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的人,在同一情境中受到相等强度的逆境时,会有不同的反应,在能否经受得起逆境打击上表现出明显的不同。这不仅因为各人经受逆境时的心理状态不同,对逆境的认知,评价和理解不同,还在于他们对待逆境的态度和应付逆境的行为方法的差异。
逆境认知的作用
人的认识活动只对人的各种心理活动和行为表现,具有最高的调节作用。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也就在于人有意识而支物不具有意识能力,在对待逆境的问题上,人的意识的制约作用理是显而易见的。前面我们已经谈到过,人在遭受逆境之后,是否会产生逆境心理与情屠反,以及逆境心理和情绪反应的强度如何,不只在于逆境本身,而主要取决于人们对逆境及其意义的认褒、评价和理解,即对逆境心理的认知。外界刺激是通过认知而作用于情绪,产生这样那样的心理行为的。
由于人对逆境的认识不同;所以,在意识的调节下,同样的挫折情境,对不同的人来说,就可能产生完全不同的逆境反应:有的人会感到自己遭遇了严重逆境,于是情绪反应强烈,身体也很快进入紧张状态,忧郁、焦虑、压抑、忧心忡忡,或者愤怒、焦躁、坐卧不安,甚至采取攻击行为等;有的人则可能并不认为这对自己造成了什么逆境,没有丝毫的逆境反应;也有的人可能只感到轻微的逆境,因而也只有轻微的反应。因此,调整人的意识过程,尤其是调整人的认知结构,改变认知过程,健全自我意识,就有助于增强人对挫折的适应能力,消除挫折对人的不良影响。
认知理论强调认知过程对行为的重要性,认为行为和情绪的产生,有赖于个体对情境所作出的评价,而这些评价又受个人的信念、判断、想象、价值观等认知因素的影响。
如果认知过程发生错误,就可能导致错误观念,继而产生不适应的行为与情绪。此外,规则如果不分时间、场合,刻板地加以运用,其行为与情绪也会是不适应的。在认知结权的诸因素中,其关系可能是协调的,也可能是不协调的。认知因素之间的失调会使人感受到矛盾和冲突,会使人感到不愉快,感到焦虑。于是,人们会想方设法去减轻或解除这种不协调状态。而在人们的认知体系呈协调关系时,则会努力保持这种协调关系,避免与已有的认知因素相矛盾的信息。
在逆境中的认知因素,则是人们想减轻或解除失调动机的强烈愿望。
如果这种要求不能实现,就可能产生更强烈的挫折感,甚至出现心理障碍。经常性的严重的认知失调和挫折感,会产生一系列的紧张情绪的反应,从而损害人的个性结构的完整性和协调性,危害人的心理健康。例如,女儿找了一个男朋友,但是母亲反对,这对女儿来说是一个挫折,是由于女儿和母亲对男方的认知和评价不同而造成的。为了消除这种认知上的不协调。而女儿会努力试图说服母亲同意自己的意见。如果母亲坚持自己的意见,拒不同意,女儿的努力失败,那么这时女儿将会产生更强烈的挫折感,并导致情绪、行为上的一系列消极反应。在母女间的认知达到协调,这一危机圆满解决之前,女儿心理、行为可能都会常常处于不协调的状态。
但是,人们如果能够主动调整自己对某一问题的认识、看法和态状,如母亲和女儿之间有一方退让,或将双方的认识折衷、融合成为一个新的看法,达成共识和一致,也就可以调整自己的情绪,从而解除自己的若恼、焦虑与郁闷。
这也就是说,面对逆境,有了正确的认识,才会有适当的,反应和行动,才可能化害为利,变消极为积极,达到良好的适应。否则在逆境之中,又缺乏正常的认识,就可能使逆境的感受更加沉重,情绪反应更加强烈,愈加陷于困境而不能自拔。通过改变人们的认识,而达到改变人们的心理和行为,这也就是逆境的认知理论要通过人的认知活动和意识过程,来改善其逆境境遇和精神面貌的关键所在。
增强逆境承受力
不同的人,在同一情绪中受到相等强度的逆境时,会有不同的反应,在能否经受得起逆境打击上表现出明显的不同。这不仅因为各人经受逆境时的心理状态不同,对逆境的认知、评价和理解不同,还在于他们对待逆境的态度和应付逆境的行为方法的差异能够以积极的态度和合适的方法对待逆境、克服障碍的人,其逆境的承受能力就强,就能更好地获得对逆境的良好适应。
正确认识逆境
要能够正确地认识逆境,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当自己处在旁观者的地位,看到别人遭遇挫折时,或许有时还能做出一些较为正确的分析,而当挫折降临到自己的头上时,要能做出正确而清醒的认识,则就很不容易了。在挫折情境中,许多不理智的反应,不正确的行动,都是与缺乏对挫折的正确认识有关的;因此,我们就应当有正确的逆境观。这表现在:
逆境具有普遍性:可心说,挫折也是生活中的组成部分,每一个人都会遇到。不是遇到这种不幸,就是遇到那种厄运,不是遇到大坎坷,就是遇到小麻烦。虽然我们不欢迎逆境,不喜欢逆境,但又总是躲避不开它。从某种意认上说,生活就是喜、怒衣乐的总和。有喜有乐,自然就会有怒有哀。自然间、社会间的成事成物,无一不是在曲折中前进,螺旋式上升的。一切顺利、直线发憎爱分明的事情几乎是没有的。所谓“一帆风顺”、“万事如意”,往往只是人们的良好希冀而已:“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倒是司空见惯的。纵观古今,许多著名的科学、文学家和政治家,大都是在逆境和坎坷中磨砺过来的,人类创造文明与进步的事业,无不经过挫折与失败,正所谓“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人类苦短,谁能可证在旅途的行进中没有逆境的阻碍。我国古代科学家张衡发明地动仪时,曾遭到当时朝延政治上的打击,对他降职使用。别人也嘲笑他搞科学不是不务正务。但他不为功名利禄和嘲笑讽剌所动摇。世界著名科学家、大西洋海底第一条电我缆的设计者威廉·汤姆逊教授(凯尔文勋爵)曾说过:“有两个字最能代表我50岁前的科学进步上的奋部,这就是,失败……”失败当然会产生忧虑的,可是,对于从事科学的人,天赋的才能常会带来一种特别的兴致1,借此使他不致十分失望,也许反会便他的日常生活格外快乐。有人专门研究过国外293个著名文世家的传说,发现有127人的生活中遭遇过生大的挫折。
逆境是客观存在的,关键在于我们怎样认识它和对待它。如果对挫折没有正确的认识,缺乏应有的心理准备,遇到逆境就会惊慌失措,痛苦绝望;如果有了正确的逆境观,做好了充分的心理准备,认识到逆境是人生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发,并且敢于面临的逆境,不灰习,不低头,不后退,坚韧不拔,敢于向逆境挑战,就能把逆境当作进步的阶石、成功的起点,从而不断取得进步。
挫折具有两种性
挫折会给人以打击,带来损失和痛苦,但也能使人奋起、成熟,从中得到锻炼。挫折既有消极一面,也有积极的一面。大化学家汉弗莱·戴维在分解钾、钠等碱金属时候,经过几个月紧张的实验,在最后一次实验中,发生了意外的爆炸,他的脸被炸伤,左眼也失明了,但却获得了最后的成功。后来他说:“感谢上帝没有把我造成一个灵巧的工匠,我的最重要的发现是由失败给的我启发。”
大文豪巴尔扎克也说:“世界上的事情永远不是绝对的,结果完全因人而异。苦难对于一才是一块势脚石,对于能干的人是一笔财富,对弱者是一个万太深渊。”
确是如此。生活中的磨难,并不都是坏事。平静、安逸、舒适的生活,往往使人安于现状,于享受,而逆境和磨难,却能使人受到磨炼和考验、变得坚强起来。“自古雄政协委员多磨难,从来纨少伟男”,道理大概就在这里吧。痛苦和磨难,不仅会把我们磨练得更紧强,而且能扩大我们对生活的认识范围和认识的深度,使自己更加成熟。例如,别人的嫉妒和谣言中伤会给我们带来痛苦;但另一方也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到人事关系的复杂性。通过总结经验教训,改进自己,帮助他人,可以使人产在调整和处理人际关系上学到更多的东西。再比如,进行某项改革,由于经验不足失败了,这是痛苦的。但是,“失败乃成功之母”,失败所带来的启示常会把你们引向成功之路。只要不泄气,勇于继续探索,善于总结经验教训,就一定能开辟出一条成功的道路来。
富兰克林当年的电学论文曾被科学权威不屑一顾,皇家学会刊物也拒绝刊登;第二篇论文又遭到皇家学会的一陈嘲笑。他的论文被朋友们设法出版后,因论点与皇家学院校长的理论针锋相对,遭到这位院长的人身攻击。但富兰克林没有在逆境的漩涡中迷失自己。没有放弃自己的科学信念,而是更积极地投入实验,以实践来证实自己的立论,这这是促使他冒着巨大的生命危险进行了风筝攫电的有名实验。他终于获得成功。于是了的著作被译成德文、拉丁文、意大利文,得到了全欧洲的公认。这正像常言所说的“水激石则鸣,人激志则宏。”试想,如果没有那些逆境,没有那些曲折和苦涩,他也许还不会取得成功。
成就事业的过程往往就是战胜逆境的过程。强者之所以为强者,不在于他们遇到逆境时根本没有消沉和软弱过,而恰恰在于他们善于克服自己的消沉和软弱。鲁迅彷徨过,哥白尼忧郁过,伽利略屈服过,歌德、贝我芬还曾想自杀过。但他们通过斗争,最终都坚定地走向了真理,更加磨练了自己的意志和毅力。奥斯特洛夫斯基说得得好:“人的生命似洪水在奔腾,不遇到岛屿和暗礁,难以激起美丽的浪花。”
不过,经受过逆境,尝过苦果,也不一这都能产生积极极的作用。挫折的结果,可能导致一个人奋发图强,也可能导致一个人丧失斗志。利弊得失往往依一定的情境而转移。如果对逆境漠然视之,若无其事,采取不认的方式;或是打肿脸充胖子,把错误当正确,或是灰心丧气,自暴自弃,都不可能将坏事变好事,化消极为积极。只有逆境,能够正确地认识挫折。认真吸取逆境教训的人,才能将“失败”变为“成功之母”,才不会因暂时的逆境而气馁,才能使坏事变好事,并因此而增长知识和才干,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使逆境向积极方向转化。
逆境的积极作用,就在于它可能激发人的进取心,促使人为改变境遇0而奋斗它能磨练人的性格和意志,增强人的创造能力和智慧。使人对所面临的问题能有更清醒、理深刻的认识,增长人的知识和才干。
换相角度来看自己的逆境
例如照相,同一景物,从不同角度拍摄,就会得到不同的形象。对逆境也是这样,我们应当看到,逆境是生活的组成部他,但它仅仅是生活的一小部分。在我们的整个生活中,还有那么多的欢乐和幸福的事情,我们为什么不去注意它们,而要对自己的一些创痛念念不忘呢?有的人在逆境袭来时,就我觉得自己是天底下最倒霉的人。其实,事情并不完全全是这样。也许你在某件事上是“倒霉”的,但你在其他方可能依然很幸运。和那些更不幸者相比,你或许还是一个发幸运的人。英国作家萨克雷有句名言:“生活是一面镜子,你对它笑,它就对你笑;你对它哭,它也对你哭。”的确,如果我们以欢悦的感受到生活的温暖和愉快。而我们如果总是以一种痛苦的、悲哀的情绪注视生活,那么生的整个基调在我们心中也就会变得灰暗了。
我们还可以这样认识顺境和逆境:人们固然乐于接受顺境,不欢迎逆境;但是,逆境也可以砥砺人生,增长人的才干,使人通过破除障碍和不良情绪而得到新的空破与发展,心理达到更高层次的平衡;而顺境,则也可能使人怀安丧志,一事无成。中国古代有个故事,说的是公前657年,晋国君主晋献公听信夫人骊姬谗言,逼死太子申王,逼公子重耳出逃在外,重耳志回国继位,振兴家园。后为,他在齐国取了妻子,又接受了齐醒公馈赠的20辆马车,很感满足。其妻见状,痛心疾首,劝勉他:“行也!安败者!”意思是您且行动吧,满足现状是会毁掉一个人的前途的!重耳从此振作起来,几年后夺回了王位。根据这上故事,人们引申出“怀安丧志”这个成误,告诫人们:迷恋、苟安于享受,就会变成碌碌无为的庸人。
水可载舟,恋可覆舟。顺境和逆境,在一珲条件下是会互相转化的,而临逆境时,我们如果能够适当的变换思维和角度和方式,多从其他方万面重新评价和审视所遭遇的逆境,也会有助于摆脱逆境的困境。
别盯住逆境不放
逆境对人的刺激往往比较强烈,并伴随着心理、生理活动不同程度的卷入,因而会给人心深刻的对被它所纠缠。然而,逆境如果已经发生,那就应当面对它,寻找解决的办法;如果已经过去,那就应当丢开它,不要老是把它保留在沼泽地,你越是不能很快从中脱身,它就越可能把你陷住,使你越陷越沉,直至不能自拔。唐后主李煜被俘后赋词曰:“往事只堪哀,对景难排。秋风庭院薛侵阶。一任珠帘闲不卷,终日谁来!金剑已沉埋,壮气蒿莱。晚凉天净月开。想得玉楼瑶殿影,空照秦淮。”
像这样留恋近去的荣华,死盯住自己的遭遇不放,哪能不被沉重的痛苦情绪所压倒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