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趣味中医一本通
19798000000004

第4章 趣话中医:杏林之中多典故(3)

张仲景从长沙告老还乡后,走到家乡白河岸边,见很多穷苦百姓忍饥受寒,耳朵都冻烂了。他心里非常难受,决心救治他们。张仲景回到家,求医的人特别多,他忙得不可开交,但心里总挂记着那些冻烂耳朵的穷百姓。他仿照在长沙的办法,叫弟子在南阳东关的一块空地上搭起医棚,架起大锅,在冬至那天开张,向穷人舍药治伤。张仲景的药名叫“祛寒娇耳汤”,其做法是用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药材在锅里煮熬,煮好后再把这些东西捞出来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状的“娇耳”,下锅煮熟后分给乞药的病人。每人两只娇耳,一碗汤。

人们吃下祛寒汤后浑身发热,血液通畅,两耳变暖。吃了一段时间,病人的烂耳朵就好了。张仲景舍药一直持续到大年三十。大年初一,人们庆祝新年,也庆祝烂耳康复,就仿娇耳的样子做过年的食物,并在初一早上吃。

人们称这种食物为“饺耳”、“饺子”或偏食,在冬至和年初一吃,以纪念张仲景开棚舍药和治愈病人的日子。今天,我们用不着用娇耳来治冻烂的耳朵了,但饺子却已成了人们最常见、最爱吃的食品。

经常食用辣椒能起到驱寒暖胃、补肝明目、减肥美容的作用。另外,吃辣椒还能促进胃液分泌,增进食欲。有胃弱、消化不良、肠胃胀气、胃寒痛等毛病的人,适量吃辣椒有治疗、保健作用。

名医施今墨曾道出“悬丝诊脉”天机

传说,古时因为宫廷尊卑有序、男女有别,御医为娘娘、公主们看病,不能直接望、闻、问、切,只能用丝线一端固定在病人的脉搏上,御医通过丝线另一端的脉象诊治病情,俗称“悬丝诊脉”。在我国古代神话小说《西游记》中,也有关于孙悟空“悬丝诊脉”的记述。“悬丝诊脉”真的能看病么?

一日,乾隆皇帝宣御医看病。御医不知是哪位妃子染恙,心想先讨个吉利再说吧,于是,在悬丝上诊了一会儿“脉”后,喜形于色地说:“启禀万岁,是喜脉!”乾隆一听,暗地笑了,说道:“就凭这根细丝诊脉看病,朕不信!”御医忙磕头道:“臣诊脉从未有过差错。”乾隆命太监带御医去看悬丝的另一头。

原来皇帝想试试御医的本领,丝线的另一端并未系上病人的手腕,而是系在凳腿上。御医看了大吃一惊,险些吓晕,这可是欺君之罪啊!但他不愧是个有经验的老御医,稍定了一下神,他搬起凳子细细查看一遍后说:“敢请劈开凳腿,便知微臣讲的是真是假。”

乾隆立即命太监取出利斧劈开凳腿,只见凳腿中有一个小蛀洞,洞内有只小虫正在蠕动。御医忙跪奏:“万岁请看,此为木之孕也,所以叫喜脉。”皇上一听,面露喜色,点头表示认同,这才命其给正在生病的格格诊治。此时,这位御医已是吓得大汗淋漓,连衣襟都湿透了。

到底“悬丝诊脉”能否诊断病情,名医施今墨曾道出其中“天机”。

施今墨是旧时京城“四大名医”之一,曾为清朝皇室内眷看过病。施老说,“悬丝诊脉”亦“真”亦“假”:“真”是说真有这回事,“假”是说这纯属一种形式。旧时,娘娘、公主们生病,总有贴身的太监介绍病情,御医也总是详细地向太监询问各种情况,诸如舌苔、大小便、饮食、病症状况等。为了获得真实而详尽的情况,御医们常常给太监送礼,得到这些贴身情报后,御医也就胸有成竹了。“悬丝诊脉”时,太医必须屏息静气,沉着认真。这样做,一是谨守宫廷礼仪,表示对皇室的尊敬;二是利用此时字斟句酌,暗思处方,小心应付,以免因说错话或用药不慎而惹祸。

可见,“悬丝诊脉”虽确有此事,不过是蒙上了神秘色彩的形式而已。如果太医事先不通过各种途径获知详细病情,不论他医术多高明,光靠“悬丝诊脉”,是很难看好娘娘、公主们的病的。

“第三扁鹊”的故事

民国年间,上海某富商患病,群医束手,以为不治。独有一位中医认为病情尚可救治,于是开出处方数剂,最终顽疾痊愈。富商很感激,出千元求章太炎先生题一匾,借以扬其名。太炎手书四字,曰“第三扁鹊”。富商大惑不解,请教于他人,大家都认为“第三扁鹊”显含贬义,可能是“第二扁鹊”笔误。富商婉求太炎改写,章氏大发脾气,说:“所书无误,医之誉,无过于此者。彼果为名医,必知其义。”且补署落款“章炳麟”(太炎之名),以坚其信。富商不得已,只好将书法制匾奉送给那位中医。不料医者收到后,喜出望外,高悬于厅堂。

原来《史记》中记载的名医扁鹊,姓秦名越人,《史记正义》引《黄帝八十一难序》云:“秦越人与轩辕时扁鹊相类,仍号之为扁鹊。”原来神医秦越人已经是“第二扁鹊”了,章太炎满腹经纶,焉能不知此等学问。故誉此医为“第三扁鹊”并没有错。

原始苗医与“巫医合一”

在苗医的发展史上存在一段较长的“巫医合一”时期,但是由于苗族没有本民族文字记载的医籍,所以,苗族医药发展没有明显的分期。这种“巫医合一”的方式,用苗族的俗语来讲,叫做“巫医一家,神药两解”,到清代还很盛行。民国《剑河县志》载:“民知尚稚,笃信鬼神,患病者不事医药治疗,惟气灵于巫祝,有跳神走阴诸名色。”民国《兴仁县志》载:“黑苗巫曰密那,遇病延之,杀犬而禳,名曰打老魔。”上述记载很多,除方志外,清·田雯《黔书》载:“苗人……病不服药,惟祷于鬼,谓巫为鬼师,鬼师乘以愚人。”由此可见,苗族医药中,巫师治疗疾病并非个别现象,而是一个历史现象,有的地方延续至今,呈现出十分复杂的情况。

苗族的巫师,在湘西称“巴对雄”,在黔东南称“相孬嘎”,在川滇黔交界区称“笃能”,女巫又称“迷婆”或“迷那”。苗族在历史上由于苗巫文化的影响而笃信鬼神,日常生活中婚、丧、疾病、节日,都要请巫师主持祭祀仪式。许多村寨都有1~3名巫师,巫师必须熟习各种鬼神的名称、性质和祭祀的方法,会背诵咒语。人生病时,苗巫师对病人施行巫术,称“过阴术”或“望鬼术”,有一套完整的方法。

单纯以巫术治病,除了有心理治疗作用外,一般与医学无关。但巫师是苗族早期社会的一种分工,又是本民族最早的知识分子,由于医药经验的积累,有一部分巫师掌握了一些医疗技术,施行巫术的同时,还兼用草药和其他方法治病。后来,巫师由于社会地位的下降而衰落,他们当中一部分人分化为职业苗医,但在行医过程中,依然不同程度地包含着巫术的内容和形式。

苗医外治法也有很大一部分起源于巫术,虽然它们已完全脱离了巫术的内容与形式。如苗医的滚蛋疗法,最早是巫师敲蛋占卜望鬼时,为加强其法术的神秘性,将煮热的蛋滚动全身而形成。滚蛋疗法在苗医中广为流传,操作简便,疗效较好。更为独特的是,苗医应用滚蛋后蛋壁和蛋黄的颜色变化以诊断并判断预后,这同巫师敲蛋占卜有着某种联系,构成了苗医的诊法特点。其他如化水疗法、踩铧口疗法等,也有类似情况。

在临床治疗中,一些苗医(或病人自己)主张神、药结合,一方面用药治疗,一方面求神请祖。由于对许多疾病的发生无法解释,对危重病的发展死亡无法理解,只好求助于鬼神而与巫“合作”,既彼此利用,又互相对峙,形成“巫医一家、神药两解”的局面,这种现象至今在某些局部地方仍然存在。

“巫医合一”是苗族医学发展史中一种特殊的历史现象,是由于缺乏科学知识,社会发展缓慢而又极不平衡的历史原因造成的,说明了苗族医药的形成过程,脱离巫术的不彻底性和复杂性。但是,虽然巫术阻碍了医学的发展,却并未吞噬医学的精华,阻止医学的破土而出,这是由于苗族医药扎根于山区群众之中,又有几千年的实践经验作为基础,所以不能以“巫医合一”作为否定苗族医药存在的理由。现在,随着苗族人民文化知识水平的提高,这种“巫医一家”的状况已逐步解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