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精选妙用中草药
19816800000040

第40章 附录 最新验方攻略(原标题为最新中医验方)(6)

过敏性鼻炎

(一)

【辨证】卫阳不固,肺气不宣。

【治法】扶正祛邪,宣肺通窍。

【方名】辛黄汤。

【组成】薄荷(后下)3克,防风4.5克,桔梗4.5克,辛荑花4.5克,黄芪9克,白术9克,牛蒡子9克,百合9克,南沙参9克,北沙参9克,蒌皮根9克,前胡6克,石菖蒲2.5克,甘草2.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张赞臣方。

(二)

【辨证】气虚。

【治法】益气解表,抗过敏止涕。

【方名】劫敏汤。

【组成】黄芪10克,诃子肉10克,干地黄10克,乌梅10克,豨莶草10克,柴胡3克,防风6克,蜂蜜(兑服)3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干祖望方。

(三)

【辨证】脾肺气虚。

【治法】温肺宣窍。

【方名】劫敏汤。

【组成】黄芪10克,乌梅10克,诃子肉10克,干地龙10克,柴胡3克,防风6克,豨莶草6克,蜂蜜(和服)3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浙江中医杂志》。

(四)

【辨证】肺肾虚寒。

【治法】温补肺肾,祛风散寒。

【方名】温阳散风汤。

【组成】白蒺藜10克,川芎10克,白芷10克,细辛3克,荜拨5克,乌梅10克,枸杞子12克,桑椹12克,白芍12克,蛇床子10克,锁阳10克,淫羊藿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

【出处】谭敬书方。

(五)

【辨证】肺脾肾气虚。

【治法】温肺补肾,散寒通窍。

【方名】升陷塞流汤。

【组成】党参10克,黄芪10克,白术10克,当归10克,补骨脂10克,山萸肉15克,生苡仁12克,辛荑花6克,炙甘草4.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安徽中医学院学报》。

(六)

【辨证】肺脾气虚。

【治法】补肺健脾利湿。

【方名】参苓白术散加减。

【组成】党参6克,白术6克,茯苓10克,淮山10克,泽泻6克,苡仁15克,苍耳子10克,黄芪6克,甘草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陈培方。

(七)

【辨证】肾阳虚损。

【治法】祛风,补肾。

【方名】附苍汤。

【组成】耳子10克,辛荑10克,赤芍10克,川芎10克,桑寄生10克,杞子10克,酸枣仁10克,熟地10克,附子6克,防风6克,当归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陈培方。

(八)

【辨证】风寒侵扰。

【治法】辛温散寒。

【方名】荆防败毒散加减。

【组成】荆芥10克,防风6克,薄荷(后下)5克,苍耳子10克,菊花10克,羌活10克,川芎10克,生姜2片,甘草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陈培方。

(九)

【辨证】肾虚。

【治法】温肾壮阳,通窍。

【方名】温肺止流丹加减。

【组成】人参(炖服)10克,荆芥10克,细辛4克,诃子10克,桔梗10克,鱼脑骨15克,甘草6克,胡桃肉10克,肉苁蓉10克,金樱子10克,蛤蚧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次,日服2次。

【出处】《疡医大全》。

(十)

【辨证】血郁。

【治法】通气活血,通窍。

【方名】当归芍药汤。

【组成】当归10克,白术10克,赤芍10克,川芎6克,黄芩10克,泽泻10克,茯苓12克,薄荷(后下)6克,辛荑花10克,蝉衣10克,干地龙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家庭病必读》。

鼻窦炎

(一)

【辨证】肺经热盛。

【治法】芳香清窍,祛风散寒。

【方名】苍耳子散加减。

【组成】白芷6克,薄荷6克,辛荑花10克,苍耳子10克,黄芩10克,菊花10克,连翘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

【出处】《医方集解》。

(二)

【辨证】肺胃蕴热,热毒循经上扰。

【治法】清肺泻胃,解毒祛秽。

【方名】银花汤。

【组成】银花30克,蒲公英30克,黄芩12克,大青叶15克,鱼腥草30克,苍耳子15克,细辛4克,生石膏30克,白芷12克,辛荑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关思友方。

(三)

【辨证】脾肺肾虚。

【治法】益气敛肺,辛散风寒,消肿止痛,通利湿邪。

【方名】玉屏苍耳汤。

【组成】北芪15克,白术15克,防风15克,苍耳子15克,辛荑花15克,白芷15克,杭菊15克,木通15克,五味子15克,桑螵蛸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出处】王德鉴方。

(四)

【辨证】肺受风寒,郁而化热,热移于脑。

【治法】疏风清热,通窍止痛。

【方名】苍芩汤。

【组成】苍耳子12克,黄芩18克,辛荑花10克,防风15克,甘草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江西中医药。

鼻出血

(一)

【辨证】肝火上炎,热伤阳络。

【治法】清肝凉血。

【方名】止衄立效汤。

【组成】生地24克,生白芍15克,柏叶炭18克,犀角9克(另煎),仙鹤草9克,川军炭6克,辽宁沙参12克,甘草6克,藕节12克。

【出处】邢子亨方。

(二)

【辨证】郁怒伤肝,肝火亢盛,木火刑金,损伤肺络,血溢鼻窍。

【治法】泻肝凉血,清热润肺。

【方名】泻肝润肺止衄汤。

【组成】龙胆草10克,条黄芩10克,焦栀子10克,炙桑皮30克,白茅根30克,生地30克,粉丹皮10克,麦门冬12克,元参10克,草决明10克,仙鹤草12克,生甘草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3次。儿童酌情减量。

【出处】杨景海方。

(三)

【辨证】肺热壅盛。

【治法】清肺泻热,凉血止血。

【方名】清金止衄汤。

【组成】桑白皮30克,黄芩10克,山栀炭10克,白茅根10克,茜草10克,侧柏叶10克,紫草10克,当归10克,旱莲草10克,怀牛膝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中国医药学报》。

(四)

【辨证】胃火炽盛,血分蕴热,灼伤血络。

【治法】清热凉血,滋阴降火。

【方名】镇衄汤。

【组成】生地黄30克,桑白皮30克,白茅根30克,党参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高齐民方。

(五)

【辨证】肺胃热盛,迫血妄行,溢于络外。

【治法】清热消瘀止血。

【方名】三黄止血汤。

【组成】大黄6克,黄芩12克,川连3克,山栀12克,黑栀12克,茅根30克,桑叶12克,地榆15克,茜草根15克,仙鹤草15克,银花15克,黄柏10克,元参15克,水牛角12克,甘草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瘳霭邦方。

(六)

【辨证】火盛阳络,逼血上逆。

【治法】清热滋阴降火,凉血止血。

【方名】四白汤。

【组成】白木槿花10克,生石膏30克,白豆腐250克,白砂糖30克。

【用法】先煎生石膏,再入白木槿白豆腐,文火煎至豆腐有小孔再入糖,喝汤吃豆腐。

【出处】《河北中医》。

(七)

【辨证】肝、肺、胃之火上炎。

【治法】清火凉血止血。

【方名】清火止衄汤。

【组成】炒黄芩10克,山栀10克,丹皮10克,生地12克,赤芍10克,侧柏叶10克,白茅根30克,水牛角(先煎)30克,炒牛膝6克,生甘草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四川中医》。

(八)

【辨证】肺胃蕴热,热灼伤阴,脉络受损,迫血妄行。

【治法】养阴清热,凉血止血。

【方名】加减犀角地黄汤。

【组成】犀角5克,生地黄20克,白芍10克,甘草10克,白茅根20克,藕节15克,侧柏15克,牛膝10克,条芩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肖子伟方。

(九)

【辨证】血热壅盛,迫血妄行。

【治法】凉血活血止血。

【方名】安血饮。

【组成】白茅根20-30克,龙骨15-25克,牡蛎15-25克,生三七粉(吞服)3-5克,白芨粉10-15克,生在大黄6-10克,藕节炭(或藕汁)20-30克。

【用法】冷水浸泡半小时,煮沸20分钟即可服用,药汁宜稍凉服用,每日1剂。

【出处】《上海中医药杂志》。

急性咽炎

(一)

【辨证】风热在表。

【治法】疏风清热,解毒利咽。

【方名】疏风清热汤加减。

【组成】荆芥6克,防风6克,牛蒡子10克,甘草2克,金银花10克,连翘10克,桑白皮10克,赤芍10克,桔梗10克,黄芩10克,天花粉10克,玄参10克,浙贝母10克,板蓝根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中医五官科学》。

(二)

【辨证】胃腑热盛。

【治法】泄热解毒,利膈消肿。

【方名】清咽利膈汤。

【组成】连翘5克,栀子5克,鼠粘子5克,黄芩5克,薄荷5克,防风5克,荆芥5克,玄明粉(冲服)6克,金银花5克,玄参10克,大黄6克,桔梗5克,黄连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喉科紫珍集》。

慢性咽炎

(一)

【辨证】肺肾阴虚,虚火上扰。

【治法】滋养肺肾,祛湿化痰。

【方名】慢咽汤。

【组成】熟地20克,当归10克,法夏12克,茯苓15克,桔梗15克,大力子10克,陈皮10克,皂刺12克,重楼15克,甘草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

【出处】《云南中医杂志》。

(二)

【辨证】七情郁结,痰滞咽中。

【治法】疏气化痰。

【方名】二四合剂加减。

【组成】半夏9克,陈皮12克,茯苓6克,甘草6克,川朴12克,苏梗12克,生地9克,玄参12克,沙参12克,南星9克,菖蒲12克,桔梗6克,僵蚕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石家庄市中医院方。

(三)

【辨证】肺肾阴虚,咽喉失其润养。

【治法】滋养肺肾。

【方名】咽喉甘露饮。

【组成】二冬各12克,二地各9克,二芍各9克,元参6克,元芩6克,石斛9克,杷叶9克,甘草6克,玉蝴蝶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齐强方。

(四)

【辨证】虚火上炎。

【治法】滋阴凉血,清热利咽。

【方名】新加甘露饮。

【组成】麦冬20克,生地15克,玄参15克,豆根15克,黄芩10克,杷叶10克,石斛10克,射干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陆寒月方。

(五)

【辨证】肺肾阴虚。

【治法】养阴清热利咽。

【方名】利咽汤。

【组成】玄参12克,麦冬10克,丹皮10克,赤芍10克,桔梗5克,射干5克,生甘草3克,玉蝴蝶5克,瓜蒌皮10克,蝉衣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黄煌方。

(六)

【辨证】痰湿结聚,气血瘀滞。

【治法】燥湿化痰,活血祛瘀,消肿止痛。

【方名】苦酒汤。

【组成】半夏(砸碎)500克,醋2500毫升。

【用法】将醋、半夏入锅内浸泡24小时,煮沸捞弃半夏,加入苯甲酸钠(量按药液的0.5%加),过滤,分装100毫升瓶备用。每次服10毫升,每日1-2次。

【出处】蔡福养方。

(七)

【辨证】邪热羁留上焦,化燥灼伤肺阴。

【治法】清热解毒,利咽豁痰,酸甘化阴。

【方名】二根二白玄梅桔甘汤。

【组成】山豆根9-12克,板蓝根15-30克,玄参15-30克,乌梅10克,桔梗10克,生甘草10克,白薇9-12克,白蔹9-12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四川中医》。

(八)

【辨证】肺肾阴亏,阴虚血热,复感风邪,结于咽喉。

【治法】滋阴凉血疏风。

【方名】滋阴清咽汤。

【组成】生地9克,丹皮9克,天花粉9克,知母9克,麦冬12克,女贞子12克,旱莲草12克,石斛12克,蝉蜕6克,薄荷6克,桑叶4片,绿萼梅10朵,甘草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李斯炽方。

(九)

【辨证】肺肾阴虚,咽喉失于濡润。

【治法】滋阴润肺,清热养肾。

【方名】百生汤。

【组成】百合10克,生地10克,熟地10克,桑白皮10克,玄参10克,麦冬10克,柿霜6克,川贝粉(冲服)3克,甘草3克,芦根3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于祖望方。

急性扁桃体炎

(一)

【辨证】外感风热,或感冒风寒,郁而化热,火热上攻咽喉。

【治法】清热解毒,利咽消肿。

【方名】扁桃Ⅰ号。

【组成】九里明12克,一点红9克,射干6克,甘草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广西中医药》。

(二)

【辨证】风热乳蛾。

【治法】清热解毒,利咽消肿。

【方名】柴葛蓝草汤。

【组成】板蓝根10-30克,葛根10-30克,白花蛇舌草10-20克,柴胡6-10克,连翘6-15克,浙贝3-12克,射干3-10克,荆芥3-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中医杂志》。

(三)

【辨证】热毒蕴于肺胃,复感风邪,热毒上扰,搏于咽喉。

【治法】清热解毒,消肿止痛。

【方名】咽喉消肿汤。

【组成】金银花15-30克,山豆根9-15克,硼砂(冲服)1.5克,生甘草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湖北中医杂志》。

(四)

【辨证】热毒蕴结于咽喉。

【治法】清热解毒,凉血利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