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老夫子诠解三国演义
19930800000123

第123章 “锦囊妙计”与巫术有关系吗?

中国巫术文化几乎和中原华夏文明同时诞生。作为人与不可知之间的现实媒介,“巫”对于中国人来说,几乎具有一种普世意义,巫师是最古老的“设计师”。历代的中国人通过巫感受到超设计的力量,无论是呼风唤雨,奇门遁甲,未卜先知,还是观星象推天运,望气脉知生死,这一力量贯穿了中国人的精神与情感。诸葛亮在《三国演义》中的“巫性”呈现,也正是一种中国式的超设计。“锦囊妙计”这个词的产生是最中国化的想象,“锦囊妙计”指封装在锦囊中的神妙计谋。这也是一种超设计,这种超设计,无比优雅地被放在锦缎制的袋子里面。

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一向是智慧过人,所向披靡。他从初出茅庐一直到五丈原病逝这五十余回书中,使用过无数成功的计策,但锦囊妙计只用过三次。

第一次是在第五十四回及五十五回。当时刘备、诸葛亮趁曹操赤壁之战失利,大肆扩充地盘,先后占领荆州大部分地区,引起东吴孙权的警惕。为了限制刘备势力的发展,鲁肃奉命向刘备讨还荆州,但遭到拒绝。东吴大都督周瑜向孙权献计:趁刘备的甘夫人病故,用孙权的妹妹为诱饵,将刘备“赚到南徐,妻子不能勾得,幽囚在狱中”。但是,这个诡计被诸葛亮一眼识破。他将计就计,让刘备“择日便去取亲”,并派赵云前去保护,并给了赵云三个锦囊,教赵云“依次而行”。结果,刘备一行人按照锦囊中的策划,私会乔国老,智激孙夫人,其后又再气周公瑾,使得东吴“赔了夫人又折兵”。第二次是在第九十九回。诸葛亮北伐大战司马懿时,派魏延、王平等大将正面迎击魏军先锋张郃,又给姜维、廖化一个锦囊,教他们两人“引三千精兵,偃旗息鼓,伏于前山之上,如见魏兵围住王平、张翼,十分危急时“只开锦囊看视,自有解危之策”。结果,姜维、廖化两人按“锦囊计”的安排,不救被魏军围困的王平、张翼,而是反袭司马懿大营,造成魏军阵脚大乱,张嶷等人趁机大败魏兵。杀得魏军“死者极多,遗弃马匹器械无数”。第三次是在第一百零四回,诸葛亮临终之时,给了杨仪一个锦囊,并对他说:“我死,魏延必反;待其反时,汝与临阵,方开此囊。那时自有斩魏延之人也。”后来魏延果真造反,杨仪则用此计,魏延被马岱杀死。作者在这里还用了一首诗来称赞诸葛亮:“诸葛先机识魏延,已知日后反西川。锦囊遗计人难料,却见成功在马前。”

锦囊妙计着力渲染了诸葛亮对刘备的指导作用,诸葛亮以“锦囊妙计”的手段调度着一切。孔明在千里外“裁处”,而他人只能“依计行事”。诸葛亮的确被“神化了”或者说“巫化了”,他不但“知凶定吉、断言生死”,并有“锦囊妙计”的先知先觉。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元明传来之讲史》中谈到《三国演义》的时候说到“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

不过,三国时期,确实有类似“锦襄妙计”之事,但那不是出于诸葛亮,而是出于曹操。事情发生在建安二十年(215年)。据《三国志》的《武帝纪》和《张辽传》记载:当年八月,孙权乘曹操赴汉中进攻张鲁的时机,亲率十万大军围攻合肥。当时张辽、李典、乐进等率七千人屯守合肥。曹操早在去汉中之前就料到孙权会来进攻合肥,便写了一道“密教”(密封的教令),交给护军薛悌,封皮上写着:“贼至,乃发”意思是:等到敌军到来时,才可以拆开看。等到兵临城下,薛悌当着众将的面拆开了“密教”,只见那上面写着:“若孙权至者,张、李将军出战,乐将军守,护军勿得与战。”曹操这样安排的用意是:张辽、李典非常英勇,所以让他二人率军去作战;乐进为人持重,所以让他守城;薛悌是个文吏,所以不让他去率军作战,免得贻误军情。张辽等按此办理,终于经过一番拼搏,以少胜多,击退了孙权的进攻,保住了合肥。这件事,《三国演义》也有记载,见第六十七回的后半段“张辽威震逍遥津”,“密教”的内容与史书的记载大体上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