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老夫子诠解三国演义
19930800000168

第168章 诸葛亮为何不用“子午谷奇谋”?

《三国演义》第九十二回说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率军到达沔阳时,忽报:“魏主曹睿派驸马夏侯楙,调关中诸路军马前来抵抗。”魏延来到诸葛亮帐中献计:“夏侯楙懦弱无谋,我愿借精兵五千,取道出褒中,沿秦岭向东,到子午谷再兵锋向北,不到十天,便可抵达长安。夏侯楙一听说我率军突然来达,必然弃城向横门邸阁而走。这时,我从东面而来,丞相你举兵从斜谷而进,果如此,那么咸阳以西之地,就可以一举平定。”诸葛亮听罢大笑道:“这并不是万无一失之计。你以为中原无人才?倘若有人献计在山间僻远处用兵截杀,非但你五千兵马受害,大军也必然锐气大伤,此计决不可用。”魏延又说:“丞相率军从大路进发,旷日持久。果如此,那么,中原何时才能攻取呢?”诸葛亮说:“我从陇口取平坦之路,依法进法,何愁大事不成。”故此,未采纳魏延之计。

那么历史上真的有“子午谷奇谋”吗?《魏略》记载:“夏侯楙为安西将军,镇长安。亮于南郑与群下计议,延曰:‘闻夏侯楙少,主婿也,怯而无谋。今假延精兵五千,负粮五千,直从褒中出,循秦岭而东,当子午而北,不过十日可到长安。楙闻延奄至,必乘船逃走。长安中惟有御史、京兆太守耳,横门邸阁与散民之谷足周食也。比东方腥聚合,尚二十许日,而公从斜谷来,必足以达。如此,则一举而咸阳以西可定矣。’亮以为此悬危,不如安从坦道,可以平取陇右,十全必克而无虞,故不用延计。”《三国志·魏延传》记载:“延每随亮出,辄欲请兵万人,与亮异道会于潼关,如韩信故事,亮制而不许。延常谓亮为怯,叹恨己才用之不尽。”所以说历史上确实有魏延献上“子午谷奇谋”。罗贯中写《三国演义》虽有所增饰,但以史为本据。

诸葛亮不用“子午谷奇谋”是个明智的选择吗?这个问题曾引起后世史家的浓厚兴趣,并为之争论不休。一些史家支持诸葛亮“安从坦道,可以平取陇右”的谋略,认为出兵子午谷虽是捷径,但可行性极小,反对采用“子午谷奇谋”。其反对理由主要有四条:一、子午谷道路险狭,危险系数极大,一旦魏军卡住谷口,轻则劳而无功,重则全军覆没;二、夏侯楙未必会弃城而逃;三、就算攻下长安,也未必守得住;四、万一失败,兵力本来就不足的蜀军损失太大。另一些学者认为,魏延献策由他率精兵五千,直出褒中,由子午谷偷袭长安,诸葛亮率大军出斜谷,趋长安会师,乃“奇谋”,“如此,则一举而咸阳以西可定矣”。假如诸葛亮采用之,很可能北伐已经成功,可惜诸葛亮谨慎得近乎胆小。

那么,诸葛亮以魏延计太“悬危”终不用“子午谷奇谋”,是否就是因为“胆怯”呢?有一种观点认为:诸葛亮之所以不用“子午谷奇谋”,不是没有原因的,用他当时的话来说,就是认为“子午谷奇谋”太“悬危”了。因为在此之前,就已发生过孟达掉以轻心而被司马懿所擒之事,使诸葛亮好不容易进行的策反工作付之东流。应该说,孟达事件对诸葛亮不用魏延“子午谷奇谋”是有直接关系的。用蜀汉国小民少、兵员不多、经不起大的损失,来解释诸葛亮“惜兵慎战”的合理性也不成立。恰恰相反,正因为蜀汉国小民少、兵员不足,才应该尽量避免正面作战。“相持不下,旷日持久”的正面作战,必须以兵多物足为后盾,这些对蜀汉来说,都是不具备的。所以,蜀汉欲北伐成功,兴复汉室,倒应兵不厌诈,多用奇兵奇谋。

“子午谷奇谋”的效果究竟如何,历史没有实践,因而后人只能加以分析评论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