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老夫子诠解三国演义
19930800000023

第23章 历史上的马超什么样?

在《三国演义》中,描写马超英勇猛壮、武艺出众的章节,笔墨少而精彩。第十回“勤王室马腾举义,报父仇曹操兴师”,说马腾、韩遂起兵讨伐郭汜等,在阵前,只见一位少年将军,面如冠玉,眼若流星,虎体猿臂,彪腹狼腰;手执长枪,坐骑骏马,从阵中飞出,仅数合就枪刺王方,生擒李蒙。“原来那将即马腾之子马超,字孟起,年方十七岁,英勇无敌。”第五十八回“马孟起兴兵雪恨,曹阿瞒割须弃袍”,写马超为报杀父之仇,与韩遂起兵反曹,夺长安、占潼关。与曹操军战于潼关,马超出马,连败曹将曹洪、徐晃和于禁等。曹操只身夺路而逃,割须弃袍,方才保住性命。第五十九回“许褚裸衣斗马超,曹操抹书间韩遂”,写马超与曹将许褚厮杀,扬鞭冲斗,二百多个回合仍不分胜负。许褚杀得性起,卸了盔甲,赤膊上阵,仍斗不过马超。后来曹军大乱,折伤大半,许褚也中箭而逃。第六十五回“马超大战葭萌关,刘备自领益州牧”,说马超援助刘璋,在葭萌关与张飞大战。第一次交锋便战约百余合,不分胜负。片刻之后,张飞不用头盔,只裹包巾,又斗百余合。接着两人又挑灯夜战,还是没有高下。最后还是李恢充当说客,说动马超归降刘备。这些情节,成功塑造了马超英勇无敌的形象。

《三国演义》里数次描述马超是“面如冠玉,眼若流星,虎体猿臂,彪腹狼腰”,着实是英俊年少,悍猛无敌,又因他极喜穿白,是以得了个“锦马超”的名。他少年时便随父讨逆党,后来又因曹操杀了自己那奉天子诏而去讨国贼的父亲及满门兄弟子侄,便为父弟报仇,屡屡起兵讨曹,正可谓集国仇家恨于一身,俨然一个大义凛然的正面形象。实际上,这是罗贯中在袒护他,或是为了丑化曹操,又或是还有什么其他的意图,因此便给我们来了一招乾坤大挪移。其实在《三国志》里,也就是历史上比较真实的那个马超,应该是个狼子野心、残暴少谋、空负了一个勇名的人,至少是绝对算不上好人的,更别说是大义凛然了。

当时,马超的父亲马腾因为自己的年纪大了,于是就在当地诸多两千石官吏的迎送下,入京师宿卫。曹操当即表其为卫尉,马超的亲弟弟马休和马铁分别封为奉车都尉和骑都尉,随马腾以及家属共徙邺郡居住。又拜马超为偏将军,由他单独留在关西统领马腾的部众。然而在建安十六年,马超竟然置他在邺郡的老父马腾及亲兄弟马休、马铁等一众家属的生死安危于不顾,悍然起兵造反。这一举动的直接后果,当然便是导致他在邺郡的老父和两个亲弟弟以及在那里的所有马氏家族成员,都以谋逆的罪名被下狱斩首,大约有一百多人。正因为他有这种举动,所以说马超是一个为达个人目的全然不顾家人生死,可称之为狼子野心的野心家。

至于说马超之无谋,没有哪本书上说他是个多智的人,无论是演义,还是史书,都没有这样的说法。看他在潼关时源源不断地有援军到来时,曹操则“每一部到,公辄有喜色。贼破之后,诸将问其故。公答曰:关中长远,若贼各依险阻,征之,不一二年不可定也。今皆来集,其众虽多,莫相归服,军无适主,一举可灭,为功差易,吾是以喜”(见《三国志·魏书·武帝纪》)的态度就知道了。倘若马超多智,曹操没有必胜之把握,焉会对他大量援军到来反而会感到高兴呢?又怎么会有“一举可灭,为功差易,吾是以喜”的说法?后来在他败退后第二次在西凉起兵时,干脆连雍凉都未能出,就为当地的官兵所败,“进退无据”狼狈不堪,所以马超无谋,应该是个不争的事实。

再来说他残暴,一方面是因为他要对他的父亲以及马氏家族的那一百多人的死负直接责任,另一方面是他在第二次起兵的时候,不但先杀了已经很多投降了他的高级官吏,包括太守和刺史等,还杀害了很多抵抗他的汉王朝官吏的家属。其中有一个抚夷将军姜叙的老母被他抓住后,就这样骂他:“汝背父之逆子,杀君之桀贼,天地岂久容汝,而不早死,敢以面目视人乎!”,于是“超怒,杀之”(《三国志·魏书·杨阜传》)。仅仅从上面的两个例子来看,说马超残暴毫不为过。

最后来说说马超的勇名。马超在潼关时曾和曹操在阵前对话,当时“曹公与遂、超单马会语,超负其多力,阴欲突前捉曹公,曹公左右将许褚瞋目盼之,超乃不敢动(见《三国志·蜀书·马超传》)”,如此看来,当时双方有四人在场:马超、韩遂和曹操、许褚,形势是两个对两个,而仅仅因为许褚瞪了身负勇名的“锦马超”一眼,马超就“乃不敢动”,这个名声只怕便有了疑问,只是被人瞪了一眼就连试一试的勇气都没有了的人,如何言“勇”?另外,还有一件事是鲜为人知的,那就是早在建安初年马腾和韩遂的战乱中,他和韩遂的女婿阎行单挑,史书载曰:“建安初,约与马腾相攻击。腾子超亦号为健。行当刺超,矛折,因以折矛挝超项,几杀之”(《三国志·魏书·张既传》),当时如果不是阎行的矛折了,只怕马超立时就一命归西了。而这个阎行是个无名之辈,但堂堂的“锦马超”居然败在他手下,而且还是因为对方的矛折了才拣了一条命的。照这样说来,所谓的“锦马超”勇力也就不过尔尔,那勇将的名声真的可以说是徒有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