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水的鱼
●赵盛基
有道是“鱼儿离不开水,瓜儿离不开秧”,可世上还真有能离开水的鱼。
非洲有一种鱼,名叫肺鱼,雨季生活在水里,与其他鱼类没什么两样,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旱季来临之后,河里的水干涸了,其他的鱼都干死了,独有肺鱼还活着。
原来,每当旱季来临,水源干枯之际,肺鱼就把自己埋进淤泥里,好像住进了“泥屋”里,老老实实的,一动不动。它们在自己建造的“泥屋”上留有一个小孔,供它们喘气用。否则,不能呼吸,它们也会毙命。
数月后,雨季来临,河里又有水了。肺鱼钻出“泥屋”,重新畅游在河水里。
印度、缅甸等南亚国家也有一种能离开水的鱼,叫攀鲈,它们生活在沼泽、湖泊里。由于它们能离开水,在陆地上行走,所以非常有名,当地人都叫它们“会走的鱼”。这种鱼对水质挺挑剔,每当水质变差时,它们就会跳上岸,离开此地,去寻找新的水源。
因为离开水后它们行动缓慢,有的被人捉去成了盘中餐,也有的被其他动物吃掉,还有的因为长时间找不到水源而被晒死在途中,但大都找到了新水源,开始了新生活。
面对生存环境的变化,肺鱼是去适应,而攀鲈是去改变。即便都存在风险,它们也义无反顾,在所不辞。
当今世界,除了“变”不变之外,一切都在变,而且是瞬息万变。这就要求我们提高应变能力,或者去适应,或者去改变,别无他途。
读写应用 俗话说,鱼离不开水,瓜儿离不开秧。可世上还真有能离开水的鱼——肺鱼。面对生存环境的变化,肺鱼努力去适应;而攀鲈是去改变——去寻找新的水源。“离开水的鱼”启示我们:为了适应生存环境的变化,我们或者去适应,或者去改变,别无他途。
话题拓展 努力适应环境的变化、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改变环境、变化
新奇发电迷你眼
●季载
在全球能源短缺的今天,科学家也在绞尽脑汁,设想了许多非同寻常的发电招数。
道路发电、绿叶发电、体温发电,这些发电方式您可能听都没有听过,但它们却正悄悄走向我们的生活。
在以色列有一条神奇的路,这条神奇的路是以色列技术研究院下属公司的一个项目,它在普通路面的沥青中植入大量的压电晶体,通过汽车驶过时的压电转换来发电,1公里的路面能产生约100—400千瓦的电力。
科学家表示,理论上,这些植入沥青的压电晶体能使用至少30年,因此,该技术可以用于任何大流量的道路,包括铁路和公路。目前,其路面改造成本约为每公里65万美元,但在大规模生产启动后,造价还能降低2/3。该发电方法的远期目标是,由该系统产生的电力价格能降到每度3—10美分(约合人民币0.2元—0.7元)——非常接近目前的民用电价了,甚至还更低,而且由此带来的减碳效应不可估量,尤其是对我国这种严重依赖煤电的国家而言,更是具有相当的意义:截至2008年底,我国共有高速公路4.1万公里,如果全部应用了此种技术,那么它们一年最多将发电1436亿度。
目前,科学家已经对这种技术已进行了小规模的试验,而大范围的试验将在2010年开始。
绿叶具有光合作用,这是众所周知的,但绿叶还具有光电效应这个奇特功能,恐怕很少有人知道。
科学家们深入研究发现,当太阳光照射到绿叶上时,绿叶就能吸收光能,并且从水分中夺取电子,这些夺取来的电子不断地自由活动并渐渐聚集起来。如果在这些电子自由活动前就用固定的电流场使他们定向移动,就能形成电子流,这就是绿叶电流。一棵大樟树或梧桐树约有20多万片树叶,每片树叶细胞内部结构中有许许多多的叶绿体。如果将这些叶片摊开来计算,其叶绿体的总面积可达2300平方米,按能量换算,相当于覆盖24000平方米土地的巨型太阳能转换站,这毕竟还是一棵树,要是一片茂密的树林呢?显然,绿叶的发电能力十分可观。
科学家正尝试把这样的“发电厂”从实验室里搬出来,比如在房屋周围广泛植树,在墙边种植青萝、紫藤、爬山虎等植物,以构成厚厚的多层覆盖的叠式植物群。这样一来,不仅房屋周围绿树成荫,环境大改善,而且每户人家还可以自成体系地建立一个个小型发电厂,这将是世界上真正的无灰、无尘、无污染、无噪音的最富有生命力的新型绿叶发电厂。叶绿体的优点还在于不论春夏秋冬或阴晴雨雪,它都能吸收光能并把它转化为电能。这种奇妙的发电方式无疑将受到城乡居民的普遍欢迎,对于居住在交通不便的深山密林中的人们来说,“绿叶发电”就更是方便实用了。
另外,体温供电手表也在受欢迎之列。手表的表底盖就是一块微型温差电池,手的温度能够推动手表准确地运转起来。
读写应用 哪里有思维在闪光,哪里就有路在延伸。在能源短缺的今天,科学家努力寻找非同寻常的发电招数。利用压电晶体发电,前景广阔;利用绿叶发电,前景可观;利用体温发电,方便实用。我们期待这些发电招数早日推广开来,为人们的生产与生活服务。
话题拓展 能源短缺问题、探索寻求新能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科学为生产与生活服务
“拼装”的建筑
●李良旭
2010年,上海世博会“挪威馆”的设计景观,可谓是标新立异,独树一帜。这座占地三千平米的馆舍,竟是由15棵挪威大松树和中国的竹子加以编织修饰而成的。将民间的编织艺术运用到建筑上,是“挪威馆”的一个显著特点。
“挪威馆”之所以要采用这种形式的设计,主要是为了充分考虑能源利用率以及随后的再利用因素,充分显现出了这样一种先进的思想和理念。这15棵挪威大松树,每一棵都能自由拆卸拼装。把大树的各个部分拼装起来只需6小时,省时省力,没有了常见的那种建筑工地上尘土飞扬,机械轰响的现象。在无污染、无噪音的工地上,转瞬之间,一座“挪威馆”就“拼装”而成了。
挪威人说,他们之所以要选用挪威大松树为主要材料,是因为木材可以被回收,是无污染的建筑材料,体现了城市与自然的和谐和统一。世博会结束后,他们将把这15棵挪威大松树分赠给中国的15座城市。
2012年,能容纳8万人的伦敦奥运会的主体育场“伦敦碗”,它的设计理念更是让人惊叹。令人不可思议的是,这座将承办奥运会开幕式和闭幕式的巨大“伦敦碗”,竟全部是“拼装”起来的。奥运会结束后,该体育馆将拆卸成一个只供社区居民使用的小型活动场所。
为了充分利用资源,降低奥运会后的维护费用,将有限的土地还归于市民,“伦敦碗”采用了可拆卸的设计方案,充分显示了设计者的独创性和前瞻性。
减少碳排放量,降低能量消耗,保护好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是当今世界关注的焦点。因此,做好再生资源的利用,确保可持续发展,是人们追求的一种先进思想和理念。万里长城永不倒的建筑,是一种奇迹和功夫;可以轻松“拼装”起来的建筑,更是一种潮流和先进。
读写应用2010年上海世博会“挪威馆”的突出特点是整个建筑是用挪威大松树和中国的竹子拼装编织修饰而成的。这主要是为了充分考虑能源利用率以及随后的再利用因素,是一种科学先进的思想和设计理念。这种“拼装”起来的建筑,既实用又很环保,在当今社会是一种潮流和先进,能反映出人类社会的进步。
话题拓展 生态环保、回收利用、创新与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