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换个角度读资治通鉴
19931000000001

第1章 序言

《资治通鉴》是我国历史著作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它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由北宋著名政治家、史学家司马光主编,刘恕、范祖禹、刘攽分撰,共花了十九年的时间编写而成。全书分为二百九十四卷,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迄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前后跨越一千三百六十二年。宋神宗听司马光讲读了该书部分内容之后,认为它“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欣然改书名为《资治通鉴》。《资治通鉴》向来被视为辅佐统治、提供政治智慧的“帝王之学”,是中国自宋代以来历代皇帝的必学科目,也是今日许多从政者案头必备的历史参考书。

为人君而不知《资治通鉴》,则欲治而不知自治之源,恶乱而不知防乱之术;为人臣而不知《资治通鉴》,则上无以事君,下无以治民;为人子而不知《资治通鉴》,则谋身必至于辱先,作事不足以垂后。《资治通鉴》流传至今,虽过千年,仍经久不衰,它为什么有这么大的魔力呢?晚清著名思想家龚自珍曾经说过:“欲知大道,必先为史。”一部《资治通鉴》,既包括社会的进退得失之道、政治的兴衰治乱之道,又包括个人品德的善恶美丑之道。参照这面历史的镜子,可以练就看破成败的眼光,养成敏锐的世情嗅觉,让我们跳出人性的盲点,不再重蹈历史的覆辙。历史是最不该被忽视的智力资源。关于今人面临的竞争、成败、取舍、抉择等生存问题,过去的时空中早就有过相关的案例。破解尔虞我诈的政治权谋,领略对抗性的精英思维,悠悠青史无疑是国人最宝贵的阅历。但对于今天的读者来说,想要顺畅地通读《资治通鉴》,仍存在着一定的困难。因为司马光是按历史编年的写法将其撰写成书的,许多历史事件被分割成琐碎的条块散落在不同的章节中,同时原著又是文言文,更使广大读者无法一亲其芳泽,领略其神韵。

有鉴于此,我们在忠实于原著的基础上,以“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为宗旨,从原著琐碎的叙述中撷取百余个完整的故事,用白话文予以叙述。然后,再逐一配以生动绚丽的历史画面,用具有当代气息的新观念加以审视,从有利于形成读者大智慧格局的角度加以评论。在评论中,力求能够使数千年前成功者所运用的智慧、失败者所提供的教训一一跃然纸上,力求使我们从浸润着司马光十九载心血的《资治通鉴》中听到、看到那些震撼千古的历史声响和画面,能够给读者朋友以有益的影响和启迪。

刘烨

2008年秋于北京读书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