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变”,在于察颜观色,随机应变。揣摩帝王意图,洞悉君主心理,既使自己八面玲珑,立于不败之地,又不见风使舵,顺水推舟。
晏子八面玲珑斥楚王
历事只有“变”才能得以“通”。在说服他人时,能够变通,根据不同的对策,这是否能够说服他人的关键所在。
春秋时期,楚国的势力日趋强大,国王和群臣依靠国力的强盛,非常自大,根本不把比自己弱小的国家放在眼里。一次齐使晏婴出使到楚国,楚王对群臣说:“晏子的个子太矮,可是名气却很大,这次一定戏弄他一番。”于是就在大门的旁边开设了个小门,让晏子从小门进宫。晏子明白楚王的用心,拒绝从小门进宫,并从容镇静地说:“我们齐国出使到狗国的人才从狗门进,现在我出使到楚国,不该从这个门进。”楚王被弄得无言以对,只好改换了道路,让他从大门进宫。
晏子拜见楚王,楚王又傲慢地说:“怎么齐国没人了吗?”晏子知道这又是在讥讽他,立刻回答说:“我们齐国有的是人,如果人人把袖子张开,就能遮天蔽日;如果人人洒下一滴汗,就如同下雨一般。在我们齐国的大道上,人多得肩并着肩,行人脚尖碰着脚跟,怎么能说没有人呢?”
楚王接着说:“既然如此,那么齐国为什么要派遣你这样的人出使呢?”晏子说:“齐国派遣使臣有个规矩,他们当中贤明的人,国家就派他出使到君主非常贤明的国家,不贤明的人,国家就派他出使到君主不贤明的国家。我晏婴是个愚钝不贤明的人,所以最适合出使到楚国啦!”楚王听到这里面红耳赤,只好陪着笑脸应酬他。
正谈着,忽见武士们绑着一个人来到楚王面前。楚王问:“这绑的人是干什么的?”武士回答说:“他是齐国人,是个十恶不赦的惯盗。”这时楚王得意地看着晏子说:“齐国人都是善于偷东西吗?”晏子离开了座位不慌不忙地回答说:“我曾听过这样的事,桔树生长在淮河以南就是橘树,生长在淮河以北就是桔树,它们只是树叶相象,果实味道却不同。这所以会有这样的变化,是生长的水土不一样啊。树是这样,人也是这样。生长在我们齐国的人都不偷东西,一旦到了楚国就学会了偷东西,莫非楚国的水土使人偷东西吗?”楚王听了无言对答,只好笑着说:“您真是名不虚传善于言辞啊!看来是不能同圣人开玩笑的,我这真是自讨没趣,先生千万不要介意。”
楚王三次戏弄晏子,想使晏子下不了台,结果给晏子三次巧妙地驳斥,弄了个自取其辱的下场。前两次,楚王想暗暗讽刺晏子身材矮小、诬谄他无德无能,晏子并不正面答辩,而是袭用楚王的说法,将讽刺之火烧到楚王自身。第三次,楚王讽刺齐国人善于偷盗,晏子也不据理力争,也是肯定楚王的说法,将那个做贼的齐国人(谁知他是不是齐国人)之所以做贼归咎于楚国的社会环境。晏子这种反驳方法极其高明,绝不是平常人那种“不是不是”简单而愚蠢的顶牛式口角,有些类似“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所谓“借刀杀人”是也。
而晏子在此精彩的对答中更令人击节叫好的是其八面玲珑,随机应变的非凡才能。
在社交谈话时,我们往往遇意料之外的情况或事件,那么对应答语的要求就应该是果断、恰当、得体,做到圆满周延而无疏漏,恰到好处而无破绽。这就比有计划、有准备的言语行为的难度大得多。如何随机应变,化险为夷,这是对当事人的智慧、本领、经验和适应能力等诸方面素质的严峻考验。
应变大致可分为三种情况,即行为性应变、心理性应变和言语性应变。这三个方面是相互交叉、相互融合、相辅相成的。本文侧重言语应变能力的展示与分析。
所谓言语应变,就是在和对手论辩过程中保持清醒的头脑,时时刻刻根据有利或不利己方的论辩局势,临时调整自己观点的表述方式或方法,于转瞬之间就将对手的发难、质问、讥讽消解于无形之中。
当然,言语应变之“变”,也不是生为恶意或敌意的,有些也只是偶然的,非敌意的。
美国前总理里根在访问我国期间,曾去上海复旦大学与学生见面,有一学生问里根:“您在大学读书,是否期望有一天成为美国总统?”
里根显然没有预料到学生会提出这样的问题,但这位政治家颇能随机应变,他神态自若地答道:“我学的是经济学,我也是个球迷,可是我毕业时,美国的大学生有1/4要失业,所以我只想先有个工作,于是当了体育新闻广播员,后来又在好莱坞当了演员,这是50年前的事了。但是我今天能当上美国总统,我认为是早先学的专业帮了我的忙,体育锻炼帮了我的忙,当然,一个演员的素质也帮了我的忙。”
里根这一段精彩回答自有他独特的魅力,他采取“闪避式”的回答方式,避开了学生提出的问题不谈,从其他角度巧妙地回答了难以对答的发问。
领导者在工作、生活中也会经常遇到类似的问题,对这样的语势“锋芒”,采取断然回避的消极方法固然不行,“意在言外”可以说是一种较高的语言境界。表面上答非所问,实际上是以退为进。因此可以说是“避锋”是为了“藏锋”,“藏锋”是为了更好的“露锋”,这样的语言自然会有较强的魅力。
巧语妙答说服光武
在说服别人时,肯定会有需要回答别人的问题的时候,而如何巧妙地回答这些问题,就关系到你的说服是否是成功的。
光武帝曾经向太中大夫郑兴询问有关在京都郊外祭祀之事,说:
“我要用图谶来判断这个祭祀大事,你觉得如何?”
郑兴回答道:
“我从不用图谶。”
光武帝大为恼怒,说:
“你不用图谶,难道你要对它有所非议和否定吗?”
郑兴于是惶恐地回答:
“臣子是对于图谶一类书籍没有学习过,并不是要否定它们。”
光武帝这才稍稍平息了怒气。
光武帝刘秀统治的朝代,被人称为“先武中兴”,有人根据他在位期间的一些治政措施,如辞退(而不是杀戮)功臣、任用文官、限制外戚干政、多次发布解放奴婢的命令、精兵简政,以及减轻赋税徭役等,把他称颂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贤明的君主”。尽管如此,由于他的登基与先前“刘秀当为天子”的谶语相符,所以他十分迷信图谶,加重了儒学神学化的倾向,致使迷信思想泛滥,这就理所当然地遭到信奉“不语怪力乱神”孔子儒学的士人、官吏的非议。著名通儒桓谭在回答光武帝想用图谶决定灵台修建地点的询问时,直言抗辩说自己不读图谶,因为它不是经典,结果招致光武帝大怒几乎被杀头,后被贬官于外郁闷而死。比较起来,同样是儒生入仕的郑兴,其答语“臣于书(指图谶)有所未学,而无所非也”就高明多了,可谓避光武之舌锋而“寓刚于柔”也。能变通,并非不是大丈夫的表现。
古语讲“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大凡大丈夫都有这种英雄气概。一个精明的生意人同样需要有这种能屈能伸的气概。“商场如战场”,在这无硝烟的战斗中,每一位指挥官——生意人仅需要智慧,而且还应有涵养和风度,要深谙“商场”技巧。口才在这方面是一项极其宝贵的资源,它是“战场”上无坚不摧的“核武器”。
经商,离不开生意洽谈,而在业务洽谈中,僵局是难免的。如果双方固执己见,相持不下,都有“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思想,其结局是不言而喻的。作为一位精明的生意洽谈人应努力保持镇静,设法缓和洽谈气氛或者改变问题,甚至可以忍痛割爱,终止洽谈等待机会,卷土重来。
要打破僵局并非举手之劳,这就需要掌握业务洽谈技巧。“退一步是为了更好地前进”,想方设法与对方建立心理相容关系,缩小或消除双方在心理上的“沟壑”,然后在良好的人际关系中重整旗鼓。
菲德尔费电气公司的约瑟夫S·韦普先生去宾夕法尼亚州与一位富有的农场主洽谈用电业务。当他来到这所整洁而堂皇的别墅前去叫门,对方只把门打开一条小缝,户主布朗肯·布拉德老太太从门内向门外探出头来,当她得知来人是电气公司的业务洽谈人,猛然把门关闭了。韦普先生再次敲门,敲了好久她才又将门打开,仅仅是勉强开一条小缝,而且还未等对方开口说话,她就毫不客气地破口大骂。
虽然一开始就十分不顺,但精明的韦普先生却没有因此而气馁,决心以退为进,碰碰运气。
韦普先生:“布拉德太太,很对不起您,打扰您了。我访问您并非为了电气公司之事,只是向您买一点鸡蛋。”
听到这话,老太太的态度稍微缓和了一些,门也开大了一点。
韦普先生一看机会来了,接着说:“您家的鸡长得真好,看它们的羽毛多漂亮,这些鸡大概是多明屋克种吧?能不能卖给我一些鸡蛋?”
这时,门又开得更大了。
布拉德太太:“您怎么知道是多明屋克种的鸡呢?”韦普先生知道自己的话与老太太建立了共鸣,便趁热打铁,接着说:“我也养了一些鸡。像您所养这么好的鸡,我还是头一次见到的。而且我伺养的来亨鸡,只会生白蛋。夫人,您知道吧,做蛋糕时,用黄褐色的蛋比白色的蛋好。我太太今天要做蛋糕,所以我就跑到您这里了……”
老太太一听,乐了,眉飞色舞,由屋里跑到门廊来。韦普先生利用这短暂的时间,瞄一下环境,发现他们拥有整套的奶酪设备。
于是韦普先生继续说道:“夫人,我敢打赌,您养鸡赚钱一定比您先生养乳牛赚的钱还要多。”
这句话简直说得老太太心花怒放。因为长期以来,她总想把这得意之事告诉别人。“茫茫人海,知音难觅。”她立即把韦普先生带进来,让他参观鸡舍。在参观过程中,韦普先生不时发出由衷地赞叹,还交流了养鸡方面的知识和经验。就这样,他们彼此变得亲近,几乎无话不谈。
最后,布拉德太太向他请教用电有何好处,韦普先生实事求是向她介绍用电的优越性。两星期后,韦普先生所在公司收到老太太交来的用电申请书。后来,又源源不断地收到这个村的用电订单。韦普先生适时变通,随机应变,从而说服了客记布拉德太太,从而争取到了更多的商业利润。
使用这种方法,要注意自己的话题应该是顾客所关心和感兴趣的,否则对方会亮出“红灯”。如果赞美对方,务必实事求是,切勿“花言巧语”而让对方知道你是在引诱他而半途而废。同时要抓住时机,在对方心情舒畅时巧妙地亮出你的绝招——回马枪。记住“机不可失,时不再来。”贻误战机只能使你枉费心机,空忙一场。
点睛释疑变不利为有利
刘邦常常在空闲的时候同韩信议论各位将领的军事才能,觉得各有千秋,评价很有差异。
刘邦问:“像我如果带兵打仗,能统率多少军队?”
韩信答道:“陛下最多统率十万。”
刘邦问:“若是你可以统率多少?”
韩信答道:“我统率,指挥的军队数量越多越好。”
刘邦笑道:“你能统率越多越好的军队,那为什么反而被我捉住了呢?”韩信说:“陛下您不能指挥军队,却善于驾驭和使用将领,这就是我被陛下捉住的原因。再说,陛下的权力是老天授予的,不是人力可以争夺的。”
嫉妒之所以会发生,是因为它打破了人们心理上的平衡,产生了失落感。作为对这种失落感的补偿,嫉妒之情油然而生。
针对嫉妒的这种发生机理,对领导施加某种心理暗示,进行心理补偿,也会起到减轻领导的妒意,使他达到心理的自我平衡的目的。韩信的一番话正是将刘邦带兵不如韩信的这一弱点加以平衡,从而使刘邦不致于因嫉妒而怨恨韩信。
领导决非一无是处,必然有其引以为骄傲的地方。下属就应该抓住这些东西,表达自己的羡慕,进行赞扬,从而使领导产生一种满足感,觉得没有必要、没有理由去嫉妒自己的某一个下属。
一次,某单位的小王因为成绩突出,而在全机关的表彰大会上大出风头,引起了众人瞩目。相形之下,其领导却被冷落了。
散会后,小王的领导不无妒意地拍着小王的肩膀,笑问:“感觉不错吧!”
小王很机敏地回答说:“从没见过这么大的场面,心里紧张的要命。要能像您每次在台上那么镇定自若就好了,您有什么秘诀呀?”
此时,领导心中不禁觉得好笑,精神大为放松,态度明显地恢复了正常。
可见,无论是领导者,还是被领导者,都是应该研究一下心理学。
能够适时适当地变通一下,将对方的疑问和忧虑解除掉,从而使自己从不利的环境中解脱出来,不仅是说服的技巧,更是一种自我保护的良方。
以贺谏君——皇后巧劝
人在生气和发怒的时候,是最难被别人说服的,这时候,就要求说服者应变一下说服方式,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服你所要说服的对象。
唐朝时,有一天,唐太宗退朝回到后宫,怒气冲冲地说:“我总有一天要杀掉这个乡巴佬!”
长孙皇后奇怪地问道:“大家(对皇帝的尊称)在跟谁生气呀?”
“还不是那个魏征,竟当着百官的面来指责我。”
长孙皇后沉默不语,走进房内,过了一会儿,她换了在有喜庆典礼的日子才穿的礼服走出来,朝太宗跪拜。
太宗大惊,忙问:“你这是在干什么呀?”
皇后说:“臣妾听说:只要皇上圣明,臣子就一定忠良。魏征敢于直言批评您,正是陛下圣德之福,所以臣妾要隆重地向您庆贺。”
太宗随即怒气全消,脸上露出了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