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简明家庭经络保健手册
19797600000003

第3章 快速打通经络的6种家用妙法

推拿法——作用皮肤通经络,周身顺畅百病藏

推拿,也就是人们平时说的按摩,是用手在人体上用推、拿、提、捏、揉、点、拍等手法进行治疗。推拿疗法在古代也被称为“按蹻”、“蹻引”、“案杌”等。这是一种自然疗法,通过对经络、穴位的刺激,来达到疏通经络、运行气血,扶正祛邪,调和阴阳的作用。

推拿法,大致有如下两种:一种是主动推拿,又叫自我推拿,是自己对自己进行推拿的一种保健方法;另一种是被动推拿,是由医生对患者进行推拿疗法。我们这里所介绍的推拿手法是针对被动推拿来说的,归纳起来,有以下八种常用手法:按、摩、推、拿、揉、捏、颤、打等法。但各种手法常常相互配合进行,并不是单纯孤立地使用

1.按法:利用指尖或指掌,在患者身体适当部位,有节奏地一起一落按下,叫做按法。通常使用的,有单手按法、双手按法。临床上,在两肋下或腹部,通常应用单手按法或双手按法,背部或肌肉丰厚的地方,还可使用单手加压按法。也就是左手在下,右手轻轻用力压在左手指背上的一种方法;也可以右手在下,左手压在右手指背上。

2.摩法:用手指或手掌在患者身体的适当部位,给以柔软的抚摩,叫做摩法。摩法多配合按法和推法,有常用于上肢和肩端的单手摩法,以及常用于胸部的双手摩法。

3.推法:向前用力推动叫推法。临床常用的,有单手或双手两种推摩方法。因为推与摩不能分开,推中已包括摩,所以推摩常配合用,如两臂两腿肌肉丰厚处,多用推摩法。中医流传下来的推拿小儿方法,实际上就是用的推摩法。推摩的手法是多样的,把两手集中在一起,使拇指对拇指、食指对食指,两手集中一起往前推动,叫做双手集中推摩法,这是推摩法中最常用的一种手法。

4.拿法:用手把适当部位的皮肤,稍微用力拿起来,叫做拿法。临床常用的有在腿部或肌肉丰厚处的单手拿法。如果患者因情绪紧张、恼怒,突然发生气闷,胸中堵塞,出现类似昏厥的情况,可在锁骨上方肩背相连的地方,用单手拿法,把肌肉抓起来放下,放下再抓起,以每秒钟拿两下的速度,连拿20次,稍为休息,再连拿20次,则胸中通畅,气息自渐调和了。

5.揉法:医生用手贴着患者皮肤,作轻微旋转活动的揉拿,叫做揉法。揉法分单手揉法和双手揉法。如太阳穴等面积小的地方可用手指揉法,对于背部面积大的部位可用手掌揉法。还有单手加压揉法,比如揉小腿,左手按在患者腿肚处,右手则加压在左手背上,进行单手加压揉法。揉法具有消瘀去积,调和血行的作用,对于局部痛点,使用揉法十分合适。

6.捏法:在适当部位,利用手指把皮肤和肌肉从骨面上捏起来,叫做捏法。捏法和拿法有某些类似之处,但是拿法要用手的全力,捏法则着重在手指上。拿法用力要重些,捏法用力要轻些。捏法是推拿中常用的基本手法,常常与揉法配合进行。捏法实际包括了指尖的挤压作用,能使皮肤、肌腱活动能力加强,改善血液和淋巴循环。

7.颤法:是一种震颤而抖动的推拿手法。动作要迅速、短促而均匀,以每秒钟颤动10次左右为宜,也就是一分钟达到600次左右为宜。颤法与“动”分不开,所以又叫它颤动手法。将大拇指垂直地点在患者痛点,全腕用力颤动,带动拇指产生震颤性的抖动,叫单指颤动法。用拇指与食指或食指与中指,放在患者疼处或眉头等处,利用腕力进行颤动叫双指颤动法。

8.打法:打法又叫叩击法。打法手劲要轻重有准,柔软而灵活,主要用的是双手。常用手法有侧掌切击法、平掌拍击法、横拳叩击法和竖拳叩击法等。

(1)侧掌切击法:把两手掌侧立,大拇指朝上,小指朝下,指与指间要分开1厘米许,手掌落下时,手指合拢,抬手时又略有分开,一起一落,两手交替进行。

(2)平掌拍击法:两手掌平放在肌肉上,一先一后有节奏地拍打。

(3)横拳叩击法:两手握拳,手背朝上,拇指与拇指相对,握拳时要轻松活泼,指与掌间略留空隙。两拳交替横叩。此法常用于肌肉丰厚处,如腰腿部及肩部。

(4)竖拳叩击法:两手握拳,取竖立姿态,大拇指在上,小拇指在下,两拳相对。握拳同样要轻松活泼,指与掌间要留出空隙。本法常用于背腰部。

以上四种打法,主要用于肌肉较丰厚的地方,如项、肩、背、腰、大腿、小腿等处。叩打的力量,应该先轻后重,再由重而轻,总之,以使患者有舒服感为宜。在打法的速度上,一般是先慢后快,慢时一秒钟两下,快时逐渐加到六下或八下。然而,无论使用哪一种打法,开头第一下都不能使太用力,应软中有硬,刚柔相济,而后逐渐转强。两手掌落下时,既要有力,又要有弹性,使患者感觉舒服。叩打时间一般是1~2分钟,个别情况下,可根据病情延长或缩短一些时间。这种手法,可在推拿后配合进行,也可与推拿手法夹杂进行。

【注意事项】

利用推拿法刺激经络,要注意以下几点:

1.推拿前要修整指甲,用热水洗手,同时,将戒指等有碍操作的物品,预先摘掉。

2.态度要和蔼,严肃细心,要耐心地向患者解释病情,消除患者精神压力,争取患者合作。

3.患者与医生的位置要安排合适;特别是患者坐、卧等姿势,要舒适而又便于操作。

4.推拿手法要轻重合适,并随时观察病人表情,使患者有舒服感。

5.推拿时间,每次以20~30分钟为宜,推拿次数以十二次为一疗程。

6.在患者大怒、大喜、大恐、大悲等情绪激动的情况下,不要立即推拿。

7.饱食之后,不要急于推拿,一般应在饭后两小时左右为宜。

8.推拿时,有些患者容易入睡,应取毛巾盖好,以防着凉,注意室温。当风之处,不要推拿。

除上述注意事项外,还要掌握推拿保健的时间,每次以20分钟为宜。最好早晚各一次,如清晨起床前和临睡前。为了加强疗效,防止皮肤破损,在施推拿术时可选用一定的药物作润滑剂,如滑石粉、香油、推拿乳等。若局部皮肤破损、溃疡、骨折、结核、肿瘤、出血等,禁止在此处作推拿保健。作自我推拿时,最好只穿背心短裤,操作时手尽量直接接触皮肤。推拿后有出汗现象时,应注意避风,以免感冒。此外,在过饥、过饱、酗酒或过度疲劳时,也不要作保健推拿。

【适应证与禁忌证】

适应证:扭伤,关节脱位,腰肌劳损,肌肉萎缩、偏头痛,头痛,三叉神经痛,肋间神经痛,股神经痛,坐骨神经痛,腰背神经痛,四肢关节痛(包括肩、肘、腕、膝、踝、指(趾)关节疼痛),面神经麻痹,肌肉痉挛。其他如神经性呕吐,消化不良症,习惯性便秘,胃下垂,慢性胃炎,失眠,遗精,以及妇女痛经与神经官能症等,都可考虑使用或配合使用按摩手法。

禁忌证:各种急性传染病,急性骨髓炎,结核性关节炎,传染性皮肤病,皮肤湿疹,水火烫伤,皮肤溃疡,肿瘤,以及各种疮疡等症。此外,妇女经期,怀孕五个月以上的孕妇,急性腹膜炎、急性化脓性腹膜炎、急性阑尾炎患者。某些久病过分虚弱的、素有严重心血管病的或高龄体弱的患者,都是禁忌按摩的。此外,在过饥、过饱、酗酒或过度疲劳时,也不要作推拿。

艾灸法——荧荧焰火起膏肓,温通经络护腑脏

艾灸疗法是用艾绒或其他药物防治在体表穴位上烧灼、温熨、借灸火的温和热力及药物的作用,通过经络的传导,来激发人体脏腑经络的功能,从而达到温通经络,行气活血,逐寒除湿,消肿散结,平肝降逆,补虚泻实,扶正祛邪,补中益气,回阳救逆及防病保健,延缓衰老,强身益寿的一种外治方法。

艾灸疗法的分类主要有艾条灸、艾炷灸、温灸器灸三类,此外还有非艾灸法。下面简单介绍一下这四种艾灸疗法。

1.艾条灸

(1)直接灸

将艾条点燃后在穴位或病变部位进行熏灸的方法,又称艾卷灸法。根据艾条灸的操作方法,分温和灸、雀啄灸和回旋灸三种。

①温和灸:将点燃的艾条对准施灸部位,距皮肤3~5厘米左右进行熏灸,一般每处需灸5分钟左右。患者局部有温热感但无灼痛感,灸皮肤稍起红润即可停止。多用于慢性病及风塞湿寒等疾病。

②雀啄灸:将点燃的艾条对准施灸部位,如鸟雀啄食一样做一上一下的活动熏灸,一般每处熏灸3~5分钟。多用于急性病或昏厥急救等疾病。

③回旋灸:将点燃的艾条悬在施灸部位距皮肤3~5厘米左右,上下、左右往复移动或反复旋转熏灸20~30分钟。

(2)间接灸

即在使用艾条施灸时,在施灸部位垫上某种物质,以免造成灼伤或烫伤。艾条隔物灸分为按熨灸和隔核桃壳眼镜灸两种。

①按熨灸:在施灸的穴位或部位上预先铺垫6~7层棉布或绵纸,将用于按熨的药艾条“太乙神针”或“雷火针”点燃后,直接在施灸部位上趁热按熨。

②隔核桃壳眼镜灸:取半个去仁干核桃壳,放在菊花液中浸泡15分钟,用细铁丝支撑一副能够套住核桃壳的眼镜框架,眼镜框架外用钢丝向内弯成一个高与长约2厘米的钩形。将浸泡过的核桃壳套在眼镜框上,钩上插一段长15厘米的艾条,点燃后在患者的眼睛上熏灸,灸1段为1壮,一般1次灸1~3壮。

2.艾炷灸

将艾炷直接或间接置于穴位上施灸的方法。艾炷灸可分为直接灸(着肤灸)和间接灸(隔物灸)两大类。

(1)直接灸

即把艾炷直接放在皮肤上施灸,以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这是灸法中最基本、最主要且常用的一种灸法。直接灸又分为化脓灸、无化脓灸、发疱灸三种。

①化脓灸:用小艾炷直接安放在穴位上施灸,在相关穴位上涂些蒜汁后,安放艾炷点燃施灸,待艾炷燃尽后方可除去艾灰,更换新炷再灸。每次换新炷时,需重新涂蒜汁。

②无化脓灸:在施灸穴位的皮肤上涂少许石蜡油或其他油剂,使艾炷易于固定,然后将艾炷直接放在穴位上,用火点燃尖端。当患者有灼热感时,用镊子将艾炷夹去,再更换新艾炷施灸。

③发疱灸:用小艾炷施灸,等艾火烧到皮肤,病人感到皮肤稍微灼痛时,再继续3~5秒钟,此时施灸处皮肤出现一块比艾炷略大的红晕,且有汗出,隔1~2小时就会发泡,不需挑破,任其自然吸收,如水泡较大,可用消过毒的毫针点刺数孔,放出液体,局部涂些紫药水即可。

(2)间接灸

在艾炷与皮肤之间隔垫上某种药物而施灸,具有艾灸与药物的双重作用。间接灸根据其衬隔物品的不同,可分为多种灸法。

①隔姜灸:用厚约0.3厘米的生姜一片,在中心处用针穿刺数孔,上置艾炷放在穴位上施灸,病人感觉灼热不可忍受时,可用镊子将姜片向上提起,衬一些纸片或干棉花,放下再灸,或可用镊子将姜片提举稍离皮肤,灼热感缓解后重新放下再灸,直到局部皮肤潮红为止。此法简便,易于掌握,一般不会引起烫伤,可以根据病情反复施灸,对虚寒病症,如腹痛、泄泻、痛经、关节疼痛等,均有疗效。

②隔蒜灸:取新鲜独头大蒜,切成厚约0.3厘米的蒜片,用细针于中间穿刺数孔,放于穴位或患处,上置艾灶点燃施灸。艾炷如黄豆大,每灸4~5壮更换蒜片,每穴1次灸足7壮。也可取适量大蒜,捣如泥状,敷于穴上或患处,上置艾炷点燃灸之。本法适用于治疗痈、疽、疮、疖、蛇咬、蝎蜇等外伤疾患。

③隔盐灸:用于脐窝部(神阙穴)施灸。操作时用食盐填平脐孔,再放上姜片和艾炷施灸。若患者脐部凸起,可用水调面粉,搓成条状围在脐周,再将食盐放入面圈内隔姜施灸,本法对急性腹痛吐泻、痢疾、四肢厥冷和虚脱等证,具有回阳救逆之功。

除此之外,还有隔葱灸、隔蛋灸、隔韭菜灸、隔甘遂灸、隔皂角灸、隔陈皮灸、隔蓖麻仁等多种,总之根据不同的病症采用不同的间隔物。

3.温灸器灸

利用专门的器具施灸的一种方法。施灸时,将艾绒点燃后,先把艾灸器盖好,用手将温针器放在准备施灸的部位来回熨烫,身体局部出现红润即可。可以长时间给患者以舒适的温热刺激。适用于胃胀、腹泻等疾病。

4.非艾灸法

“非艾灸法”,就是利用艾绒以外的物质作为施灸材料(如灯心草、香烟、线香、火柴、电吹风、电熨斗、电热毯、黄蜡等)来进行灸治的方法。

【注意事项】

关于施灸的顺序,古人是有明确论述的,一般来讲应该先灸阳经,后灸阴经;先灸上部,再灸下部;就壮数来说,先灸少的,再灸多的;就大小而言,先灸艾炷小的,再灸艾炷多的。不过,这只是一般顺序,在应用的时候,可根据病情灵活掌握。比如说用艾灸来治疗脱肛,应该先灸长强来收肛,再灸百会来升阳举陷。所以说,这个只是一般规律。

在艾灸的时候,要注意防止意外烫伤。施灸的时候,会产生烟雾,比较呛,所以,最好在通风环境中进行。施灸后的艾条、艾炷等,要注意一定要彻底熄灭,以免引起火灾。可以事先准备一小盆水,施灸结束后,用水来灭火,这样比较彻底,就可以放心了。

除此之外,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1.面部穴位、乳头以及大血管这些地方不适合用直接灸,以免烫伤,形成瘢痕。

2.关节活动部位不适合用化脓灸,因为关节活动部位血液循环不是特别丰富,如果化脓溃破,不容易愈合,严重的甚至可能影响关节功能活动。

3.在饥饿、饱食、极度疲劳的时候不适合进行艾灸。对艾灸有恐惧心理的人,应该慎重使用。如果病情需要,可先做好思想工作,使其精神放松,再行艾灸治疗。

4.对于身体虚弱者,艾灸时艾炷不宜过大,刺激量不宜过强,以防“晕灸”。如果万一发生晕灸,一定要及时处理,可迅速停止艾灸,让患者卧床休息,松开衣带,注意保暖,一般可以逐渐恢复。

【适应证与禁忌证】

适应证:艾灸疗法既可治疗虚证、寒证,又可治疗热证、实证,对治疗内科、外科、妇科、儿科、耳鼻喉科、皮肤病科以及在预防疾病、延年益寿等方面,疗效都很显著。

禁忌证:艾灸一般多施用于阴证、寒证、虚证,对阴虚阳亢的病人不宜使用灸法。结核病、头晕头痛,均需慎用。另外,颜面及关节附近不宜使用化脓灸,以免影响面容或关节活动。患者的心脏附近和大血管及黏膜附近少灸或不灸,身体发炎部位禁止采用艾灸的方法进行治疗,孕妇的腹部及腰骶部也属于禁灸部位。

刮痧法——清除代谢废物,让身心轻爽健康

刮痧疗法起源于旧石器时代,人们患病时,出于本能地用手或者石片抚摩、捶击身体表面的某一部位,有时竟然能使疾病得到缓解。通过长期的实践与积累,逐步形成了砭石治病的方法,这也是“刮痧”疗法的雏形。具体操作方法就是用刮痧板蘸刮痧油反复刮动,摩擦患者某处皮肤。现代医学认为,痧是皮肤或皮下毛细血管破裂,是一种自然溶血现象,多出现在经络不通畅、血液循环较差的部位,它不同于外伤瘀血、肿胀。刮痧可使经络通畅,瘀血肿胀吸收加快,疼痛减轻或消失,所以刮痧可以促进疾病早日康复。

刮痧的用具十分简单、方便,只要是边缘比较圆滑的东西,如梳子、搪瓷杯盖子等,都可以用来刮痧。当然,如果长期使用或作为治疗,还是用天然水牛角为材料制成的专业刮痧板比较好,这样可以避免对人体肌表的毒性刺激和不良化学反应,而且水牛角本身就是一种中药,具有发散行气、活血和润养作用。

另外,刮痧之前,为了防止划破皮肤,还要在皮肤表面涂一层润滑剂,香油、色拉油都可以用。也有专门的“刮痧活血剂”,这是一种采用天然植物油加十余种天然中药,经传统与现代高科技结合的方法提炼加工而成的刮痧油,具有清热解毒、活血化瘀、开泄毛孔、疏通经络、排毒驱邪、消炎止痛等作用。

介绍完了刮痧前的准备工作,下面我们就详细讲一下刮痧的基本手法:

1.握持刮痧板方法

单手握板,将板放置掌心,一侧由拇指固定,另一侧由食指和中指固定,也可由拇指以外的其余四指固定。

利用腕力进行刮拭,刮痧板移动方向与皮肤之间夹角以45度为宜,角度不可太大,也不可使用削铲法。

2.刮痧的强度和时间

刮痧手法的轻重、力量的大小、时间的长短,都要依照接受者的年龄、性别、体质、身体状况以及出痧情况等因素而定。刮痧板接触皮肤时力量应适中,以对方能承受为度,做单方向均匀刮拭,每一角度方向刮15~30次,每一部位刮拭3~5分钟。针对性刮痧或局部保健刮痧一般20~30分钟,全身整体保健刮痧以40~50分钟为宜。个别人不易出痧,不可强求。出痧者一般3~5天痧退,痧退后方可进行再次刮拭。

3.几种常用的刮拭手法

(1)边刮法

这是最常用的一种刮痧方法。将刮痧板的两侧长条棱边或厚边或薄边与皮肤接触成45度角进行刮拭。该法适宜于对大面积,如腹部、背部和下肢等部位的刮拭。

(2)轻刮法

初学者常用轻刮法。刮痧时刮痧板接触皮肤面积大,移动速度慢或下压刮拭力量小。一般接受者无疼痛或其他不适感觉,多适应于对儿童、妇女、老年体弱者以及面部的保健刮拭。

(3)重刮法

这主要是针对骨关节软组织疼痛性病症所采取的一种手法。刮痧时刮痧板接触皮肤面积小,移动速度快或下压刮拭力量较大,以接受者能承受为度。多适应于对年轻力壮、体质较强或背部脊柱两侧、下肢及骨关节软组织较丰满处的刮痧。

(4)快刮法

指刮拭的次数每分钟30次以上,力量有轻重之别。力量重,速度快,多用于体质强壮的人,主要刮拭背部、下肢或其他明显疼痛的部位;力量轻,快速刮,多用于体质虚弱或整体保健的人,主要刮拭背腰部、胸腹部、下肢等部位,以对方感觉舒适为度。

(5)慢刮法

指刮拭的次数每分钟30次以内,力量也有轻重之别。力量重,速度慢,多用于体质强壮的人,主要刮拭腹部、关节部位和一些明显疼痛的部位;力量轻,速度慢,多用于体质虚弱或面部保健者,主要刮拭背腰部正中、胸部、下肢内侧等部位,以对方不感觉疼痛为度。

(6)直线刮法

也称直板刮法,是一种常用的手法,就是利用刮痧板的上下边缘在体表进行直线刮拭。刮痧师一般用右手拿住刮痧板,拇指放在刮痧板的一侧,食指和中指或四指放在刮痧板的另一侧,与体表成45度角,刮痧板薄的一面1/3或1/2与皮肤接触,利用腕力下压并向同一方向直线刮拭,要有一定长度。这种手法适用于对身体比较平坦部位的经脉和穴位(如背部、胸腹部和四肢部位)进行刮痧。

(7)弧线刮法

指刮拭方向呈弧线形,刮拭后体表出现弧线形的痧痕,操作时刮痧板多循肌肉走行或骨骼结构特点而定。对胸部肋间隙、颈项两侧、肩关节前后和膝关节周围刮痧多用此法。

(8)逆刮法

指刮痧方向与常规的由里向外、由上向下方向相反,即由下向上或由外向里进行刮拭的方法。多用于对下肢静脉曲张、下肢浮肿或按常规方向刮痧效果不理想的部位。逆刮法操作宜轻柔和缓,从近心端部位开始逆刮,逐渐延长至远心端,其方向是由远心端向近心端,其目的是促进静脉血液回流,减轻水肿或疼痛。

(9)梳刮法

使用刮痧板或刮痧梳子,从前额发际处及双侧太阳穴处向后发际处做有规律的单方向刮拭,刮痧板或梳子与头皮成45度角,轻柔和缓地刮拭,如梳头状,故名梳刮法。梳头时力量适中,一般逐渐加力,在穴位或痛点处可适当使用重刮或点压、按揉。此法具有醒神开窍、消除疲劳、防治失眠的作用,患有头痛、疲劳、失眠等病症用该法可以达到良好的效果。

(10)角刮法

使用特制的角形刮痧板或让刮痧板的棱角接触皮肤,并成45度角,自上而下或由里向外刮拭,手法要灵活,不宜生硬,适宜于四肢关节、脊柱双侧经筋部位、骨突周围、肩部穴位(如风池、内关、合谷、中府等)。因角刮接触面积相对小,要避免用力过猛而损伤皮肤。

【注意事项】

1.下肢静脉曲张,刮拭方向应从下向上刮,手法要轻一些。

2.必须使用专门的刮痧油,不能用红花油等代替。

3.怕疼的人,可先泡热水澡,或者热敷后再刮痧,以减少疼痛。

4.刮痧后,会使汗孔扩张,30分钟内不要冲冷水澡,可洗热水澡,边洗边刮无妨。

5.刮痧后喝一杯热(温)开水,以补充体内消耗的津液,促进新陈代谢,加速代谢产作的排出。并休息15~20分钟。

6.刮痧不必强出痧,以患者舒适为原则。

7.刮痧治疗时应注意室内保暖,尤其是在冬季应避寒冷与风口。夏季刮痧时,应回避风扇,避免风直接吹刮拭部位。

8.前一次刮痧部位的痧斑未退之前,不宜在原处进行再次刮痧。再次刮痧时间以皮肤上痧退为标准。

【适应证与禁忌证】

适应证:感冒、发烧、中暑、头痛、消化系统疾病、落枕、肩周炎、腰肌劳损、肌肉痉挛、风湿性关节炎、肥胖等多种疾病。

禁忌证:白血病、血小板减少、有出血倾向、心功能衰竭、肾功能衰竭、肝硬化腹水、全身严重水肿、皮肤有溃烂、损伤、炎症、肿瘤等都不宜用刮痧疗法。大病初愈、重病、气虚血亏及过饱、过饥状态下也不宜刮痧。孕妇的腹部、腰骶部,妇女的乳头禁刮。孩子臼门未合者禁刮。

拔罐法——深入腠里导气血,扶正祛邪保健康

拔罐疗法又称“角法”,通过物理的刺激和负压人为造成毛细血管破裂瘀血,调动人体干细胞修复功能及坏死血细胞吸收功能,能促进血液循环、激发精气、调理气血,达到提高和调节人体免疫力的作用。当然,拔罐不像针灸那样对穴位定位要求十分准确,主要是点、线、面结合的问题,通过中医的寒、热、虚、实辨证,选择一些经络所过或经气聚集的部位。

拔罐疗法,掌握罐法是很重要的。罐法,指的就是拔罐的方法。患者应该根据自己的病情合理选择拔罐方法,才能起到有效的治疗效果。

1.以排气法分类

(1)火罐:用热胀冷缩的原理,排去空气。即借燃烧时火焰的热力,排去罐内空气,使之形成负压而吸着于皮肤上,称火罐法。又可分为四种:

①投火法:用小纸条点燃后,投入罐内,不等纸条燃完,迅即将罐罩在应拔部位上,即可吸于体表。

②内火法:以镊子夹住点燃的酒精棉球,在罐内绕一圈,迅即将罐罩在应拔部位上,即可有吸住。

③贴棉法:用1厘米见方的棉花一块,不要过厚,略浸酒精,贴于罐内壁中段,然后点着,罩于选定的部位上,即可吸住。

④架火法:用一不易燃烧及传热的块状物,直径2~3厘米,放在被拔部位上,上置小块酒精棉球,点燃后将罐扣上,可产生较强吸力,使罐吸住。

(2)水罐:用煎煮水热力排去空气。一般应用竹罐,先将罐放在锅内加水煮沸,用时将罐倾倒用镊子夹出,甩去水液,或用折叠的毛巾紧扪罐口,趁热扣在皮肤上,即能吸住。

(3)抽气罐:抽出空气。先将抽气罐紧扣于需要拔罐的部位上,用注射器从橡皮塞中抽出瓶内空气,使产生负压,即能吸住。或用抽气筒套在塑料罐活塞上,将空气抽出,即能吸住。

2.以拔罐形式分类

(1)单罐:用于病变范围较小或明显压痛点。可按病变或压痛范围大小,选取适当口径的火罐。如胃病在中脘处拔罐;肱二头肌长头肌腱炎在肩内陵处拔罐;冈上肌腱炎在肩髃处拔罐等。

(2)多罐:用于病变范围较广泛的疾病。可在病变部位吸拔数个乃至排列吸拔十数个罐,称为“排罐法”。如某一肌束劳损时可按肌束位置成行排列拔罐。治疗某些内脏器官瘀血时,可按脏器解剖部位在相应体表纵横排列拔罐。

(3)闪罐:吸拔后即起去,反复多次。即将罐拔上迅即起下,再拔上,再起下,如此反复吸拔多次,至皮肤潮红为上。多用于局部皮肤麻木或机能减退的虚证。

(4)留罐:吸拔后留置一定时间。即拔罐后,留置5~15分钟。罐大吸拔力强的应适当减少留罐时间,夏季及肌肤瘠薄处,留罐时间不宜过长,以免损伤皮肤。

(5)走罐:吸拔后在皮肤表面来回推拉。一般用于面积较大,肌肉丰厚处,如腰背、臀髋、腿股等部位。须选用口径较大的罐,罐口要平滑,玻璃罐最好,先在罐口涂一些滑润油脂,将罐吸上后,以手握住罐底,稍倾斜,即后半边着力,向按,前半边不用力略向上提,慢慢向前推动,如此上下左右来回推拉移动数十次,至皮肤潮红或瘀血为止。

3.以综合运用分类

(1)药罐:用中药煎煮竹罐后吸拔,称煮药罐;或在罐内存贮药液,称贮药罐。

①煮药罐:将配制成的药物装入布袋内,扎紧袋口,放入清水煮至适当浓度,再将竹罐投入药汁内煮15分钟,使用时,按水罐法拔于需要的部位上,多用于风湿病等症。常用药处方为:麻黄、蕲蛇、羌活、独活、防风、秦艽、木瓜、川椒、生乌头、曼陀罗花、刘寄奴、乳香、没药各6克。

②贮药罐:在抽气罐内或玻璃罐内事先盛贮一定量的药液,药液量约为罐的2/3~1/3,使吸在皮肤上。常用药为辣椒水、生姜汁、风湿酒等。常用于风湿病、哮喘、咳嗽、感冒、溃疡病、慢性胃炎、消化不良、牛皮癣等。

(2)针罐:在留针的过程中,加拔罐。即先在一定的部位施行针刺,待有痠、胀、重、麻等得气感后,留针原处,再以针刺点为中心拔罐。多用于风湿痛。

(3)针药罐:在留针过程中,加拔药罐。即先针刺,得气后留针,再以针刺点为中心,加拔药罐。

(4)刺络拔罐:用三棱针、皮肤针等刺出血后加拔罐。即用三棱针或皮肤针等叩刺病变局部或小血管,使潮红、渗血或出血,然后加拔火罐。适用各种急慢性软组织损伤、神经性皮炎、皮肤瘙痒、丹毒、神经衰弱、胃肠神经官能症等。

【注意事项】

根据拔罐部位的大小,应选择相应型号的火罐。一般对于面积较大、软组织较丰富的部位,如胸背部、腰部、臀部、大腿处,宜选用大罐;对于颈部、肩部、上肢和小腿处宜选用中罐;对于软组织薄弱、骨骼凸起不平的部位,如关节、头面、前臂远端、手掌手背,宜选用小罐。

拔罐部位以肌肉丰满,皮下脂肪组织丰富及毛发较少部位为宜。血管浅显处、心脏处、皮肤细嫩处、瘢痕处和鼻、眼、乳头、口唇、骨突出处,以及皮肤松弛而有较大皱纹处,均不宜拔罐。前一次拔罐部位的罐斑尚未消退之前,不宜再在原处拔罐。疮痈排脓不畅时,可适当扩创后再拔罐,以利于引流。

在拔罐的时候,一般留罐10~15分钟就可以了,面部及皮肤比较娇嫩的部位,留罐时间宜短,肌肉丰厚的部位可长一些。如果罐的吸拔力量比较大的话,可以适当缩短留罐时间,以免起泡。如果起泡较大,可用无菌针刺破,抹干后涂消毒水,必要时加以包扎。

对初次拔罐治疗及体弱、紧张、年老等易发生意外反应的患者,宜采取卧位,选用小罐,且拔罐数目要少。如果有晕罐征兆,出现如头晕、恶心、面色苍白、四肢厥冷、呼吸急促等症状时,应及时取下罐具,使患者平卧,取头低脚高位,一般可逐渐恢复。

拔罐时,嘱患者不要移动体位,以免罐具脱落。拔罐数目多时,罐之间的距离不宜太近,以免火罐牵拉皮肤产生疼痛,或因罐具间互相挤压而脱落。

拔罐时,室内须保持温暖,避开风口,防止受凉。治疗结束后应休息5~10分钟,避免受风寒。

【适应证与禁忌证】

适应证:拔罐法的适应证较广,如风湿痹痛,各种神经麻痹,以及一些急慢性疼痛,如腹痛、腰背痛、肢体疼痛、痛经、头痛等均可应用,还可用于感冒、咳嗽、哮喘、消化不良、胃脘痛、眩晕等脏腑功能紊乱方面的病症。此外,如丹毒、红丝疗、毒蛇咬伤、疮疡初起未溃等外科疾病也可以用拔罐法治疗。

禁忌证:中度或重度心脏病、严重水肿、有出血倾向、白血病、高热、全身剧烈抽搐或痉挛、活动性肺结核、醉酒、皮肤失去弹性、极度衰弱、过度疲劳、过饥、过饱、过渴、全身性皮肤病,或吸拔部位有静脉曲张、癌、皮肤病、皮肤破损,或有外伤骨折,妇女经期、孕妇腰骶部和腹部等。

贴敷法——外药内治疗效显,经络传输第一功

中医治病,不外乎内治与外治两法,都以脏腑经络学说作为指导。贴敷疗法与针灸疗法一样,也是以经络学说为依据。贴敷法就是将外治用药的水剂或制成的散剂、膏剂、糊剂,直接或用无菌纱布贴敷于患处,取得治疗作用的方法。其实,对于这种方法大家并不陌生,平时有个胳膊疼腿疼的,很多人会用膏药贴在疼痛的部位,这就是贴敷法的一种应用。每年一到三伏天、三九天,总会看见医院有很多人排长队,等着贴膏药治哮喘,这就是用穴位贴敷法来治病。还有的女性用痛经贴来缓解痛经,其实也是贴敷法。

事实上,不仅仅是膏药,散剂、糊剂、水剂等也都可以用来做贴敷。其中水剂者,多以无菌纱布浸透药液贴敷;散剂则可直接撒于创面;膏剂常先涂于无菌纱布,再敷贴患处;若属痛经膏、痛经贴、麝香壮骨膏等中药橡皮膏剂,则可直接贴于患处或经络穴位点;还有将药物制成粗末,加入致热物质,袋装密封,制成热敷剂;或以药物粗末制成湿药包,隔水蒸15~20分钟,趁热敷置患处或借用热水袋、电热器、理疗仪甚至食盐、砂土炒热作为热源起热敷作用的。贴敷法的适应证有很多,可用于内科疾病,如腹痛、痔疮等,外科疾病,如外阴血肿、溃疡、脓肿切开等,也可用于妇科疾病,如乳痈或回乳、痛经、产后腹痛、妇产科术后腹痛、不孕症、癥瘕等。贴敷时间、贴敷疗程根据药物组成、所治疗的疾病、治疗的目的等综合考虑决定,没有固定的限制。

对于一般的病症,我们都会是哪疼敷哪,比如说腿疼就在腿上贴个膏药,肚子疼就用暖水袋在肚子上敷一敷,被毒虫蜇伤就在相应部位涂点药膏或药水,这个道理大家都知道,就不再多说了。这里主要说说穴位贴敷法。因为这种方法用到了许多中医理论,给大家做个简单介绍。

穴位贴敷法是一种外治方法,是指在一定的穴位上贴敷药物,通过药物和穴位的共同作用来治疗疾病的方法。其中,某些带有刺激性的药物如白芥子等,贴敷穴位可能会引起局部发泡化脓如“灸疮”,则此时又称为“天灸”或“发疱灸”。具体来说,穴位贴敷法须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药物选择

凡是临床上有效的汤剂、方剂,一般都可以熬膏或为研末用作穴位贴敷来治疗相应疾病。但与内服药物相比,贴敷用药多有以下特点:

(1)应有通经走窜、开窍活络之品,以帮助药物直达病所。现在常用的这类药物有冰片、麝香、丁香、花椒、白芥子、姜、葱、蒜、肉桂、细辛、白芷、皂角、穿山甲等。

(2)多选气味俱厚之品,有时甚至选用力量峻猛,甚至有毒的药物。如生天南星、生半夏、川乌、草乌、巴豆、附子、大戟等。

(3)需要补法治疗时,可用血肉有情之品。如羊肉、动物内脏、鳖甲等。

(4)选择适当溶剂调和贴敷药物或熬膏,以达药力专一、吸收快速、收效迅捷的目的。常用的溶剂有水、白酒或黄酒、醋、姜汁、蜂蜜、蛋清、凡士林等。此外,还可针对病情应用药物的浸剂作溶剂。一般来讲,用醋调贴敷药,可起到解毒、化瘀、敛疮等作用,即使用药力量较猛,也可缓和其性;如果酒调贴敷药,可以起到行气通络、消肿止痛等作用,虽然用的药的力量比较平和,也可以使其作用发挥得更好;用水调贴敷药,则不会影响药性,而专取药物本身的性能;要是用油调贴敷药,可起到润肤生肌的作用。

2.穴位选择

穴位贴敷疗法的穴位选择原则与针灸疗法是一致的,也是以脏腑经络学说为基础,通过辨证论治,选取需要贴敷的穴位,此外,还应结合以下选穴特点,力求少而精。

(1)选择离病变器官或组织最近、最直接的穴位贴敷药物。

(2)选用阿是穴贴敷药物。

(3)选用经验穴贴敷药物,如吴茱萸贴敷涌泉穴治疗腮腺炎、口腔溃疡;威灵仙贴敷身柱穴治疗百日咳等。

3.贴敷方法

根据所选穴位,采取适当体位,使药物能敷贴稳妥固定。在贴敷之前,首先要定准穴位,用温水将局部洗净,或用乙醇棉球擦净,然后再敷药。对于需要使用助渗剂者,在敷药前,应先在穴位上涂以助渗剂或助渗剂,与药物调和后再用。

对于所敷之药,无论是散剂、膏剂或捣烂的鲜品,均应将其很好地固定,以免移动或脱落。在固定的时候,可以直接用胶布固定,也可以先将纱布或油纸覆盖其上,再用胶布固定。目前市场上有专供贴敷穴位的特制敷料,使用和固定都很方便。

如果需要换药,可用消毒干棉球蘸温水或各种植物油,或石蜡油轻轻揩去粘在皮肤上的药物,擦干后再敷药。一般情况下,刺激性小的药物,每隔1~3天换药1次;不需溶剂调和的药物,还可适当延长至5~7天换药1次;刺激性大的药物,应视患者的反应和发泡程度确定贴敷时间,数分钟至数小时不等,如需再贴敷,应待局部皮肤基本正常后再敷药。

对于寒性病证,可在敷药后,在药上热敷或艾灸,可增强疗效。

【注意事项】

1.凡用溶剂调敷药物时,需随调配随敷用,以免蒸发,影响药效。

2.若用膏药贴敷,在温化膏药时,应掌握好温度,以免烫伤或贴不住。

3.对胶布过敏者,可改用肤疾宁膏或用绷带固定药物。

4.对刺激性强、毒性大的药物,贴敷穴位不宜过多,面积不宜过大,时间不宜过长,以免发泡过大或发生药物中毒。

5.对久病体弱,极度消瘦以及有严重心脏病、肝脏病等的患者,使用药量不宜过大,贴敷时间不宜过久,并在贴敷期间注意病情变化和有无不良反应。

6.对于孕妇、幼儿,应避免使用刺激性强、毒性大的药物贴敷。

7.对于残留在皮肤的药膏等,不可用汽油等有刺激性物品擦洗。

8.在贴敷过程中,如发现对所用药物过敏者,应立即取下,不宜拖延。

【适应证与禁忌证】

适应证:穴位贴敷法既可治疗某些慢性病,又可治疗一些急性病证;不但可以治疗体表的病症,而且可以治疗内脏的病症;不但可以用来治病,还可以用来保健,可以说适应范围相当广泛。治疗病症主要有:感冒、咳嗽、哮喘、自汗盗汗、胸痹、不寐、胃脘痛、泄泻、呕吐、便秘、食积、黄疸、胁痛、头痛、眩晕、口眼歪斜、消渴、喉痹、牙痛、口疮、疟疾、关节肿痛、疮疡肿毒、跌打损伤、遗精、阳痿、月经不调、痛经、子宫脱垂、乳痈、乳核、孩子夜啼、厌食、遗尿、流涎等。

禁忌证:本疗法无明显的禁忌证。必要时,应配合药物或其他疗法治疗,有利于缩短疗程,提高临床效果。

药浴法——轻松沐浴生药香,洗尽病灶寿百年

药浴在中国已有几千年的历史。据记载自周朝开始,就流行香汤浴,所谓香汤,就是用中药佩兰煎的药水,其气味芬芳馥郁,有解暑祛湿、醒神爽脑的功效。诗人屈原在《云中君》里记述:“浴兰汤兮沐芳华。”其弟子宋玉在《神女赋》中亦说:“沐兰泽,含若芳。”从清代开始,药浴作为一种防病治病的有效方法备受历代中医的推崇。

在中医中,药浴法是外治法之一,即用药液或含有药液的水洗浴全身或局部的一种方法,其形式多种多样:洗全身浴称“药水澡”;局部洗浴的又有“烫洗”、“熏洗”、“坐浴”、“足浴”等之称,尤其烫洗最为常用。药浴用药与内服药一样,须遵循处方原则,辨证选药,即根据各自的体质、时间、地点、病情等因素,选用不同的方药,各司其属。煎药和洗浴的具体方法也有讲究:将药物粉碎后用纱布包好(或直接把药物放在锅内加水煎取亦可),制作时,加清水适量,浸泡20分钟,然后再煮30分钟,将药液倒进盆内,待温度适度时即可洗浴。在洗浴中,其方法有先熏后浴之熏洗法,也有边擦边浴之擦浴法。

药浴作用机理概言之,系药物作用于全身肌表、局部、患处,并经吸收,循行经络血脉,内达脏腑,由表及里,因而产生效应。药浴洗浴,可起到疏通经络、活血化瘀、祛风散寒、清热解毒、消肿止痛、调整阴阳、协调脏腑、通行气血、濡养全身等养生功效。现代药理也证实,药浴后能提高血液中某些免疫球蛋白的含量,增强肌肤的弹性和活力。

信息时代,紧张的工作节奏、超负荷的脑力劳动,使很多人处于亚健康状态,每天不定时的头痛,无限疲劳、心悸、长时间失眠、肩背酸痛、脱发等,而各项医学检查指标均正常,这说明亚健康还不能归为疾病的范畴,只能作为疾病的先兆警讯,这往往会使人们忽视它的危害性。

我国卫生部对城市上班族的调查表明,上班族中处于亚健康状态的占49%。究其原因,是过于疲劳、紧张造成的。放松的综合性疗法可缓解上述症状,这是治疗亚健康的独特手段。实践证明,中药浴疗是治疗亚健康的很好的方法,它不但克服了西药给人们带来的毒副作用,还是一种轻松有效的治疗手段。中药浴疗汤剂是采用几十种名贵中药浓缩而成的,针对不同症状施放不同种类的中药,加温后将躯体完全浸泡在中药液中,优雅的泡浴环境,幽香的中药气味,本身就可以使全身达到完全放松状态,再加之药物经皮肤的吸收,直达症灶。合适的温度加速了血液循环,给心肌送去大量新鲜氧气,心肌血氧充足,血液循环畅通,疏通了各经络,这可以直接消除疲劳,紧张造成的脑血管痉挛性头痛也随之缓解,其他症状都可以不同程度地得到改善,亚健康状态也可以得到有效控制。

此外,有些美容药物作用于面部皮肤后,一般通过皮肤局部吸收,达到疏通经络、运行气血、除污秽、洁净皮肤、滋润皮肤、除皱增白、祛除外邪、防御外邪侵袭的目的。从现代医学角度分析,中药面浴能使皮肤组织得到滋润和营养,提供必要的新陈代谢环境,使面部皮肤组织细胞直接获得营养物质而达到美容目的。

【注意事项】

患者在药浴前后需要细心护理,达到最佳治疗目的。浴前要消除患者胆心支持不住等顾虑,鼓励其密切配合,坚持按疗程治疗,并经过医生的体征等检查后方能进行。药浴期间要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温度适宜,根据病人体质调节药液温度及药浴时间。药浴期间由于药液温度较高,时间较长,浴者会大量出汗,容易造成虚脱,应备好饮品,边浴边饮,补充丢失的水分,同时在药浴前10天左右做好病人的饮食指导,食一些高蛋白、高维生素的饮食等。浴后盖被发汗1~2小时,注意保暖,以免受凉。

【适应证与禁忌证】

适应证:四肢强直或拘挛;跛行;疖肿;炭疽;妇女病;黄水积存在肌肉和关节;关节炎所致强直、驼背、弯腰等。

禁忌证:孕妇,高血压患者,严重心脏或心功能不全者,有出血倾向的人,患高热性疾病的人,有活动性肺结核及其他传染性疾病的人,肝肾功能不全者,精神病、癫痫、身体浮肿、不能自我约束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