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人一生必须依靠的10种人
19787800000063

第63章 靠对手(7)

听到魏冉一行离去的车马声,范雎这才从车中探出身来,望着渐渐远去的魏冉背影,心中沉思:“我听说魏冉是一个聪明人。刚才他已经怀疑车中有人,只是决心下慢了,忘记搜索而已。”范雎一念及此,当即断然对王稽说:“魏冉此去,必然会后悔,非派人返回搜索使君的车辆不可。我还是下车避一下为好。”说完,范雎便跳下车,往道旁小径走去。王稽按辔缓行,以待步行的范雎。方才走了十多里,只听见身后一阵杂沓而急促的马蹄声响,魏冉遣回的骑卒已经赶了上来,将王稽的车马紧紧围住,一阵紧搜慢检,见车中确实没有外来的宾客,方才纵马而去。

骑卒远去,大道清静。范雎从小路闪出,与王稽相顾一笑,上车策马,往秦都咸阳的方向急驶而去。

范雎装死逃出魏国,智避魏冉而得以入秦。入秦后,他充分施展辩才游说秦昭王,最终取得信任。秦昭王采用范雎的谋略,对内加强了秦国的中央集权,对外使用远交近攻的霸业方略,使秦国对列国的压力再度加强。秦昭王因此任命范雎为秦相国,封为应侯。范雎在魏国受尽凌辱,死里逃生的经历,让他认清了魏国的真相,也促使他下定决心另择明主。面对挫折和打击,他没有就此沉沦,而是变得更加清醒,发愤图强,终于找到机会实现理想,成就功业。

无数的历史事实证明,如果你能够把敌人的打击化作成功的动力,你就会逐步走出逆境,走向成功。

让对手三分,让出海阔天空

一味地前进而不知后退的人,他的勇气和精神可嘉,但大多数时候都是莽夫之举,难成大事。所以,在与对手发生冲突时,如能够让对手三分,就能够化解双方的矛盾,使前面的路更宽。

战国时,梁国与楚国交界,两国在边境上各设界亭,亭卒们也都在各自的地界里种了西瓜。梁亭的亭卒勤劳,锄草浇水,瓜秧长势极好,而楚亭的亭卒懒惰,对瓜事很少过问,瓜秧又瘦又弱,与对面瓜田的长势简直不能相比。楚人死要面子,在一个无月之夜,偷跑过去把梁亭的瓜秧全给扯断了。梁亭的人第二天发现后,气愤难平,报告了县令宋就,说我们也过去把他们的瓜秧扯断好了。宋就听了以后,对梁亭的人说:“楚亭的人这样做当然是很卑鄙的,可是,我们明明不愿他们扯断我们的瓜秧,那么为什么还要反过去扯断人家的瓜秧?别人不对,我们再跟着学,那就太狭隘了。你们听我的话,从今天起,每天晚上去给他们的瓜秧浇水,让他们的瓜秧长得好,而且,你们这样做,一定不可以让他们知道。”梁亭的人听了宋就的话觉得有道理,于是就照办了。楚亭的人发现自己的瓜秧长势一天好比一天,仔细观察,发现每天早上地都被人浇过了,而且是梁亭的人在黑夜里悄悄为他们浇的。楚国的边县县令听到亭卒们的报告后,感到非常惭愧又非常敬佩,于是把这事报告给了楚王。楚王听说后,也感于梁国人修睦边邻的诚心,特备重礼送梁王,既以示自责,也以示酬谢,结果这一对敌国成了友邻。

以仁恕之道推及敌人,可以使自己拥有宽阔的胸怀,容忍敌人的过失。同时,也不会因人指责自己而迁怒于人,以实现人际关系的和谐。

生活中经常有些人,无理争三分,得理不让人,小肚鸡肠。相反,有些人真理在握,不声不响,得理也让三分,显得态度柔顺,君子风度。假如是重大的或重要的是非问题,自然应当不失原则地争出个青红皂白,甚至为追求真理献身,也值得。但在日常生活中,也包括工作中,有些人往往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问题争得面红耳赤,谁也不让谁,说着说着就较起真来,以致非得决一雌雄才算罢休,甚至大打出手,或闹个不欢而散,影响团结。越是这样的人越对甘拜下风的人瞧不顺眼。时下流行一句话“玩深沉”,其实这种场合玩点深沉正显示了宽宏大量的风度。

争强好胜者未必掌握真理,而谦和的人,原本就把出人头地看得很淡,更不屑一点小是小非的争论,这根本不值得称雄。越是你有理,越表现得谦和,往往越能显示一个人胸襟坦荡,修养深厚。

刘秀的手下,太宗寇恂就是一个很懂得顾全大局而又非常聪明的人。

有一次,执金吾贾复从京城洛阳去汝南郡,他手下的一个小军官在颍川郡杀了人,寇恂派人把这军官抓来,并在大街上砍头示众。贾复在汝南郡听到这件事,认为这是寇恂故意扫他的面子,气得骂着说:“真是岂有此理,打狗还得看主人呢!寇恂这小子,我决饶不了他!”不久,贾复从汝南回洛阳,快到颍川郡时,对左右的人说:“我见到寇恂,一定要亲手杀了他!”

寇恂知道贾复不会放过他,就决定躲开,不跟贾复见面。他手下的一个武官对他说:“您怕贾复干嘛?我带着剑跟在您身边,他要动手,我就对他不客气!”寇恂语重心长地说:“你知道廉颇和蔺相如的故事吗?蔺相如那么有勇有谋,连秦王都怕他,可廉颇要为难他时,他却让着廉颇。为什么呢?他是为国家着想啊!他能做到的,我寇恂难道做不到吗?”

可是,贾复是京城来的大官,他从颍川部路过,太守完全避开不见面也是不行的。寇恂想了想,吩咐手下人备下丰盛的酒饭,等贾复和他的随从们来了,给他们每人送上两份酒食。贾复的队伍一进颍川郡地界,郡里的官员们就按照寇恂的安排,热情地迎上前去,献上好酒好饭,一个劲儿地劝他们多吃多喝。等他们吃饱了,喝足了,寇恂突然赶来,表示欢迎,然后推说有病,匆匆忙忙地走了。贾复急忙叫人去追;但手下人一个个喝得醉醺醺的,吃得饱饱的,爬不起,跑不动,只好眼看着寇恂走远了。

寇恂是一个不计较个人恩怨,以国家利益为重的人。他能够清醒地对待别人对于自己的仇视,不与他人去争长论短,而是机智避退,并不是他软弱无能,正是一个忠直之臣过人之处。寇恂忍仇不争、不斗,是心胸博大,为国家着想,如若不忍,与贾复刀对刀,枪对枪地争斗起来,只能是仇更深,怨更大,解决不了什么问题。而退一步,对自己、对国家都有利,正是海阔天也空。

打击对手要点到为止

要战胜对手,必然要打击对手,但当你处于优势地位时,切记不要把对手置于死地,否则只会断了自己的后路,为自己的成功制造障碍。

我们常说,人生如战场,但人生到底还不是战场。战场上敌对双方不消灭自己的敌人就会被敌人消灭。而人生赛场不一定如此,为什么非得争个鱼死网破、两败俱伤呢?

世界上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与对手争斗时,如果你占尽上风,那也不必执意要把对手逼到无法翻身的境地,因为很多时候对手也可以成为朋友。对对手打击太过不但把对手逼上绝境,也常会把自己弄得伤痕累累,断绝了自己的后路。这种做法于人于己两不利,但却是人们常会犯的错误。

朱元璋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打击对手的“削棘”高手,但他也恰恰栽在没有“点到为止”上。朱元璋史称“雄猜之王”,既野心勃勃又疑心重重,心地险恶。他当上皇帝后,打天下时那种虚心纳贤、任人唯贤的作风全抛在脑后,朝思暮想地维护他的绝对尊严。为此,他以各种卑劣手段,排除异己,残杀功臣。

当朱元璋年过五十以后,已感体力不支,他不能不考虑权力交换的问题。他认为太子柔弱,难以驾驭这些桀骜不驯的功臣,于是他制造一个又一个的冤案,大肆杀戮功臣,为子孙削棘。

朱元璋把功臣宿将视为荆棘,他要为子孙留下安稳江山,就要“削棘”。

朱元璋当政时,共设过四个宰相。开国首相是左、右丞相徐达、李善长,徐达是因常年带兵在外,离开了相位;李善长是因朱元璋记恨他决事独断,借故让他退了休;第三位宰相汪广祥因不合他的心意而被贬;胡惟庸是继后的第四位,也是最后一位宰相,朱元璋首先拿他开刀。

1380年,御史中丞涂节告发胡惟庸意欲谋反,这对朱元璋来说,是个难得的机会,于是立即下令逮捕了胡惟庸,给胡扣上“谋反”罪名,将他处决,并灭其全族。特别阴险的是,朱元璋还捏造罪证,把告发者涂节也一同斩首,为的是杀人灭口。

朱元璋知道胡惟庸与李善长之弟李存义两家是姻亲,胡李两家关系密切。在审查胡案中,发现李存义及其子参与了活动,朱元璋眼前突然一亮,“你李善长不会不知道吧,为什么没有举报呢?”朱元璋想从这件事入手,除掉李善长。

更凑巧的是,这年,钦天监报告,天上有星变,占象者说,星变主折大臣,应杀大臣以应灾,否则于皇帝不利。朱元璋心想:“李善长啊,看来,不能不杀你了!”于是便以李知胡谋反不举报,“狐疑观望”、“大逆不道”为名,把李善长妻、女、弟、侄一家七十多人杀害。

通过这种手段,朱元璋几乎把所有的开国功臣杀尽,朝中几乎没有辅佐得力的文臣和能征惯战的武将。天下似乎一片太平。朱元璋死后,继位的太子体弱多病,不久夭亡。皇孙朱建文即位后,燕王朱棣起兵造反,一路杀往南京,而建文帝竟无法找出可以抵挡反兵的将领。等南京失守,皇宫一片火海,建文帝也不知所踪。

朱元璋自以为高明的“削棘”策略,不但没能保住太平,反而失去了江山稳固的有力保障,不能不说是一大失误。因此,做人不妨老实些,打击对手也应留点余地,点到为止,因为生活往往会向出人意料的方向发展。很多时候你会发现,原来很多对立的因素也会成为你生活事业的助推器。

在这方面,蒋介石、杜月笙做得是比较好的。

民国时期的上海滩,青帮势力雄厚,其成员渗透到各行各业,大凡名人显要富豪巨商都要疏通关系向青帮缴纳“保险费”,这已成惯例,即便再大的人物也不例外,否则,身家性命将受威胁,甚至难以保全。

蒋介石曾一度加入青帮,与青帮关系密切,“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中,青帮曾帮过蒋介石打头阵。蒋介石后来当了国民革命军的总司令,但依然按青帮的规矩缴纳保险费。

宋美龄是富家小姐,也属应交保险费的人,她从美国回来后,一直由哥哥宋子文替她交纳保险费,但她本人并不知情。宋美龄与蒋介石结婚后,得知蒋介石还要向青帮交保险费,大为不满,她认为蒋介石已是总司令,没必要向青帮交什么保险费,蒋介石认为宋美龄讲得有道理,就决定以后不再交纳。

杜月笙很快知道了这件事情,他决定“劝告”一下蒋介石的新夫人宋美龄。

一天,一辆豪华的劳斯莱斯轿车驶到西摩路宋公馆,汽车里钻出一个司机和一个漂亮的使女,说是要接宋美龄见她的大姐霭龄。但宋美龄上车后,汽车却驶入了杜公馆。蒋介石开完会后来接宋美龄,却一直不见宋回来,蒋介石一问事情经过,就知事出有因。

于是,他给宋子文打了个电话,让宋子文查问一下。宋子文听完蒋介石的述说,很快明白了是怎么回事。他挂上电话,又拨了杜月笙的号码,杜月笙告诉宋子文:夫人安然无恙,不必担心。他手下发现夫人只由一个使女陪伴,在危险的上海滩街上开车。考虑到无时不有危险存在,为了她的安全,她已被送到一所舒适的别墅,得到了应有的礼遇。

宋子文得知底细后,立即向蒋介石作了汇报,然后亲自驾车前往杜月笙的府邸,履行了“例行手续”,将宋美龄从“受照顾”的别墅里领出。

在这场明争暗斗中,杜月笙、蒋介石、宋美龄三人之间可谓关系玄妙。从理论上讲,蒋介石当上了国民革命军总司令,而杜月笙的青帮仍企图控制他,杜无疑成了蒋眼中的一根“刺”,论说,蒋该削掉它,但蒋偏偏没有削,并且在它威胁到自己头上时仍向他作了妥协。这是因为,蒋出生于青帮,青帮也曾为蒋的事业立过大功,并且在以后,青帮对蒋的作用也是非常明显的。所以他只能为了将来更大的利益打算而忍气吞声;对于杜月笙,宋美龄的行为触犯了行规,也就成了青帮的一根“刺”,他必须为青帮的利益考虑,对她开刀,但她的身份与地位又使杜不能不有所顾忌,因为蒋介石这棵大树他还是要靠的,青帮作为黑社会,其恶行暴利必须在某种保护伞的遮挡下才能实现。蒋的出身和现实身份恰恰是作为保护伞的最佳人选。因此,他对宋美龄的措施仅仅是挫挫她的锐气,杀杀她的威风,并不能真的削掉她。他要通过“开导”使她明白:我们各自的利益只有通过合作才能实现,所以有“刺”不能扎自家人,必须遵守行规,否则出了乱子,大家都不好办。

通过这次事件,宋美龄终于明白了。从此,大家心照不宣,不但要把“刺”一致对外,还要彼此照应,确保每一方都不受到伤害。

可见,打击对手时一定要做到点到为止,给自己留点余地,那样才能于人于己都有利。

同行未必是冤家

在竞争中,同行未必是冤家,因为同行之间合作带来的收益往往比竞争带来的收益要大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