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趣味中医一本通
19798000000005

第5章 本草传说:草木救人总关情(1)

柴胡:原来竟被当柴烧

柴胡为伞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的干燥根或全草。主产于湖北、江苏、四川等地。柴胡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长期以来,民间流传着有关柴胡治疗寒热病的故事。

据传,在古代有一个胡进士,家里雇佣了一个叫郑阿三的长工。一天,郑阿三病了,时而高热不退,时而寒冷颤抖不已。胡进士怕阿三的病传染给家人,叫他带上工钱火速远离这个村寨。郑阿三离开胡家,一路向东边走去。走到一片茫茫湖边,只觉得天旋地转,就倒在草丛中动弹不得了。郑阿三醒后,感到口渴就喝湖水,饥饿无法忍受就口嚼草叶、草根充饥,说也奇怪,十天半月过去了,郑阿三的寒热病竟神奇地不药而愈。

康复了的阿三又回到胡家,此时,胡家少爷正患着与阿三同样的病,众医诊治,仍无良策,寒热交加难以控制。胡进士见到阿三,十分惊奇地询问:“是何方神医神药把你的病治好的?”阿三把经过详细叙述了一遍,胡进士就命阿三去湖边采回救命的“神草”来给少爷治病。

阿三再次来到救命的湖边,见到长势茂盛、似细竹叶的草就抡了一大包带回去。不几日,胡少爷吃过草药,寒热病也同样痊愈了。这时郑阿三名声大起,人们叫他“郑草药”,求他草药的也不少。湖边的这种草附近村民原本是用来当柴烧的,人们为了纪念此草治疗胡少爷有功,干脆取名为“柴胡”。

郑阿三用野草充饥发现了可以治疗寒热病的柴胡,可见人类是在劳动生产、生活中逐渐认识和发现药物的。

【杏林小讲堂】

柴胡性味甘、辛,功能为和解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汉张仲景的《伤寒论》中曾重点介绍用小柴胡汤来治疗寒热往来之少阳症。柴胡同时又是治疗疟疾之要药,有清热、和解、截疟的功能。

肝阳上亢,肝风内动,阴虚火旺及气机上逆者忌用柴胡。

甘草的由来:药之“国老”

甘草入药已有悠久历史。早在两千多年前,《神农本草经》就将其列为药之上乘。南朝医学家陶弘景将甘草尊为“国老”,并言:“此草最为众药之王,经方少有不用者。”“国老”,即帝师之称。把甘草推崇为药之“帝师”,其原因正如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所释:“诸药中甘草为君,治七十二种乳石毒,解一千二百草木毒,调和众药有功,故有‘国老’之号。”甘草的使用有一段来历。

从前,在一个偏远的山村里有位草药郎中,他总是很热心地为人治病。有一天,郎中外出给一位乡民治病未归,家里却来了许多求医的人。郎中妻子一看这么多人急等着丈夫治病,而丈夫一时又回不来,便暗自琢磨:丈夫替人看病,不就是那些草药嘛,一把一把的草药,一包一包地往外发放,我何不替他包点草药把这些求医的人打发了呢?她忽然想起灶前的地上有一大堆草棍,拿起来咬上一口,觉得甘甜怡口,于是,她就把这些小棍子切成小片,用纸一包一包地包好,发给了那些病人,说:“这是我家郎中留下的药,你们赶快拿回去煎水喝吧。”

过了些日子,几个病愈的人特地登门来答谢郎中,说吃了他留下的药,病就好了。草药郎中一听就愣住了,而他的妻子却心中有数,赶忙把他拉到一边,小声对他如此描述了一番,他才恍然大悟。草药郎中又急忙询问那几个人的病情,方知他们分别患了咽喉疼痛、中毒肿胀之病。此后,草药郎中便在治疗咽喉肿痛和中毒肿胀时,均使用这种“干草”。由于该草药味道甘甜,郎中便把它称作“甘草”,并一直沿用至今。

【杏林小讲堂】

甘草性平,味甘,有解毒、祛痰、止痛、解痉以至抗癌等药理作用。中医认为,甘草补脾益气,止咳润肺,缓急解毒,调和百药。

大量服甘草会使血压上升,影响视觉。另外,甘草不宜与大戟、芫花、甘遂同用。

人参的传说:可以使人生

大家都知道人参是补药,但是关于人参的传说可能很多人就不清楚了。

传说深秋的一天,有两兄弟要进山去打猎。好心的老人劝他们说:“马上就要下雪,别进山啦!万一碰上封山,你们就下不了山啊!”可他俩仗着自己年轻力壮,硬是不听老人劝,带了弓箭刀叉,进山打猎了。

进山后,兄弟俩果然打了不少野物。正当他们继续追捕猎物时,天开始下雪,接着很快就大雪封山。两人没办法,只好躲进一个山洞。平时他们除了在山洞里烧吃野物,还到洞旁边挖些野生植物来充饥,改换口味。后来他们发现有一种外形很像人形的东西味道很甜,便挖了许多,用它们当水果吃。不久,他们发觉,这种东西虽然吃了浑身长劲儿,但是多吃会出鼻血。因此,他们每天只吃一点点,不敢多吃。有时天气放晴,他们就踏着厚厚的积雪,到附近打些野物。转眼间冬去春来,冰雪消融,兄弟俩扛着许多猎物,高高兴兴地回家了。

村里的人见他们还活着,而且长得又白又胖,感到很奇怪,就问他们在山里吃了些什么。他们简单地介绍了自己的经历,并把带回来的几枝植物根块给大家看。村民们一看,这东西很像人,却不知道它叫什么名字,有个德高望重的白须长者笑着说:“它长得像人,你们两兄弟又亏它相助才得以生还,就叫它‘人生’吧!”

后来,人们又把“人生”改叫“人参”了。

【杏林小讲堂】

人参味甘微苦,性偏温,其功重在大补正元之气,以壮生命之本,进而固脱、益损、止渴、安神。故男女一切虚证、阴阳气血诸不足均可应用,为虚劳内伤第一要药。

其主要功效为:

1、大补元气。用于气虚欲脱的重症。表现为气息微弱、呼吸短促、肢冷汗出、脉搏微弱等。单用人参可大补元气、强心救脱,如独参汤。气脱兼见亡阳,可配附子同用。

2、补肺益气。用于肺气不足,气短喘促,少气乏力,体质虚弱。

3、益阴生津。治疗津气两伤、热病汗后伤津耗气。

服人参不宜喝茶。实证、热证而正气不虚者忌服。反藜芦、畏五灵脂、恶皂荚,应忌同用。

神药“三七”:金不换

在中药宝库里,有一种奇药,名为“三七”,可用于“止血,散淤,消肿,定痛”。明代著名药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即有记载,并誉之“金不换”。清朝的药学著作《本草纲目拾遗》中道:“人参补气第一,三七补血第一,味同而功亦等,故称人参三七,为中药中之最珍贵者。”

关于三七的名字的由来,有许多动人的传说,其中有三个是比较有名的。

传说之一:

很久以前,有兄弟俩,哥哥继承家传,行医看病且种植药材,弟弟则游手好闲不务正业。有一天,弟弟突然得了急症,七窍出血。哥哥得知后,急忙刨了一棵草药煎汤给弟弟服下。弟弟连服几剂后,霍然痊愈。他问哥哥用的什么药,哥哥告诉它是祖传的止血草药。后来他向哥哥要了一些草药小苗栽在自家园子里,第二年,这棵草药已长得枝繁叶茂。说来也巧,邻村有家财主,财主的儿子也得了出血病,吃什么药也不管用,眼看就快死了,打听到弟弟患过类似的病,吃了一种草药治好的,便到弟弟家寻医问药。弟弟听说后,就把种在自家园子里的那棵草药挖出来,给财主的儿子煎汤喝了,几剂之后,不但没治好病,人还死了。

财主于是告到衙门那里,弟弟被抓了起来。哥哥得知后,急忙前去申诉,告诉县官,这并不是弟弟的过错,弟弟给财主儿子用的确实是止血草药熬的汤,只不过这种草药才生长了一年,还没有药性,要长到三到七年时药力才最强。这件事轰动了十乡百里,渐传渐广,人们也知道了这种草药的采挖时间。后来,人们就给这种草药起名叫三七,意思是生长三至七年的药效最佳。

传说之二:

三七是一位美丽善良的仙子,来到人间教人们种植的。有一天,三七仙子在地里劳动,突然有一只凶猛的大黑熊朝她扑来,正在这千钧一发之际,一位名叫卡相的苗族青年,一箭射死了这只猛兽,救了三七仙子。卡相家很穷,他妈妈患病多年,无钱医治。三七仙子为报卡相的救命之恩,对卡相说:“后山坡有一种草药,叶像我的长裙,枝似我的腰带,可以用来治疗阿妈的病。”卡相如其所说,果真找到了这种草药。老妈妈吃了几次这种草药,病真的好了。后来,卡相又用这种草药治好了不少乡亲们的疾病。乡亲们纷纷来到卡相家道谢,并问这是什么药,这样神奇。三七仙子笑盈盈地指着一株三七说:“你们数数看,它叶有多少,枝有几枝?”大家一数,枝有三枝,叶有七片。一个聪明的姑娘立即叫了起来:“三七!”这名字从此就流传了下来。

传说之三:

相传在很久以前,有位采药老人到天目山采集药材,路上碰到一个放牛娃背着一捆药草下山。采药老人问他:“小牧童,你背的是什么药草?”牧童回答说:“这是医伤接骨的宝草。我弟弟的断腿就是这种草敷好的。”老人一听,很是惊奇,问他叫什么名字,怎样发现这宝草的。放牛娃放下草药,把发现宝草的经过,详细地告诉了老人:

我是三月七日生,妈妈叫我“三七”。因为家里很穷,我放牛过日子。有一年秋天,我看见一群猴子,抓住两棵大柳树中间的紫藤荡秋千玩耍,把田里的菜都糟蹋了。我便拿起柴刀,向猴群掷去,正巧把一根紫藤砍断了。可是过了几天,只见这群猴子又在抓住紫藤荡秋千。我很奇怪,我明明将这根紫藤砍断了呀,它是怎么又接起来的呢?为了弄清这个谜,我随手又是一刀,把这根紫藤再次砍断。然后我每天躲在暗处细细观察。有一天,猴群又来了,一只老猴子东张西望,见四处无人,立即挖来几棵野草,把野草根部土褐色的块根,放在嘴里嚼烂,敷到紫藤的断处,把断藤接上。一只小猴子又拔来一些杂草,就像缠绷带似的将断处包扎好。然后这群猴子连蹦带跳地离去了。

猴群离开后,我来到接藤处细看,用手拉拉藤,很结实,好像没有断过一样。我捡起地上的药草,高兴极了。我想,这种草能不能接人的断骨呢?我就拔了许多这种草,回家后也把块根捣烂,敷在我弟弟已经折断的腿骨上,再用布包扎好。不久,弟弟的断骨完全接好了,跟好人一样,能跑能跳。

采药老人听完后,高兴地说:“小牧童,你发现了宝草,真不简单。”后来,老人也用这种药草治好了许多跌打损伤、骨折、流血不止的病人。为了感谢三七的发现,采药老人就把它叫做“天目三七”。

【杏林小讲堂】

三七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初夏开淡黄色小花,果子呈扁球形,生于山坡丛林之中,分布在广西、云南、广东、四川、西藏等地。三七的块根入药,治疗各种出血、淤血和跌打损伤等。

据研究,三七含有多种皂苷、丰富的铁质、钙质、蛋白质和糖类,具有缩短凝血时间、增加血小板的作用,能像漆那样把伤口黏合起来,所以又叫“山漆”;因为它对各种出血证有止血功能,又叫它“血见愁”。

哭泣的白芍:天然抗生素

白芍是中药的一种抗菌药,人称“天然抗生素”。关于白芍的来历有一个传说。

传说华佗喜爱栽草药作为标本,以辨别药之真伪,防止用错药。他在自家房前屋后栽满了草药。一天,有个外地商人看华佗爱种草药,便从山上挖了一棵芍花给华佗,并对华佗说:“这芍花本是野生,人家都说它可以治病,不知真假,我给你一棵,你试种一下。”华佗就把这棵芍花栽到了窗外。来年春天,芍花开放,华佗就先尝花,后尝叶。由于华佗对芍花的采药季节还没掌握,对春天的芍花不能入药更不了解,只感觉它没有什么药味,也没有什么特异之处,就把它放那儿不管了,一直放了数年没理睬它。

一天夜晚,夜深人静,秋风凉爽,月对窗户,华佗正在灯下精心地撰写医书,将某药治某病一条一条地记录着。正写之间,只听窗外有一女子的哭声,他抬头往窗外一看,迎着月光有位身穿绿衣、头戴红花的美貌女子。“啊!这是谁家的孩子,深更半夜的在外啼哭,难道受了什么委屈?”华佗便出去看看,可东瞅西望,却未有半个人影,只见那女子站的地方正是那棵青枝绿叶的芍花。华佗心想:难道是它吗?他看了看芍花,摇了摇头,自言自语地说:“既是你有灵验,现在已是初秋,早已花谢叶老,也用处不大了,况且你身无奇处也无法入药呀!”说罢转身回屋里去了。刚到屋里坐下又听到那女子啼哭,他又出来看,还是没人,那女子站的地方仍是那棵芍花。一连几次都是这样。

华佗觉得非常奇怪,就叫醒夫人,把刚才发生的事情向夫人说了一遍。夫人说:“这家房前屋后的花草,都是你亲手种的,在你手里都成了良药,治了不少病,救了不少人,只有这棵芍花在那儿冷冷清清的无用。我想可能是你没把它放在心上,你不了解它,它委屈得哭了。”华佗说:“我早已尝过多次了,花叶梗都没有什么用处,可怎么入药呀。”夫人说:“花叶梗你都尝过了,你尝过根吗?”华佗又说:“花叶梗都没有用,根还有啥尝的。”华夫人看他有些不耐烦,也不往下说了,就说:“好啦,天已经不早了,你休息吧。”华佗觉得很累,便倒下睡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