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老夫子诠解三国演义
19930800000162

第162章 “大意失荆州”完全是关羽的责任吗?

荆州是三国时期各方争夺的焦点。对蜀来说,孔明隆中对:“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地,非其主不能守;待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兵以向宛、洛”。反过来说,既然威胁到宛、洛,那魏又岂能置之不理。对吴来说,夺取荆州,“全据长江以守,以待天下之变”也是大的方针策略。荆州只要有机可乘,谁都想据为己有。

诸葛亮入川之时,把守卫荆州的重任交给了关羽,并嘱咐他一定要联孙抗曹。可关羽骄傲自满,目中无人,硬是把孙权推到曹操那边去了。早在刘备自立为汉中王的时候,曹操就派人约会孙权,共同夺取荆州。孙权不仅没有答应,反而愿和关羽结为儿女亲家。关羽听说大怒,对使者说:“虎女焉能配犬子?”孙权见关羽实在无礼就决定趁关羽和曹军交战之机,夺回荆州。他的大将吕蒙让战士化装成商人的模样,骗过了关羽的江边守军,顺利渡江,趁关羽毫无防备,没伤一兵一卒就占领了荆州。刘备集团失守荆州,直接导致了隆中对策略的无法完成,迫使诸葛亮只能通过崎岖的蜀道,在祁山一次次徒劳无功的拼耗蜀汉本就贫弱的国力。而关羽,作为失守荆州的第一责任人,长期为人所诟病,甚至留下了“关羽大意失荆州——骄兵必败”的歇后语。

对于荆州失守,绝大多数人认为是由于的关羽大意、骄傲轻敌,以及未能贯彻诸葛亮联吴抗曹的策略所致。然而,现在看来这种说法有失偏颇,荆州之失是有多方面原因的。

首先,荆州之失关羽在责难逃。关羽恃勇高傲,目中无人,这是关羽最大的性格缺陷,尤其到了晚年,更是头脑发热。加上诸葛亮还频频夸奖,关羽全然忘记了联吴抗曹的战略方针。关羽冲锋陷阵,能勇冠三军,但是让他处理错综复杂的政治、军事矛盾,他的素质就不够了。孙权想娶关羽的女儿做儿媳,这本来是一件政治联姻的好事,关羽应该站在政治的角度考虑这个问题,即使不同意也要用婉转的语言拒绝,可是关羽竟然大骂“虎女焉能配犬子”,孙权岂能咽得下这口气?

荆州失守的另一个原因是糜芳等人的降吴。糜芳是刘备妻子糜夫人的兄弟,是刘备的至亲。早在刘备在徐州时,糜芳就放弃彭城相的职务跟随刘备。糜芳对刘备的追随是一种政治投机,因为刘备有名望、有宗室的身份。如果刘备有一天出人投地,作为其至亲的糜芳自然可以飞黄腾达。刘备也的确没有辜负自己这些亲属和亲信,如糜竺、刘封、简雍等人都没有什么才能,却个个身居高位,糜竺甚至位在诸葛亮之上。有人认为糜芳等人降吴是关羽没能正确处理好与部属的关系造成的。事实上,糜芳等人的降吴,与其说是关羽的失误,不如说是刘备一贯任人为唯亲的结果。而且,从关羽攻樊城到丢荆州再到兵败身亡,蜀汉有至少半年的时间救援关羽,但却没有采取行动。刘备在战略上早就该想到关羽出荆州,即使刘备想不到诸葛亮也该想到。而关羽既出,前无方略指示后无援兵救济,以至关羽要自求于孟达刘丰,可见整个蜀汉的战略布局是多么混乱。

诸葛亮对守荆州之事也疏于指导、管理,也没尽到最高军事领导的责任。诸葛亮对关羽守荆州的能力曾经表示过怀疑,在交付荆州大印时,曾经“欲待不与”,但“其言已出”,就把这项重要工作托付于一个能力有限、自己不太信任之人。诸葛亮除了留给关羽一个八字方针以外,率军西征之后,却再也没有过问过荆州之事。只是在取得西川之后,送来大量慰问品。而在关羽拒绝东吴提亲之后,只是说过一句“荆州危矣!”仍没有采取任何措施。以后,在接连听到关羽的一系列胜利战报之后,尤其是听了关平汇报的防御规划后,竟然放心大胆的把“荆州危矣”放在了一边。另外,诸葛亮也没有在关羽的用人上给予有力的指导、帮助,提出科学的意见和建议。关羽守荆州,可以说是首当大任,在很多方面特别是人事问题、工作安排上需要具体、细致的指导、帮助。可是,在托付荆州时,一向自诩有知人之明的诸葛亮,却没有给关羽提出一些指导意见。

综上所述,荆州之失,关羽固然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刘备集团以及军师诸葛亮也有失职之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