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一生成就悟《论语》
19787900000013

第13章 在俗事中实现超越——办事的学问

同样的条件,同样的一件事,因为张三与李四的办事能力不同,做出来的结果注定也会迥异。在生存压力巨大的现代社会,懂得向古人借经验,向先贤学办事之道的人才是拥有大智慧的人。

学学“看人下菜碟”

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

——《论语·公冶长》

兵家有句话叫“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知己”是说,对内要自省方能了解自己;“知彼”则需要多观察,用洞若观火的眼睛考察对方。《论语》里有一段孔子骂弟子宰予的话:

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

宰予白天睡大觉。孔子说:“腐朽的木头无法雕刻,粪土垒的墙壁无法粉刷。对宰予,还有什么可说的呢?”孔子又说:“以前我对一个人,是听了他说的话便相信他的行为,现在我对人,听了他所说的话之后,还要观察他的行为。是宰予让我这样转变的。”

“听其言观其行”对于每个人的生活都有启发作用。想一想,我们有多少人因为没有观察好对手而失败,又有多少人因为看不出他人的真实意图,找不到弦外之音而错失良机。

历史上有不少人因为不会观察身边的人而丢了乌纱帽或丧命。只有读懂周围的人,了解了他们的特性才能“对症下药”,“因人而异”地施展策略。南齐的徐文远就是这么一个人。

徐文远是名门之后,幼年和父亲一起被抓到了长安。那时候家中生活十分困难,难以自给。但他勤奋好学,通读经书,后来成为隋朝的国子博士,越王杨侗还请他担任祭酒一职。隋朝末年,洛阳一带发生了饥荒,徐文远只好外出打柴维持生计,凑巧碰上李密,被李密请进了自己的军队。李密曾是徐文远的学生,他对徐文远十分恭敬,请徐文远坐在朝南的上座,自己则率领手下兵士向他参拜行礼,请求他为自己效力。

徐文远对李密说:“如果将军你决心效仿伊尹、霍光,在危险之际辅佐皇室,那我虽然年迈,仍然希望能为你尽心尽力。但如果你要学王莽、董卓,在皇室遭遇危难的时刻,趁机篡位夺权,那我这个年迈体衰之人就不能帮你什么了。”

李密答谢说:“我敬听您的教诲。”

后来,李密战败,徐文远归属了王世充。王世充也曾是徐文远的学生,他见到徐文远十分高兴,赐给他锦衣玉食。徐文远每次见到王世充,总要十分谦恭地对他行礼。有人问他:“听说您对李密十分倨傲,却对王世充恭敬万分,这是为什么呢?”

徐文远回答说:“李密是个谦谦君子,所以像郦生对待刘邦那样用狂傲的方式对待他,他也能够接受;王世充却是个阴险小人,即使是老朋友也可能会被他陷害杀死,所以我必须小心谨慎地与他相处。”

等到王世充也归顺唐朝后,徐文远又被任命为国子博士,很受唐太宗李世民的重用。

徐文远之所以能在隋唐之际的乱世保全自己,屡被重用,就是因为他善于观察身边的人,并且针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应对之法,懂得灵活处世。

孔子就是一个善中于“识人”的人,所以他能做到因材施教。孔子门下弟子众多,他教育这些弟子从来不用一刀切的办法。有一次,子路问孔子:“做事要三思而后行,对吗?”孔子说:“对。”过了两天,冉有又问孔子:“做事要三思而后行,对吗?”孔子说:“考虑两遍就行了,不用三思。”

别人就问孙子:“您怎么对弟子的教育不一样呢?”孔子说:“子路为人鲁莽,所以我让他做事三思;冉有平时做事本来就优柔寡断,所以我鼓励他果断一点。”

老子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前面谈到过自知,有了自知之明后,还要有知人之智。不能知人,终归难以成事,且有毁身之忧。

“小利大事”的哲学

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论语·子路》

大家做事情的时候,总希望尽快把事情做好,可情况往往是越急越办不好,所以孔子说“欲速则不达”,凡事不能抱着急功近利的心理。这和老百姓口中所说的心急吃不了热豆腐是一个理。万事万物都有一定的发展规律,你越是着急往往就越会把事情搞得一团糟。

相反,有耐心和恒心的人往往能通过踏实的努力成就一番大事。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曾经在学生中做过这样一个试验:

开学第一天,苏格拉底对学生们说:“今天咱们只学一件最简单也是最容易的事儿。每人把胳膊尽量往前甩,然后再尽量往后甩。”说着,苏格拉底示范了一遍。“从今天开始,每天做300下。大家能做到吗?”

学生们都笑了:这么简单的事,有什么做不到的?过了一个月,苏格拉底问学生们:“每天甩手300下,哪些同学在坚持着?”有90%的同学骄傲地举起了手。又过了一个月,苏格拉底又问,这回,坚持下来的学生只剩下八成。一年过后,苏格拉底再一次问大家,整个教室里,只有一人举起了手。这个学生就是后来成为古希腊另一位大哲学家的柏拉图。

持之以恒地把事情一步步完成,是成功者共有的品质。而大多数人都是急躁之人,他们最欠缺的就是耐心与恒心,总是渴望能一朝飞黄腾达,却不懂得天下没有一蹴而就的好事。

中国足球这些年的失败,正是急于求成导致失败的典型例子。众所周知,中国足球的改革始于1992年,和日本的足球改革差不多同时开始。但日本足球改革的成效巨大,目前已坐稳亚洲老大的位置,而中国足球却大有不进反退的势头,原因何在?日本足球改革的一个重要指导思想是注重青少年足球人才的培养,建立人才梯队,从基础抓起。日本青年队夺得世界青年足球锦标赛亚军就是这一工作成绩明显的证明。这种不急于求成、循序渐进的做法终于收获了硕果。日本队1998年打进世界杯,2000年获得亚洲杯冠军,2002年世界杯冲入十六强,2004年再夺亚洲杯冠军,且在决赛中击败了中国队。反观中国足球,不重视年轻球员的培养,动辄提出这计划那目标,一会学巴西,一会学德国,总想立竿见影,一步到位。结果,中国足球完全没有形成自己的风格,本来应有的资源优势完全得不到发挥,依然是失败的代名词,始终是挨骂的对象。

罗马非一日建成,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欲速则不达”,世上任何事物都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成功是没有捷径可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