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老夫子诠解三国演义
19930800000020

第20章 历史上的赵云什么样?

历史上的赵云,在刘备入蜀后也随同入蜀,封为翊军将军。刘禅即位,封赵云为中护军、征南将军、永昌亭侯,继迁镇东将军。建兴六年(228年),诸葛亮北伐,兵出祁山,命赵云与邓芝攻曹真军于箕谷,兵败受贬为镇军将军,不久病卒。后主刘禅于景耀三年(250年)下诏封关羽、张飞、马超、庞统、黄忠为侯,也没有赵云的份儿。第二年因姜维等人感到不平,刘禅才被迫封之顾平侯。《三国志》记赵云事总共不到三百字。可见,历史上的赵云在汉末猛将群中算不上杰出人物。论勇武,尽管刘备说他“一身都是胆”,号称虎威将军,但其武艺、威名都不如关羽、张飞、马超和黄忠等人。论功业,赵云也不及关羽、张飞、马超、黄忠和魏延等人。所以,细读《三国志》就会发现,刘备并不重用赵云,虽长期追随,但却很少让他独当一面,功业自然不会显赫。

虽然仕途不尽如人意,但历史上的赵云决非平庸之辈,他有着一些不同凡响的优秀品格:其一,深明大义。据《云别传》记载:当赵云初从公孙瓒时,袁绍称冀州牧。瓒深忧州人之从绍也,善云来附,嘲云曰:“闻贵州人皆愿袁氏,君何独回心,迷而能反乎?”云答曰:“天下汹汹,未知孰是,民有倒县(悬)之噩,鄙州论议,从仁政之所在,不为忽袁公而私明将军也。”这一段话,可以看作是赵云的政治宣言。他的原则是“从仁政之所在”,他的目标是解民于倒悬。他先投公孙瓒是为此,后归刘备亦是为此,而并非单纯出于私人感情。正是这一点,使赵云大大高于一般的赳赳武夫。

其二,忠直敢谏。《云别传》中有这样一段记载:益州既定,时议欲以成都中屋舍及城外园地桑田分赐诸将。云驳之曰:“霍去病以匈奴未灭,无用家为,今国贼非但匈奴,未可求安也。须天下都定,各返桑梓,归耕本土,乃其宜耳。益州人民,初罹兵革,田宅皆可归还,令安居复业,然后可以役调,得其欢心。”这件事告诉我们,赵云的头脑比其他人清醒,他不仅能从刘备集团的长远利益考虑问题,而且注意争取民心。无怪乎刘备马上采纳了他的建议。当刘备要去讨伐东吴,以报袭荆州、杀关羽之仇时,赵云又挺身而出,竭力劝阻,指出:“国贼是曹操,非孙权也,且先灭魏,则吴自服。……不应置魏,先与吴战。”由于刘备拒绝了赵云、秦宓等人的诤言,一意孤行,终于遭到夷陵之败,使蜀汉元气大伤。这从反面证明了赵云意见的正确。纵观蜀汉集团的历史,在众多武将中,其他人都不曾像赵云这样,从根本大计上直言规谏刘备,这又是赵云见识过人之处。

其三,公正无私。赵云追随刘备多年,总是克己奉公,不徇私情。赤壁之战前,刘备曾于博望坡打败曹操大将夏侯敦。在战斗中,赵云俘获了其部下夏侯兰。他与夏侯兰本是同乡,“少小相知”。在这种情况下“云白先主活之,荐兰明于法律,以为军正。云不用自近,其慎虑类此。”赵云的这一优秀品质早为刘备所赏识,所以刘备曾任他为留营司马,“掌内事”,而他一直兢兢业业,秉公理事。

其四,谦虚谨慎。赵云在蜀汉集团中,资格仅次于关羽、张飞,又有救护刘禅之功,但他从不居功自傲,从不争名夺利,对后来居上者也能友好相处。这一点,是“刚而自矜”的关羽、“性矜高”的魏延等人所不及的。建兴六年,诸葛亮一出祁山,遭到街亭之败,赵云与邓芝率领的疑兵也在箕谷失利。在撤退时,由于赵云亲自断后,部伍不乱,“军资实物,略无所弃”。诸葛亮对此十分赞赏,要赏赐赵云所部将士。这时,赵云毫无沾沾自喜之态,而是诚恳地说:“军事无利,何为有赐?其物请悉入赤岸府库,须十月为冬赐。”透过这番真挚的话语,其律己之严格,胸襟之开阔,均可洞然而见。

综上所述,历史上的赵云,虽然在功业上不能冠冕众人,却具有人所不及的美德。这一切,为塑造赵云这个艺术形象提供了坚实的历史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