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老子不生气
19814100000027

第27章 五大规律(2)

老子这是一个连环套,一环套一环,环环相扣。目的还是在论道,转了一大圈,回到“道”上来。这段话,其实可以一言以蔽之,爱惜是长久之道。治国要知道爱惜民力,事天要爱惜道之本源。治国治人者,当先正己,以己之正心正民之心,使天下人明晓道德大义,各遂其生,各复本性之明,此便是“治人”之道。心不愧对天赋之命,不逆天德之理,存心养性,敬天之德,顺天道规律行事,不违背自然规律,便是“事天”之义。

怎样才是爱惜的方法呢?就是要懂得用“啬”字来修身,就是要去私俭欲,敛心静神,不妄为一切逐物丧真之事,不妄耗精气神之功,天理不全,道德未备,人心不正,天理不明,欲治人,反而不能根治;欲治国,反而不能久持;则天地之全德,即可与己之天德融汇无间;天地之至理,即可与我之心性圆通具足。决定命运的不是别人,而是自己。所以修心进德,皆要把握住物欲未动之前,最宜啬养德性。

爱惜不是严刑峻罚,不是统治管理,而是服务和帮助。换句话说,按照天、地、万物的规律办事,多做好事,服务和帮助于人民。

【核心提示】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行千里,终有止步之时。

慎终如始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也。(今本第六十四章)

其安也,易持也。【其未兆也,】易谋【也。其脆也,易判也。其微也,易散也。为之于其未有,治之于其未乱也。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成之台,作于羸(累)土。百仁(仞)之高,台(始)于足【下。为之者败之,执之者失之。圣人无为】也,【故】无败【也;】无执也,故无失也。民之从事也,恒于其成事而败之。故慎终若始,则【无败事矣。是以圣人】欲不欲,而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而复众人之所过;能辅万物之自【然,而】弗敢为。(帛书本)

其安也,易持也。其未兆也,易谋也。其毳也易判也,其几也易散也。为之于其无有也,治之于其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成之台,起【于累土。百仞之高,始于】足下。

为之者败之,执之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临事之纪,慎终如始,此无败事矣。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教不教,复众之所过。是故圣人能辅万物之自然,而弗能为。(楚简本)

其安易持。宁静者最安,无事者最安,持,是保持,守。治国求平安,处世求平安,你平安我平安,大家都想求平安。然而,如何持安却无心去思。外物之安易持,内心之安最难。耳目口腹心,一天到晚都不得宁静,耳思五音、目思五色、口思五味、腹思五谷、心思五方,焉能宁静?外物未入,内念未发,此时持安最易;情欲已动,身心已动,此时持安,已难乎哉。所以老子说,要塞其兑,闭其门,也就是为了持安。

其未兆易谋。兆,是征兆。谋,是谋划。事物还没有征兆的时候最易谋划。没有征兆,意味着还看不见,看不见怎么去谋?征兆不一定要用眼睛去看,可以用心去感,可以用大道去推,倘若全都依赖于身体的感官去看、去听、去闻、去尝,那么就意味着已经离道远矣。没有征兆就是在喜怒哀乐未发于外,阴阳动静由乎我心之时;一旦小荷已露尖尖角,彼时谋划已难乎哉。

其脆易泮。泮,通判,断也。脆弱的东西最容易折断。记住,脆弱不等于柔弱,脆是碎。碎而弱,表明没有内在的筋道,缺乏柔韧性。万物在萌芽状态时最脆弱,此时也最容易折断。天下万物,都是在走向强壮、将老未衰的时候,其质地已然坚硬,折之难断,凿之难穿,磨之难损。这个时候只好听任其走“物壮则老”的宿命。人心也一样,心已动,念已发,其质地已硬化,这个时候则欲止不能,欲制不得了。古人讲,防患于未然。

其微易散。微,隐行也。事物在未显象之前,潜伏于渊,此时最容易散失。所以,潜龙在渊,虽不见龙,却知道已经在积蓄力量,蠢蠢欲动了。老子说:见微知著,哪怕是一点水气,它都能聚成云团,哪怕是一点精气,它都能长成庞然大物。比之于心,那就是要“知几”“几”就是于脑海里一闪而过的念头,此时千万别放过它,要抓住它,撕碎它,让它从此消散掉。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稳定的东西容易抓住,事情还没开始时容易谋划,脆弱的东西容易破裂,细碎的东西容易分散。鉴于这个理,应对之法就是,未出现之前的新事物容易有所作为,未出大乱子之前容易治理。这就是为之于没有之时,治之于未乱之时。要未雨绸缪。治天下之乱如此,治人心之乱更是如此。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几人才能合抱的大树,是从毫末之时生长起来的;九层高的楼台是一抔土一抔土地堆积出来的;千里的旅程是足下一步一步走过来的。可见,天下万事万物,皆是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由少到多,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造作有为,最终会失败;执著不放,反而会失去了机会。因此圣人自然无为,因而不会失败,没有执著不放,因而不会失去先机。前两句是说,尽管合抱之木,始于一棵小芽;九层之台,起于一介土坷;千里之行,始于毫米。然而,树再大,终有倒伏之日;台再高,终有夷平之时;路再远,终有不行之日。这三者都是人为执着而成。倘若顺乎自然天道,全其本性,树不以合抱而长,台不以九层而高,行不以千里而走,不念于心,不介于意,量变也就不会引起质变,也就无为而成,成就其天然。

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人们做事,往往或半途而废,或接近成功时而毁,终无圆满之时。究其原因,人之行事,往往不能慎始慎终。能慎始而不能慎终:或开始时慎,终而不慎;或更重于结果,不重过程,往往导致功败垂成。果能慎终如始,戒慎于前,畏恐于后,一念不苟,本末相顾,从不懈怠,天下岂有不成之事?始则无为,终则亦无为;始则无执,终则亦无执,安有功败垂成之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