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对数码相机的调查显示,男性和女性对数码相机颜色的要求存在着很大的差异,45.2%的男性喜欢稳重、大方的黑色调,39.2%喜欢银色调,而61.2%的女性则选择了气质高雅的银色调。这是因为男女两性的不同心理特点所造成的喜好偏差。
所以,男人和女人不能用认识自己的观点和态度来理解异性,因为不同的性别是会产生不同的心理认知,而这种心理认知则会影响到男女交往的各方面。
闹分手的未婚夫妻:男女世界大不同
一对即将步入婚姻的恋人就这样走上了不同的分叉路,只是因为双方不同的审美观。其实,男人与女人,又何止只是在审美观赏上存在差异呢?
BTV-3频道的《秘境观察》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嘉嘉与男友最近正在准备结婚的新房装修,但是,从没红过脸的两个人居然大吵了好几次,而这些争吵的内容无非就是,地板的颜色,书架的式样……几乎装修的每个细节都成了两人争吵的理由。嘉嘉忽然发现,男友与自己的审美差异这么大,经过数月的折腾,装修终于完成了,但是,两个人却都高兴不起来。之后,就在入住后一个星期,他们因为窗帘的颜色取消了婚事。
心理学博士约翰·格雷在他的《男人来自火星,女人来自金星》中提到,“两性关系中一个常见的问题是,当我们熟悉对方之后,我们总认为自己对对方的言语行为的理解是非常正确的。我们以为我们知道他们所表达的意思,殊不知经常误解对方的真实意图,并且习惯匆匆得出错误结论。”意思就是,很多时候,男女双方其实都并没有真正地了解对方。而这种不理解的根源则是男女的性别差异。
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发现这样的现象:面对压力时,男人可能会不停地抽烟、喝酒,或者一直默默无语,而女人则会选择购物或者向别人倾诉;女人常常觉得男人比较粗心,不会照顾人,在表达爱意方面显得很笨拙;男人则常常会觉得女人的方向感极差,觉得女人总是唠唠叨叨没完没了;男人对着电视不断地更换频道,女人则比较专注于某一档节目。
男人和女人对待事物的态度差异,曾被认为是文化熏陶和社会偏见造成的。但是,后来发现,在男女出生之前,我们的大脑神经就有差别了。心理学家研究显示,掌管推理、决策等高级心理功能以及掌管情绪反应的大脑部位,在女性大脑中所占的比例比男性大;而掌管空间处理的部分,则是男性更有优势。女性掌管听觉和语言的大脑部位神经细胞的密度和数量多于男性。而大脑的这些不同,在一定程度上也决定了男女天生的兴趣、偏好、优势、弱点、思维、行动等方面的差异性。
经过一天的工作或者学习之后,男人的大脑会将每天发生的事情进行分类之后存档;而对于女人来讲,当天发生的所有事情会不断地在她的大脑中出现,女人的思维不像男人那样条理清晰。所以,女人常常会通过将这些事情倾诉出来以解决自己的问题。她们并不是以解决这些问题为目的,而是只想将这些问题摆出来。
当我们已经了解了男女之间的差异及其产生的原因,我们又应该怎样缓和这种性别上的冲突,以促使两性更好的交流呢?
首先,为了更好地与异性相处,我们可以尝试“异性转换思维”,即时常思考一下,“当他/她遇到这种情况会是怎样的反应”,这样,就需要我们时常通过各种媒介获取一些相关信息,比如,我们可以多看一些关于两性的书籍;网络上面也有一些比较专业的网站,可以解答我们关于异性的一些疑问。
其次,最大化地发掘彼此的共性。就算是男女存在着性别差异,但是,那并不代表每个人之间就没有相同点。所以,我们在与异性相处时,可以尽量发掘彼此共同的兴趣、爱好、观点。
最后,需要我们互相理解和尊重。无论男女哪一方,都不能强行要求对方的观点完全和自己保持一致和统一。我们要理解对方的想法和观念,尊重彼此的人格和尊严,只要不是一些原则性问题,在一些零碎细节上,大可不必太过较真。
都说男性是通过视觉选择了女性,那么女性就是通过了嗅觉选择了男性。无论是恋爱前还是恋爱中,感情的调动是很复杂的,这种情绪或者说感受是一种全身的反应。心动的感觉,充分调动了感官和心灵的契合。
两性艺术创作色彩使用有差异:男女的色彩观
由于男性和女性对颜色存在着不同的偏好,而且同一种颜色在他们的观念中也存在着不同的理解与认知,因而当使用颜色时,自然也会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尤其是那些在日常工作中经常会用到各种颜色的职业,如艺术家、广告从业人员等。
男性在两性当中往往被视为积极主动的一方,他们的外在往往显得更高大强健,肉体气力一般比女性更大,符合人们在审美观上对“强者”的定义。所以,男性在长期的进化与发展过程中,便自觉不自觉地趋向于更具承担力、更冷静、更理智的方向。因而,他们一般更倾向于象征冷静、硬朗、刚毅的冷色调,尤其是黑色。
在很多的艺术作品,如广告图案、绘画作品和电影作品中,男性更喜欢用一些冷灰色系为主的深色调,特别是黑色。在他们的作品中,可以看到大片的冷色调,甚至是大片的黑色,他们将最浓重的颜色运用于自己的创作当中,以此来表达心中的情感。
此外,向来推崇理性至上的男性,还非常喜欢一些简单与纯粹的东西,如极简主义,他们会用简单的几根线条来呈现自己的思想、表达自己的理念,或者他们会用具有强烈对比效果的颜色来展示心中的想法。
而对于那些终日以色彩为职业的资深人士来说,他们或许曾经用过那些令人震撼的色彩对比,但返璞归真之后,他们更喜欢用最简单的白色,甚至是用纯白色来表达心中所想。而且在男性的作品中,人们往往更容易被其所创造的整体氛围和完整效果所打动,或者被其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所吸引,却很难为其中的细节所感染。
女性与男性不同,女性是优雅、性感的,风韵绝佳的气质、匀称丰满的身材、即便是再细微之处,也处处体现着美。所以,女性是灵动的、鲜活的、感性的,且充满艺术气息的,她们更擅长与人生、情感、艺术有关的领域。她们更易于接受温顺、雅致、浪漫、柔和的色彩。
在很多女性创作的艺术作品中,几乎不可能出现男性作品中那种大块的黑色和冷色调。女性的色感通常要比男性好,再加上她们本身性格中细腻的因素,使得她们在用色上,更注意协调性。她们希望自己的作品,在任何人眼中都是非常优美的。所以,她们能将对色彩和光影的特殊感知力,运用于艺术创作中,将各种明亮、艳丽的色彩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创造出色彩斑斓的效果。
此外,她们对于艺术的感知,不仅会关注整体的效果,还特别强调一些非常重要的细节,她们尽全力将自己认为重要的细节用最美的色调表现出来。为了达到最佳的效果,她们有时完全凭直觉进行创作,甚至会突破常规,使用一些令人咋舌的搭配与处理方式,也能产生不错的反应,如近来时尚界最著名的Lady Gaga便是此中的翘楚。
干活不累的男女搭配:异性效应增加积极性
美国科学家曾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在太空飞行中,60.6%的宇航员会出现头痛、失眠、恶心、情绪低落等症状。
经心理学家分析,这是因为宇宙飞船上都是清一色的男性。之后,有关部门采纳了心理学家的建议,在执行太空任务时挑选一位女性加入,结果,宇航员先前的不适症状消失了,还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我们都知道,人们一般对异性更加有兴趣,特别是对外表漂亮,谈吐得体的异性更容易产生好感。在日常生活中,可以看到女营业员接待男顾客要比接待女顾客热情些。
心理学教授分析,和女同事一起工作,会让男性觉得格外赏心悦目。国外心理学研究揭开了这一现象背后的原因:男性比女性更喜欢通过视觉获得异性的信息,容貌、发型等外部特征都能引起他们的兴趣,对他们的感官造成冲击,从而引起心理上的愉悦与兴奋。
此外,男性的表现欲和征服欲往往比女性强,潜意识里希望得到异性的赞美和欣赏。一旦得到女同事的赞赏,男人们的心理体验将得到极大满足,心理上的成就感冲淡了工作带来的劳累和压力,所以感觉不到累。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会有这样的亲身体验:和会让人产生好感的异性在一起工作总是会感到轻松愉快,不知疲倦。这种体验符合心理学上的一个定律——异性定律,即人与人之间同性相斥,异性相吸的现象。
除了心理和精神方面的因素以外,研究人员还提出了另外一种解释“男女搭配,干活不累”的理由。科学家发现,人体向外释放的外激素非常容易被周围的异性接收到,并对他们的行为产生影响。外激素是通过分布在人或动物皮肤或外部器官上的腺体向外释放的激素。这种激素一般都有明显的气味,而这种气味又非常容易被周围的异性接收到,并对他们的行为产生影响。
在宇航员、野外考察人员或男性工种较单一的职业中,时间长了,其工作人员会产生一种莫名其妙的头晕、恶心和浑身不适感。这种状况用药物治疗往往无效,但在与异性接触后,就会很快得到缓解。原来,这种“病症”是性比例严重失调,异性气体极度匮乏的结果。所以,目前一些国家在派往南极的考察队员中,往往有意识地安排一些女性介入,是有其良苦用心的。
首先,我们可以利用异性之间的约束力增强推动力。因为人总是想在异性面前表现自己最好的形象,得到异性青睐就可能会成为我们的一种动力。这样男女在一起,就容易激发出自己最好的表现,各显其能,发挥出最大的能力,同时也可以用这种内在的心理约束力,来规范自己的言行。
然后,当我们和异性在共同完成某项事的时候,要做到取长补短,完善个性。男性一般性格开朗、勇敢刚强、果断机智,不拘泥于小节,不计较得失,行为主动。而女性往往文静怯懦、优柔寡断、感情细腻丰富、举止文雅、灵活、委婉,性格比较被动。这样,男女在一起,才能够进行优势互补,同时容易发现自己的缺点,并完善自己。
在一个群体中,有男有女,和单独一种性别的群体,有一些微妙的差别。无论男性或女性,长时间从事某一单调工作时,会感到寂寞、疲劳、工作效率低下等。而增添了异性后,这种情况马上会得到缓解,时间也感觉过得很快,工作也感到轻松多了,而且效率特别高。办公室里能对异性定律进行合理地利用,可以让许多事情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不过,“异性定律”也不能滥用,而我们在与异性交往的时候要掌握好一定的“度”,在这个“度”之内,异性定律会给我们带来诸多好处,而一旦超过了这个“度”,就得不偿失了。
中年男人的危机:中年男女精神追求有差异
近年来,中年人高离婚率的问题日益突出。对夫妻双方而言,离婚向来不是个轻松的话题。因为在一场失败的婚姻中,没有哪一方算得上是真正的胜利者。有人说,婚姻是家庭的基础。当维系婚姻的柱石发生倾斜时,离婚成了一种很自然的选择。
在失败的婚姻中,多以男人自身的原因而居多。尽管婚姻是双方的,相对女人来说,男人是过错方的比较多。那么,为什么男人更容易出现中年危机呢?
今天我们要鉴定的男人,集中在35~45岁,他们大多受过良好教育,属于收入颇丰的“中产”阶层。当车子、房子、孩子、位子,一切的奋斗目标有了眉目,随之而来的却是迷失和无所适从。面对日渐平淡的感情和新的诱惑,他们的婚姻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惑与挣扎。
虽然“出过轨的丈夫”的言论让很多女人不能接受,可是,男人的中年危机,却是一个家庭不得不面对的。
在天涯网站上,曾经有一个自称“作为出过轨的丈夫”发帖,分析自己出轨的心路历程,并称自己代表了绝大多数男人的心态。他说:
“当一个男人愿意娶一个女人回家的时候,绝对是下了很大决心,或许是非常爱她,或许是非常依赖她,或许是非常习惯她。
但是,再贤惠的老婆,再漂亮的老婆,再温柔的老婆,处久了,还是会有一点腻味,甚至连做爱,都不再那么有激情。
尤其是到了32岁以后,就会出现中年危机。所谓的中年危机,就是事业家庭都趋于稳定,发现人生没什么可追求了,于是会开始想要找寻刺激,以证明自己并未渐渐老去。”
很多人相信,男性进入中年时期就会面临中年危机。事实并非如此。尽管很多中年男性陷入中年危机,但是这并不是因为他们已经迈入中年时期,而是因为他们的妻子步入中年。如同妻子的年龄(而非丈夫的年龄)决定了妻子遭受配偶虐待或被杀害的可能,妻子的年龄也导致男性面临中年危机,并产生一系列行为。
从进化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我们可以通过女性是否进入更年期判断男性是否经历中年危机;这时男性需要再次吸引年轻而且具有生育能力的女性。
因此与25岁女性结婚的50岁男性不会发生中年危机,但是与50岁女性结婚的25岁男性和50岁男性,都会面临中年危机。
男性是否迈入中年并不重要,关键在于女性是否也迈入中年。所以当一位中年男性买了一辆漂亮的红色跑车时,他并不是想要再年轻一次,而是在炫耀他的财富,吸引年轻女性,与进入更年期的原配夫人离婚。
假如有一个事业有成的中年男人,他不抽烟、不喝酒、不乱花钱,晚上喜欢在家里陪太太看电视。妻子也许认为丈夫在家里太沉闷了,缺乏幽默感。妻子有时为此埋怨几句,丈夫往往怒火中烧:我没出去鬼混已经够好了,你还埋怨我。
心理医师陈宪生分析说,这说明中年男女之间的精神追求是不一样的,问题的关键在于夫妻之间要加强沟通。中年夫妻之间,自以为对彼此都十分了解。其实不然。情感交流不畅,正是中年夫妻之间出现婚姻危机的重要原因。除此之外,心理失衡是另外一个重要原因。婚姻出现问题总是双方的不平衡因素积累到一定的程度,到了无法解决的地步,最后想解决就难了,有问题但一直忍着不去沟通。
不去疏通解决问题那怎么行,虽然不平衡的因素太多,但主要解决男人出现中年危机的关键还是沟通。双方应该一如及往的沟通,找出合理解决问题的方式。如果是自己的问题,一定要有勇于改变自己的习惯,以适应对方改变。
婚姻是一门大学问,一门大艺术.我们都要不停地去学习和改变自己,改变他人,路漫漫其修远兮,中年夫妻们也要上下求索,从而找出婚姻幸福的真谛。
女性何不“作”一回:释放被压抑的无奈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上出现了这样一群女人:她们“永不安分,不认命,不知足,喜欢冒险和走极端”,她们自尊自立,创意无限,一路吸引着男性的目光和公众的关注;她们关注未来,体验特立独行的挑战过程,身后留下的却是爱情和婚姻的一片废墟;在对自己能力的一次次发问和检验中,她们有时会碰得头破血流,同时让男权社会尴尬万分,但她们乐此不疲,永不言悔。这样的女人,我们就称为“作女”。
当代女作家张抗抗写过一本小说,叫《作女》,这书名里的“作”读“zuō”,意思不容易说明白,举个例子就清楚了。比如我们小时候,去找一个朋友玩,正好他不在,傍晚的时候突然碰见了,我们就会问:“你今天上哪儿作去了?”“作”有点不安现状的意思,跟折腾是近亲。而所谓“作女”,是对那些喜欢折腾、自不量力的女人的一种综合性的称谓。
不妨举一个比较有争议的“作女”例子——钟丽缇。混血儿的她红唇长发,面容似天使,身材如魔鬼,一双明眸兼具少女的妩媚与少妇的性感,绝对的勾魂之作。
没错,她是一位性感明星,但她最有魅力的地方是她清晰而自豪地宣布:“我离婚了,我爱我的孩子,为了我爱的电影,为了女儿今后的生活,我要裸露,但请不要亵渎一个母亲的袒胸露背。”丝毫无惧地面对人群的注视,她脱得坦坦荡荡,男人们惊艳惊叹的同时,女人们也在暗地里竖起大拇指,只因她自主、真实地面对自己。钟丽缇无疑是颇为引人关注的一位职业妇女,美艳、独立而且智慧,她信心十足地面对一切。
在当今时代,商品的频繁更新换代、市场的残酷竞争,我们赖以生存的社会都在“作”,自然也就诱发了女人的“作欲”。实际上,“作女”们正是表现出女性内心深处的重重矛盾,探求那些源于女性身体生理特征的欲望,女人对于青春和时间转瞬即逝的焦灼不安,以及由此产生的那种“作性”被释放的亢奋与“作欲”被压抑的无奈。
事实上,虽然“作女”这个词近年才出现,但“作女”这类人古已有之。唐朝的武则天就是一个无法回避的“作女”代言人。像武则天这样的“作女”在古代可谓凤毛麟角,而现代社会“作女”的大量涌现却有它的时代背景。
她们无视秩序的存在标新立异,她们摒弃规则,她们不按常理出牌,变幻莫测,却赢多输少;她们特立独行,她们会爱得缠绵入骨转眼也会云淡风轻,她们不恨什么东西也不恨什么人,只是对这个世界充满无奈。
她们像仙人掌一样在沙漠般的都市中郁郁葱葱地生长,没心没肺张扬着一身的刺,循规蹈矩的生活如沙砾般被她们踩在脚下,旁人眼中的她们从来就是异类分子,跟温柔敦厚根本不沾边。
她们一会儿一个主意,一会儿一个想法,脑子转得比风车还快。她们做了什么决定立马就付诸实施,再也不回头。
我们不要把自己束缚在重复和条条框框中,不要让那种死水一潭的日子将自己的水分吸干,不要让自己存在于机器一样运作的生活中,我们要像一只在大大小小齿轮中四处扑腾的麻雀,不断地寻找出口,哪怕不断地失望,也要不断地碰撞和飞翔。我们要用鲜活的生命和躁动的灵魂,让青春和人生如河水一样流动、火焰一样闪烁。
作女们是一群自主自信的女子,她们比男人更加出色。
作女们我行我素,不在乎社会怎么评论。
作女们没有生活在幻想之中,她们习惯于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去赢得一切。
作女们身上集中了男人和女人的目光,从来都是传媒的焦点。
作女们改写了自己的命运,活得有争议。
在这个压力四溢的时代,作为女性,我们何不“作”一回呢?如果婚姻变成藩篱,我们就可以像野马一样踢撞并突破了障碍,虽然要忍受短暂的痛苦,但是我们还要继续充满勇气地面对接下来的生活和情感。我们要学会对人生热情似火,要懂得变通、决绝、敏感,对自己的所爱和理想更要兴致勃勃、不知疲倦地追求,我们不要过分地纠缠不属于自己的东西,但是也要知道对自己的坚持不轻易软弱妥协。
让人受罪的高跟鞋:乌托邦式冲动
多数女人都愿意穿高跟鞋,除了一些职业不方便或者不允许穿高跟鞋,基本上不管个子高矮的女人都穿过高跟鞋。高跟鞋穿着不舒服,走路困难。长期穿高跟鞋,甚至会给脚、膝盖和背带来损害。可为什么许多女性还是继续穿着高跟鞋呢?简单来说,是穿高跟鞋的女性更容易吸引他人注意。
高跟鞋诞生于18世纪路易十四王朝的法国。当时,宫里许多年轻貌美的宫女耐不住宫廷生活的寂寞单调,常常溜出宫去参加各种民间的社交活动。路易十四很生气,颁布了一系列宫廷禁令,但仍阻止不了宫女们外出。这时,有人向路易十四献计说,这些宫女之所以能一转身就没了影,关键在于脚下没有羁绊。倘若能想出点子,使她们行动不便,她们就不能轻易出宫了。路易十四听后,认为这是个好主意。但是采用什么方法呢?用脚镣之类的器具套起来吧,太缺乏人道,而且对那些娇滴滴的宫女施用刑具,也于心不忍。再说,如果宫廷里到处都是戴着脚镣的宫女,这宫廷还有什么高雅、文明可言。看来只有在鞋子上做文章。于是,他命令鞋匠设计一种刁钻的鞋子,以整治那些爱溜出去的宫女。当时,法国舞台上的悲剧演员穿的是一种全高型的戏剧鞋,鞋匠从这里得到启发,创作出了后高跟鞋。
当时路易十四指着一堆造型别致的高跟鞋,令宫女们穿上时,宫女们吓得叫苦连天,千方百计不肯穿,但王命难违,最后只得哭丧着脸穿起了高跟鞋。经过一段时间的磨炼后,宫女们却又行走自如了。而且,她们发现穿高跟鞋能使身材显得修长优美,竟喜欢上了高跟鞋,非高跟鞋不穿了。巴黎的时髦女性见到高跟鞋,大为赞叹,竞相仿效。于是,高跟鞋由宫廷传遍法国,又传遍世界。
高跟鞋最初是男性社会为女性的身体自由所设定的羁绊,之后逐渐地发展为社会大众、甚至女性本身所公认的魅力标志。文化心理指出,这种行为是一种乌托邦式冲动,即“通过改变自己的身体,以提高自己的社会位置”。
对英国金融、报纸和卫生保健领域处于最高职位的500名女性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七成女性表示,工作中穿高跟鞋会自然而然地感到自己更有实力,对自己的能力也更有信心。这表明,高跟鞋已经成了职业女性在职场上的自信来源,对于她们更意味着成功。
在《理智与情感》中,简·奥斯汀形容艾莉诺时说,“她有着优雅的肤色,容貌端庄……身材尤其好”。可说到艾莉诺的妹妹,简·奥斯汀却说,“还算俊俏。她的身材,虽说比不上姐姐那么端正,可因为身高有优势,反倒更动人”。高跟鞋除了让女人看起来更高以外,它还能使女性挺胸翘臀,从而突出了女人的外表特征。可见女人忍受高跟鞋是为了突出身高,显得更加美丽。
问题在于,要是所有妇女都穿高跟鞋,这种优势也就齐平了。毕竟,身高只是个相对现象,比别人高几寸当然很好,至少不比别人矮几寸。可见,选择有时是一种特定社会状态下不得已的,一定要做出的决定。可要是所有妇女都穿上高跟鞋好让自己高上几寸,她们之间的相对高度也就恢复了原样,跟大家都穿平底鞋时一样了。如果妇女们能集体决定穿哪种鞋,估计所有人都愿意放弃高跟鞋。可一旦有人私穿高跟鞋来获取优势,这一约定就没法维持下去了。因而是否选择勉强自己,适应麻烦的高跟鞋,还要根据具体的情况做出具体的分析。
我们嗅到了什么:鼻子感受的“信息素”
感知信息素的器官是位于鼻子深处的雅各布森器官,也叫做锄鼻器。许多嗅觉灵敏的动物,比如猫、狗、老鼠等很多动物都具有这一器官。人类只有在胚胎期有,之后随着成长成熟不断退化。那么,从理论上讲,此器官已经退化的人类就无法感知信息素了?
其实,在女性中存在一种奇怪的现象,那就是她可能会不自觉地被某个男性吸引。但是,对方的外在或者是内部条件都不是十分的优秀,可不知道为什么,就是很在意对方,他的影子老在脑海中盘旋。
曾有科学家进行过一项实验,事先在椅子上喷洒性信息素,然后让女性随意选择椅子坐。结果发现,女性更喜欢坐喷洒了性信息素的椅子。与女性相反,男性会下意识地避开喷洒了性信息素的椅子。在某个电视节目中也进行了类似的实验。首先让多名男性穿上准备好的T恤衫,其中只有一件滴上了信息素,然后让蒙上眼睛的女性来选择。结果,女性选择了穿着信息素T恤衫的男性。而男性似乎对信息素完全没有反应,并没有发觉T恤衫存在差异。感知到信息素的女性,脑内的多巴胺分泌增加,从而陷入兴奋状态。所以,感知到男性信息素的女性,有可能会产生对爱情的渴望感。所以,女人靠嗅觉选择男人,也不是什么天方夜谭或者诡异事件,而是有其科学依据。
实际上,这种状况可能和“信息素”(也音译作“费洛蒙”)存在某种联系。所谓“信息素”,是同物种之间,个体对个体产生影响的化学物质的总称。以昆虫为例,它们就利用信息素进行各种交流。信息素也分很多种,对异性的性感觉产生影响的信息素被称为“性信息素”。“性信息素”事关子孙繁衍的大计,所以也是信息素中最强有力的一种。
最近,有科学家通过研究发现,某种“气味”是女性选择男性的标准之一。这就是HLA的气味,HLA是Human Leukocyte Antigen的缩写,即人类白细胞抗原,对人体免疫起到重要作用。多数女性为了基因和安全的问题,会选择与自己的HLA类型在原则上不同、但又存在某些相似之处的男性。
HLA不是所有人都相同的,每个人的HLA类型都不一样,正因为如此,每个人身上散发的气味也不同。研究人员发现,女性在寻找异性伴侣时,能够“嗅”出对方的HLA类型。女性不喜欢与自己HLA类型相近的异性气味,而喜欢与自己不同气味的异性。我们可以用“传宗接代”的法则来理解这一现象:与HLA类型不同于自己的人结婚,生出的孩子可能具有更多种HLA类型,从而可以抵抗更多的疾病。
但是,与自己完全不同HLA类型的男性,多数女性也不会予以考虑。因为与差别太大的异性结合,对基因也存在一定风险。HLA类型完全不同的人,可能属于不同的民族,而不同民族的人可能携带未知的疾病。
人的HLA类型分别从父亲和母亲那里各遗传一部分,有实验表明,女性喜欢那些与自己从父亲那里遗传来的HLA类型相似的男性。由此可见,女性喜欢和自己父亲相似的男性,这也为女性的恋父情结找到了一个合理的理由。性信息素让女性憧憬爱情,而HLA类型的气味则是女性选择男性的重要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