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2015中国年度散文
19861900000018

第18章 念旧寻新(2则)

王久辛

碑帖小记

我师傅陶爷爷,原来是高级工程师,是学工科的。我母亲把我领到他家时,只叮嘱我叫“陶爷爷”,并未告诉我他的名号,所以我至今也不知道他的名字。但陶爷爷自幼私塾家学厚实,之后又受过大学教育。尤其可贵的是案几之上,从来都是笔墨纸砚齐全。虽然退休在家没事儿了,却是每天习书临帖。他不仅收了我与广军两个学书法的小徒弟,同时,他还是一位收藏家。陶爷爷收藏碑帖、汉瓦当,当然全是业余爱好,与今天一些人收藏以敛财为目的完全不同。记得师弟广军告诉我,师傅仙逝前有言,即他逝后,要把他收藏的文物全部交公。广军后来遵师傅言,将师傅收藏的文物整整装了一三轮车,送到了西安小雁塔文管所——这大约是1979年以后的事了。

陶爷爷收藏碑帖,讲究个拓本。我小时候先临的是柳公权的《玄秘塔碑》,后改临汉《曹全碑》、《孔庙礼器碑》、《张迁碑》和《石门颂》。为了让我们理解其书法的意味风格,陶爷爷常带我们从西郊的三桥出发,去西安市内的碑林观摩,认柳曹,识二王,并一个字一个字地讲解他偏爱的汉隶书法结构与韵味的不同。当然,他也介绍其他书法大家,如颜真卿、欧阳询、王羲之等。我印象最深的,是陶爷爷领我们来到怀素和尚的碑前,给我们讲毛泽东如何从怀素的狂草中汲得精华,写出了入乎古人、出乎古人的新狂草的巔峰之作。他教导我们,学习不是为学习而学习,而是为创造而学习,那才可能超越古人,成为一代天骄。他说:你看毛主席的字狂不狂?可以说天下第一狂。但你看看人家的字,每一笔都有出处,进古出今,放得开,收得住,汲古与创新是结合得最好的,毛泽东的书法就验证了这一习书的真理。转眼数十年过去了,反思陶爷爷的理论,又何尝不是写作的经验呢?

认碑读帖并不是目的,而是为了学习。当时碑林边上的许多人家,都藏有不少碑林的拓片。不像今人夸张说的那样,“文革”一把火全烧了。那不是中国人的价值观,中国人信的是老祖宗。你让他们烧,他们躲不过,会去烧一些,像今天官人做的表面文章,做做样子而已。你若真让他们烧个精光?那才是真的绝无可能。作为见证人,我看到了民间力量的强大,他们根本就不可能真烧。记得当年陶爷爷就领我们到一个叫王乐天的老人家中,我估摸王乐天有70多岁,他的老伴儿也有60多岁了。碑林边儿上那条街,几乎家家像王乐天爷爷家,都在悄悄销售碑帖。他们有的人是碑林里面的拓工,有的是市井小贩。早在“文革”之前,他们就拓得了、收购了不少拓片,一来他们耳濡目染,知道价值;二来当时生活拮据,悄悄拓点或收购些拿市上贩卖,可补贴生活家用。

我记得当年陶爷爷就为我买下了柳公权的《玄秘塔》,他说认碑是初步,临帖才是真正学习书法的开始呢。当时“文化大革命”把类似封资修的书都禁了,哪里有碑帖卖呀。只有碑林边邻家的老拓工手里才可能有。还不错,王乐天爷爷家的老太太看看我们,觉得是诚恳想学习书法买帖子的,就说:柳公权的60。陶爷爷说:太贵了。60元就相当于五级钳工的月薪了。便宜点,便宜点。两个孩子学写字儿,哪里能要那么贵?王乐天老人过来说:我家的是清拓片,可不是现在拓的。不行,一分不能少。你们不买,我们也舍不得卖呢!陶爷爷见状,忙说:“那拿来看看?”“要,我就拿给你,不要就算了。在阁楼上,麻缠。”陶爷爷说:“真是清拓,买。”“取去!”王乐天老人对老伴儿说。于是,我见老太太从墙边移过木梯,放到屋梁上。仰头我才发现:其屋顶上有个衬层,用木板铺平了,可以放很多东西。老太太架上梯子,竟然一格一格地爬了上去。拿下展开来一看,陶爷爷说:果然是清拓片,于是便买了下来。之后,陶爷爷又为我和师弟广军各买了曹全的碑帖。在我今天的回忆中,依稀记得是八元一帖,陶爷爷回家剪成一条一条,用粗麻线与粗麻纸为我们两个各装订了一册,供我们临习之用。后来,陶爷爷见我临习似有很大进步,便给了我一本同样用粗麻纸装订的小篆《千字文》,嘱我临习。说心里话,我临了一段后,发现自己先柳后曹,又临篆书,自己的字就有点四不像了。但陶爷爷却不以为然,他说:你自己写一段话,不要刻意走柳,也不要刻意走隶与篆,大胆写。我写了“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陶爷爷夸奖我说:你看,有柳也有隶,味道不是出来了吗?可我却觉得自己的字很丑。

后来,我高中毕业上山下乡,一年后又入伍从军,书法就再未碰过了。去年,不知哪根神经兴奋了,我又捡起了毛笔,还在少年玩友海峰的参谋下,又跑到西安南院门外买了几百元的影印碑帖。回到家中,85岁的父亲见了,转身进了他的卧室,出来时却拿着一本粗麻线装订的碑帖递给我——“给你,这不是你小时候用过的帖子吗?还用买?”我接过来一看,果然是陶爷爷当年在碑林边给我买的篆书《千字文》。翻开一看,那篆铁笔银钩,稳匀劲道,似老友重逢,一股热流涌入心头,心中不禁叹道:“爹啊!这老祖宗您还真为我珍藏着啊。”父亲想必猜中了我的心思,对我说:“一直压在我床头,搬了十几次床了,都在。”古人言:知子莫若父,又一次验证了。

2013.11.11初稿2015.8.21改定

藏品与名节

收藏是有品格的,否则怎么会有收藏家?但凡能成为一家一门一派,都有规矩,此乃方圆于内,形势自成。凡事有讲究、有格致,清清楚楚,才有家的范儿、门的形、派的势。除此,谁敢说自己有品格?

我小时候听书法老师陶爷爷讲收藏,那真是五花八门,源远流长,且样样令人叹为观止。火柴盒、烟盒、邮票、戏票、陶、瓦、罐、铜、铁、炉、金、玉、石等等,琳琅满目,缭乱人心。故陶爷爷讲:收藏决不可以见什么收什么。你再有钱,到手的东西再贵重,如果没有品质格调,那你也不过是个收破烂儿的,与收藏家可没有任何关系。要想成为收藏家,那得你爱什么,推崇什么,信仰什么,才收什么。这叫有品质、有格调,才是有理想、有价值、有气节。

所谓有品质,说的是收藏的物件文宝,品相要正,质地要纯,做工精致,技艺一流;有格调,说的是物什的内涵,要有品格,有志趣,一什在手,常见常新,且是道统思想,高尚情操,绝不是形而下的低级趣味;而有理想,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收藏人有收藏的理想;二是藏品所含之内容有理想。此二条吻合,便可收藏;有价值,也有两条:一个是有精神价值;一个是有物质价值。前者是指藏品的精神、思想、文化的丰富度,后者是讲藏品的历史价值与经济价值,能保值、增值。如果一什在手,只有光鲜却不能保值、增值,光图个外表,那就没必要收藏了;好的藏品,不仅有此二价值,还有气节,那就是更高的收藏境界了。比如,只收历朝历代清官与德高之人的物件家什,而拒收贪腐恶行之奸邪宵小与卖国贼的珠玉金山等等。传说,早年长安南院门口曾有人叫卖秦侩的字。有一路人上来问价,叫卖者即报了高价,而问询者听罢连价都未还就掏钱买下。之后,当众点把火,将其付之于炬。围观人不少为之唏嘘,他便高声对市人言:留它存世,污我世道、毁我人心,见之、灭之。非其字不好,乃其人已经尽丧天良,岂容他以没有人性的奸恶之劣迹,污我芸芸众生之纯洁心耳?于是乎,路人拍手称快,叫好跳跃。其中道理,就正在于此。

收藏,收的是榜样,崇尚的是精神。否则,弄个汉奸卖国贼进来,那岂不是脏了各位大爷的雅室,污了诸位方家的清名。此其“收藏家之名节”耳!

2013.11.11初稿2015.8.21改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