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现代崇拜心理学
19928500000023

第23章 明星崇拜心理(2)

对于高中生而言明星崇拜已的确有所降温,但从整体意义上而言,却无法说明明星崇拜已经降温。因此有关明星崇拜是否已降温,我们只能得出如下结论:近几年来,明星崇拜现象并没有呈现减弱趋势,但在中学生内部随着年级的增长有逐步减弱的趋势,这种减弱趋势因新一轮初中生的出现和崇拜明星被抵消从而表现为一种动态平衡。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与年龄和年级都有关,限于篇幅本文不再进一步加以讨论。上述有关降温趋势的结论也说明了明星崇拜现象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是不会消失的,它将随着中学生的源源不断而呈现继续——减弱——再继续——再减弱的循环发展趋势,直到社会文化环境为他们提供一个更有影响力的新偶像。从中学生对崇拜发展的回答可以得到印证:认为明星崇拜会消失的学生只占4.6%,而认为它将减弱和继续的学生人数相差不大(分别为26.0%和31.7%),说明这两种情况的确是同时并存的。

明星崇拜者的心态

“追星族”,是一个从港台地区引进的词汇,意指崇拜明星的人群。他们为了自己心中的偶像,为了自己崇拜的明星,他们会毫无犹豫地奉献出自己的热情和身心。这是一个不受或少受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地理环境放不同阶层限制的,以明星的共同崇拜而联结成的即松散又息息相通的群体。当国外追星族正以种种近乎疯狂的追星举运来表达自己对偶像的忠诚时,在中国的追星族也迅速形成。但是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中国国内的追星族与国外相比,虽然热度在迅速升温,但毕竟还不那么迷狂。

从目前追星族的心态来分析,大致分为三大“门派”,即影迷(包括电视)、歌迷、球迷。追星族虽有这三大“门派”,但追星的心态都是基本相通的。这是就追星族的整体心态而言的。但是由于文化背景、知识水平、所质性格等个体差别,对明星的崇拜程度还是有差别、有层次的。

追星族中的最高层次是“超级追星族”。这一层次的追星族可以说已经到了痴迷和疯这的程度。他们已将自己全身心的激情都倾注在了自己所崇拜的明星身上。在某种程度上说,他们似乎已没有了自己本身的爱好,而是完全以自己心目中的偶像。更有甚者,甚至于可以因明星而自杀,也会因明星而去杀人。如,因主演《被告》、《沉默的羔羊》而两获奥斯卡影后称号的朱迪·福斯物,曾名噪一时。富家公子辛克利深为福斯特所打动,便一直狂热地崇拜她,并向她求爱,遭拒统后,辛克利不但没有死,却想出了以剌杀总统来感动福斯特的怪招。1981年,经过精心策划,辛克利终于在里根参加一次活动后上汽车时,射了他向福斯特表白的子弹。里根大难不死,辛克利则因这一枪而成为超级追星族的顶尖人物。一位英国球迷因不想与自己崇拜的明星分开,竟辞去了在英国的工作,举家迁往西班牙的巴塞罗那,而这只能算作是超级追星族平平者。

追星族中的正宗层次是“追星族”。做为一名合格的“追星族”,不单要有热情,而且还要具备自己所崇拜的“门派”的基本知识。这些基本知识大致包括基本概念、专本理论、专业历史、专业人物等等。比如说作为一个正宗球迷,他必须懂球,还要不放过任何一场可能看到的球赛。有自己心目中偏爱的球星、球队,及热衷和痴迷于预测每一场重大赛事的胜负等。

与球迷一样,歌迷之间也往往会因为所支持的对象不同而发生冲突。如香港歌坛在谭咏麟和张国荣双峙并持期间,双方歌迷曾一度势不两立。在二人同时登场的演唱会上,常常会因为支持谁的问题而大打出手,在庞大的歌迷群落中,摇滚乐歌迷常常是最为狂热的。据报道,西方的家庭妇女们最提心的就是那些摇滚歌星巡回演出。因为在他们巡回演出之际,他们丈夫就有可能会跟随偶像巡回,使得自己成为“摇滚寡妇”。

影视迷的“正宗追星族”的热情则更是令人感动。如成龙在日本惊人地受到欢迎,拥有成千上万的影迷。明确加入日本“成龙影迷协会”的人就达几十万之金,其中女性占大多数。成龙不只是她们的崇拜的影星,而且还是她们心中的男性偶像。这个协会不但有纲领、章程、选举度和奖罚条例,面且有巨额活动经费。面对狂热的影迷成龙感叹地说:“10年了,最令人感动的是10年前的影迷,她们嫁了,现在抱了儿女在人群中挤上前来打招呼,我在日本10年还能得到欢迎,全赖她们的真情支持。”

“正宗追星族”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表明对明星的忠诚和热情,但是却并不是那种极端狂热型。这一类追星族是追星族中的主体,大多追星族都是属于此类的。

还有一个层次的追星族,他们虽然可以属于追星族,但却有一些勉强,所以,只能称之为“准追星族。”这一层次的追星族只能说是有一些热情,但缺乏追星的起码热情和条件。真正的追星族也不屑与之为伍。但如经过一段时间的耳濡目染,或许能成为一名正宗追星族。这一层次的追星族往往表现为一种自然、随便状态的追星。他们只关心中国队和外国队比赛时是谁胜了,如果中国队胜了,则喜形于色,或是手舞中蹈;如果是中国队输了,则生气或是骂娘。而且,这一层次的追星族对各“门派”的专业知识缺乏起码的知识。比如什么是“时间差”,会么是“越位”,什么晃“蒙太奇”,都全然不知,只凭自己有限的知识进行观看。如在听流行歌曲时注意的仅仅是唱词,有时也能跟着哼了一、二句,但是对一首歌曲并不能能完全唱全,唱到位。

我们之所以将“准追星族”列于追星族的行列并不是为了为追星族凑数,只是从追星族的影响性上来考虑的。可以想见,这些人之所以对影视、歌曲、球类等体育运动感兴趣,一方面固然是一种自然的或本能的爱好,同时也是受正宗追星族的无形影响所致。

明星崇拜心态透析

对于以青年人为主体的明星崇拜的追星族来说,并非完全是因为年轻人的天真浪漫,也不完全是因为大众传媒的巨大威力。那么,其主体届至少究竟是什么呢?换一句话说,追星族的心态究竟应当怎样来理解呢?怎样来看待这种心态的根源呢?这确是个比较严肃的课题。当人们看到追星族那如醉如痴的感情和行为时,一时是很难将其深沉的心态看清楚的。因此,我们只想试着作出以下一些不成熟的透析。

自我实现的心理欲望

自我实现的心理俗望是人类普遍具备的一种心态。一般来说,自我实现的心理是指捉使自己的潜能得以实现的心理趋势。对于一个运动员来说,在激动人心的运动竞技比赛中一旦获得冠军,就被看作是一种力的象征。不管这种力量是体力还是脑力,都是一种人类力量的直接实现,是人类发达的肌肉和充沛的精力,高难技七的一种直接实现。每一个人都有这种潜能,也都有要将这种潜能发挥出来,变为直接的现实力量的欲望。体育明星之所以会引发追星族的追求心理,也许奥妙正在这里。影视明星和歌星除本身的艺术才能是追星族所追求的目标之外,还与其所演饰的角色和所抒发的感情有很大关系。作为影视剧来说,总是要塑造出一系列英雄形象,或是大众情人的形象,这些英雄形象的一系列英雄事迹,和那些大众情人形象的一系列爱情的悲观离合故事深深地打动了观众。演员们成功的表演又使影视迷们把演员和演员合而为一,认为他们就是那些英雄和情人,这就顺理成章地成为追星族所追求的目标。再加上明星超人的表现力、感染力的竞技场上的拼博精神,会产生一种巨大的人格力量。于是使追星族下意识地把自我实现的愿望化作了对他们的追求。也就是说,这时明星已成为一种成功的象征,似乎明星们的成功就是自己的成功,明星的一切就他们的一切。

追求事业的成功和幸福生活是人类的普遍需求和欲望。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在满足了生理需要等一系列基本需要之后,就会产生成长、发展、利用潜力的需要,并将之称为自我实现的需要和对成功的渴望。在现代社会生活中,随着人类基本水平和教育水平的提高,追求成功已成为每一个人自我实现的最重要的需要,成功也已成为一个人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标志。

人们把对成功的渴求转化为对明星的崇拜,就是要在明星身上寻找自己成功的未来,在明星的成功轨迹中寻找自我实现的坦途。从而使自我实现的愿望达到一种代性的满足。

因此,在某种程度上说,追星族对明星的崇拜实际上是对自我潜能的肯定,也是对自己已前程的幻想。由此也可以破译追星族对明星的热情,在一定程度上是包含了对自己的热情,对明星的支持,也就是对自己的肯定。

从众心理和猎奇心理的影响

虽然现代城市化社会使人们居住空间越来越小,距离越来越近,但由于传统的人际沟通方式的破坏,人与人之间地却出现了愈来愈深的疏离感。人们在疲劳的工作之余,或是在大量的休闲生活中,对唯一能够沟通人与人之间感情的大众传媒的依赖性越来越大,因此,当大众传媒本着商业的目的竭力突出明星的地位和作用时,当这些传媒环太其烦地介绍明星的生活琐事,婚恋传说,以及在由明星们所做的化妆品、生活用品的广告轮番轰炸时,明星就成为极具影响力和创造生活新潮流的人。这样,就使人们有意无意地把对未来生活的追求具体化为对明星生活的模仿。使得人们的欣赏品味和消费观念类同化。这种类同化又在无形中强化了人们的从众心理,这是一种害怕与群体中大多数人的意见不一致而被人认为是不合群的人,或性格孤僻的人,而被群体所孤立。可以这样讲,本来可被现代生活条件所孤立的人,不原再进一步被被孤立,于是就产生了一种盲目的从众心理。就象著名童话故事中那两个狡猾的裁缝所说的那样,如果谁看不再皇帝身上穿的新装,谁就是愚蠢的人。于是光着屁股的皇帝就被大多数人从众心理认为是穿了世界上最高贵最新疑的服装。也就是在这种从众心理的使下,当大众传媒制出大量的明星让人崇拜时,人们也就似乎理所当然地对这些明星崇拜起来了。

除了从众心理,猎奇心理也是造就大量追星族的一种主要社会心理。明星这所以是明星,自然有与众不同之处。与众不同的人当然有与众不同的奥秒,或有与众不同的隐秘。是什么造成了明星的与众不同?无庸讳言,社会大众中普遍存在着探究明星奥秘或隐情的心理,这是人类存在的探秘心理的一种。这种心理构成一股巨大的社会动力,它驱使人们利用各种可能的渠道或途径去搜寻明星的奥秘和隐情,于是就形成了大量的追星族。同时,传媒又总是极力夸张明星们的特色,并极力渲染明星们的生活爱好和爱情婚姻,特别是婚变等等独家新闻。这就更加增加了追星族猎奇的心理再加之追星族出于对明星的热爱,又总是希望更多地知道一些明星们的个体情况,因此就千方百计地搜寻有关明星报导和曾经用过的东西。这就更使追星族的猎奇之风愈演愈厉。

此外,明星的个人生理条件、风趣、姿容等等也是追星族们对明星倾斜的原因。瑞士心理学爱莱格通过研究认为,千百年来,男女之间的不断交往,使每个人的心中携带有一独自响往的异性原型。这种原型是无意识的、模糊的,但这些特征使追星族不自觉地在心中建立起一种有成文的标准,导致他们喜欢某一类明星,而不喜欢另一类明星。见仁见智各有所好,这就增加了人们对明星的选择性,对于同性别的明星,则更注重于从们的所质是否与自己相吻合。

总之,明星崇拜心理并非是一种孤立的现象,它是由外在的社会环境及在此种环境影响下的人类心理相结合的产物。其中既有人们追求成功,自我实现的人生价值的积极方面,也有盲目从众、迷信名人、单纯猎奇等消极方面。这就是明星崇拜心理的奥秘所在。因此说,表面上看起来追星族那种似乎近似无法让人理解的如醉如痴的热情,其中是有其社会心理因素在默默地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的。

明星崇拜心理价值及走势

人类的崇拜对象由神灵到英雄,再到明星(媒介项雄)的转化历程,是一个由崇拜幻想对象到崇拜人自身的转化,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人类逐渐认识自身的过程和对于人类自身价值的肯定。从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人类崇拜心理的一种随波逐流的世俗现实。

崇拜明星的实质是对人类自身价值的一种肯定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从某一侧面看是一部人类由崇拜外在的幻想的神灵,到崇拜人类自身价值的转化史,从这个侧面说,崇拜明星的实质,是人类对自身价值的一种肯定。

人类早期对自然物的崇拜,以及对于神灵的崇拜,是基于当时极为低下的生产力发展水平。远古祖先以其极为有限的思维,将自然物的威力想象得无比巨大,将鬼神的魔力又札想得无比神通广大。为了使好人死后得好报,又瘵天堂描得无比美好,为了使坏人死后得到应有的惩罚,又将地狱说得无比阴森恐怖。这类虚幻的想象不过是人们对理想生活的渴求以及对异已力量崇拜和畏惧的反映。这种崇拜,表达的是一种力求扩展、提升自己价值也是当时人类观念上的一种需要。但是这种崇拜的对象虽然无比伟大,但毕竟是虚无的、幻化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