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老夫子诠解三国演义
19930800000016

第16章 周瑜真的是量窄之人吗?

历史小说《三国演义》对三国历史文化的普及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它三虚七实的描写也迷惑了不少读者对历史真相的了解。其中对周瑜的描写,就与史实有很大的出入,这是小说在人物刻画上与历史真实性大相径庭最突出的例子。

《三国演义》把周瑜描绘成心胸狭窄、妒贤忌能的典型,他发现诸葛亮的才智超过自己,便想方设法谋害,欲除掉孔明而后快,结果其计谋被诸葛亮一一识破,自己反中了诸葛亮的谋算,一而再、再而三地被气得吐血,临到绝命之时仍发出“既生瑜,何生亮”的仰天长叹。小说对瑜、亮二人在赤壁之战前后一连串的斗智、斗法写得丝丝入扣,极为生动,从人物塑造的角度讲是相当成功的,但从历史的真实性讲,则完全属于子虚乌有,纯粹是小说家的艺术创作。

那么,历史上的周瑜到底是怎样一个人呢?

周瑜字公瑾,东吴四英将第一位,庐江舒城人。幼年与孙策相识,结为生死之交。后孙策脱离袁术自立后,周瑜主动投奔孙策,在孙策平定江东的战争中起到了谋士和武将的双重作用,用计谋收服了太史慈。孙策平定江东后,周瑜任水军都督。公元200年,孙策早逝,临死前对孙权说“外事不决问周瑜”。孙权继位后,也十分信任周瑜。公元208年,孙权西征黄祖,周瑜立下了大功。公元208年,曹操南下,目标直指江东,孙权战和未定。周瑜及时从鄱阳湖赶回,正确分析了曹操远来的种种弊端,使孙权决定与曹操一战。周瑜身为水军大都督,用火攻之计大破曹操,这就是有名的赤壁之战。赤壁之战后,周瑜攻打南郡时身中毒箭,但还是拼死取下了南郡。随后周瑜割长江南岸给刘备,但刘备至京口见孙权,要求得到整个荆州,孙权同意,因此,周瑜只得退往柴桑郡养伤,在生病期间周瑜提醒孙权要提防刘备。公元210年,周瑜领兵攻打西川,行至巴丘城时箭伤发作,英年早逝,年仅36岁。孙权闻讯后,立即素服迎接周瑜灵柩回柴桑。

历史上的周瑜风姿英发,心胸广阔。程普早年跟随孙坚攻城拔寨,受过伤,立过功,年纪又比周瑜大,也有计谋,因此瞧不起周瑜,甚至经常凌辱他。按理,论资历,周瑜也很早就跟随孙氏,并不比程普差;论功劳,他从孙策破笮融、败刘繇、刘勋,讨江夏、定豫章,也赫赫在册;论职务,他是都督,程普是副都督。不过,他始终不与程普计较,谦让以待,折节相容。后来,连程普也不得不敬服他。程普对人说:“和周公瑾交往,就好像饮美酒佳酿,不知不觉即被陶醉。”对此,孙权也有同感。有一次,刘备自京口回荆州,孙权和张昭、鲁肃等人设宴送别,待张昭、鲁肃先走了,孙权留下刘备说话,谈到周瑜,他十分感叹,说:“周瑜这个人,文韬武略,是万人之英,看他器量广大,恐怕不会久为人臣。”他认为周瑜这种大政治家的气量,不是普通人臣能做到的,认为这是一种帝王之量。到宋代时,世人还是很喜欢周瑜,这一点从苏轼的《念奴娇》一词中就可以看出。但到了元代以后,人们就逐渐对周瑜进行丑化,到《三国演义》成书时,周瑜就完全成了另一个人了。作者把周瑜写得那样骄矜忌刻,是为了衬托诸葛亮的过人见识和宽广胸怀。不过,作者这样写也给我们留下了另一种类型的不朽的艺术典型,一种才大器窄的典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