成侯。邹忌劝说威王奖励群臣吏民进谏,主张革新政治,修订法律,选拔人才,奖励贤臣,处罚奸吏,并选荐得力大臣坚守四境,使齐国逐渐强盛起来。
公元前386年,齐大夫田和做了齐国的国君,两年后,王位传给了他的孙子齐威王。齐威王迷恋弹琴,经常独自在后宫内抚琴自娱,不理朝政。一晃九年过去了,国家日趋衰败。周边国家看到齐威王如此平庸,接连起兵进犯,齐国连吃败仗。
齐国有个贤士名叫邹忌,不但满腹经纶,而且琴也弹得极好。他见齐国一天天衰弱下去,心里很着急。他知道齐威王爱听琴,一天,他特地带着一把琴去求见。齐威王听说来了一位琴师,立即接见。邹忌见了齐王之后,调好弦,做出要弹的样子,但手指却放在琴弦上一动不动。齐威王感到奇怪,问道:“先生为何坐而不弹?”邹忌回答说:“大王,小民不但会弹琴,而且还知道弹琴的道理。”齐威王一愣,问道:“弹琴还有什么道理吗?”邹忌回答说:“当然有了,弹琴的节奏和治国安民的道理是一样的。国王好比是琴上的大弦,要像春天一样温暖;宰相好比琴上的小弦,要像潭水一样清澈。弹琴时大弦和小弦要互相协调,和而不乱。这样,曲子才好听。治国和弹琴的道理是一样的。”齐威王听后,猛然醒悟,便留下邹忌,和他谈论国家大事。邹忌说:“要想治理好国家,关键在于国王和宰相在执行政令时,要像四时运转一样协调。”齐威王很欣赏邹忌的见解,便任命他为宰相,让他整顿朝政,改革政治。
邹忌劝说齐威王确有独到之处。如果邹忌直言规劝,板起面孔,摆出义正词严的态度,国君若是昏君,激怒了他,邹忌可能被杀,又起不到效果。而邹忌显得高明多了,他婉言规劝,用具体的事实说明抽象的道理,变深奥为浅显,变复杂为简明,变逆耳为顺耳,委婉而有说服力。
乐毅攻齐重贤士
在伐齐之战中,乐毅在坚决实施军事进攻的同时,十分重视开展争取人心的工作。如攻克齐都临淄之后,乐毅即注意约束将士,严明军纪,禁止军士掳掠;尊重当地的习俗,废除暴政,减轻赋税。同时他还用官爵和封地笼络齐国当地有影响的人物,从而争取了相当一部分齐国的地主、贵族和名士的拥护支持,博得众多齐人的好感。
公元前284年,燕王以乐毅为上将军,率大军攻齐。赵王授予乐毅相国大印,由其统一指挥秦、魏、韩、赵之军联合伐齐。齐王集中国内全部兵力抵抗,双方在济水西岸作战,齐国军队大败。乐毅令秦、韩两国军队回师,令魏国军队分兵攻打宋国,部署赵国军队收复河间。自己率领燕军,向北长驱直入齐国。
乐毅率燕军乘胜追击齐军至齐都临淄。齐王见都城临淄孤城难守,遂率少数臣僚逃往莒城(今山东省莒县)固守。乐毅用连续进攻,分路出击的战法,陷城夺地,攻入齐都临淄后,尽收齐国珍宝、财物、祭器运回燕国。
乐毅听说昼邑人王蠋贤良,下令围绕昼邑三十里,外人不得进入,又派人请王蠋,王蠋辞谢不去。燕国人威胁说:“你要是不来,我们就屠尽昼邑城!”王蠋叹息说:“忠臣不事二君,烈女不更二夫。国破君亡,我无法保护国家,与其苟且偷生,不如一死。”于是自尽而死。燕国军队乘胜长驱直入,齐国其他城邑都望风溃逃。乐毅修整燕军纪律,禁止掳掠,寻访齐国的隐士高人,以礼相待,减免人民赋税,革除苛刻的法令,恢复齐国旧政。他还亲至城郊祭祀齐桓公、管仲,把贤良人才的房屋装饰一新,赐封修治王蠋的陵墓。齐国人接受燕国所封君号、领取俸禄的有二十余人,接受燕国爵位的有一百多人。六个月之内,燕军攻下齐国七十余座城,都设为郡县。
公元前278年,燕昭王死,太子乐资即位,称燕惠王。燕惠王本来就猜疑乐毅,又经过田单的挑拨,于是下令派骑劫为大将去齐接替乐毅。乐毅拒绝回燕而西向去赵,赵王封乐毅于观津,十分尊重宠爱他。燕惠王便派人批评乐毅,并说:“乐将军你过于听信传言,因为与我有矛盾,就抛弃燕国归附赵国。你这样做为自己打算是可以的,可是又怎能报答先王重用将军的情意呢?”乐毅回信答复道:“从前伍子胥的建议被吴王阖闾采纳,吴国的势力扩展远至邹地,而继任吴王夫差却把伍子胥的尸体装入皮囊抛进江中。免去自身灾祸,成就功业,以表明先王的英明,是我的上策。自己遭别人毁谤,从而使先王的英名蒙上耻辱,是我最害怕的。我听说古代的君子,与人断交而不说别人的坏话;忠臣被迫离国,也不洗雪自己的名声。我虽然不才,也曾多次从古代君子身上得到教益。希望大王理解我的心意。”于是,燕王又封乐毅的儿子乐间为昌国君,而乐毅也为修好睦邻而往来燕国,最后死于赵国,号望诸君。
乐毅既是一个杰出的军事统帅,又是一位极富谋略的政治家。他能够充分意识到人心向背对于战争胜负的决定性作用,善于处理军事打击与政治攻心的相互关系,做到双管齐下,事半功倍。这些都充分显示了乐毅文武兼备、智勇双全的大将风范。
圣人之后孔伋
孔伋,字子思,为孔子嫡孙。孔伋二十岁之前,跟随祖父的弟子曾参等人学习儒家著作,二十岁以后的孔伋,学识已相当渊博,曾先后到过宋、齐、卫等一些国家,以儒家治国讲究仁政、德治的思想游说诸侯。虽然他的主张没有得到各国统治者的认可,甚至与其祖父一样多次受挫,但他不仅对自己所坚持的儒家思想从未动摇,而且以自己的实际行动维护了儒家的道德理想和人格尊严。
孔伋向卫国国君推荐苟变说:“他的才能可统领五百辆车。”卫侯说:“我知道他是可以任命为将的人,然而苟变为官时,有一次征税吃了老百姓两个鸡蛋,所以我不用他。”孔伋对卫侯说:“圣人任命官员,就好像木匠使用木料,取其所长,弃其所短。因此一根合抱的良木,即使有几处朽烂的地方,高明的工匠也不会扔掉它。现在国家处在战乱频繁的时代,要任用锋爪利牙的人才,却因为两个鸡蛋而舍弃了一位可守一城的大将,这事可不能让邻国知道啊!”卫侯再三拜谢说:“我接受你的指教。”
卫侯做出了一个错误的决策,而大臣们却随声附和。孔伋说:“我看卫国,真是‘君不像君,臣不像臣’呀!”公丘懿子说:“你为什么会这样说?”孔伋说:“君自以为是,便听不进众人的意见。即使事情处理正确,也未采纳众人的意见,更何况现在众人都附和错误见解而助长邪恶呢!不考察事情的是非而喜欢听别人赞扬自己,是无比的昏暗;不判断事情是否有理而一味阿谀奉承,是无比的谄媚。君昏暗而臣谄媚,这样居于百姓之上,老百姓是不会满意的。若这种情况持续下去,国家就不像国家了。《诗经》上说:‘都称颂自己是圣贤,乌鸦雌雄谁能辨?’不也像你们这些君臣吗?”
邹地人士孟轲求见魏惠王,惠王说:“老先生,您不远千里而来,也是要给我的国家带来利益吗?”孟轲说:“君主您何必张口就言利益,有仁义就足够了!如果君主只说为国谋利,大夫只说为家谋利,士民百姓所说的也是如何让自身得到利益,上下都追逐利益,那么国家就危险了。”魏惠王点头说:“对!”起初,孟轲拜孔伋为师,曾经请教治理百姓应以什么为先。孔伋说:“先给他们利益。”孟轲问道:“贤德的人教育百姓,只谈仁义就够了,何必要说利益?”孔伋说:“仁义原本就是利益!上不仁,则下无法安分;上不义,则下常常欺诈,这就是最大的不利。所以《易经》上说:‘利,就是义的全部体现。’又说:‘用利益安顿人民,以弘扬道德。’这些都是说明利益的重要性的。”
在性格上,孔伋比起自己的祖父更为刚烈,他对统治者不再是“道不同,不相为谋”,而是“以位,则子君也,我臣也;何敢与君友也?以德,则子事我者也,奚可以与我友?”即按地位,你是君王,我是臣子,怎能和你做朋友?按道德水平,你只能侍奉我,怎么能和我做朋友?再说得明白一点,就是他要做帝王的老师了。也正因为此,孔伋卓尔不群、独立傲世的志节不能被现实社会争权夺利、喜好权谋的风气所容,造成了他所倡导的儒家思想难行于世,自身生活也常陷于窘境。
触龙说赵太后
公元前265年,秦国攻打赵国,接连攻下三座城池。当时孝成王刚登位,太后当政,秦军加紧进攻,赵国只好向齐国求救,齐国有一个要求,一定要长安君去做人质,才肯出兵。长安君是太后的小儿子,最受赵太后宠爱,太后不忍让他去当人质,就没有答应齐国的要求。齐国不肯发救兵,赵国大臣极力劝谏,太后对左右大臣说:“谁还敢来劝说让长安君作人质,我一定吐他一脸口水。”
众臣无法,于是请左师触龙去劝说太后。左师触龙拜见太后,太后气冲冲地等着他。到了太后面前,触龙说:“老臣脚有毛病,不能快跑,很久没来看您了。又总担心太后的贵体有什么不舒适,所以想来看望您。”太后说:“我全靠坐辇走动。”触龙问:“您每天的饮食该不会减少吧?”太后说:“吃点稀粥罢了。”触龙说:“我近来也不想吃东西,只是勉强走走,每天走上三四里,却也逐渐增加点食欲,身上也比较舒适了。”太后说:“我做不到。”太后的怒色稍微消解了些。
触龙说:“我的儿子舒祺年龄最小,不成材;而我又老了,私下疼爱他,希望能让他递补上黑衣卫士的空额,来保卫王宫。”太后说:“可以。年龄多大了?”触龙说:“十五岁了。虽然还小,但我想趁我还没入土就托付给您。”太后说:“你们男人也疼爱小儿子吗?”触龙说:“比妇女还厉害。”太后笑着说:“妇女更厉害。”触龙回答说:“我私下认为,您疼爱燕后就超过了疼爱长安君。”太后说:“您错了!不像疼爱长安君那样厉害。”触龙说:“父母疼爱子女,就得为他们考虑长远些。您送燕后出嫁的时候,摸着她的脚后跟为她哭泣,这是惦念并伤心她嫁到远方,也够可怜的了。她出嫁以后,您也并不是不想念她,可您祭祀时,一定为她祷告说:‘千万不要被赶回来啊!’难道这不是为她作长远打算,希望她生育子孙,一代一代地做国君吗?”太后说:“是这样。”触龙说:“从这一辈往上推到三代以前,甚至到赵国建立的时候,赵王被封侯的子孙的后继人有还在的吗?”赵太后说:“没有。”触龙说:“不光是赵国,其他诸侯国君的被封侯的子孙的后继人有还在的吗?”赵太后说:“我没听说过。”触龙说:“这些人近的灾祸落到自己身上,远的落到子孙身上。难道是国君子孙中封位的人都不好吗?不过是地位尊贵而无功勋,俸禄优厚却无劳绩,而且拥有太多珍贵器物罢了。如今您抬高长安君的地位,封给他肥沃的土地,赐给他许多贵重器物,却不趁现在让他为国立功,等有朝一日您离开人世,长安君靠什么在赵国安身呢?老臣以为您为长安君考虑得不够长远,所以说您爱他不如爱燕后。”太后听完,恍然大悟,于是为长安君准备了一百辆车子,送他到齐国去作人质,随后,齐国马上派兵来救援赵国。
俗话说:“良言一语三春暖,恶言一句6月寒。”这就是说,说话要有所讲究,话语像三春的太阳温暖人心,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触龙说赵太后”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触龙的成功,除了高超的语言技巧外,更在于他深切地了解对方的心理;同时,也由于他理论的正确,确实是在为国家安危着想,确实是在为长安君作长远打算。
茅焦冒死谏秦王
茅焦是齐国人,被秦始皇封为上卿,他最大的贡献是为秦始皇争得一个好的名声。在古代,一个好的名声是十分重要的,它所取得的社会效益也是极大的。
当初,秦王嬴政即位时,年纪还小,太后时常与文信侯吕不韦通奸。秦王一年年长大,文信侯恐怕奸情被发觉,祸患连及自己,于是假称自己亲近的舍人嫪毐是阉宦,将他引荐给太后。太后很宠爱嫪毐,而且与他生下两个儿子,并封嫪毐为长信侯,将太原作为毐国,政事都由嫪毐决定。一时间,游走于各国的游士们请求做嫪毐官府舍人的很多。秦王身边的官员中有与嫪毐争执过的人,控告嫪毐根本就不是阉宦,秦王下令司法官吏严查嫪毐。嫪毐十分恐惧,假托秦王的玉玺调发军队,想进攻蕲年宫作乱。秦王派相国昌平君及昌文君率军攻击嫪毐,嫪毐兵败被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