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忍经活学活用
19929300000092

第92章 父子

原文

父子之性,出于秉彝。孟子有言,贵善则离,贼恩之大,莫甚相夷。

焚廪掩井,瞽太不慈。大孝如舜,齐傈夔夔。

尹信后妻,欲杀伯奇,有口不辩,甘逐放之。

洒米数百斛而空其船,施才数千万而罄其库,以郗超、全琮不禀之专,二父胡为不怒?

我见叔世,父子为仇,证罪攘羊,德色借耰。

父而不父,子而不子,有何面目,戴天履地?噫,可不忍欤!

译文

父慈子孝是一种天性,也符合伦理规范。孟子说过:“责善则离”。父子之间为求好而相互责备,就可能使儿子忘记父母之恩。所以说,世间没有比父子互相责备更能伤害人的了,而且这种伤害实在有悖于天理。

瞽瞍烧屋填井,陷害于舜,这样做实在太不仁慈了。舜却是大孝之人,侍奉父亲仍十分恭敬。尹吉甫听信后妻谗言,要害伯奇,伯奇不为自己辩护,甘愿被逐出家门。全琮将父亲让他上集市出售的几千斛好米,散发给别人;郗超一天之内将仓库中所有财物全部送给了亲友。像他们这样不禀告父亲,独自作主,他们的父亲为什么不发怒呢?

在世态炎凉的乱世,竟然发生父亲偷了羊,儿子去作证;还听说贫穷家的子弟分家以后,把农具借给父亲,还认为有恩于父亲。做父亲的不尽为父之道,做儿子的不尽为子之道,有何面目立在天地之间呢?

活学活用:父子之性,出于秉彝

父亲爱护儿子,儿子孝顺父亲是一种天性,符合伦理道德的要求,并没有矫揉造作或虚伪的成分在其中。但是,父子相处,也总有冲突的时候。

无论是平民百姓,亦或是皇家贵族,都会有闹矛盾的时候?矛盾产生了,双方都要克制一下,这样才能有利于家庭矛盾的解决。

曹睿是魏文帝曹丕的大儿子,自幼聪明,公元22年,母亲死后被郭皇后抚养。魏文帝曹丕因曹睿对他有怨气,曾打算立另一个宠姬的儿子为太子,但又觉得不合道理,所以迟迟没有立曹睿做太子。

有一天,曹睿跟父亲一起去打猎,看到一对子母鹿。曹丕一箭射去,把母鹿射死了,接着要曹睿射那小鹿。曹睿说:“父王您已经射杀了小鹿的母亲,我不忍心再杀它的孩子。”接着他向着父亲,双眼泪流。

曹丕随即收起弓箭,罢猎回宫。他仔细琢磨着儿子的话。他知道儿子一语双关,不杀小鹿,也是在替自己请求呢!想到此,他打定主意,立曹睿为太子。不久,曹睿继承皇位。他一上台,就为母亲恢复荣誉,追认为文昭皇后。

断章取义:

父子本是同体,相互之间互相谅解、关爱才符合天理人伦。人亲不过父子、母子,所以父要严,母要慈,子要孝,才能使家庭和睦,家和万事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