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魏家庭条件并不是很好,父母都是工薪阶层,每个月总收入3500来元,他们说好每个月给女儿1500元的生活费。1500元相对一些贫困生来说,简直就是幸福的顶端,但小魏却不满足,对于她来说,1500元还不够买一套化妆品呢。所以每个月小魏都会向家里打救急电话,多则上千元,少则三四百,一般情况下父母还是会给她的。小魏的父母极其节俭,他们的工资除了吃饭外几乎全花在了女儿身上。小魏有个表姐在杭州工作,见小魏买化妆品毫无节制,曾经苦口婆心地劝过她,可是小魏从小娇生惯养,养成了任性、固执的性格,谁的话也听不进去。她表姐便打电话给她父母,希望他们能对她在经济上有所控制,可小魏父母对表姐的好心不以为然,他们宁肯自己少吃点、少穿点,也舍不得自己的宝贝女儿受一点委屈。为此,表姐和小魏的父母还起了隔阂。
和其他同学相比,小魏的家庭条件算是比较好的,虽然父母工资不太高,但只给她一人花。有的同学是农村来的。全年家庭的收入也不过3500元,不用说买600多元一套的化妆品,就是每个月生活费都难以承受。她们肯定从家里要不来这笔钱,于是就出去打工。小菲的家在陕西省农村,全家人种着5亩薄地,她父母一年到头累死累活也挣不到小菲的上学费用,她是通过教育贷款交的学费。即使这样,也不能阻止小菲买化妆品的欲望,她为了拥有一套某名牌防晒套装,就出去为商场当模特,周六、周日在人民商场里走了两天,腿都走肿了。当她拿到900元的报酬时,第一件事就是从该商场买回那套心仪的化妆品。大学的女生们在吃上可以省,但脸上“投资”却毫不吝啬……
对于这种现象有的学生振振有词:现在就业压力很大,仅有文赁根本没什么竞争力,更何况有些企业直接把形象好、气质佳等对外表的要求写在招聘简章上,让人怎能不重视呢?大学生就业指导部门的有关老师说,女大学生美容高消费是事实,但这绝不是一种简单的盲目攀比,这与很多用人单位在招聘时存在的偏见有直接关系,比如所谓的形象好、气质佳,比如对身高的要求,这些都在无形中给女大学生造成误导。他也提醒所有的大学生,适度的包装不仅可以,而且必需,但不应花费过多的精力与财力,用人单位最终要的是能干事的人,而不是“花瓶”。
“不管人们处于何种地位,钱都是生存必需品,钱也是增进休闲方式、提高生活品质的一种途径。然而,不幸的是,许多未出校园的大学生都被贪婪蒙住了眼睛,盲目地用金钱来包装自己,不仅没有获得实质的改善,反而更加迷失了自我。”
算笔“流水账”
大学生如此大方地消费,大多数的开销都是靠父母负担,即便是打工、勤工助学,也不过是“只够打打牙祭,作为补贴家中汇款的不足”。那么,对于家长来说这一年需要付出多少钱,才能满足孩子在学习和生活上的花费呢?
范风买车后,明显觉得经济压力大多了。每个月,范风的花费在2700元左右,除去在某外语学校打工每月大概1600元的收入,范风还要从父母那儿要1200元左右。
据调查,一个北京在校大学生一年的学费4800元;住宿费760元;一年的生活费(衣、食、行)1万元;书本费、印刷费,姑且算作2000元;另外,还有一些其他大件物品的支出,应当说是因人而异——电脑(台式5000元,笔记本1万元),手机500元,MP3400元,随身听100元,网费80元——校园局域网……这些都是按最低价格来估算。如果算上旅游、社交费(平时的交友、社团活动等),额外培训班(新东方的各类外语、计算机考研补习班——差不多要花费1000元左右),各类认证考试的报名费(英语四、六级20元,出国考试至少1000元),还有毕业时的包装费(1000元以上),四年下来供养一个大学生至少得6万元。
4年6万元,的确是个不小的数字。这对于一个年收入2万元左右的中等水平的家庭来说,不亚于“用一个人的工资供养一个大学生”。而对于那些家庭收入一般甚至低于1万元的家庭来说,就相当于“花费全家的收入来供养一个大学生”。
这笔“流水帐”只是一个保守的数字,在你大学四年的花费中还应该加上你没有花到当处的钱,甚至还有一些其他不必要的花销。从这笔“流水帐”背后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家庭供养一个大学生读四年书并不是很轻松的一件事情。
传统教育体制下培养的大学生往往缺乏正确的金钱观,对于理财就了解得更少了。与我国的这种情况形成鲜明对照的是西方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他们对于孩子理财能力的培养有着具体的目标。美国人要求他们的孩子:3岁能够辨认硬币和纸币;4岁知道每枚硬币是多少美分;6岁能够找数目不大的钱,能够数大量硬币;7岁能看价格标签;8岁知道可以通过做额外工作赚钱,知道把钱存在储蓄账户里;9岁能够制定简单的一周开销计划,购物时比价格;10岁时懂得每周节约一点钱,以便出现大笔开销时使用;11岁时知道从电视广告中发现事实;12岁时能够制订并执行两周开支计划,懂得正确使用银行业务中的术语;12岁以后至高中毕业阶段,鼓励孩子去进行一些购买股票、债券等投资活动和利用业余时间从事打工或商务的赚钱实验。这种从娃娃抓起的理财教育为美国培养出大批的优秀经济管理人才提供了雄厚的人力资源基础。因此,世界亿万富翁排行榜上美国人不仅位居前列,而且占去了多半的事实也就不足为奇。
再反观我们的国家。父辈们由于种种原因错失了学习的机会,四五十岁的时候才发现迫切需要补充财会、经济方面的知识。但另一方面,又认为挣钱养家和管理钱财是大人的事,不注意对孩子进行理财方面的教育和训练。因此,绝大多数学生在迈入大学时,不仅没有理财的观念,甚至把依靠父母当成是理所当然的事。
与西方国家相比,中国是一个重亲情的国家。上大学的费用由父母承担是相当普遍和根深蒂固的观点。而且由于你在上大学之前,一般没有找工作赚钱的经历,自然不具备在大学时自己养活自己的能力,这是作为一个中国大学生所必须承认的事实。而且你更要承认的是,你在理财方面的能力已经比西方同龄人落后很多。而不久的将来,你踏入社会后,不仅要在经济上独立,管理自己的收支,而且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可能要与西方的同龄人在经济方面直接进行面对面的较量。没有理财的基础和经验,你凭什么在经济的浪潮中站稳脚跟,又凭什么与西方人一争高下?
感性消费?还是理性消费?
生活费都花到哪里去了?
眼下的校园、社会太丰富多彩了。上网要钱,逛街要钱,同学开生日聚会要钱,周末郊游要钱,考计算机证要花钱……如果不花钱,你就跟不趟。
因此,在宿舍中常常会听见这样的抱怨:“家里刚刚给打到卡上的生活费,几天之间就不知道花到哪里去了!”那么生活费到底花在哪儿了呢?
一般来说,校园生活与住家的生活有着很大的差异,衣食住行各个方面都会呈现出不同的特点,需要的花费和支出也大不一样。大致地说普通大学生在饮食上的花费占到了总支出的40%~50%,购买衣物20%,学习费用15%,通讯和休闲娱乐的占比在15%~25%左右,每个月花费的平均水平在400~600元。以上是必须的生活支出,还有些意外项的花费也是需要考虑的,如提议已久的同学聚会,学长推荐购买的学习资料,攒点零花钱给外公买一份生日礼物等。
诸如此类,它们其实就存在于你的生活中,忙碌的你是否都注意到了呢?
每当月底的时候,寝室里抱怨经济危机的声音就不绝于耳。
“最近比较烦,比较烦,比较烦,
总觉得钞票一天比一天难赚,
朋友们常有意无意调侃,
也许我有天该改名叫‘周转’……”
“父母每月给我500元钱作生活费,平均下来,一天16块多,按理说,在学校食堂吃三顿饭绰绰有余了,还能吃得不错。可是,我的日子却过得很狼狈,经常是上半月滋润,下半月拮据,有时还得找同学借钱,拆东墙补西墙。老实说,我不化妆,也不怎么穿名牌,衣服都是爸妈额外给钱我买的,和同学聚聚餐、逛逛街,也谈不上多么铺张浪费,可我就是不知道把钱花到哪里去了!”小凯一脸的委屈地说着。
“学生”两个字前面的形容词从来和“穷”脱不了干系,当你逐渐长大,并走向成熟,也应开始学会在经济上的独立与自理。尽管大学校园中还有占大学生总数将近20%的贫困大学生,但我们还有很多通过自己的专业知识或者一技之长,让自己先富起来的一部分学生。知识就是力量,知识就是财富,在我们所处的时代里,这是真理。然而,有了挣钱的能力,并不代表你就跨入了“富人”行列,不会理财,照样会过穷日子。听说过这样一句话吗?——有钱的富人过穷日子。
也许你是一位刚刚入学的新生,走进大学生活第一次管理自己一学期甚至一学年的生活费用,第一次管理这么多的钱,自然会出现一些问题。而如何才能把家里给的或自己所挣的有限的钱作个合理的管理,让它们充分发挥出应有的价值,这其中做一个合理的筹划管理是非常重要的。
为攀比而节衣缩食
成熟的人绝不会为了面子“装阔”。
然而,在生活中我们发现,越是没钱的人,才越爱装阔。这似乎是个心理问题。因为没钱的人容易产生抗拒心理,他们内心常在交战:“我只能买这种便宜货吗?”自怜便油然而生,更因顾虑到别人的眼光,而忐忑不安。所以当他们面对一件商品时,往往考虑虚荣比考虑价格的时候多,没钱的自卑感像魔怪一样缠得他们犹豫不决,最终屈服于虚荣,勉强买下自己能力所不能及的东西。于是,社会中有了一种怪现象,越穷的人,越不喜欢廉价品。
如今的大学生中似乎也存在着这样的一种现象,他们虚荣心极强,爱装阔,自己手里没钱,便想尽办法节衣缩食从生活费中省出钱,去购买自己能力不所及的东西。其实,仔细想想,学生求学阶段,就应当过一种清心寡欲的生活,这样才能把心思和精力放在学习上。而人的虚荣心是永远无法满足的,在我们这个时期,即使倾尽所有的能力去追逐那些并不现实的东西,只会跳进一个恶性循环的“怪圈”中。
有一位身兼数家大公司的董事长,他从来不在乎别人对他的称呼——“小气财神”。他和朋友去餐馆吃饭时,大都随便点一些菜,并不讲究非叫一级的好菜,以显示自己的财富。有些人则不行,本来没有别人有钱,却怎么也不敢潇洒地点那三级莱,担心招来轻蔑的眼光。
如果你再留心看那些成功的百万富翁,他们的穿着打扮,都是很随便和俭朴的,有的真是近于邋遢,不认识他们的人很难相信他们拥有巨额的财富。
年轻人往往是最爱虚荣的,一个刚赚了一点钱的小伙子,却非要请女友吃高级餐,入高级舞厅。有些只租得起三平方米小房间居住的年轻人,却非要倾其所有积蓄买一部汽车带着女友兜风。试想,这样的年轻人又怎能不穷呢?越装阔越穷,越穷越装阔,如此便形成了一个跳不出去的贫穷的恶性循环。
小周来自四川,虽然父母都有工作,但收入并不高。刚入学那会儿,小周生活上很节俭,每个月三四百块钱就够了。可是,这种日子过了不到一年,就完全变了样,小周看到同学们几乎个个都“名牌”在身,要么是名牌表,要么是名牌包,要么是名牌鞋,他开始羡慕起来、自卑起来。羡慕和自卑加起来达到一定的程度就演变成了一种强烈欲望,他认为只有自己也能跟上潮流,才不会被同学瞧不起。为了满足自己的这种虚荣心,小周开始频频向父母伸手要钱“武装”自己。
小周首先以联系兼职为由向家里要钱买了一部手机。有了手机后联系就多起来,同学、朋友相聚次数也多起来,钱自然花得也多了,过去一个月的生活费现在只能勉强维持半个月,后半个月不得不伸手再向父母要钱。父母不愿意让儿子在同学面前丢面子,宁肯自己省吃俭用,也尽量满足儿子的需要。后来小周的花销越来越大,父母给的钱已经不能满足他的胃口,于是他就在生活费中积攒,把父母给他补营养的钱全部用来买东西。今天买复读机,明天买电脑,半年之后,他的“装备”已不仅仅可以用“先进”来形容了,各种名牌服饰、手表、手机、MP3、CD机等一应俱全,电脑配件也在随潮流不断更新。但在吃上,他却十分“节俭”,每顿只吃馒头和咸菜,一学期下来,整个人骨瘦如柴。
金钱只是一种工具,利用好它,可以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富裕。但金钱并非人生的全部目的。如果为了获得金钱而不惜舍弃一切,甚至不顾惜自己的身体和健康,那你就成了金钱的奴隶。
被誉为日本经营之神的松下电器的开创者松下幸之助认为,一个人不能当财产的奴隶。他说:“财产这东西是不可靠的!但是,开创一份事业又必须有钱。在这种意义上说,又必须珍视钱财。但珍视与做奴隶是两回事,应该正确地对待。否则,财产就会成为包袱——看起来你好像是有钱了,实际上这却使你受到牵累,做金钱的奴隶是人生的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