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老子不生气
19814100000019

第19章 微明四法(1)

一山难容二虎,除非一公和一母。

两强只有以互补取代对抗,才能并存。

两强并世,惟有互补取代对抗,才能双赢。

这就是隐秘的高明(微明)。

收放之间、强弱之别、兴废之举、予夺之争,

无不饱含着执着与放下、满足与无穷、减损与增益之道。

归之一句话就是不折腾。

【核心提示】

张不可久,强不必恃,举不必喜,得不可乐。此乃造化消息盈虚之机。柔性的东西有一种内在的韧性,弱性的东西有一种天然的防护性。但看出个中奥妙的,即称之为“微明”。

微明四法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举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今本第三十六章)

将欲拾(翕)之,必古(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去之,必古(固)与之。将欲夺之,必古(固)予之。是胃(谓)微明。弱胜强,鱼不脱于潚(渊),邦利器不可以视(示)人。(帛书本)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歙,收敛;张,展开。将要收缩歙合它,必定先伸展扩张它。

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要削弱它,必先使之强大。

将欲废之,必固举之。将要废弃它,必先成就它。

将欲取之,必固与之。将要夺取它,必先给予它。

是谓微明。这就是所谓“隐秘的高明”。老子说,视之不见名曰微,这种高明是一般人看不出来的。

这本来是老子从自然社会现象中发现出的四种造化消息盈虚之机,是一种见微知著的辩证思维方式,他从反面告诉人们,张不可久,强不必恃,举不必喜,得不可乐,物极必反,势强必弱。

然而,还有很多“高明”的人,却能穿透老子的内心,指出老子这是在教人权术,是教统治者搞阴谋。而针对反对这一观点的人,他们则批驳是在替老子辩护,让人百口莫辩。

权术不等于阴谋。古人说:阴谋逆德,好用凶器。又说:阴谋,兵谋也。阴谋原指用兵的谋略,由于兵者属阴,故称阴谋。后人多用为贬义,多指暗中谋划做坏事,做见不得光的事。而权术,本为权变之术,后多用为统治者运用权力的手腕。今人仍有不少人认为,凡是统治者的政治就是权术,就是阴谋,实是眼界不高之故。此二者不可等同。汉代名相陈平年青时学黄帝老子之术,一生多献奇谋,一生多建奇功,及封为户牖侯时,曾说:“我多阴谋,是道家之所禁。吾世即废,亦已矣,终不能复起,以吾多阴祸也。”一个学老子之人自陈阴谋乃道家所禁止的,自己犯了此禁,不会有好报的,因为多阴谋者必多阴祸,故他死后二十余年,他的儿子因事遭罪弃市而国除,尽管当年高祖刘邦与他剖符赐封时许诺“世世勿绝”。

不过,反过来又表明了老子实在高明,因为他总结出来的这些自然天道的普遍规律,不仅适用于社会人生,而且适用于为政治国,其理颇具有广泛的普遍性。

柔弱胜刚强。柔胜刚,弱胜强。这同样是从天道自然中发现的规律。柔性的东西是难以折断的,弱性的东西是难以消灭的。柔性的东西有一种内在的韧性,弱性的东西有一种天然的防护性,面对强大的压力,它可以选择避开压力和锋芒,因而得以保存。有时候,越强大的力量对这些柔弱的东西反而不在意,忽略了他们的存在,因而得以长久。所以说,刚强者,危亡之道也;柔弱者,长安之道也。以强大自恃的人,必然遭到强大的对峙;两强相争,必有一伤。所以古人讲,一山难容二虎。所以现代又有一个新版本:一山难容二虎,除非一公和一母。两强只有以互补取代对抗,才能并存。

柔弱能胜刚强,表明合乎宇宙大道的规律,才能够生存取胜。老子一贯崇尚水,而水是这个世界里最柔弱的物质,似乎谁都可以随意地制服水。然而,就是这个最柔弱的水,战胜了这个世界里最刚强的一切东西。比如山,比如青铜,比如铁,比如人,这些貌似刚强的东西,在水的长时期侵蚀下,都不得不消失败亡。再如刚强的男子汉,也禁不住女性的柔情似水而会沉溺于安乐窝中,从而慢慢消磨掉精神、力量,是故,常人称“女人是祸水”,再度表明水的力量,柔的威力。

鱼不可脱于渊。道理最简单,鱼儿离不开水。其实万物都离不开他生活的环境,环境变了,不得不跟着变,就不是原来的“我”了。最简单的道理也许最不引人注意,最简单的道理也许最有启迪。鱼儿脱离了渊,必然自取灭亡。就像鱼儿离不开水潭一样,人也离不开社会,这也是宇宙大道所揭示出的道理,人在这个社会里就必然要与人相处,与人相处就要学会处理人际关系问题,而想要学会正确处理人际关系问题,就必须要懂得宇宙大道的规律、原理和法则。

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利器,很多人也在此二字上大作文章,为什么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有人说,圣人、赏罚、权柄、柔弱为四大利器,有人说,治国的手段就是利器。这些都属于过度阐释。如果以今天的情形而论,道理浅而易见。当今一个国家最厉害的杀伤力最强的“利器”是什么?不用说,核武器。请问一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会把它拿出来给人看吗?老子那个时代固然没有核武器,可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杀手锏”,比如楚国的云梯、连弩等,都让别国望而生畏。这些利器都属于不可随意示人的。有了宝物,有了成绩,有了功劳,不必炫耀,还是深藏不露为好,忘记它们更好。

老子在本章所讲的,也给我们提供了处理人际关系中的四种办法,后人也将它称为谋略,这是一种对敌的办法和谋略。这也就是宇宙大道所揭示的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因为任何事物、任何生物,都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而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要向自己的反面转化。因此,对敌方针就可以采取和利用这种转化,甚至于促使这种转化加快速度,从而达到自己的目的。

老子之所以伟大,也就在于他能在复杂的天道中发现隐微之明,能于复杂的自然社会中发现奥秘之理。高明啊,老子!

【核心提示】

为什么要无执?两手空空,想执什么就可以执什么。因此,只有放下,才能有执。

无执乃握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故物或行或随;或歔或吹;或强或羸;或挫或隳。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今本第二十九章)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弗【得已。夫天下,神】器也,非可为者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物或行或随,或炅(热)或【吹,或强或挫,】或坏(培)或撱(堕)。是以声(圣)人去甚,去大,去楮(奢)。(帛书本)

为之者败之,执之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临事之纪,慎终如始,此无败事矣。(楚简本)

本章老子是以无为之旨,讲“无执”。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取天下”,是夺取天下;“为之”,占有天下。“不得已”,即做不到。

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帛书本作“夫天下神器也”。古代中西方都有“神器”,所说是无形以合之神物。比如“东皇钟、伏羲琴、轩辕剑、神农鼎、盘古斧、崆峒印、炼妖壶、昆仑镜、昊天塔、女娲石”就被合称中国古代十大神器。老子不以这些东西为神器,他是把整个天下作为神器。“天下”,本即普天之下,但中国人的天下观,有时候泛指世界,有时候又具体指以中国王朝为中心受其直接支配的区域。区别于四方。“不可为”,不可谋求。“不可执”,不可占有。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谋求者必然遭到失败;占有者最终会失去它。学者们一般把“为之”“不可为”“为者”都理解为“治理天下”的意思,有的甚至还把“不可执”理解为不能玩弄天下。其实都有偏差。老子本义,“取天下”就是“为之”,后面的“为之”,是占有它,把天下据为己有,是两个层次。所以才有“天下(神器)不可为、不可执”,这里“不可为”就是不可谋求夺取天下,“不可执”的“执”就相当于前一句的“为”,意思还是不可占为己有。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想把天下据为己有,那是万万不行的。

故物或行或随;或歔或吹;或强或羸;或挫或隳。行,是前进;随,是跟随;歔,是哈气使温暖;吹,出气使降温;强,是强壮;羸,是虚弱;挫,一作培、载,培土增高加固;隳,同堕,毁坏、摧毁。结合这些动作,“物”当解为“事物、事情”。这一句紧接前文“为者”“执者”而来。为什么会“为者败之,执者失之”呢?原本凡事都有走在前面的,就有在后面跟随来的;有人鼓劲,有人泼冷水;有人想强固,有人想削弱;有搭台的,有拆台的。

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甚、奢、泰,都是指过分。不过各有侧重,甚是指做事过很,奢是指生活过贪,泰是指态度过傲。这些都是圣人要去掉的东西。

去甚,去奢,去泰,分别对应上章“守雌、守黑、守辱”,为人处世,修身治国都要讲求韬光养晦,不要凭个人的喜好,一意偏执,要考虑到天下公有,人们秉性、爱好各个不同;要顺乎自然,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才会春满园,真正的自然是百花齐放。因此,最重要的是葆有一种体道合道的心态,放弃一切偏执,敢于舍弃,才是真英雄。人的一生能执的东西就两只手的容量。

【核心提示】

一枝花里可以看到春天,一滴水里可以看到大海,不要以为别人不知道。

握少知多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其致之,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废;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贵高将恐蹶。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称孤、寡、不穀。此非以贱为本邪?非乎?故致誉无誉。是故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今本第三十九章)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霝(灵),浴【谷】得一以盈,侯【王得一】而以为正。其致之也,胃(谓)天毋已清将恐【裂】,胃(谓)地毋【已宁】将恐【发,】胃(谓)神毋已霝(灵)【将】恐歇,胃(谓)浴(谷)毋已盈将恐渴(竭),胃(谓)侯王毋已贵【以高将恐蹶。】故必贵而以贱为本,必高矣而以下为。夫是以侯王自胃(谓)【曰】孤寡不(),此其贱【之本】与?非【也】?故致数与无与。是故不欲【禄禄】若玉,硌【硌若石。】(帛书本)

一个“一”字,让人充满了联想。“一”到底是指什么?有人理解为“德”“一者冲虚之德也”;有的认为“一”是气,所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二”是阴阳,“三”是阴阳会合之气。很多学者坚持认为,“一”本来就是道。那为什么老子不直接说“昔之得道(德、气)者”?否则不是在玩弄文字游戏,与读者捉迷藏?可见,老子在此当另有深意。

看起来,“天得道以清,地得道以宁,神得道以灵,谷得道以盈,万物得道以生,侯王得道以为天下贞”,这很好理解,很通俗啊。其实不然。

《黄帝四经》:“一者,道其本也,胡为而无长?凡有所失,莫能守一。一之解,察于天地;一之理,施于四海。何以知一之至,远近之稽?夫唯一不失,一以驺化,少以知多。夫达望四海,困极上下,四向相抱,各以其道。夫百言有本,千言有要,万言有总。万物之多,皆阅一空。夫非正人也,孰能治此?罢必正人也,乃能操正以正奇,握一以知多,除民之所害,而持民之所宜。抱凡守一,与天地同极,乃可以知天地之祸福。”

又说:“夫为一而不化:得道之本,握少以知多;得事之要,操正以正畸。前知大古,后达精明。抱道执度,天下可一也。观之大古,周其所以。索之未无,得之所以。”

这两段文字都表达了同一个意思:“一以驺化,少以知多”“得道之本,握少以知多。”

《说文》:“得,行有所得也。”可见,“得一”,乃“握少以知多”之意。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古代那些能握少而知多的人懂得:天握少知多,因而清明;地握少知多,因而安宁;神握少知多,因而通灵;谷握少知多,因而盈满;万物握少知多,因而生长;侯王握少知多,因而能端正天下。

其致之。致,极致,尽。意味着另一种极端。

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废;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贵高将恐蹶。无以,不得已,不得止,没有办法。帛书本,各句前都有一个“胃(谓)”,今本无。谓是认为。天没有办法清,担心即将分裂;地没有办法安宁,担心崩废;神没有办法通灵,担心消散;谷没有办法盈满,担心即将枯竭;万物没有办法生长,担心即将灭亡;侯王没有办法高贵,担心即将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