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割爱立太子
唐太宗是我国历史上少有的开明帝王,但遗憾的是,他选择性情懦弱的晋王李治做接班人,结果酿成武后专权,改唐为周的悲剧。李唐皇权旁落十几年,几乎断送了李唐王朝的前程。唐太宗明知李治懦弱,难当大任,为什么偏偏要选李治当接班人呢?
公元643年,太子李承乾因为谋反获罪,被幽禁起来。唐太宗废了李承乾的太子位以后,魏王李泰天天跟在他身边服侍,太宗答应立他为太子,中书侍郎岑文本、侍中刘洎等人也表示支持,而司徒长孙无忌却坚持要立晋王李治为太子。唐太宗答应立李泰为太子后,李泰躺在太宗怀里说:“我今天才成为陛下的儿子,这是我再生的日子啊。我只有一个儿子,以后等我死的时候,一定把他杀掉,把皇位传给晋王。”太宗把李泰的话说给大臣们听,并说:“谁不爱自己的儿子?我看到他能这样,很喜欢他。”谏议大夫褚遂良说:“陛下说的话不合情理,请仔细考虑,不要铸成大错。陛下万岁以后,如果魏王有了天下,怎么可能杀掉心爱的儿子,传位给晋王呢?陛下当初既然已经立承乾为太子,又宠爱魏王,给他的待遇超过承乾,所以才酿成今天的事故。臣希望陛下能以此为鉴。陛下如果今天立魏王为太子,请先处理掉晋王,这样才能让大家安心。”唐太宗流下泪来说:“我做不到。”说完,起身回宫。
当时太宗的第五子李祐因为发动叛乱被赐死,太宗的弟弟汉王李元昌因参与太子的阴谋也被处死,太宗心情极为不好。李泰担心太宗立李治为太子,就对李治说:“你一向跟汉王友好,如今他出了事,你不发愁吗?”李治恐惧不安,整天愁眉苦脸,太宗看到后感到奇怪,追问他什么原因,李治把李泰的话讲出来,太宗感到很意外,开始后悔不该说立李泰为太子的话。当太宗责问李承乾为什么谋反时,李承乾说:“我已经当了太子,还有什么要求?只是因为受到魏王的逼迫,才跟手下人商议如何保住自己,结果受坏人唆使,做了越轨的事。如果立他为太子,就正好中了他的圈套。”太宗因此对李泰更不放心。
有一天,太宗对身边几个大臣说:“我的三个儿子、一个弟弟竟做出这些事情,朕心里真是痛苦极了!”于是转身撞向床头,大臣们都上去阻拦。太宗又抽出佩刀来想自杀,褚遂良夺下刀交给李治。长孙无忌等人问太宗有何不快,太宗说:“我想立晋王为太子。”长孙无忌说:“遵命!谁敢反对,让我去砍他的头!”太宗对李治说:“你舅舅已经同意了,你应该拜谢他。”太宗又说:“你们几位已经同意,不知外面舆论如何?”长孙无忌说:“晋王仁慈孝顺,天下人早就归心了。请陛下去问百官,如有人反对,就是我对不起陛下,罪该万死。”太宗就登上太极殿,召集六品以上的文武官员,对大家说:“承乾大逆不道,魏王居心不良,都不能当太子。我想在其他儿子中选一个接班人,谁最合适?请大家公开表态。”大家异口同声地说:“晋王仁孝,应当接班。”太宗很高兴。当天,李泰率领一百多名骑兵到永安门,太宗敕令守门的官员拦住他的骑兵,带李泰进入肃章门,把他幽禁在北苑。4月,太宗下诏,立李治为太子。太宗对身边的侍臣说:“今后凡是太子无道,而藩王想取代的,就把他们一齐罢免,这要成为子孙后代的一个制度。况且如果立了李泰,承乾和李治都保不住;立了李治,承乾和李泰都能平安无事。”
从唐太宗这段话看,唐太宗立李治为太子的原因已经很清楚了,他是出于不得已,他自己为了当上皇帝,兄弟之间兵戎相向,结果导致兄弟被杀,父子关系不和,他不希望自己身上发生过的悲剧在儿子们身上重演。
张柬之驱武复李唐
武周时,张柬之历任荆州大都督府长史、宰相,以主谋迫使武则天退位而闻名于史。公元704年,武则天染病,宠臣张昌宗、张易之侍疾在侧,弄权用事,张柬之与另一宰相崔玄暐等人密谋除二张。公元705年正月,张柬之等率羽林兵五百余人,迎太子李显由玄武门入宫,斩易之、昌宗,迫武则天传位太子。2月,恢复唐国号。
公元705年正月,武则天病得很重,麟台监张易之和春官侍郎张昌宗在宫中弄权,宰相张柬之、崔玄暐与中台右丞敬晖、司刑少卿桓彦范以及相王府司马袁恕己策划诛杀张易之和张昌宗。当初,张柬之接替荆州都督府长史杨元琰的官职,二人一起在长江里划船。到江心的时候,谈到武则天以周代唐的事情,杨元琰慷慨激昂,大有匡复唐室之意。张柬之做了宰相以后,就引荐杨元琰担任右羽林将军,对他说:“你还记得你在江心时说的话吧?今天的官职,可不是随便给你的。”张柬之还任用桓彦范、敬晖与右散骑侍郎李湛,让他们都担任左、右羽林将军,掌握禁军的兵权。张易之等人怀疑恐惧,张柬之又任用他们的党羽武攸宜为右羽林大将军,张易之等人才安心。
不久,灵武道安抚大使姚元之从灵武入朝,张柬之和桓彦范把计策告诉姚元之。当时太子李显在北门居住,桓彦范和敬晖前去拜见,偷偷地告诉太子他们的计策,太子李显表示同意。张柬之、崔玄暐、桓彦范与左威卫将军薛思行等人,率领左右羽林兵五百多人到玄武门,派右羽林卫大将军李多祚、李湛与内直郎附马都尉王同皎去东宫迎接太子李显。太子犹疑,不肯出来,王同皎说:“先帝把社稷交给殿下,殿下无故遭幽禁废黜,人神共愤,已经二十三年了。现在上天引导人心,大家同心协力,诛灭凶恶小人,恢复李氏社稷,希望殿下暂且去玄武门满足大家的期望。”太子说:“凶恶的小人的确应该诛灭,但是圣上正在生病,不会惊扰到她吗?请各位以后再计划。”李湛说:“将相们不顾家族,为社稷献身,殿下为什么要把他们推进火坑呢?请殿下亲自去制止他们。”太子于是出宫。
王同皎把太子抱到马上,跟随太子到玄武门,斩断门栓入宫。武则天住在迎仙宫,张柬之等人在走廊里斩杀了张易之和张昌宗,然后进入武则天居住的长生殿,羽林卫已将宫殿围困起来。武则天吃惊地站起来,问:“是谁作乱?”回答说:“张易之、张昌宗谋反,我们奉太子之命杀了他们。因为担心事情泄露,所以没有向您奏报。我们在禁宫动兵,罪该万死!”武则天看见太子李显,说:“是你干的?他们二人已经受诛,你可以回东宫去了。”桓彦范上前说:“太子怎么回东宫呢?以前天皇把爱子托付给陛下,现在他已经长大,一直在东宫为太子,天意人心,思念李氏已久。群臣不忘太宗、天皇的恩德,所以奉太子命令,诛杀贼臣。希望陛下把帝位传给太子,以顺从天意人心!”武则天又对崔玄暐说:“其他人都是由别人推荐提拔的,只有你是朕亲手提拔的,怎么也在这里呢?”崔玄暐说:“这正是为了报答陛下的恩德。”于是逮捕了张昌期、张同休、张昌仪等人,全都处斩,与张易之、张昌宗的首级一起悬挂在神都天津桥南边示众。随后,武则天颁下诏书,由太子李显代理朝政。次日,武则天传位李显。又次日,中宗李显即位,恢复大唐国号。
显然,对于像武则天这样敢作敢为、言出不二,尤其是在十五年之中以强硬态度控制朝政而得心应手的人,如采用软弱退让的手法,只能使武则天更加强硬,更加为所欲为。在这场争取皇位的权力斗争中,以张柬之为首的忠臣良将,一改太子等一味妥协忍让的做法,果断用强,决不手软,决不讲情面,从而一步到位,取得了复唐的成功。应该说,张柬之“以硬对硬,一步到位”的做法,在当时是最为明智的选择。
祸乱起梁太祖叹余生
公元912年2月,梁太祖朱全忠亲率大军北上救燕,以雪柏乡战败之耻,途至蓨县(今河北景县),夜遭屯赵州(今河北赵县)阻援的晋将李存审所遣六百骑的袭击,部众惊慌溃乱。朱全忠羞愤成疾,撤军南返,不久死去。
唐朝末年,梁王朱全忠的势力越来越大。唐昭宣帝派遣御史大夫薛贻矩到大梁慰劳朱全忠,薛贻矩回到东都洛阳,对唐昭宣帝说:“元帅有接受禅让的意思了!”唐昭宣帝于是颁下诏书,准备让位给梁王朱全忠。公元907年3月,梁王朱全忠接受唐朝文武百官的朝拜后,下令除去唐年号,改年号为开平,国号大梁,朱全忠即为梁太祖。公元912年正月,周德威率兵到达幽州城下,刘守光派人向梁太祖求援,当时正逢太祖有病。2月,太祖病体稍愈,就准备亲自攻伐镇州、定州,以救燕国之急。
当初,梁太祖率兵渡河北上,号称大军五十万。晋忻州刺史李存审这时率部驻防赵州,手下兵力单薄,裨将赵行实建议退守土门以避兵锋,李存审没有同意。后来听说梁太祖派贺德伦带兵攻蒋县,李存审就对史建塘、李嗣肱说:“咱们大王正在对付幽蓟,抽不出兵力来增援我们,南方的事就靠咱们几个人了。现在蓨县处境十分危急,我们怎能坐视不管?假如敌军攻下蓨县,肯定就会西侵深州、冀州,后果就更加严重了。我准备和诸位一起用奇计破敌。”李存审于是带兵把守下博桥,派史建塘、李嗣肱分道活捉后梁兵卒。史建塘把他的部下分为五队,每队各一百人,一队往衡水,一队往南宫,一队往信都,一队往阜城,自己与李嗣肱带领一队深入敌军,遇见打柴割草的后梁兵全都捉拿,俘获数百人。第二天,他的军队在下博桥会合,把俘获的后梁兵都杀死,只留数人把胳膊砍掉后放走,说:“替我告诉朱公,晋王的大军到了。”
史建塘与李嗣肱率部来到蓨县西边,没有来得及扎营,他们就各率领三百士兵,模仿后梁军的旗帜和衣服颜色,与打柴割草的后梁兵混杂行走。太阳快要落山时,他们到达贺德伦的营门,杀死守门人,到处放火起哄,弓箭乱射,左冲右突。天黑以后,他们斩下敌人的首级带着俘虏离去了。梁军大乱,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被晋军砍断手臂的梁军士兵又回来报告:“晋军大队人马到了!”太祖大惊,烧毁营垒连夜逃跑,又迷失了道路,曲折行走了一百五十里,到天亮时才回到冀州。蓨县的百姓拿着锄头举着棍棒追击梁军,梁军抛弃的军用物资器械不计其数。不久,太祖又派出骑兵侦察晋军的动静,回来报告说:“晋军大队人马并没有来,这只是史建塘先锋指挥使派出的流动骑兵罢了。”太祖听了心中既羞愧又愤恨,从此病情加重,连轿子都不能坐。
5月,梁太祖病情加重,他对身边的亲信说:“我经营天下三十年,想不到太原余孽竟如此猖狂!我看晋人的志向不小,老天又不肯让我多活几年。我死以后,我的儿子们都不是他们的对手,我将死无葬身之地了!”说完就晕厥过去了。6月,梁太祖被其子刺杀身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