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精选妙用中草药
19816800000036

第36章 附录 最新验方攻略(原标题为最新中医验方)(2)

【组成】金铃子10克女性妇科病香附10克,元胡5克,枳实10克,大腹皮10克,黄连3克,吴萸1.5克,白芍10克女性妇科病柴胡10克,良姜10克,香缘皮10克,煅瓦楞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出处】董建华方。

(三)

【辨证】中焦湿热互阻。

【治法】益气健中,理气除满,清热燥湿。

【方名】清胃健中汤。

【组成】党参9克女性妇科病制半夏9克,黄芩9克,黄连3克,公英12克,炙甘草3克,木香9克,陈皮9克女性妇科病六曲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毛如宝方

胃溃疡

(一)

【辨证】肝胃不和。

【治法】疏肝和胃,行滞镇痛。

【方名】两和镇痛饮。

【组成】柴胡12克,白芍15克,枳壳12克,厚朴12克,炒香附15克,佛手12克,炒建曲15克,甘草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陈枢燮方。

(二)

【辨证】肝郁乘脾,胃阴不足。

【治法】滋养胃阴,平肝补中。

【方名】养阴平肝消炎汤。

【组成】沙参9克,当归9克,石斛9克,白术6克,鸡内金6克,黄连6克,陈皮6克,枳壳6克,麦冬6克,山药12克,焦三仙各10克,川牛膝10克,白蔻5克,半夏5克,白芍15克,甘草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王庆冬方。

(三)

【辨证】脾胃虚弱,气滞血瘀。

【治法】健脾益气,活血止痛,制酸止血。

【方名】芪芍芨草汤。

【组成】黄芪30克,海螵蛸20克,白芍15克,白芨12克,甘松12克,鹿角胶12克(冲),元胡12克,甘草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蒋森方

慢性肝炎

(一)

【辨证】肝脾不和。

【治法】健脾疏肝。

【方名】健脾疏肝汤。

【组成】党参10克,白术5克,茯苓10克,米仁5克,柴胡15克,郁金10克,丹参12克,白芍1.5克,川楝15克,鸡内金15克,谷芽10克,延胡索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徐兆祥方。

(二)

【辨证】脾虚湿阻。

【治法】健脾化湿,理气降浊。

【方名】肝炎Ⅲ号冲剂。

【组成】藿香10克,佩兰10克,苍术10克,厚朴6克,橘皮5克,枳壳10克,大腹皮10克,木香6克,茵陈15克,焦三仙各10克。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制成冲剂,每袋15克,每服半袋,每日2次。

【出处】常玉英方。

(三)

【辨证】肝郁脾虚,气滞血瘀,湿热未清。

【治法】健脾疏肝,活血化瘀,佐以清热利湿。

【方名】益肝汤。

【组成】党参12克,炒白术10克,炒苍术10克,藿香10克,茵陈15克,当归12克,白芍12克,香附10克,佛手10克,山楂15克,泽兰15克,生牡蛎15克,王不留行12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关幼波方。

(四)

【辨证】肝气郁结,气滞血瘀。

【治法】健脾清肝,通络消痞。

【方名】益肝清症汤。

【组成】党参9克,茯苓9克,制大黄9克,栀子9克,阿胶9克,地鳖虫6克,桃仁6克,龙胆草6克,玉米须30克,炮山甲粉1.7克(另吞)。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姜春华方。

(五)

【辨证】脾肾阳虚,气虚血滞。

【治法】温补脾肾,益气养血,柔肝。

【方名】温肝汤。

【组成】黄芪30克,附片10克,白术10克,香附10克,杏仁10克,橘红10克,党参12克,紫河车12克,白芍15克,当归15克,茵陈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关幼波方

(六)

【辨证】血瘀。

【治法】软坚散结,活血化瘀。

【方名】化肝煎。

【组成】鳖甲2克,穿山甲2克,大黄6克,桃仁10克,川芎10克,当归10克,三棱10克,莪术10克,丹参15克,赤芍3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殷义才方。

便秘

(一)

【辨证】血虚肠燥便秘。

【治法】养血润肠,增液行舟。

【方名】养血润肠煎。

【组成】生首乌15克,生当归9克,生赤芍9克,火麻仁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王正公方。

(二)

【辨证】气血不足。

【治法】益气养血,润肠通便。

【方名】术壳麻桃密汤。

【组成】生白术30-60克,枳壳10-30克,火麻仁10-30克,蜂蜜10克,核桃肉2个。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黄文清方。

(三)

【辨证】阴虚血燥,气虚不运。

【治法】益气养液,润肠导滞。

【方名】老人便秘方。

【组成】黄芪30克,银花20克,当归20克,白芍30克,麻仁30克,肉苁蓉20-克,厚朴10克,酒大黄10克,威灵仙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赵恩俭方。

(四)

【辨证】肠燥失润,气滞作胀。

【治法】调气畅中,和胃润肠。

【方名】加味滋阴润燥方。

【组成】生首乌15克,玉竹9克,大腹皮12克,青陈皮各6克,生枳壳9克,乌药9克,青橘叶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黄文东方。

急性肾炎

(一)

【辨证】湿热内蕴,水湿不化。

【治法】清热解毒,宣肺健脾利水。

【方名】五草汤。

【组成】鹿衔草20克,益母草30克,鱼腥草15克,白花蛇舌草15克,车前子15克,苍术12克,麻黄4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连楣山方。

(二)

【辨证】肾阴不足,热蕴水停。

【治法】滋阴,清热,利水。

【方名】清肾汤。

【组成】生地15克,山药12克,茯苓15克,泽泻12克,连翘15克,益母草3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傅云江方。

(三)

【辨证】外感风邪,肺气失宣,水道不利。

【治法】宣肺解表,清热湿毒,祛风行水。

【方名】七味治肾汤。

【组成】白茅根100克,土茯苓100克,夏枯草25克,桑白皮15克,大腹皮12克,小蓟12克,蝉蜕10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王玉方。

肾病综合症

(一)

【辨证】肾气亏虚,水湿泛滥,脾运失职。

【治法】益肾健脾,化湿消肿。

【方名】益肾健脾汤。

【组成】黄芪12克,党参9克,炒白术9克,炒山药9克,甘草4克,茯苓9克,石苇9克,野山楂9克,丹参9克,制萸肉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10天为1疗程。

【出处】马莲湘方。

(二)

【辨证】真阳虚衰。

【治法】温阳利水。

【方名】加味麻黄附子汤。

【组成】麻黄4.5克,附子9克,乌豆30克,车前子12克,甘草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

【出处】潘石言方。

(三)

【辨证】脾肾两虚,下焦湿热。

【治法】调补脾肾,清利湿热。

【方名】健肾汤。

【组成】黄芪30克,党参30克,山药30克,枸杞30克,山萸肉15克,淫羊藿15克,白花蛇舌草30克,半枝莲30克,泽泻30克,苡米根30克,黄柏9克,益母草30克,红花6克,炙甘草9克,干蟾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

【出处】万文谟方。

(四)

【辨证】肾阴阳两虚,浊邪留滞。

【治法】益气补肾,行水泄浊。

【方名】补泄理肾汤。

【组成】黄芪30~50克,巴戟肉15克,黄柏15克,黑大豆15~30克,大枣5~10枚,牡蛎30~50克,土茯苓20~30克,泽泻15~2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次,日服2次。

【出处】裘沛然方。

尿毒症

(一)

【辨证】肾脾阳虚,水气泛滥,浊邪内盛上逆。

【治法】温肾健脾,降浊和中,宣通水道。

【方名】温阳降浊汤。

【组成】茯苓15克,白术12克,附片9克,白芍12克,西洋参6克,黄连4.5克,苏叶9克,猪苓15克,泽泻15克,生姜12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杜雨茂方

(二)

【辨证】脾肾阳衰,水停毒盛

【治法】温补脾肾,通脏降浊,利尿泻毒。

【方名】附子大黄汤。

【组成】制附子15克(先煎),生大黄18克,益母草30克,炙黄芪45克,芒硝粉10克(冲服)。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刘锐方

糖尿病

(一)

【辨证】气阴两伤,血瘀于络。

【治法】益气养阴,活血通络。

【方名】活血降糖方。

【组成】生黄芪30克,山药15克,苍术15克,玄参30克,当归10克,赤芍10克,川芎10克,益母草30克,丹参30克,葛根15克,生地15克,熟地15克呼吸系统图木香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李毅方。

(二)

【辨证】肾虚。

【治法】滋肾固本,补益肝肾,活血通络。

【方名】滋肾蓉精丸。

【组成】黄精20克,肉苁蓉15克,制首乌15克,金樱子15克,淮山15克,赤芍10克,山楂10克,五味子10克,佛手10克。

【用法】上药研细末呼吸系统图水泛为丸,每服6克,日服3次,30天为1疗程。

【出处】吴仕九方。

(三)

【辨证】气虚阴亏。

【治法】益气滋阴。

【方名】制糖汤。

【组成】生地30克,黄芪30克,菟丝子30克,党参30克,天冬15克,麦冬15克,山萸肉12克,玄参12克,茯苓12克,泽泻12克呼吸系统图当归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赵锡武方。

(四)

【辨证】血燥阴伤。

【治法】养血滋阴,生津降火。

【方名】蒺藜两地汤。

【组成】白蒺藜10克,沙蒺藜10克,生地10克,熟地10克,麦冬10克,党参10克,五味子10克,绿豆衣12克,元参12克,黄芪30克呼吸系统图山药30克,石斛15克,天花粉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施今墨方。

(五)

【辨证】肺胃蕴热,气阴两伤。

【治法】益气、滋阴、清热。

【方名】消渴汤。

【组成】山药30克,生石膏30克,黄芪15克,天花粉15克,生地10克,知母10克,玄参10克,麦冬10克呼吸系统图怀牛膝10克,茯苓10克,泽泻10克,菟丝子12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董建华方。

神经衰弱

(一)

【辨证】气阴两虚,虚热内扰,心神失养。

【治法】益气养阴,清热安神。

【方名】百麦安神饮。

【组成】百合30克,淮小麦30克,莲肉15克,夜交藤15克,大枣10克,甘草6克。

【用法】上药以冷水浸泡半小时,加水至500毫升,煮沸20分钟,滤汁,存入暖瓶内,不分次数,欲饮水时好取此药液饮之。

【出处】路志正方。

(二)

【辨证】肝郁气滞,郁久化火,热忧心神。

【治法】清肝解郁,养心安神。

【方剂】清肝宁心汤。

【组成】钩藤15-30克,丹参30克,合欢皮12克,生珍珠母20克,夏枯草15克,酸枣仁15克,炙甘草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鼓述宪方。

(三)

【辨证】阳不入阴,阴阳失调。

【治法】引阳入阴,交通阴阳。

【方名】加味半夏汤。

【组成】法半夏12克,秫米(高粱米)30克,夏枯草10克,干百合30克,紫苏叶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曾绍裘方。

(四)

【辨证】心肾不交。

【治法】滋阴降火,交通心肾。

【方名】交泰饮。

【组成】黄连6克,肉桂6克,玄参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彭宪彰方。

失眠

(一)

【辨证】肝火亢盛,上冲于心。

【治法】泻肝安神。

【方名】泻肝安神汤。

【组成】生珍珠母30克,钩藤15克,丹参15克,夏枯草15克,朱茯神10克,合欢皮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彭述宪方。

(二)

【辨证】阴虚血亏。

【治法】滋阴养血,安神定志。

【方名】舒安汤。

【组成】炒枣仁24克,炒柏子仁15克,夜交藤15克,生龙骨15克,大生地9克,赤丹参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韩玉斌方。

坐骨神经痛

(一)

【辨证】寒湿闭阻。

【治法】散寒除湿,通痹止痛。

【方名】蠲痹镇痛汤。

【组成】制川乌10克,制草乌10克,细辛6克,牛膝15克,苍术12克,防己12克,制乳香10克,制没药10克,川芎15克,桂枝12克,甘草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周天寒方。

(二)

【辨证】风寒湿邪凝滞,经络淤阻。

【治法】祛风除湿,散寒止痛。

【方名】皂独附姜汤。

【组成】皂刺30克,独活9克,附子9克,肉桂6克,姜黄15克,苍术15克,薏仁30克,防己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吕广振方。

(三)

【辨证】风寒湿邪阻滞经络,气血运行不畅,筋脉失养。

【治法】舒筋活络,行血止痛。

【方名】舒筋活络饮。

【组成】独活15克,灵仙12克,千年健10克,杜仲12克,牛膝15克,续断12克,木瓜10克,鸡血藤30克,红花9克,当归12克,川芎9克,地龙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曾冲方。

(四)

【辨证】风寒湿气侵入肌肤,流注经络,湿凝为痰,痰淤互结,闭塞隧道,营卫失其流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