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听南怀瑾讲《论语》全集
19788100000044

第44章 真正的智者与仁者——人生的境界(2)

时光的流逝确实无情也无奈,它能让一个英雄白发苍苍,也能让一个倾国倾城的美人容颜不在。岁月像一把无情的刻刀,它让我们每个人的脸上都留有它的痕迹,每个人都成为它的雕塑作品。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面对时光我们每个人都显得那么渺小,难怪古人常说我们是沧海一粟。在看到眼前奔流不息的江水时,人难免会觉得人生苦短。时间每时每刻都在流逝,就像那从不歇息的流水一样无情,没有人能让它们停下匆忙的脚步。可是,就是这样的流逝依然不能引起我们的重视,人们在繁忙的生活中,似乎感觉不到“逝者如斯夫”的感受。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人类的历史就是在时光中建造,我们每个人的历史也同样如此,时间能建造一切,亦能摧毁一切。所以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著名的《兴趣》杂志对人一生在时间的支配上做过一次调查,结果是这样的:站着,30年;睡觉,23年;坐着,17年;走着,16年;跑着,1年零75天;吃饭,7年;看电视,6年;闲聊,5年零258天;开车,5年;生气,4年;做饭,3年零195天;穿衣,1年零166天;排队,1年零135天;过节,1年零75天;喝酒,2年;如厕,195天;刷牙,92天;哭,50天;说“你好”,8天;看时间,3天。

英国广播公司也曾委托人体研究专家对人的一生进行了“量化”分析,有些数字可以作为上面推算的补充:沐浴,2年;等候入睡,18周;打电话,2年半;等人回电话,14周;无所事事,2年半。以上推算和量化分析并不全面,而且有些数字也不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可信性,但为我们大致列出了一个生命的账单。

古时有一首《莲花落》的词写道:“人生七十古稀,我年七十为奇,前十年幼小,后十年衰老,中间只有五十年,一半又在夜里过了。算来只有廿五年在世,受尽多少奔波烦恼……”

二十五年,倘若再除去劳碌纷争,属于我们的欢笑就更少得可怜了。

时间是一个老实人,永远只说老实话,对任何人都如此。不为谁停留也不为谁改变,这个世界上恐怕只有时光的脚步才能有如此的气魄。白驹过隙,人的一生很快就要在它的奔流中结束,新的生命又开始诞生,生生不息,这就是我们共同的命运。

红颜不是祸水

子曰: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论语·子罕》

孔子感慨:“唉,我从来就没有见过一个人好德能像好色那样用心。”从这句话里我们足见孔子认为人类天生就“好色”但是不好德,不过他认为好德的品性是可以通过后天的学习获得的。

提到“好色”我们一般都认为是女色的意思,如果这样理解的话大家就会认为这是孔子对卫灵公的感叹,因为他宠信一个大美人叫南子。南怀瑾先生认为这里的“色”和“食色,性也”是一样的意思,它包括了女色、物欲、嗜好三个方面的意思。

人生来就喜欢男女之情,这是人之天性。同样的也没有人不喜欢好看的衣服、好吃的东西,甚至是好看的颜色,总之一句话五颜六色的花花世界是每个人都钟爱的,这本来无可厚非,因为是天性。但是天性如果得不到很好的教育和控制的话,就容易变质,甚至会把我们的命运推上一条绝路,这时候就需要“好德”。

在西方世界,弗洛伊德的理论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当然它以一种从未有过的姿态也席卷了亚洲,在古老的国度里一样有人觉得弗洛伊德的学说精彩、精辟,他认为人类的一切发展都是性心理在推动。姑且不论他的学说是否有些片面,但是也确实不容忽视。美国20世纪有一段时期处于“性解放”的阶段,性是解放了,每个人都可以为自己的放纵找到合理的根据了,因为背后还有弗洛伊德的强有力的支持。可是结果怎么样?它的肆无忌惮带来了社会上的一系列问题,诸如,离婚率的飙升、未婚妈妈的增多、青少年犯罪的加剧,等等。整个美国人都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颓废”的一代人用自己的幸福为代价换来了血淋淋的教训。现在的美国人正在缓慢地回归,回到传统的家庭当中去。这就是不管制自己的“好色”的结果。因而孔子才认为好色是人的天性,但是我们一定要学习德行,因为只有这样的教育才能让我们有节制地生活,幸福也就如一个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羞涩女郎款款而来。

道德没有人生来就喜欢,你说谁会天生就说我要学习仁义礼智信呢?但是后天的教育可以让人们改变自己的观念。如果照过去的理解,好色就是指女色的话——这显然是将“色”字的内涵简化了,那么我们就会轻而易举地得出一个结论:女人是祸水。传统的理论也是这样来看待的,认为红颜只会让英雄气短。于是历史上那些没有处理好政务的男人也就找到了为自己开脱的借口,都是女人惹的祸嘛。听起来很有点道理,其实真是掩耳盗铃之举。不过是一种自欺欺人的说法罢了。姑且把女人比喻成金钱吧,因为金钱也是人人都喜欢的。如果一个人为了金钱而犯罪,最后锒铛入狱甚至把小命给搭上,难道我们能说这都是金钱的罪过吗?显然这样的立论是站不住脚的。为什么人家也是皇帝,也有后宫佳丽三千,怎么人家能把持好自己,而且还能成为千古流芳的贤帝?

明白了这样的道理,我们也就不会为自己的失败、错误寻找借口了。无论是多么冠冕堂皇的借口,它都是虚弱的。《论语》中还有一段是“小人之过比也文”的说法,就是说一个小人如果犯了错误一定会为自己的错误寻找借口来粉饰自己。换个角度来讲,不推脱责任也是一种进步,因为只有信任自己能力的人才敢于承担,这是顶天立地的大丈夫行为,而把责任推到女人身上真是一种懦弱的举动。

人生三宝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论语·子罕》

南怀瑾先生说孔子将人们分为三大类:“智、仁、勇”,这也是儒家的核心观念,被称为三达德。

“智者”顾名思义就是智慧的意思。有些人确实很聪明,还很通透,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能看到事物本质的人,他们从来就不会感到迷惑。因为一个智者既然能够将一切花花世界的颜色都看清了,那么他还有什么需要困惑的呢?有的人为了名利的得失而心情或上或下,这就是“不智”,因为如果你看淡了这些,就会明白有的东西是生不带来死不带走的。读懂了人生,也就没有必要再为这些东西而绞尽脑汁、蝇营狗苟。就像庄子所说的“挟心而与天下游”,你带着一颗“机心”去面对这个多变的世界,你怎么能不感到痛苦彷徨呢?因而说智者就是把这些都看得通透了的人,所以他们也就不会被外面的世界所迷惑。

有好多天,一休和尚独坐参禅,默然不语。师父看出其中玄机,微笑着领他走出寺门。寺外,一片大好的春光。放眼望去,天地间弥漫着清新的空气,半绿的草芽,斜飞的小鸟,动情的小河……

一休深深地吸了一口气,偷窥师父,师父正安详打坐于半山坡上。

一休有些纳闷,不知师父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过了一个下午,师父起身,没说一句话,打个手势,他把一休领回寺内。

刚入寺门,师父突然跨前一步,轻掩两扇木门,把一休关在寺外。

一休不明白师父的旨意,独坐门外,思悟师父的意思。

很快天色就暗了下来,雾气笼罩了四周的山冈,树林、小溪,连鸟语水声也不再明晰。

这时,师父在寺内朗声叫一休的名字。

一休推开寺门,走了进去。

师父问:“外面怎么样?”

“全黑了。”

“还有什么吗?”

“什么也没有了。”

“不”,师父说:“外面,清风、绿野,花草,小溪……一切都在。”

一休忽然领悟了师父的苦心。

这就是“智”。再来看“仁”,孔子说“仁者无忧”。为什么他会这样讲?因为一个仁慈的人他不会对别人吹毛求疵,他容易原谅他人,也容易谅解事情的得失成败。仁者是不会过度去强求结果的,因为他的胸怀很宽广,他们悲天悯人所以对很多事情就容易看得开,不会斤斤计较。我们看一些得到的高僧或道人,他们的身上就有“仁者无忧”的特色。

最后一个修养是“勇者无惧”。儒家思想中的“勇”不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勇”,如果仅仅是因为在力量上胜过他人,那不算真的勇气,这是一种蛮勇之谓。见义勇为也不算真的“勇”,它是儒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部分,但是不能代表全部的含义。见义不为这就是“不勇”。儒家的“勇”包含了很多的内涵,既有“义”的成分,还要有正直、刚正的含义。一个人为了这个正义而不畏权贵,不惧怕别人的威胁,比如像崔永元还有揭示蓝田惊天大骗局的教授,他们都曾为了道义而把自己的安危置于不顾,这就真正的勇者。因为他们的内心所秉持的是人间的正义,所以他不会惧怕黑暗的势力,这样的人才算得上真正的勇者无惧,而不是我们平时看到的几个彪形大汉拿着斧头或大刀就要和人火拼。他们也不怕死,也能将生死置之度外,但是他们不是为了正义,所以不是儒家思想中的勇者。毛主席有一句诗“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看来一个人想真的做个“勇者”并不是那么容易。

也谈老而不死是为贼

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以杖叩其胫。

——《论语·宪问》

南怀瑾先生说根据《孔子家语》的记载,原壤是一个人名,他是孔子的一个老朋友,所以在这里他大概做了一件不太像样的事,让孔子有点看不过去,于是孔子就对着他这个老朋友说了这样的话:“你这个人年少的时候不友爱兄弟,成年了也没有什么可以称道的作为。你这样的人还活着干什么?你活着对于别人还有什么意义啊?”孔子一边说他一边用手杖轻轻地打了他的脚后跟。其实孔子不是要真的打他,再说也没有这个必要,他都活了大半辈子了,如果能改了他的德行他早就改了,也用不着孔子来教训他了。而且孔子是一个很有修养、性格极其温和的人,他更不会轻易就动手打人。他之所以这样就是因为原壤是他的老朋友,老朋友之间是不用太客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