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听南怀瑾讲《论语》全集
19788100000045

第45章 真正的智者与仁者——人生的境界(3)

现在很多年轻人就抓住“老而不死是为贼”了,用这句话骂老人,正好给不孝顺提供了一个有力的证据。老年人自己觉得自己一辈子也确实没有什么大的贡献,但是人都是轻死贵生的,不少上了年纪的人很怕提到“死”字,俗话说好死不如赖活着就是这个道理。其实,我们的生命终究是要走向终结的,没有人能逃过这一劫。但是何妨把生死看得淡然、坦然一点呢?死其实就是生命的一部分,只有死才有生,宇宙万物就是在这样的生生死死中循环不息的。

有一个人每天他都要去医院门口看讣告,看看谁又被贴出来了。然后,他记下逝者的名字,将讣告抄写在小本子上。医院,是通往死亡的平台,隔三差五,总有人要离开这个世界。有时,一天会送走好几个呢。

看见他抄写讣告,人们就把他当成一个很怪异的人,误以为他有收藏癖,专门收藏讣告。

人们哪里知道,他是个身患绝症的人,死神已经向他招手了,他几乎可以听见黄泉路上的潺潺流水声了。

他不想死,真的不想死。每一个有生命的人,都不想死。他也曾经自暴自弃,想一头撞死到墙上。死亡的方法有许多种。也许是出于胆怯,他没有选择自尽,而是硬撑着活下来了。活一天,算一天吧——他这么想。这是个很简单的想法。有时,简单胜于复杂。简单,可以让人看见另一道风景。

忽然,有一天,他在医院门口看见了讣告。过去,他从未留意过医院门口的讣告。而这一次,讣告磁石般地将他吸引了。讣告上是谁,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一道闪电划过脑际,燃亮了他心中的那片死海。

于是,他每天都到医院门口看讣告,看谁又被贴出来了。一个又一个名字。有些是他很熟悉的。熟悉他们的音容笑貌,熟悉他们的家庭子女。于是,他开始一笔一画地抄写讣告。日积月累,他抄写了厚厚的一个本子。有这么多人,在前面走了,自己对死亡,还有什么可惧怕的呢!讣告上那些沉痛的词语感染着他,燃烧着他。燃烧过后,他的内心反倒平静下来了。如果有一天,自己的名字真的被加上了黑框,真的被写到讣告上了,应该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

在医院门口,人们脚步匆匆,谁会在意一粒灰尘融入大海呢?生来死去,医院不过是一条便捷的通道。

闲下来的时候,他开始整理那些讣告了。他将每一条讣告整理成文辞精美的散文。他歌颂死者,超度死亡,心里没有一丝倦怠和杂念。

他有一个朴实的想法,写够99个人,然后,就挂笔,将第100个位置留给自己。虽然,他不知道,有谁会把他当做第100个逝者来写,但他相信,会有人来做这件事情。他的心,真的很平静。有99个人,在另一个世界等着自己,还有什么可留恋的呢?

第100个死亡的人,他希望是自己。

死亡,对他来说,已经无所谓了,真的无所谓了。只要上帝来召唤,鞋一蹬,说去就去了。

可是,上帝一直没有露面。

后来,有一天,他打算给自己写的那些文章编号,排查一下自己的写作数量。让他吃惊的是,他写的文章,已经超过100篇了。也就是说,他神不知鬼不觉地与死亡擦肩而过!

第100个逝者,不是自己!

他喜出望外!他泪流满面!

医生不相信这个奇迹。医生说:如果真是这样的话,我直接给每个绝症患者开具《死亡通知书》好了,让患者与死神零距离接触!

他没有和医生争辩。每天,他依然跑到医院门口,抄写讣告,然后,回家整理成文章。

对死亡的惧怕每个人都有,不是随随便便的一个人就能有嵇康那样的气魄,他在临刑前还要抚琴弹奏一曲《广陵散》,并无奈地说:“从此之后就无人再懂广陵散了。它要遗失了。”但是我们也要明白这样的道理,把大好的光阴用在如何惧怕死的问题上还不如真真切切地去想一想怎样好好活着。

人生三戒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论语·季氏》

孔子把人生分成了三个阶段,人在年少的时候血气未定,要戒之在色。我们看很多人到了中年身体就不行了,怎么回事呢?归根到底就是年少的时候纵欲过度,没有做到“戒之在色”。这个现象不要以为很少,其实很严重。历史上甚至有不少皇帝年轻早逝就和这个有莫大的关系。我们看小说《金瓶梅》中的西门庆后来也是因为这个死掉了,虽然是小说一样有警醒世人的作用。曹雪芹年轻的时候也写过一本《风月宝鉴》,目的就是要人们不要纵欲过度,后来用在《红楼梦》中就是贾瑞照风月宝镜,最后精尽而亡!历史的教训很多很多,但是美色的诱惑对我们很多人来讲依然很大。

中年人血气方刚,“戒之在斗”。中年人一般已经有了自己的事业基础,这个时候看着任何对手都不顺眼,恨不得和别人斗个你死我活才好。就是要把所有人都打倒,只留下自己最好。

转眼间到了晚年了,怎么还“戒之在得”呢?不是该得到的都已经得到了吗?这个时候的“得”不是惧怕得不到,而是担忧得到的快失去。老年人担心自己曾有的一切都要被他人夺走,或是被岁月无情地抛弃,这个时候心态反而会不平和。每一个阶段有其独特的特点,人生的诱惑也是无时不在,需要我们不断提醒自己小心为妙。

有一座泥像立在路边,历经风吹雨打。它多么想找个地方避避风雨,然而它无法动弹,也无法呼喊,它太羡慕人类了,它觉得做一个人,可以无忧无虑、自由自在地到处奔跑。它决定抓住一切机会,向人类呼救。

有一天,智者圣约翰路过此地,泥像用它的神情向圣约翰发出呼救。

“智者,请让我变成人吧!”圣约翰看了看泥像,微微笑了笑,然后衣袖一挥,泥像立刻变成了一个活生生的青年。

“你要想变成人可以,但是你必须先跟我试走一下人生之路,假如你受不了人生的痛苦,我马上可以把你还原。”智者圣约翰说。

于是,青年跟智者圣约翰来到一个悬崖边。

“现在,请你从此岩走向彼岩吧!”圣约翰长袖一拂,已经将青年推上了铁索桥。

青年战战兢兢,踩着一个个大小不同的链环的边缘前行,然而一不小心,一下子跌进了一个链环之中,顿时,两腿悬空,胸部被链环卡得紧紧的,几乎透不过气来。

“啊!好痛苦呀!快救命呀!”青年挥动双臂大声呼救。

“请君自救吧。在这条路上,能够救你的,只有你自己。”圣约翰在前方微笑着说。

青年扭动身躯,奋力挣扎,好不容易才从这痛苦之环中挣扎出来。

“你是什么链环,为何卡得我如此痛苦?”青年愤然道。

“我是名利之环。”脚下铁链答道。

青年继续朝前走。忽然,隐约间,一个绝色美女朝青年嫣然一笑,然后飘然而去,不见踪影。

青年稍一走神,脚下又一滑,又跌入一个环中,被链环死死卡住。

可是四周一片寂静,没有一个人回应,没有一个人来救他。

这时,圣约翰再次在前方出现,他微笑着缓缓道:“在这条路上,没有人可以救你,只有你自己自救。”

青年拼尽力气,总算从这个环中挣扎了出来,然而他已累得精疲力竭,便坐在两个链环间小憩。

“刚才这是个什么痛苦之环呢?”青年想。

“我是美色链环。”脚下的链环答道。

经过一阵轻松的休息后,青年顿觉神清气爽,心中充满幸福愉快的感觉,他为自己终于从链环中挣扎出来而庆幸。

青年继续向前走,然而没想到他又接连掉进了欲望的链环、嫉妒的链环……待他从这一个个痛苦之中挣扎出来,青年已经完全疲惫不堪了。抬头望望,前面还有漫长的一段路,他再也没有勇气走下去。

“智者!我不想再走了,你还是带我回原来的地方吧!”青年呼唤着。

智者圣约翰出现了,他长袖一挥,青年便回到了路边。

“人生虽然有许多痛苦,但也有战胜痛苦之后的欢乐和轻松,你难道真愿意放弃人生么?”

“人生之路痛苦太多,欢乐和愉快太短暂、太少了,我决定放弃做人,还原为泥像。”青年毫不犹豫地说。

智者圣约翰长袖一挥,青年又还原为一尊泥像。

“我从此再也不受人世的痛苦了。”泥像想。

然而不久,泥像被一场大雨冲成一堆烂泥。

人的一生需要迈过的门槛很多,稍不留神我们就会栽在其中一道坎上。不过对于绝大多数人,或许最重要的则是迈过金钱、权力与美色三道坎,就像孔子所说的“人生三戒”一样。

女人与小人哪个更难伺候

子曰: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

——《论语·阳货》

南老说这是孔子一直以来遭到女性攻击的地方,真要替孔子叫冤屈。人们平时总是只提前一句,完全不理会后一句的原因。只把结果赤裸裸地说了出来当然不能让人信服。孔子说这个世界上大概要算小人与女子难伺候了。你对他们好,他们会恃宠而骄,很是得意。但是一旦你距离他们远了,他们又会怨恨你。

这是孔子的人生经验,也是我们大家每个人都深有体会的经历。先说说为什么女人很难养。

大凡女子总是希望男人对她够温柔、体贴、浪漫,但是人无完人。我们也会发现生活中有的男人心思细密,对女人百般温柔体贴,甚至快到了言听计从的地步,他们整天都把心思放在女人的身上,可是女人们却很讨厌他们。为什么?因为觉得他太烦人,没有男子汉气概,处处显得像个小家子气的小男人,用今天的一句话来讲就是“没有男人味”。有的男人就反其道而行之,对女人爱答不理,一点也不讲究温柔体贴,这样当然也不行,女人就会怨恨你的冷漠与无情。前面的是“近之则不孙”,后面的就是“远之则怨”。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就是女人很难养,因为没有完美的男人。男人要兼具“侠骨柔情”是多么难,要么光有柔情没有“骨气”了,要么就是骨头太硬,弄得没有一点柔情蜜意,这样就会伤害别人。

小人是怎么一回事呢?这样的人鼠目寸光,很自私,永远以自我为中心,他们不会考虑别人的利益。你跟他距离近一点,他觉得你对他有所求,必定不怀好意,这就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如果你远离他,小人会觉得你看不起他。所以近也不是,远也不是。

如果这个世界上没有小人大概就天下太平了,然而正如著名女作家张爱玲所说“只有前年做贼的,哪有前年防贼的”?所以我们还是难免要和小人照面。孔子也许就是认为女人和小人一样在这一点上很难伺候。不知诸位认为是女人难养还是小人难养,如果遇到了一个女人而且还是小人恐怕是最难办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