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拿什么来爱你,我的孩子:当代未成年人心理危机调查
19812200000042

第42章 救赎篇 天使就在你身边(8)

一天,我和扶美子外出很晚才回家,在公共汽车上我看到眼前一排很矮的座位上空着,就想也没想地坐了上去。扶美子吓了一跳,赶忙叫我起来,几乎是用责怪的语气说:“这是老弱病残专座,你怎么坐了啊?”“可是现在没人啊。”我不解地问。“那也不能坐啊!”扶美子倔强地说。真没想到,日本公共汽车上的秩序会这么好,要是在中国,别说这种情况,我看就是有老人也不一定会有人让座呢。

日本的高楼大厦比中国还多,所以,人们常常要乘坐各式各样的电梯。我对日本人乘滚梯的方式也感慨颇多。在中国乘滚梯,同一方向常常两人并排,甚至挤得满满的。如果被夹在人群中的人有急事也出不来。可是,日本人乘滚梯全部偏左站,把右边的通道让给急着赶路的人。像这样处处替别人着想、处处不给别人添麻烦的做法,差不多已成了许多日本人的习惯,青少年还能例外吗?

她的文章使人想起了近年来很多人对中国德育教育无序状态的批评,如“小学进行共产主义教育,中学进行社会主义教育,大学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显然,培养一代代少年儿童从小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这对于中华民族优良素质的提高是一项奠基工程,可谓百年大计。

习惯是什么呢?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的权威解释是:“在长时期里逐渐养成的、一时不容易改变的行为、倾向或社会风尚。”因此,也可以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

良好习惯对于人的发展究竟有何意义呢?也许,木桶理论可以从某一个角度解释清楚。木桶理论认为,一只木桶盛水的多少,取决于最短的木板,而不取决于最长的木板。对于人的发展同样如此,人的失败往往由于自己的某种缺陷所致。

怎样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使孩子成为现代的文明人?孙云晓提出下列建议:

父母要给孩子提出具体、明确的要求。

无论是哪方面的养成教育,都需要父母给孩子的行为规定一个目标或者是要求,这个要求要尽量具体一点,使孩子能够看得见,摸得着,这样才能有利于孩子理解、掌握和执行。如果父母只告诉孩子要认真学习、孝敬父母、抓紧时间,而不告诉孩子怎样才算认真学习,怎样去孝敬父母,抓紧时间的窍门是什么,那么孩子可能就不知道从何处做起。如果父母告诉孩子“见到长辈要打招呼”、“外出的时候要先和父母说一声”,那么孩子就知道该怎么去做了。

父母要做到说话算数,做不到的话不要说。

一些父母总是爱对孩子说:“如果你这次考了100分,我就带你去旅游。”可是,由于各种原因,父母又经常说话不算数。于是,孩子也学会了父母的做法,承诺了的事情并不努力去做,对别人的一些要求毫不在意,因为他知道反正父母也是经常说了不算的。所以,当父母想许诺或者警告孩子的某种行为时,一定要考虑自己说出去的话能否做到。如果觉得自己无法实现,就不要随意讲,否则您的话将失去可信度,孩子会对您的话充耳不闻。

父母要学会对孩子说“不”。

养成教育就是要给孩子的健康成长做一些规定,这些规定很有可能是暂时不被孩子理解的,那么,只要是对的,父母就要坚持。当孩子想放任自己的行为时,父母要敢于说“不”,尤其是说了“不”以后要坚持到底。每个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都会遇到一些拒绝,这是一个人心理发育所不可缺少的“营养品”。但是,许多父母常常经不起孩子的软磨硬泡、死缠烂打,虽然说了“不”,又乖乖投降,这样做,还不如不说“不”。

警惕“情感荒漠化”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仍有人表示不清楚什么是素质,似乎永远也说不清。其实,素质并不那么难以理解。教育界认为人的素质包括身体心理、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劳动技能、艺术审美等五个方面的综合素质。科学大师爱因斯坦说得更为简洁:什么是教育?当你把学过的东西忘掉了,忘不掉的才是素质。

那么,什么是忘不掉的呢?根据人们的深切体验,可以说,兴趣、习惯、思维方式是忘不掉的,而更忘不掉的是爱、是情感、是对美的追求。显然,这些忘不掉的素质与文学艺术与丰富的生活体验密切相关。

然而,现实是值得忧虑的。由于长期以来应试教育的强化,青少年被迫疏远文学艺术和丰富的生活,已经出现了某些“情感荒漠化”的倾向。据我主持的一些全国性调查的发现,小学生最不喜欢的课居然是音乐、美术和劳动,初中生最不喜欢的课居然包括音乐和语文。半数以上中小学生学习超时睡眠不足。在沉重的压力之下,他们接触的课外书大为减少。在课外休息时间,父母们最希望孩子读的书依旧是教学参考书。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创新甚至被认为是民族之魂。专家指出,创新的基础是审美。我们在研究中发现一个规律:对少年儿童帮助最大的媒介内容是儿童文学,其次是知识类读物;凡是爱读儿童文学的学生,道德状况得分较高,而道德状况得分较高的学生,往往爱读儿童文学,反之亦然。这个发现或许从一个侧面证明了审美对人发展的重大意义。

为了孩子的心灵不再变成荒漠,为了孩子的心灵真正充满激情,孙云晓希望父母们试一试下面的几种方法:

从小培养孩子的爱心。一个具有爱心的人,是绝对不会产生“情感荒漠化”倾向的,因为他不会对美视而不见,对于他人疾苦毫无怜悯之心。父母们可以多带孩子到自然中去,让他们亲近自然,因为自然是最好的母亲,自然的语言比人类生硬的教条更有吸引力!

提高审美能力。这方面的途径很多,如阅读文学作品,欣赏美术、音乐等等。在美的熏陶中,孩子们会渐渐形成对美的鉴赏力,他们的内心世界和情感都会越来越丰富。

减轻孩子的学习负担,不以分数论英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核心是做人的教育,而不是知识的教育,坚持这样的教育原则才能克服“情感荒漠化”倾向。如果父母、教师们仍然把考试分数看做生活的第一要义,把升学率看作一个人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准,那么是很有可能导致“情感荒漠化”的。

关注孩子成长的多种需要。孩子在长大成人的过程中是有许多需要的,比如说情感的需要、交友的需要、倾诉的需要等等。父母们要注意孩子在不同年龄阶段的不同需要,及时给孩子以帮助。一个温馨的、民主的家庭是最有利于孩子成长的家庭。

让孩子学会发现他人,与人交往。我们已进入了高科技时代,新技术在带给人们方便和快捷的同时,也容易使人产生非人化倾向,把自己变得越来越枯燥,越来越没有情趣。而当一个人对生活丧失了丰富的感受时,“情感荒漠化”的倾向就容易出现了。所以,父母应让孩子注重与人的交往,并在交往中发现他人的可爱之处。

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

这是一个耐人寻味的小故事:

有位老人很讨厌邻居的孩子们。每天,那些顽皮的孩子都要聚集在他家附近,向他的房子扔石头。老人想过各种办法来阻止他们:他叫警察,打电话给孩子们的父母,大喊大叫地威胁他们,但都不奏效;相反,孩子们似乎更加来劲,石头扔得更欢了。

经过思考,老人将孩子们召集起来,对他们说:“我现在慢慢地喜欢你们向我的房子扔石头了,为此我愿意向你们付钱,每人每天一块钱,作为你们向我的房子扔石头的回报。”尽管这个承诺孩子们听起来感到很离奇,但他们仍然非常高兴地接受了这个协议。于是,孩子们每天都在约定的时间里来向老人的房子扔石头。老人呢,也如约付给他们每人每天一块钱。

这样过了几天,老人又把孩子们召集起来,他对孩子们说:“很抱歉,最近我挣钱出现了一些困难,我无法每天付给你们一块钱了。你们看每人每天给你们5毛钱怎么样?”孩子们当然很不乐意,但他们嘀咕了一阵子后还是接受了老人的条件。

又过了几天,老人再次对孩子们说:“最近我的挣钱状况实在糟糕透了。我连付给你们每人每天5毛钱也无法办得到,但我还是愿意付给你们每人每天一毛钱,你们看怎么样?”

孩子们很快地交换了一下眼神,其中的一个打破了沉默:“别想得太美了,谁会愿意只为了一毛钱干这种苦差事?”就这么着,孩子们走了,再也不来扔石头了。

这是怎么回事呢?为什么原来孩子们一分钱也得不到的时候,他们愿意扔石头,而现在好歹还有一毛钱可挣,他们却不干了呢?原来,孩子们扔石头的始动原因发生了变化。早先的时候,他们扔石头是出于内在动力的驱使,扔石头使他们感到好奇、好玩、冒险,因此那位老人越管,他们就越逆反。可是,从老人给他们第一笔钱的时候,这些孩子扔石头的原因就发生了变化,他们所做的事情再也不是源于兴趣,而是从内心的渴望转变为外来金钱的刺激。当这一外来的刺激变得越来越小、甚至没有的时候,扔石头的行为也就失去了激励因素,其结果自然可想而知了。

从这个故事中,父母或教师们是否发现了一些教育孩子的规律?为什么有时候父母们要大喊大叫地逼着孩子学习?为什么有时候父母给孩子讲道理磨破了嘴皮子,孩子还是把您的话当成耳旁风?为什么孩子对您给他们安排的课余活动不感兴趣?也许一切内在的原因都是因为您没有把孩子们的行动变成他们自己内心的渴望。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这是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话。当您想让孩子学习的时候,您是否注意培养他们的内在兴趣?当您想把孩子培养成为一个独立的人时,您是否注意先培养他们的自主性?

孙云晓的建议如下:

当您向孩子提出要求的时候,应当把握一个基本原则,即变“要他做”为“他要做”,而这必须调动起孩子内在的兴趣。

孩子的兴趣是变化的。因此,引导其兴趣的发展与深化是关键,这尤其需要成功的体验。

父母与教师坚信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应特别尊重孩子的人格尊严,维护他们的权利。

成功在于选择

每一位父母都希望孩子成功,可是却常常有父母要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要孩子去实现自己的理想。因此,一些孩子在奔向成功的路上,走得很苦,很无奈,这是因为他们的成功之路不是自己的,而是父母为他们做出的选择。

也有一些孩子,虽然渴望成功,但却在成功的路上徘徊太久,因为他们的选择离自己的最佳才能太远。所以,每当谈到成功的秘诀时,我们总是想对大家说:成功在于选择。

在这里,孙云晓想谈谈他个人的成长经历。11岁的时候,他看了《红岩》和《林海雪原》等文学名著,从那以后便痴呆呆地做起了文学梦,似乎不当作家这一辈子就白活了。这一信念决定了他的命运。

1971年初中毕业,孙云晓开始在社会上谋生,先后干过泥瓦匠、纸箱装订工、监狱看守等杂活儿,但最迷恋的依然是文学写作。他疯狂地写过诗,也写故事和小说,虽然发表过,却说不上成功。直到1978年闯到北京,在《中国少年报》当记者时,他重新思考了自己的选择。无论是内心的渴望还是现实的出路,选择文学为自己的发展之路都是明智的。但是,就个人阅历与气质而言,写诗写小说写童话不会是一流的,而写报告文学却可能独树一帜,因为他是思辨型的人,眼睛比较“毒”。这一选择给他带来了成功。

自1980年开始,孙云晓大量采访各类人物,并跟踪采访一批少年——最长的已跟踪30多年。陆续出版了《少年巨人》、《16岁的思索》、《成功的秘诀》、《青春阶梯》等多部个人报告文学集,并以真实人物为基础,创作了《赖宁的世界》、《孩子,抬起头》、《握手在十六岁》、《金猴小队》等4部长篇小说。其中,报告文学《英雄少年赖宁》和中日少年《夏令营中的较量》,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目前,孙云晓一边做青少年研究,一边主编《少年儿童研究》杂志,干得有滋有味儿。后来,他甚至出版了8卷本的《孙云晓教育作品集》和5卷本的《孙云晓家庭教育文集》。为什么收获如此丰硕呢?报告文学创作与描述研究和个案调查十分相似,他由此进入学术界十分便捷。

有一次开笔会,碰到童话作家郑渊洁,郑渊洁谈的经验与孙云晓同出一辙。他说:“写小说写诗我不是一流的,但写童话我是一流的,而且写起来得心应手,干吗不选择童话?这叫选择最佳才能区。”

文学如阳光照亮了孙云晓的童年生活,创作的经历给了他人生的启迪。当几百个城市邀请他去演讲时,他谈了这样一个观点:什么是天才?天才就是选择了最适合他的事情;什么是蠢才?蠢才就是选择了最不适合他的事情。人间许多悲剧都是错位的结果。对于肯奋斗的人来说,成功在于选择。

对此,孙云晓给父母和教师作如下建议:

承认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正如这个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一样,这个世界上也没有两个完全一样的人,父母和教师要看到孩子之间的差异,对孩子的要求不要完全一样,那样,对有些孩子来说是很累的。

不要总拿孩子和别人比。孩子是否有进步,最好让孩子和自己比较,也许孩子昨天写作业错了两道题,今天如果他只错了一道题,尽管他还是没有全对,但您也要鼓励他,表扬他,因为和自己比,他进步了。如果您总拿自己家的孩子和别人家的孩子比,那对孩子是不公平的,而且他很难感受到成功。一个没有成功体验的人,对成功不会有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