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老子不生气
19814100000046

第46章 不生气的政治(4)

在勒庞看来,群体有不少的弱点,比如群体不善于推理,却急于采取行动;容易被人左右,易走极端等。人多不是群体,只有聚集成群的人,他们的感情和思想全都采取同一个方向,他们自觉的个性消失了,形成了一种集体心理,才构成群体。它是暂时的,然而却是明确的。一千个人偶然聚集在公共场所,没有任何明确的目标,从心理学上讲,根本不能算是一个群体。由于群体简单幼稚的本质,它往往会被一些眩目的说辞而左右,一些语焉不详的言论,一些激动人心的口号,就可以让群众慷慨赴死。因此,群体是可以而且也往往是被利用的。群体需要服从于它的英雄,需要有人总结它的信念并代表它的意志。这样的人就是群体的领袖。一个追求私利的、熟谙巧言令色之道的领袖不能长久地影响群体,那些能够打动群众灵魂的人必须是那种有着狂热信仰、自己先被一种信条搞得想入非非然后让别人也想入非非的人,只有他们才能够在自己信众的灵魂里唤起一股坚不可摧的力量,才能让一个人变得完全受自己的梦想奴役。这个人有着持久的意志力、为事业而献身的勇气和高尚的利他主义。为了适应群体的极端,领袖不能有更多的怀疑精神,他要更加偏执。“如果他想说明事情有多么复杂,同意做出解释和促进理解,他的智力就会使他变得宽宏大量,这会大大削弱使徒们所必需的信念的强度与粗暴。在所有的时代,尤其是在大革命时期,伟大的民众领袖头脑之狭隘令人瞠目;但影响力最大的,肯定也是头脑最偏狭的人。”

大概基于群体易受影响和左右的特点,老子更重视领袖对群体的榜样作用。他对统治者说:你的为政比较粗旷,宽松敢于放手,那么你的部下也就比较淳朴忠厚;你的为政过于苛细,严格死板,那么你的百姓就狡黠难管,怨言较多。因而,他要统治者从自身要求自己,圣人方正讲原则,但不伤害他人;清廉严肃,但不刺激他人;直截了当但不放肆,光明朗悦,但不炫耀自己。老子对领袖作用的重视,与拿破仑的名言“一头狮子带领一群绵羊,能够打败一只绵羊带领的一群狮子”庶几类似。

与此同时,老子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原则,如爱群利群,同一,大制不割等原则,目的可以说是尽量减少群体与统治者为敌。让更多的人加入到自己的群体,这合乎道的原则。因此,统治者要讲“玄同”的艺术。但这一切,老子都要求统治者去做,去适应民众,而不是要求民众去怎么适应统治者。比如他说:“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总之,玄同的艺术就是孤立敌人的艺术。

由上可知,老子提出的为政五大原则,破解的正是政治的玄机。

寡人篇:老三篇之寡人政治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第五章)。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第七章)

天地不仁,天地为什么又能够长久?老子在这里提出了寡人政治的哲学依据:以其无私,故成其私。就是说,寡人无私,寡人以天下之私为私。

什么是寡人?历史上寡人被用来作为统治者的自称,一般人是不敢称自己为寡人的。其实,寡人的本意就是孤家寡人,是古代圣人用来自称的。

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称孤、寡、不谷。此非以贱为本邪?非乎?故至誉无誉。琭琭如玉,珞珞如石。(第三十九章)

老子指出,圣人以孤、寡自称,其实正是认识自我的表现。

作为统治者来说,一切政治都是寡人政治。高处不胜寒,身居高位的统治者必须能战胜这个“寒”,方可以治理天下。那么,统治者所感受到的“寒”来自哪里?无疑来自于群体。

主张“英雄主义创造历史”的勒庞似乎是支持“寡人”的。

历史到底是谁来创造的?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还是英雄人物创造历史?老子和勒庞有着相反的观点。老子重视圣人,然而,他更重视民众的力量,老子所谈政治的出发点都是为了民众。勒庞则更强调“寡人”(他用“个人英雄”一词)对群体的作用。勒庞指出,孤身一人时无足轻重;群体中总处于一种期待注意状态,很容易受人暗示。最初的暗示通过互相传染很快进入群体的头脑,形成一致倾向。孤立的他可能是个有教养的个人;在群体中他可以是一个野蛮人:身不由己,残暴狂热,原始人的热情和英雄主义。守财奴可以变挥霍者;怀疑论者可以成信徒;老实人可以成罪犯;懦夫可以成豪杰;群体的智力总是低于孤立的个人;打动群体心灵的是神话中的英雄,不是一时的真实英雄。老子以“民”为本,他所谈政治、或者说他发言的听话对象无不指向统治者(寡人),因此,在他看来,政治的关键因素在于“寡人”,统治者做得如何,是否体道合德,是老子判断一切的标准。至于民众,老子从不出一言责之。因此,《老子》一书是寡人的教科书,老子所论政治,是寡人政治。

老子替统治者提出了若干“寡人对策”:

1、改变群体观念:为了适应群体低劣的智力水平,必须经过一番彻底的改造才能变得通俗易懂——行不言之教。

2、自拔于流俗,不加入群体——大制不割。

3、群体所能接受的判断,仅仅是强加给他们的判断,绝不是经过讨论后得到采纳的判断——不争。

4、只有形象能吸引或吓住群体,成为他们的行为动机——以贱为本。

5、虚幻的因素对他们影响和现实一样大,如戏剧——道可道,非常道。

6、群体没有思考和推理能力,所以他们不认为世上还有做不到的事情。最不可能的事情便是最惊人的事情。英雄传奇给人深刻印象,原因即在于此——无为而无不为。

无为篇:老三篇之群体政治

老子所论寡人政治的基石恰恰是建立在民众,也就是群体的基础之上的。他高度重视民众的力量,并以此来警示“寡人”。因此,老子说“众”的目的是指向寡人,老子论寡人政治的目的,其实还是落在群体政治上。

老子思想中“众”的词汇有“天下”“百姓”“民”“众”等说法,名虽不同,其实一也。《老子》一书中“天下”一词六十见;“百姓”一词四见;“民”一词三十三见,“众”一词九见。从这些论述中,可以发现老子所谈群体政治的几个方面。一是“知众甫之状”——了解群体;二是对策——尚同。

勒庞论“众人心理”,基本思路与老子差不多。他对群体心理的研究与分析,对人们认识群体有着重要的帮助。他对群体特征的分析,与老子“尚同”思想暗合。

勒庞指出,群体的首要特征是:自觉的个性消失,感情和思想转向一个不同的方向,变成组织化群体。这与我们今天所提倡的打造学习型组织是相一致的。打造学习型组织,也就是老子“尚同”思想的具体化。

这是因为,如勒庞所说,群体的奥秘在于只有环境的单一性,才能造成明显的性格单一性。构成群体的个人不管是谁,他们的生活方式、职业、性格或智力不管相同还是不同,他们变成了一个群体这个事实,便使他们获得了一种集体心理,这使他们的感情、思想和行为变得与他们单独一人时颇为不同。造成文明洗心革面的惟一变化,是影响到思想、观念和信仰的变化。历史告诉我们:当文明赖以建立的道德因素失去威力时,它的最终解体总是由无意识的野蛮群体完成的。创造和领导着文明的,历来是少数知识贵族而不是群体。世界上一切伟人,一切宗教和帝国的建立者,一切信仰的使徒和杰出的政治家,都是不自觉的心理学家,他们对于群体性格有着出自本能的了解。从智力上,一位伟大的数学家和一位鞋匠之间可能有天渊之别,但从性格看,他们可能差别甚微或根本没有差别。群体累加起来的只有愚蠢而不是天生的智慧。[25]

尽管创造、领导文明的是“寡人”,但如果没有群体,一切创造都是徒然。老子似乎也认识到这就是群体的魔力,世界上至高无上的力量,就是群体的力量(勒庞语),那么,我们今天来谈民主,意义自是不凡。民主,简单地说,就是大多数人的同意或不同意。这与老子“尚同”思想是不是有着精神上的同源同根性了呢?答案应该是肯定的。比如老子反对“以兵强天下”,也即反对暴力,他主张天下人都统一在“大道”的旗帜下,遵循道的原则行事,这与古斯塔夫·勒庞认为的非常接近,勒庞认为,以暴力革命为代价,可以改变其名称,但是其本质依然如故。[26]

从某种意义上说,老子所说的“道”,无形无象,不可名状,也可以称之为一种幻想之词。老子正希望以“道”来影响天下人的头脑。只不过,这个道的原则似乎很不适应“寡人”的思维,恰恰适应的是群体的思维心理。

老子政治的十个锦囊

老子第一招:多言数穷

关于语言,老子十分重视,相关论述颇多:“悠兮其贵言”(第十七章)“多言数穷,不如守中”(第五章)“知者不言,言者不知”(第五十六章)“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第八十一章)“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第八十一章)“美言可以市,尊行可以加人”(第六十二章)等等。对于政治家而说,堪称至理名言。勒庞分析群体的表现时指出,群体有轻信的特点:群体永远漫游在无意识的领地,随时听命于一切暗示,表现出特有的激情,失去一切批判能力,除了轻信别无可能。群体对自己看到的事件进行歪曲的方式,尽管各不相同,但通过相互传染,受到的歪曲会一样。群体很少对主观和客观加以区分,它把头脑中产生的景象当作现实。群体是用形象来思维的,形象本身又会立刻引起与它毫无逻辑关系的一系列形象。给群体提供无论什么观念,只有当它具有绝对的、毫不妥协的、简单明了的形式时,才能产生有效的影响。因此,必须给观念披上形象化的外衣,而语言往往是无法穷尽其形象的。

不要以为,一种观念仅仅因为它正确,便能产生作用。很快就会被他的无意识自我重新带回他原来的观点,过不几天故态复萌,用同样的语言去重新提出他过去的观点,事实上,以往的观念成了一种情感,正是它影响着言行举止最隐秘的动机。当观念通过不同的方式,深入到群体的头脑中并产生效果时,和它对抗是徒劳的。让观念在群众的头脑中生根需要很长时间,要根除他们所需的时间也不会短。就观念而言,群体总是落后。

因此,作为孤家寡人政治家的寡人手段,当谨慎对待语言。勒庞提出“断言”的理论,和老子“多言数穷”思路是一致的:简洁有力的断言,不作任何推理和证据,让某种观念进入群众头脑是最可靠的办法之一。一个断言越简单明了,证据和证明看上去越贫乏,就越有威力。如西方的《圣经》《老子》一书本身就是这么做的,故而影响深远,无人质疑,人称东方的《圣经》。群体因为夸大自己的感情,所以它只会被极端感情所打动。希望感动群体的演说家,必须出言不逊、信誓旦旦。夸大其词、言之凿凿、不断重复,绝对不以说理的方式证明任何事情。这些就是公众演说家的惯用技巧。

除了“断言”外,勒庞还强调了“重复”的原则。他认为,政治家最重要的修辞手法只有一个,那就是重复。我们只要看看病毒的威力就知道,病毒是通过不断复制,几何级的复制,让人产生无比的畏惧感。断言的事情,通过不断重复才能在头脑中生根,这如同我们背书,也应了“谎言重复千遍就成了真理”的“名言”。因为,只要得到民众接受的观念,最终会以其强大的力量在社会最上层扎根。社会下层对上层的反作用力,是领导被自己的观念所征服,对它进行歪曲,更上一层楼。这就是观念(而不是语言)的力量——观念变成大众的真理,回到发源地。

老子第二招:上善若水

上善若水,柔能胜刚。是老子反复强调的原则。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无惟不争,故无尤。(第八章)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第七章)

老子提出显柔避坚的依据就是“坚强=僵硬”“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第四十三章)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弱,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第七十六章)

同样,勒庞也指出,群体不仅冲动而且多变。孤身一人时他不能焚烧、洗劫,即使受到诱惑也可抑制;成为群体一员后,人数赋予他力量,屈从于诱惑、刺激。所以一个孤家寡人面对这样一个群体时,如果以强对强,以硬碰硬,无疑不是对手。明智的孤家寡人,要学会显柔避坚,像水一样。

老子第三招:为学弃智

绝圣弃智,为学日益;民之难治,以其智多。老子对“智”始终抱以一贯的警惕。他认为,学习的目的不是为了增长智识,而是玄同,建立学习型组织。所以他又主张:“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第四十二章)“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第四十三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