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现代崇拜心理学
19928500000018

第18章 英雄崇拜心理(2)

人们之所以要将英雄说成是先知的,就因为他们是英雄。由于科学发展的局限性,以及人们认识问题的局限性,使他们无法解释和理解英雄人物的丰功伟绩、传奇人生、有预见性的言论时,就是得不在崇拜心理的作用下,将一切都解释为“天才”。而所谓的“天才”,是几百年几千年才能出现一个的,这就更为英雄人物加上了“光环”。但是,人们不愿意再将其称之为神灵,那么称什么呢?只好以“先知”来代替。当然,这不只是名词概念上的简单变换,而是透露出人们已经在思考,在酝酿。由于时代的局限性,人们还是难以提出一个突破性的崇拜心理的内容。因此也就只能将“先知英雄”作为一个思考过程中的节点,以便以此为基础,再进一步思考、酝酿。

社会需要英雄,而不需要“救世主”。任何真正的英雄都不能以“救世主”的身份凌架于社会群体之上,而应以出类拔萃的才能和群众一员的资态出现在人民面前,英雄应当充满着创造的活力,而不是“禁锢”的权力。这样的英雄可以唤醒民族的沉睡。以至于后来人们特别尊重“先生”这一称呼,看来与对“先知英雄”崇拜心理不是没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的。

问题的关键在于,如果就当时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人类的社会实践经验及思维能力而形成对“先知英雄”的崇拜是有其进步意义的,那么到后来,已经有了对真正意义上的英雄的崇拜,如果再回到对“先知英雄”的崇拜就是一种倒退了,而且是一种有危害性的倒退。

政治领袖

政治领袖从广义上说也是英雄人物。领袖人物的最重要作用就在于“带路”和“掌舵”,使得群众的行动有一个统一而正确的方向。但是,革命的路是要群众自已去走的,任何领袖人物的作用均不能代替千千万万群众的革命行动。

恩格斯在《论权威》的著名论文中,总结了人类生产斗争和阶级斗争的经验,特别是在巴黎公社失败的教训,深刻论证了权威的思想及行为都是应该予以坚决反对的。特别是无产阶级革命事业,需要自己的领袖,但是,领袖人物在革命事业中能否起卓越而重大的作用,主要是取决于:①是否能明确而深刻地理解社会发展的规律;是否具有伟大的远见和敏锐地洞察事物的能力;能否使自己的活动建立在冷静地分析客观局势和符合客观规律的基础之上。②是否能正确地反映人民群从的根本利益;是否与先进阶级的活动联系在一起。③是否相信群众的伟大创造力,善于集中群众的智慧;是否能倾听来自下面的批评和接受群众的监督。

按照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杰出的领袖人物是能够起促进社会发展的推动革命事业前进的作用的。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领袖列宁在他的一生中,始终是与人民群众保持着最亲密的联系,他孜孜不倦地教导群众,同时也经常倾听群体的意见,向群众学习,深信蕴藏在人民群众中的无穷的智慧和创造力量,列宁本人曾经说过“只有当我们正确地表现人民所意识到的东西时,我们才能管理国家。”人民知道列宁对他们的信任和爱护,所以他们也无限地信任列宁。俄国工人曾以一句发自内心的话表示他们对列宁的亲切的感情,他们说:“列宁就是我们自己。”

政治领袖虽然在广义上有英雄的含义,但并不等同于一般英雄的含义。这是因为作为政治领袖,除其社会实际作用是一般英雄所不能比拟的以外,领袖人物在社会理论贡献上也是一般英雄所难以比拟的。领袖的作用不单独表现在社会实践中,同时也表现在社会理论上,唯有如此,才能具备高瞻远瞩的独特作用。正因为如此,领袖人物才引发了人们对他们的无限崇拜的心理。也正因为如此,领袖人物也就最容易在盲目和狂热的崇拜心理作用下被神化,和被说成是先知英雄。

作为无产阶级的领袖人物,自然有其任何阶级的领袖人物所不能比拟的社会作用。但是这种作用越大,越应正确处理好阶级、政党和领袖三者的辩证关系,否则就会失去无产阶级领袖的应有作用。而作为广大人民群众来说,对于代表自己切身利益的领袖人物的崇拜,一定要建立在科学、正确、适度的心理基础之上,否则很容易将领袖人物“神化”和“先知化”,这是历史的经验已经证实的一条重要的崇拜心理原则。

媒介(传媒)英雄

20世纪30年代之后,随着大众传媒的发展,一种新的英雄开始取代以往那种真实的英雄。这类英雄依凭媒介的力量而声威显赫,因此可称为媒介英雄。媒介英雄可分为真实的和想象的两部分。所谓真实力的,是指那影视演员、歌星、节目主持人和运动员。这些人以其独有的天赋和后天的勤奋努力,在影视歌坛或竞技场上表现出远远超过一般人的才能。

对于真实媒介英雄的崇拜心理,已经形成了一种全球性的思潮。如球迷对球星的如醉如痴!狂热无比的崇拜。而一些人对影视明星、歌星的崇拜程度一点也不亚于对球星的崇拜。

想象中的媒介英雄是指文艺作品中所塑造出来的为人们所崇拜的人物。这些人物往往能够迎合公众个人主义心态,往往是那些抗击邪恶势力,有非凡能力的各类人物。这类人物往往是力量(其中包括脑力)加成功的幻想人物,对大众的诱惑力是相当大的。电影中的兰博、超人、希曼,武侠小说中的侠士剑客,常常是强悍无敌的象征。他们的魅力无穷,也印证了人们对英雄的渴慕。企望有人能超凡脱俗,伸张正义,主持公理,这仍然是人类永恒的追求,哪怕在现实世界中无法实现,人们也要从虚幻世界中求得补偿。人们对想象媒介英雄的崇拜并不是现在才有的,只是过去受传媒水平的限制,没有现在这样突出罢了。

媒介英雄往往能得到比真实英雄有过之而无不及的欢迎,但却不可能具有真实英雄般的长久魅力。

体育运动是世界性的,它没有硝烟弥漫的战场和刀光剑影的残酷杀戮之气,却能留存胜败之名,是最适宜创造英雄的背景。在国际体坛,一个个体育明星,以他们坚强的毅力和超人的力量,形成众人瞩目的焦点。这些同时间、空间、纪录挑战的体育明星,虽然在缺少传统英雄的那种强烈的感人个性,但他们的竞争意识、求胜欲望,起到鼓舞人们斗志的作用。而究竟是什么原因使人们对媒介英雄产生如此广泛的崇拜心理,则是需要深入研究探讨的课题,因为这是一个比较现实的实际问题。

英雄崇拜心理的历史发展

英雄崇拜与祖先崇拜,在原始氏族的精神生活中本就是同一的。氏族英雄,往往就是氏族祖先。有时也是这个氏族崇拜的神,但随着精神文明生活中距离感的日益增强,祖先与英雄分离了。古老的神性英雄,让位给了人化的英雄。后一种英雄有了超氏族的性能,有了更宽广的活动空间,即有了更广泛的群众信仰的基础。于是英雄崇拜兴起了。

最为人们所熟知的是大禹治水的动人事迹。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成为千古流传的英雄事迹。虽然大禹治水的神话故事附会了许多神话传说,但是大属毕竟是一位受人崇拜的英雄。而愚公移山的行动,更是人们崇拜实际生活中英雄人物的有力证明。

英雄崇拜的真正产生,是当人类历史进入阶级社会以后,人类社会由于经济发展的必然性而陷入了无法解脱的自我矛盾,不可调和的对立,而群体之间处于尖锐的阶级矛盾状态之中。于是,维持一部分人的利益和权利而压迫另一部分人的利益和权利,就使得人对自然的胜利,造成了人对社会力量的依赖。也就是说,人从自然界的奴隶变成了人的奴隶,变成了必须依赖于人才能生存。在阶级社会中,广大人民群众处在被奴役、被剥削被支配的地位,而剥削、阶级为巩固自己的统治,又不断宣传和强化对个人的崇拜,尤其是对当权者个人的崇拜。于是随着忠君意识和心理的扩大,也必然使英雄观念在逐渐强化,加之人们原始的、朦胧的崇拜心理基础,就逐渐地确定了对英雄的崇拜心理。

英雄崇拜发端于原始社会,经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随着小农经济的成熟和封建专制制度的巩固,英雄崇拜发展到了完备的形态。但是这一时期做为正统的英雄崇拜心理,是对奴隶主和封建帝王、王侯将相的崇拜。而且这种崇拜又往往带有神化的色彩,即将人神化。如封建帝王就总是以“真龙天子”自居,这当然与图腾崇拜、神灵崇拜、祖先崇拜的传统心理不无关系,但更重要的是统治阶级利用人们的传统崇拜心理而对自己进行神化的结果。

与此同时,民间的英雄崇拜则更多的是“清官”形象的英雄,或是“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英雄,或是“替天行道,杀富济贫”的英雄。这其实是与统治阶级为维护自己的统治所倡导的英雄崇拜观念相对立的一种英雄崇拜观念。

随着近代机器大工业的产生,在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中,英雄崇拜心理可以说发展到登峰造极的地步。资产阶级英雄崇拜观念一是提倡对个人英雄的无限崇拜;二是对神化英雄的否定。它自然是与资产阶级上升时期与封建阶级的对立,和争夺统治权的政治斗争需要有关,但在客观上却使英雄崇拜心理朝前迈进了一大步,即相对摆脱了神化英雄崇拜心理的影响,而使英雄崇拜心理现实化。至于对个人英雄的崇拜,虽说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表达了“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进步思想,但也同时为英雄崇拜心理又罩上了一层阴影。而且以后的历史发展证明,对个人英雄崇拜的盲目性和狂热性又给人类历史带来了相当大的损失。

革命英雄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人生观和共产主义道德观的表现,是无产阶级以及一切革命者所具血的品质。它是在遵循客观规律的前提下,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极大发挥,它对革命事业有高度的责任感,并充满了事业必其的坚定信念。为了取得革命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胜利,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排除万难、永往直前。为了人民的利益和需要,不仅可以牺牲某些个人利益而且可以毫不犹豫地献出自己的生命。

革命英雄主义不同于个人英雄主义,革命英雄主义是从最大多数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出发的,所以它相信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伟大力量,个人力量只有溶化在集体力量之中才能发挥其作用。革命英雄主义崇拜心理的提出,有其极大的进步意义,使英雄崇拜心理获取了本质意义上的进步。但这种崇拜心理的提出,在一开始只注意对英雄所代表的利益是广大人民群众这一点上,而对这样的英雄人物究竞是个人还是一个集体的根本问题没有弄清楚。再加上人们对传统英雄崇拜心理的留恋,因此,这种革命英雄主义也有其历史的局限性。而且,这种局限性所带来的危害也确实是不可低估的。

英雄崇拜心理的进一步发展,出现了两种新的内容,一是对媒介英雄的崇拜;二是对集体(特别是领导集体,其中既包括政治集团的领导集体,也包括各行各业集团的领导集体)英雄的崇拜。

媒介英雄崇拜心理是随着人类个性的充分发挥,及传媒对人类的巨大影响而形成。就其实质来说,这是人类英雄崇拜心理的一种世俗化的重要表现,即人类对传统的高大全英雄崇拜心理的一种异化。

人们对集体英雄的崇拜心理,是基于当前社会的高度发展,单个个人的力量已经逐渐让位于群体的力量的特点而提出的。当前社会的各个领域的发展已爱步向人类表明,即使是像科学研究成果这样曾完全依赖于某一科学发明创造的领域,也越来越明显地为群体力量所代替。这主要是由于人类科学知识经过科学的分化之后(科学研究、创造的成化,即科学知识分科的精细化,曾使各个精细的学科涌现出数以千计的科学家),又逐渐地出现了高度综合化的趋势,这种高度综合化的科学研究任务,是不能由仅掌握几门科学知识的个别科学来胜任的,这就需要科学家之间通过合作,才能在各个领域有所建树。这样取得的科学成果,不可能是某个科学家个人的功劳。如果说是由某个人来牵头才是比较合乎客观实际的。这种现实情况不可能再突现出个人的绝对权威性,因此也就很难再形成对某个人的崇拜。科学研究是这样,其他领域,其中包括政治领域,也无不如此。因此说,对群体英雄的崇拜现实,已向人们昭示了一种新的崇拜心理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