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家庭教育,历来有“严父慈母”之说,两者相辅相成,构成一种教育子女的模式。毛泽东对待儿女总是像慈母一样和蔼可亲,谆谆教导,但又从严要求,从不溺爱。他把儿子毛岸英送去农村拜“劳模”为师,又送他到抗美援朝前线去经受战火的考验。当毛岸英在朝鲜战场牺牲的消息传来,犹如晴天霹雳震撼着他的心灵,他忍受着老年丧子的痛苦,独自泪沾衣襟,却不愿把这不幸的消息告诉给儿媳刘思齐。
毛泽东不仅挚爱着自己的儿女,有着深深的舐犊之情,而且对自己的侄儿侄女怀着深厚的感情,并倾注着无限的关爱。在毛泽民、毛泽覃两位胞弟牺牲之后,他对侄儿毛楚雄、毛远新、毛华初,侄女毛远志、侄媳韩瑾行都视如己出,关怀备至,承担起父辈的责任。他对堂侄毛远耀、毛远悌、毛远翥、毛远翔,族侄毛特夫、毛慎仪、毛雪华、毛照秋,堂侄媳胡觉民,表侄文炳璋、文凤良,表侄女章淼洪等人的成长与进步也极为关心,曾多次接见他们,与他们作过长时间的谈话,勉励他们努力学习,积极为党工作,好好为人民服务。在毛泽东的影响和教育下,这些晚辈都先后走上了革命的道路、为革命事业和祖国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贡献。正如韩瑾行在回忆往事时所说的:“伯父作为领袖、长者,却以普通人的感情和姿态,从思想上、政治上、工作上、生活上各方面关心我们、爱护我们,严格要求我们,给予无微不至的关怀和温暖,使我们像幼苗一样沐浴着雨露阳光茁壮成长。他老人家既是一位严父,又是一位慈母,令人倍感亲切!”
一、关心毛远志的成长
毛远志是毛泽民和王淑兰的女儿,毛泽东唯一的亲侄女,生于1923年5月5日(阴历三月二十日)。她在韶山冲上屋场度过了自己的童年。
孩提时代的毛远志,活泼淘气,像个“假小子”,常和男孩在野外玩耍,干起仗来毫不相让,伯母杨开慧觉得她很有趣,曾叫她“野妹子”。
1921年毛泽民随大哥毛泽东参加革命后,长期在外奔波,很少回家。王淑兰在乡下参加妇女和农会工作,还要抚育孩子,生活艰难。大革命失败后,在白色恐怖下,母女俩被迫离开韶山,在乡亲们的掩护和党组织的护送下来到了长沙。从此,幼小的毛远志跟随母亲四处流浪,开始了苦难的童年生活。母女俩以乞讨作为掩护,从事党的地下交通联络工作,历尽种种磨难。
1929年夏,王淑兰不幸被捕,刚刚六岁的毛远志随母亲被关押在长沙陆军监狱。1930年7月,红军攻打长沙,王淑兰才带着女儿毛远志与难友们一起越狱成功。
出狱后,毛远志随母亲奔波于长沙、华容、沅江等地,继续从事革命活动。1931年冬,毛远志和毛华初随母亲去上海寻找父亲毛泽民,却不知父亲早已离开上海,到了中央苏区。此时上海形势紧张,“淞沪抗战”即将爆发,因此党组织安排他们返回湖南。母子三人又回到了华容。因生活无着,王淑兰便要毛远志去做童工以减轻生活负担。后来童工也没做了,只好忍痛让她去当童养媳。
1937年,多年中断联系的父亲毛泽民突然从延安千里来信,要远志去延安读书。根据毛泽民的建议,这年年底,王淑兰和表侄女章淼洪将远志送到长沙,再由八路军驻长沙办事处安排毛远志去延安。这年秋冬时节,毛远志与表姐章淼洪及族兄毛慎仪踏上了去延安的征途。1938年初,他们历尽艰辛辗转来到革命圣地延安。
到延安的当天,毛远志便见到了伯父毛泽东。她拿出母亲托她带来的两斤云片糕,毛泽东高兴地拿起家乡的特产放进嘴里,吃得很香,并说:“好多年没吃到这东西了。”
毛远志从小跟随母亲从事革命活动,颠沛流离,没有机会读书。不久,毛泽东安排她进入延安保育小学学习。入校后,她学习非常勤奋,深得老师的喜爱。
毛远志离家前,母亲再三叮嘱她:“伯父干的是国家大事,你到延安后,要少去打扰他,小孩子要靠自己勤奋努力。”在延安的日子里,她很少去打扰主席的工作。
毛泽东很喜欢远志,见到她,常常要同她谈家常。有一次,毛泽东对毛远志说:“你有个大哥,活到7岁了,得了黄疸型肝炎,送到医院治疗,洗了个澡就死了。”这是毛远志第一次听说自己还有这么一个哥哥。
毛泽东向来对自己的子侄要求很严。毛远志初到延安时,不习惯吃北方的小米饭,加上患有胃病,只好到食堂找饭锅巴泡水吃。这样并没有减轻她的胃病,反而使胃更加疼痛难忍。毛泽东身边的一个同志见此情景,给了她一块钱,叫她每天花五分钱,要碗粥喝。毛泽东知道后,对毛远志说:“你能不能吃小米饭呢?不吃小米饭要饿肚子的啊!”毛远志听了伯父的话,开始锻炼吃小米饭,适应了这里的生活环境。
王淑兰留在湖南在家乡从事地下工作,因为生活穷困,她不得不一边讨饭,一边从事地下工作。毛远志为了帮助母亲解决生活困难,曾向伯父提出给以资助的建议,可是,因为王淑兰是自己的亲属,毛泽东没有答应,只是叫远志按照组织程序向上级反映。后来,此事反映到中央主管经济工作的陈云那里。陈云问毛远志:“需寄多少钱?”毛远志说:“20元钱就够了。”陈云说:“你提出的要求合理,也不高嘛!”
毛远志出生在一个革命的家庭里,从小受到革命的熏陶,小小的心灵渴望着能成为一名共产党员。一次,伯伯跟她谈话,知道她的想法,就说:“你可以先加入抗日民族先锋队嘛。”毛远志坚强地说:“我想参加共产党,不想参加‘民先’。”毛泽东见她一副不高兴的样子,便耐心地告诉她:“‘民先’是党的外围组织,你现在年龄小,还不能入党,可以先参加民族先锋队,好好宣传抗日,这也是为党工作。”毛远志听从了伯父的教导。
1938年7月,毛远志加入了抗日民族先锋队。她暗下决心,一定要成为共产党员。由于她在学校政治表现突出,同年10月,不到16岁的毛远志光荣地成为了一名预备党员(1941年转为正式党员)。次年她从学校毕业,即被分配参加了工作。她完全是靠自己的努力取得这些进步的。毛泽东得知后非常高兴。
一次,毛远志到杨家岭看病,顺路看望了伯父。毛泽东勉励她要好好工作和学习,争取更大的进步,并留她在家里住了两个星期,叫她把病养好。
在伯父的教诲下,毛远志刻苦学习,努力工作,很受领导的赏识。1938年9月,她被调到中央军委二局做机要工作。她工作积极,对同志热情诚恳,密切联系群众,克己奉公,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先后被评为“模范妇女”、“先进青年”和“优秀党员”。远志是个要强的人,她的文化基础不好,与其他同志比,在工作、学习上她要付出加倍的努力。时间一长,她的身体就吃不消了。1943年,她转业到北方局组织部工作。
1945年10月,毛远志和她的未婚夫曹全夫去看望伯父,听取伯父对自己婚事的意见,同时提出两人一道去北方工作。毛泽东很高兴,当即表示同意,并鼓励这对革命伴侣努力上进,为党为人民多做工作。
临行前,毛远志与曹全夫去向伯父告别。在这以前,毛泽东担心影响远志的学习和情绪,没有将她父亲毛泽民1943年被反动派盛世才杀害的消息告诉她。现在看到远志已经成为一个坚强的战士,才将她父亲牺牲的实情告诉她,毛远志听后,悲痛万分。毛泽东也不禁潸然泪下。他又劝导侄女说:“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你要好好继承父志啊!”最后,毛泽东给他俩留下珍贵的临别赠言:“一、无论到哪里都不要希望人家鼓掌;二、无论到哪里都要和群众打成一片,不要有任何特殊……”毛远志忍受着巨大的悲痛,聆听着伯父的谆谆教导,这几句话也成为了她的行为准则。
全国解放后,毛远志先后在江西省妇联、中南军区司令部工作。1954年转业后调到北京,先后在中央组织部交通干部处、中央工业交通工作部干部处等机关工作。在“文革”中,她爱护老同志,保护老同志,表现了对党的忠诚和对同志的深厚感情。1971年,她健康状况不好,仍自愿去干校工作,以病弱之躯坚持参加生产劳动。1972年,毛远志被调回中央组织部工作。
1982年12月,毛远志离休后,积极收集、整理资料,编写父亲毛泽民和母亲王淑兰的传记。她像她母亲一样,一辈子勤勤恳恳地为党工作,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也不愿意显露自己。毛泽东去世后,每逢伯父的诞辰纪念日和忌日,她都去毛主席纪念堂瞻仰遗容,但总是悄然而来,默然而去,签字簿上从未留下她的名字。
毛远志晚年身患癌症,坚持与病魔作斗争,不幸于1990年7月6日在北京病逝,终年67岁。党组织对她革命的一生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赞誉她为“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党的好儿女”。
如今,毛远志静静地躺在韶山毛泽东故居对面的山坡上,躺在这片生养她的故土上,默默地陪伴着她的母亲,也陪伴着她的祖父、祖母。
二、勉励毛华初深入调查研究
据韶山《毛氏族谱》记载:“泽铭抚子远怀,字式彀,民国十二年癸女二月初二辰时生……”这里提到的泽铭,指毛泽东的大弟毛泽民;远怀,指毛泽民与原配王淑兰的养子毛华初。
毛华初是一位烈士遗孤,原名王华初,出生于湖南浏阳县大光乡。生母罗醒,1926年参加革命,被推选为乡妇女界联合会会长,并加人中国共产党。1927年“马日事变”后,被反动派列为捕杀对象。1929年秋,罗醒第三次被捕入狱,王华初和母亲一起被关押在长沙司禁湾监狱。在狱中罗醒结识了毛泽民的发妻共产党员王淑兰。共同的理想和遭遇,使她们的心紧紧连在一起。当罗醒意识到自己随时有可能牺牲时,便将儿子华初托付给王淑兰,要王淑兰在她牺牲后,将华初当做自己的儿子抚养成人。
1930年7月,红三军攻占长沙,罗醒与王淑兰组织难友越狱成功,带着孩子去投奔红军。随即,罗醒随红三军团撤出长沙,临走时,将儿子叫到被留下做地下工作的王淑兰面前,要儿子叫“妈妈”,并说:“以后,王妈妈就是你的亲妈妈了。”她还对王淑兰说,“华初有了你这位好妈妈的教养,我就放心了。”
1931年12月,罗醒在浏阳大光乡苏区从事妇女工作时,遭到反动军阀许克祥部和当地地主武装的围攻,不幸被捕,随即被枪杀在浏阳永和大桥河洲上。
此后,王淑兰带着亲生女儿毛远志和养子王华初,在白区坚持工作,苦度时日,并将王华初改名毛华初。由于生活所迫,毛华初从小辍学,先后在华容、韶山等地谋生。讨米、放牛、砍柴、种田、做长工,样样都干过,受尽了地主的剥削和压榨。直到1938年夏才与毛泽普、胡觉民、沈宁四人一起离开韶山,奔赴革命圣地延安,参加抗日民族解放运动。
到达延安后,毛华初想尽快见到日夜思念的伯父毛泽东。
当时,毛泽东住在凤凰山沟的北山坡腰间。院子整齐、清洁,院中间有几棵碗口粗的枣树。靠山是一排四孔石窟洞,左右两旁是平房,毛泽东只住了两间窑洞。外间是会客室,里间则用一块蓝布帘从中隔开,分别作为寝室和办公室,陈设比较简陋。
毛华初由族兄、毛新梅烈士之子毛慎仪领着一起去见伯父毛泽东。
毛华初打量着眼前这位未曾谋面的伯父,只见他穿着一套和战士一样的灰色军装,戴着一顶五角红军帽,身体显得很单瘦,脸也有点黄,眼窝有些内陷,但精力充沛,双眼炯炯有神。毛华初激动地站在伯父跟前,遵照妈妈王淑兰的嘱咐,喊了一声“大伯”,又毕恭毕敬地行了一个90度的鞠躬礼。
毛泽东微笑着走过来,用右手摸了摸侄儿的头,又端详了一会儿,说:“你这么小也来了……还是回去吧!”他这一说,毛华初急了,抢着说:“妈妈讲这里有书读……妈妈还要我问您好。”
毛泽东又笑了,说:“这里是有书读,但敌人不让我们平平安安地读书,还要打仗,日本帝国主义的飞机随时可能来轰炸延安,要躲飞机,要跑路;这里住的是窑洞,吃的是小米和窝窝头,你都吃得消吗?”
毛华初毫不犹豫地回答:“我不怕苦!我讨过米,跟妈妈坐过牢,还给地主放过牛,砍过柴,什么苦都吃过,这苦我吃得消!”
“哟!原来你吃过苦,那就打收条留下来吧。”
“太好了!”毛华初一听,心里热乎乎的,顿时兴奋起来。
毛泽东严肃地说:“要记住,你过去吃的是旧社会的苦,地主压迫农民的苦,那是阶级苦。从今天起,你就要为革命吃苦了,为解放劳苦大众而吃苦了。你要知道,革命是一件艰难的苦差事,要经过艰苦奋斗,才能取得胜利。你今后学习也好,将来工作也好,都要吃苦在先。一个革命队伍的同志,能做到吃苦在先,享受在后,是一种美德,是共产主义的精神,你要学会为革命而吃苦……”
毛华初第一次见毛泽东,伯父就给他上了一堂生动而深刻的政治课。然而,给毛华初印象最深的是三年后的一次会面。
那是1941年的夏天,毛泽东居住的枣园,枣树上结满了一串串的青枣,被微风吹拂得频频舞动,整洁的庭院飘逸着泥土的芳香。
毛华初高高兴兴地跨进枣园的院门,恰好毛泽东的秘书叶子龙从里面出来,两人打了个照面。叶子龙见是毛华初,便说:“啊!你来了,客人刚进去。要见主席,快去,过一会就没时间了。”
毛华初三步并作两步跑到窑洞门口,只见毛泽东正和几位刚进去的首长握手、问好,接着给他们让座。毛华初仔细一看,是彭真和王若飞来谈工作,他们上穿白色粗布衬衣,下着蓝色土布裤,各自用草帽扇着冒汗的身子。
毛泽东见毛华初来了,便向他招了一下手。毛华初跨进屋,走到伯父跟前,恭敬地行了一个军礼,叫了声:“大伯和叔叔好!”
毛泽东指着侄儿向二人介绍道:“他是烈士的后代,是一个孤儿,是我大弟弟泽民的爱人王淑兰带的(指收养)。”
彭真笑嘻嘻地说:“带的也是一样!”
毛泽东又说:“他这么小,就做过长工,讨过米,还坐过牢……”讲到这里,毛泽东加重了语气,愤慨地说,“蒋介石是封建法西斯,是独裁者。他既世袭了封建主义残酷无情那一套,又照搬了外国法西斯那一套……就是在西欧资本主义社会,也是一人犯法一人当嘛!而蒋介石杀人如麻,搞白色恐怖,一人‘犯法’,株连九族,连小孩子也不放过……比封建帝王和法西斯还厉害!”
毛泽东眼里射出愤怒的光芒:“在中国革命的战争中,我们牺牲了多少同志啊!有多少父母为革命献出了生命,留下多少这样的孤儿啊!”他斩钉截铁地说,“为了中华民族的解放,为了子孙后代的幸福,一定要打倒封建法西斯的统治。蒋家王朝非推翻不可!”
毛华初听了大伯的话,内心激起了共鸣。是啊,封建法西斯蒋家王朝曾杀害了他的生母罗醒、杀害了许多无辜的人,害得多少人家破人亡……
1945年8月15日,日本帝国主义宣布无条件投降,八年抗战结束了,人民欢喜若狂。当时,毛华初在中央党校学习。为了开辟新的革命根据地,党中央决定让延安的干部分赴各地。毛华初积极向组织申请,被分配去东北解放区工作。
10月的阳光普照大地,天气显得格外暖和。毛华初欢快地唱着歌,走在通向枣园的小路上。去东北前,他要去向伯父告别。
走进枣园,毛华初见叶子龙正在门口等着,告诉他:“主席很忙,忙得几个昼夜没睡觉了。今天起床一定起得迟,你到外面等一等吧!”
等到下午4点,毛泽东身着一套陕甘宁边区自产的黄色毛呢制服,头戴呢帽,健步从窑洞里走出来。毛华初走上前去,叫了一声“大伯!”
毛泽东惊喜地说:“华初,你来了,请坐!”
毛华初告诉伯父,组织上已批准他去东北工作,过几天就要出发,今天特来看大伯。毛泽东听了高兴地说:“啊,你要去东北,好,我赞成。有什么困难没有?”
毛华初想了想,说:“到东北去路远,许多干部已搞到牲口,我也想要一匹牲口,大伯,您能否帮我解决一匹?”
毛泽东像父亲一样,严肃而又温和地说:“你想要一匹牲口,这个要求不算高。可是,我们枣园的牲口,每匹马都有一块牌子,谁要拿走一匹,都会知道。拿不得,公家的牲口不能给。”一席话说得毛华初满面通红,不再做声了。
毛泽东见侄儿羞得难堪,便亲切地拍了拍他的肩膀,说:“你要点钱吗?可以从我的稿费里给你一点。”随即叫警卫员取了三万元边币给毛华初。毛华初激动地接过边币,说:“谢谢大伯!”
毛泽东伸出宽大的手掌,握着毛华初的手,说:“去吧!到群众中去,一切要依靠人民群众,依靠党。哪里有群众,哪里就要有你出现。”
“到群众中去!”毛泽东的这句话使毛华初深受教育和鼓舞。他只觉得一股暖流涌上心头,浑身充满了无穷的力量。
毛泽东又叫警卫员将自己正在穿的一件大衣拿来,像慈母疼爱孩子那样叮嘱道:“天气越来越冷了,冬天早晚更冷,拿去在路上御寒吧。”
毛华初接过大衣,感动万分,说了声:“大伯多保重!”然后,行了个军礼,便离开了枣园。
由延安到达东北后,毛华初在松江省参加接管政权和土改工作,先后担任过区委书记、县委组织部长、县委副书记和省委组织部干部科长。1949年4月,毛华初踏上了南下的征途。同年8月,他随南下工作团到达湖南湘潭,随即担任了中共湘潭县委组织部长,以后又担任过县委副书记、书记。
1955年4月,毛华初离开湘潭,调任湖南省林业厅副厅长。
1955年8月,毛华初赴北京参加林业部召开的全国林业工作会议。会议期间,他想见见睽违十年的伯父,便向中南海寄了一封信。信发出后,他天天等待回音,但始终未见到回信,直至会议结束。
散会后,毛华初住在妻子韩瑾行的姑丈、著名法学家张友渔家里,等待消息。
这天,中南海来了电话,是毛泽东的秘书叶子龙打来的。他告诉毛华初:主席礼拜六晚上接见你。
毛华初听了,十分高兴。叶子龙又补充道:“主席工作忙。”
毛华初说:“既然主席忙,就不打扰他老人家了。”
叶子龙说:“主席讲,好多年没见面了,想见见你。”
星期六晚上,毛华初来到了中南海。周末的中南海,华灯齐放,五彩缤纷。为了让主席愉快地度过周末,工作人员特意举行了舞会。舞厅是一个简陋的小平房,厅内没有什么豪华的陈设,除一套旧沙发外,周围摆着一些小木板凳。参加舞会的大都是干部、警卫员、服务员及其他工作人员。
毛华初走到舞厅门口,只见毛泽东坐在沙发上休息,容光焕发、神采奕奕,看上去比过去老了一些,但精神矍铄,身体也胖了一些。这是他离开延安之后第一次与伯父重逢。分别整整十年了!
毛泽东见毛华初来了,连忙招呼他进去。舞曲戛然而止,翩翩起舞的青年男女也停了下来。毛华初走到主席跟前,亲切地喊了一声“伯父”。
毛泽东起身和毛华初握手,然后示意他在自己身边的沙发上坐下来,询问他这些年来的工作情况。
毛华初把自己的工作简历讲了一遍,毛泽东听了很高兴,连声说:“好!好!”
毛华初又向毛泽东汇报了韶山的情况。毛泽东对家乡的情况很感兴趣,询问了韶山的一些老人,问到两个堂弟毛泽连、毛泽嵘的生活状况等,毛华初一一作了回答。
“你是什么时候来北京的?”
“来了一个星期了。”毛华初回答,“是来参加全国林业工作会议的。”
毛泽东对“林业”的话题产生了兴趣,说:“你搞林业很好,林业要发展,还要靠你们多努力!”他继续说:“你是林业厅长,告诉林业部,不要变成一个砍伐部,要变成一个管林部。”他叨着香烟,从容地讲着一些数据:全国有多少平原和丘陵,森林覆盖率是多少,还有多少荒地,分别占多少百分比……他还阐述了发展林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毛华初认真地听着,很佩服主席的记忆力。
这时,一位亭亭玉立的小姑娘走了过来,请主席跳舞,毛泽东好像不认识这个小姑娘,又挺喜欢她,便笑着逗她,问这问那。
这时,毛泽东朝毛华初望了一眼,对小姑娘说:“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到底是你们的,你们是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这句话毛泽东曾经在访苏期间对中国留学生说过,后来成了人们所熟悉的名言。
毛华初感到伯父似乎是讲给他听的,心里顿时热乎乎的。
一会儿,毛泽东的女儿李敏来了,邀父亲跳舞。于是,毛泽东在李敏的陪伴下跳起了华尔兹。刚才同毛泽东交谈的那个小姑娘,便起身邀毛华初一起跳舞。毛华初起身相迎,与她走进舞池,挨着毛泽东父女俩迈着轻轻的舞步。
“爸爸,这是哪一个?”毛华初隐约听到侧边陪主席跳舞的李敏悄悄地问父亲。毛泽东知道她问的是毛华初,便低声而有力地回答说:“他是我们自家人。”
跳过一圈,乐曲暂停。毛华初不再跳了,便和毛泽东告别:“大伯,我这次来,主要是来看看您老人家。现在,我要回去了!”毛泽东笑着勉励道:“好,回去后努力干好工作!”
“是!”毛华初行了一个举手礼,转身离开了伯父。
一年多以后,毛华初担任了湖南省教育厅副厅长。
1957年,他去北京参加教育部召开的扫盲工作会议。会议期间,毛泽东派车到教育部接他去会面。他当时不在,到头发胡同7号——妻姑父张友渔家去了。小车开到那里,把他接去中南海。毛泽东见毛华初来了,笑着问他,现在做什么工作。毛华初答:“搞教育工作了。”毛泽东又问:“是来北京开什么会吗?”毛华初答道:“是来参加全国扫盲工作会议的。”毛泽东满意地点了点头:“这是一项有意义的工作,回去要把它做好。要扫除文盲,把教育事业办好!”
1960年,毛华初担任了湖南省档案局副局长。同年冬,他到内蒙古参加全国档案工作现场会,返回时路过北京,曾写信要求见主席。由于时间紧迫,未及主席回信,便回到了湖南,他深感遗憾。
不久,毛泽东到长沙视察,住在省委蓉园。毛华初和母亲王淑兰闻讯赶到蓉园一号去会见主席,还带去了长子宁科、次子宁亚、长女宁利三个小孩。
一家人见了毛泽东,有的喊爷爷,有的喊伯伯,好不热闹,王淑兰在旁边不停地笑着。毛泽东见了他们很高兴,吩咐大家坐。毛华初便和母亲分坐主席两边的座位上。
“我们来看看大伯!”毛华初说。
毛泽东说了声“好”,问道:“你现在做什么工作?”
毛华初说:“我现在搞档案工作。”
“你年纪轻轻的,怎么搞档案工作?”又说,“革命工作都一样,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不过我们一贯倡导理论联系实际,特别是现在强调深入调查研究,因此年轻人还是多搞点调查研究为好。”
“大伯,我想换个岗位,多做些实际工作。”
“对,你还是多搞点调查研究,档案局让那些老先生去搞。”
会谈结束后,毛泽东与省委书记张平化打了个招呼,建议省委成立一个政策研究机构,派几个人去搞调查研究。随即,省委成立了专门的调查研究机构,并调毛华初任调研组长。后来,省委政策研究室成立,毛华初又担任了副主任,兼省农林水办公室副主任。这样,毛华初干起了他的“新行当”。他牢记伯父的教导,经常深入基层,访贫问苦,调查研究,密切联系群众,实事求是地向毛泽东反映基层情况。
1962年元月,毛华初准备调广州中南局政策研究室工作。这天,他正忙于整理行李,准备移交工作,忽然接到省公安厅长李强打来的电话,说:“毛主席来电,要你尽快去上海。”
毛华初高兴不已,当即打点行装,与妻子韩瑾行带上小儿子毛宁亚,乘车去沪。元月12日,他们赶到上海,被安排住在锦江饭店南楼。这时,他们才知道毛泽东就住在锦江饭店的新九楼。
两天后,毛泽东派来秘书,问毛华初这次来向主席汇报,打算谈些什么。毛华初把自己的想法谈了一下。秘书嘱咐说,汇报时尽可能简练一点。毛华初说:“我爱人和小孩来了,他们也想见见主席。”秘书说:“主席会安排的。”并补充道:“主席打算分两次接见你。”
2月15日下午,秘书打来电话,通知毛华初去见主席。毛华初乘上电梯,来到新九楼毛泽东下榻处。他走进门,只见毛泽东正坐在沙发上抽着烟。他喊了一声:“大伯,您好!”
毛泽东点点头,站起来与他握手,并示意他坐下。
毛华初先向毛泽东汇报了湖南的农业生产情况,说农业生产形势有所好转,总产量达三百亿斤。对于其他情况,如《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草案)》(即六十条)的落实等,他也大体谈了一下。
毛泽东又询问了湖南省委负责人的情况,毛华初也实事求是地做了回答。一会儿,毛华初忽然想起一件事来:“伯父,中南局准备调我去工作,行李都打好包了。可前两天,省委又打来电话,说省委决定我继续留在湖南工作,并已报经中南局组织部批准同意。”
毛泽东说:“你的工作调动,我不干预。你调广东也好,留湖南也好,我不管。但你在广东就要研究广东的问题,在湖南就要研究湖南的问题。总之,要重视调查研究,没有调查研究,就不了解实际情况,中央就不可能制定出正确的政策。”
谈话快结束时,毛泽东告诉毛华初:“李敏、李讷、远新都来了,江青也来了。你们过去很少见面,今晚看戏,让你们见见面。你们应该认识认识。”
晚上,毛华初领着妻子、儿子到剧院看戏,见到了李敏、李讷和毛远新,还看到了江青和上海市委书记柯庆施。毛泽东与江青坐在前排位子上,他往后环顾一会儿,好像见到了毛华初,朝他眨了眨眼,又点了点头,示意他到前排去。毛华初见前排坐着一些首长,不便去打扰主席,便坐在原来的位子上没动。
第二天(即2月16日)下午,毛泽东又约毛华初到下榻处谈话。
毛华初刚进门,毛泽东就不无遗憾地对汪东兴说:“东兴,昨晚安排不好,你们大概没搞清楚,让华初他们坐在后面,没有与她们(指李敏等)见到面。”
谈话中,毛泽东提到毛华初写的一个材料,说:“你那个报告我看过了。”原来,毛泽东来上海之前,毛华初曾寄给他一个调查材料,反映农村人民公社的金融管理、自留地和市场三个问题。
停了停,毛泽东问道:“你的文化是怎么提高的?”毛华初说:“通过学习和工作实践慢慢提高的。”毛泽东又问:“你能不能写文章?”毛华初答:“能写写工作报告、总结之类。”
谈到《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时,毛泽东说:“六十条刚刚发表,再看看,看一两年再说。”
毛华初问道:“大伯,现在搞调查研究,主要调查什么?”
毛泽东说:“现在‘六十条’出来了,以‘六十条’为依据,多下去调查,看执行的情况和效果如何。”
毛华初认真地听着、记着。
谈话结束后,毛泽东把秘书喊来,说:“他们是我叫他们来的,来往的旅差费由我出。你看他们三个人要给多少钱吧?”
汪东兴估算了一下,说:“300元。”
毛华初说:“不要,不要!我们回去可由公家报销。”
毛泽东说:“你们在路上花了一些钱,就算给你们的补助吧。”(待毛华初夫妇离沪的前一天,毛泽东的秘书送来了火车票和三百元人民币。)
毛华初离开毛泽东下榻的房间时,望着毛泽东有些苍老的面容,恳切地说:“大伯,您要多多保重啊!”
毛泽东点点头,深情地说:“你们也要多保重啊……”
这是毛华初最后一次见到伯父毛泽东。以后,他虽有过多次机会见毛泽东,但均未如愿。
1973年4月,毛华初与妻子韩瑾行出差北京,住在国务院第一招待所里,夫妻俩很想看看多年未见的伯父,便向中南海写了一封信。大约一个星期后,一天早晨,中南海主席办公厅打来电话,叫他们“从现在起不要离开房间”。他们猜测是主席马上就要接见他们了,高兴不已。毛华初夫妇在房子里等着,始终未离开房间半步,连早饭都未吃,等到上午9点多,未见中南海来人来车接他们。过了一会儿,打来一个电话,通知他们:“从现在起,你们可以自由活动了。”于是,他们想见主席的愿望化为了泡影。他们百思莫解,是什么原因未能让他们和主席会见?这至今仍是一个谜。直到1976年9月毛泽东逝世,他们才作为毛主席亲属赴京参加悼念活动,才在鲜花翠柏丛中见到了敬爱的大伯。但是,大伯再也不能像过去那样和他们亲切交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