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一生成就悟《论语》
19787900000012

第12章 仁心有时也要借点“厚黑”——社交的智慧

人们常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要想观察一个人的性格、品行,只需观察他的朋友圈即可。

结交良朋益友可以帮助我们成长、成熟,而遇人不淑则难免会近墨者黑。所以说,给朋友分等级很有必要。

《论语》里有益者三友和损者三友的说法,它对我们交友有直接的指导作用。

你真正讨厌过奉承话吗?

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论语·季氏》

常言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交友不慎酿成人生悲剧的例子太多了。那么,该如何避免结交不良之人呢?

还是《论语》可以帮助我们找到答案。《论语》中孔子告诉我们,三种人万不可接近——“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

首先是“友便辟”,即专门喜欢谄媚逢迎、溜须拍马的人。

我们在生活中工作中经常会碰到这样的人,尤其当你是他的上司,或者你对他还有点利用价值时,那么你的什么话,他都会说“所言极是”;你做的任何事情,他都会说“太棒了”,其实他有可能打心眼里根本瞧不起你的这一套。他从来不会对你说个“不”字,反而会顺着你的思路、接着你的话茬,称赞你,夸奖你。

这种人特别会察言观色、见风使舵,会细心体会你的心情,以免违逆了你的心意。就像俄国小说家契诃夫写的“变色龙”一样,他们随时变换颜色,只要对自己有利。你得意时他追随你,不离左右,你一旦失意,他立刻让你感受什么叫世态炎凉。

人性的一大弱点是爱听恭维话。法国思想家卢梭说,要讨厌那些奉承我们的人真是太难了。连伟大的人物尚且有如此感叹,平凡如你我者就更不必说了。然而“便辟”之人的危害最大,若遇上这等朋友,我们必须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以免受其伤害。

第二种叫“友善柔”,这种人是典型的“两面派”。

他们当着你的面,永远是和颜悦色,满面春风,恭维你,奉承你。也就是孔子说的“巧言令色”。但是,在背后呢,会传播谣言,恶意诽谤。比如唐朝大奸臣李林甫,他口蜜腹剑,绵里藏针,他的诽谤就好比是独门暗器一样,让人防不胜防,招架不住。一时权倾朝野,无人敢惹。对付这种人的招儿就是:惹不起,躲得起。

第三种叫“友便佞”。便佞,指言过其实、夸夸其谈。其中这个“佞”就是指口才好但不诚实、不正直,也就是所谓的“假、大、空”。

这种人生就一副伶牙俐齿,没有他不知道的事,没有他不懂的道理。说起话来,滔滔不绝,气势逼人,不由得人不相信。可实际上呢,除了一张好嘴,别的什么也没有。

巧舌如簧,腹内空空,“吹牛不打草稿”的人,谁敢和他做朋友呢?他们会把你卖掉还要你帮着数钱。孔子一向推行敏于行讷于言的做人处世理念,夸夸其谈的人在他那儿是不会有什么好评语的。这种人当然也在“小人”之列。

我们的办法就是识别他们,避而远之。

豪猪定理:朋友的距离

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论语·里仁》

有句大家耳熟能详的话:“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如醴”,这是庄子在《庄子·山木》中所表达的交友思想。现代社会由于邻里关系淡漠,使得我们把过多的光阴与精力都花在了身边的几个好友身上。这种形影不离,或者说好得跟一个人似的状态究竟是好是坏呢?我们来看孔子的学生子游在《论语》中的回答。

孔子的学生子游说:“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论语·里仁》)“数”(shuò)是“屡次”的意思。如果你有事没事总是跟在国君(领导)旁边,虽然表示亲近,但离自己招致羞辱就不远了;你有事没事总是跟在朋友旁边,虽然看起来亲密,但离你们俩疏远也就不远了。所以才有人说“伴君如伴虎”。远了,近了,都不是安全的距离。

有这样一个哲学寓言:

有一群豪猪,身上长满尖利的刺,大家要挤在一起取暖过冬。可它们老是不知道应该保持一种什么样的距离才最好。离得稍远太冷,感觉不到对方的温度,于是就往一起凑。一旦凑近了,尖利的刺就刺扎彼此的身体,于是就又开始疏离。离得一远,大家又觉得寒冷……经过很多次的磨合以后,豪猪们终于找到了一个最恰当的距离,在彼此不伤害的前提下,得以保持群体的温度。

和朋友相处也应禀持这样的交往之道。文坛上有一则关于两位大文豪的交往轶事。

大家都知道哥伦比亚著名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他以《百年孤独》蜚声文坛,获得1982年的诺贝尔文学奖。秘鲁作家巴尔加斯·略萨也是南美著名作家。两人的交恶为世界瞩目,可是让人惊奇的是,两人曾是好的不能再好的朋友。

两人第一次见面是在1967年。当时他们一起去参加一个颁奖典礼,在典礼上,两人一见如故。他们不停地交谈,似乎世界已不存在。马尔克斯说略萨是“世界文学的最后一位游侠骑士”,略萨则称马尔克斯是“美洲的阿马迪斯”,并说《百年孤独》是“美洲的《圣经》”。他们在典礼的四天间形影不离,从此不断会面,书信往来更是频繁,以至于全世界都知道他们伟大的友谊。马尔克斯还做了略萨儿子的干爹。略萨儿子的姓名中也有马尔克斯四个字。

但正所谓太亲易疏,两人过于密切的交往,势必增加发生冲撞的机会。多年以后,这两位文坛大匠终因复杂的原因反目成仇。1982年瑞典文学院被迫取消了将诺贝尔文学奖同时授予二人的决定,以避免其中一人拒绝领奖的尴尬。关于两人失和的原因,竟有一种说法:略萨怀疑马尔克斯看上了他的妻子。这听来荒唐,但恐怕也并非完全是捕风捉影。如果两人不是当初交往过密,恐怕就不会造成这样的麻烦。

真是文坛的不幸,让两位巨人应验了孔子的论断。

孔子的哲学被南怀瑾老先生喻为“粮食店”,每个人每天都需要从中汲取营养。因为孔孟之道是积极入世的人生哲学,是立足于现实社会的哲学,它的朴素而温暖的处世道理能对我们的生活产生积极的引导作用。这也是为什么今天我们来读《论语》时还会感到亲切的原因。

交友确实应当禀持一定的分寸,正所谓过犹不及。最好都能给对方一点独立的私人空间,太近了必然会扎伤彼此。

花朵在含苞待放时最美,因为还有期待,如果已是全力盛开,那么等待它的只能是萎谢。而朋友之间最美的距离也是亲而不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