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细节决定健康大全集
19787200000094

第94章 自查自测,把疾病扼杀在“萌芽”(9)

5.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神经衰弱、脑动脉硬化、脑水肿和脑肿瘤等疾患,会降低中枢感受器止痒阈值,导致皮肤瘙痒。更奇妙的是,脑瘤浸润到第四脑室底部时,会引起面部鼻孔附近皮肤剧烈而持久的瘙痒,继而发展到整个面额部。

6.恶性肿瘤:大多数肿瘤都可因癌细胞和代谢物刺激神经末梢,而引起全身性皮肤瘙痒。胃癌和肝癌初期常全身轻微发痒,随着癌程进展而瘙痒加剧。淋巴系统癌如蕈样肉芽肿、何杰金氏病等都伴有全身性皮肤瘙痒。直肠和结肠癌常表现为肛门瘙痒;各种白血病、肺癌和食道癌等伴有泛发性瘙痒。

7.药源性瘙痒:多见于体弱多病、多种药物交叉使用的老病号,许多口服和注射药物可引起皮肤过敏者发生瘙痒,合并用药时更易发生。

8.感染性瘙痒:农村山区等卫生条件较差的地区常因疥螨感染而引起瘙痒,大多局限于指、趾和踝部,严重者遍及全身,较难治愈。

另外,环境干燥,洗澡过勤等也可能出现皮肤干痒的症状。因此,凡患有持续性、复发性和顽固性的皮肤瘙痒症,而又不能用皮肤来满意解释时,就应考虑到上述种种疾病的可能性并尽快就医。

“痣变”——可怕的疾病信号

痣,可以说每个人身上都有,是人体皮肤的一种先天性良性肿瘤,痣变成癌,我们称为恶性黑色素瘤,它是由制造黑色素的细胞构成的,其恶性程度极高,但发病率很低,据权威资料统计显示,每10万人中不到2人。因此,绝大多数痣是不会变成黑色素瘤的。那么,什么样的痣应怀疑为癌呢?

一般,成熟的痣不会恶变,如毛痣,因此,毛痣一般不会恶变。而成人出现交界痣,则很可能是不成熟的痣,恶变的机会就存在。痣恶变时有以下表现:

1.一颗痣无其他原因,周围发红发炎或痣的颜色突然加深。

2.原来边界清楚的痣边缘变得模糊不清,或一边清,一边不清,颜色一边深一边浅。

3.色素痣在短期内突然变大。

4.表面由光滑变粗糙,出现糜烂、渗液、出血等改变。

5.一个黑痣周围突然出现数个小的黑点,即出现卫星状的痣,要高度警惕这个痣恶变。

6.痣一般是无自觉不适的,若某一颗痣突然出现痒痛的感觉,也要警惕出现痣恶变的可能。

色素痣一般出现于20~30岁之前,30岁以后可逐渐消失(面部痣除外)。若是年龄较大才长新痣,或单个痣突然变大、变黑,则应引起重视。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发生于手掌、足底、腰带部、女性常受文胸带摩擦的肩、背部的色素痣,由于反复摩擦或刺激容易诱发癌变。另外,也有人认为,色素痣治疗不彻底,由于痣细胞受到了刺激,也可能诱发癌变,应尽早除去为好。

皱纹带给你怎样的疾病信号

皱纹是人成长、衰老的标志。不同的皱纹形成能反映出不同的健康状况。仔细观察一下自己或亲人的皱纹,看看皱纹向你提示了怎样的健康问题。

1.面颊出现斜纹,一般是高血压的表征。

2.额头出现短的横纹,是神经衰弱、抑郁、焦躁的反映。

3.眉间纹是鼻窦不太好的征兆。

4.眼角鱼尾纹密,是听力下降、偏头痛的表现。

5.上眼皮皱纹密,是心脏不好的征兆。

6.鼻梁出现皱纹,膀胱和肾有病变。

7.有嘴角纹、下巴有深纹,要查查肠胃。

8.颈纹深长意味着颈椎和新陈代谢系统存在隐患。

当然,上述所说的皱纹要与因年纪大所产生皱纹的正常现象区别开来,不可不分年龄和实际情况,看到面部有皱纹,就怀疑自己得了某种疾病。

听,身体排泄物在向主人积极地的示警

多汗提示你应该注意六种病

身体出汗本是正常现象。但有的人,无论冬夏,吃顿饭、做点事或稍一紧张便汗如雨下,如果出现这种情状,那么就说明身体里潜藏了某种疾病。如果一个人出汗很多,一般要警惕以下几种疾病:

1.糖尿病

糖尿病的特征就是“三多一少”,其中出汗多就是症状之一。糖尿病如并发自主神经病变,就会出汗较多,尤其是上半身出汗多。

2.甲状腺机能亢进

一般来说,甲状腺机能亢进患者的代谢增强,周围血流量增加,必然会促进机体的散热,出现多汗症状。

3.更年期综合征

更年期综合征也有多汗现象,进入更年期的妇女,卵巢功能逐渐减退,可出现不同程度的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血管舒缩功能出现障碍,导致多汗。

4.低血糖症

可导致病人面色苍白、出冷汗、手足震颤等。

5.危重病

若大汗淋漓,汗出如珠,冷汗不止,这种现象可能是气散虚极的表现,中医学上称为“绝汗”,是病情危重的表现。出现这种情况时就要严加注意。

如果出汗过多,病程持续时间过久,常易发生精气耗伤的症状,病人可出现精神倦怠、脸色苍白、四肢乏力、不思饮食、睡眠多梦等阴阳失调等症状,损害人体和身心健康,若不及时有效地诊治,还会导致其他一些不良后果。

盗汗要警惕结核病

人在睡觉的时候往往会出汗,在醒来时出汗就停止,这种症状就是“盗汗”。盗汗的人,有的从一开始睡觉就出汗,有的则是睡到后半夜才出汗。那么,盗汗到底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呢?盗汗并不是表面上看起来体虚这么简单,因为盗汗的背后可能隐藏着某些疾病。

甲亢可以引起盗汗,具体表现为神经兴奋性增强,交感神经过度兴奋可出现怕热、多汗,也有夜间盗汗者。

糖尿病患者多汗的主要原因是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交感神经兴奋,而致汗腺分泌增加;再有,血糖代谢率增高也是糖尿病患者多汗的原因之一。

结核病中毒的症状之一就是盗汗,它是由于结核菌的毒素及其代谢产物刺激中枢神经系统,导致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紊乱的结果。

此外,高血压病、更年期综合征、低血糖症、心内膜炎等疾病以及术后体虚、精神紧张、心理压力等因素都可能引起盗汗。但大部分盗汗是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引起的,其发病机制主要是交感神经异常兴奋所致。

冷汗警示体质虚弱

冷汗是指大汗淋漓且皮肤和四肢发凉。汗前并不发热,口不渴,常伴有精神不振、面色苍白、大便溏稀、小便清长、脉迟沉、舌淡等寒证表现。多因平素阳虚、卫气不足所致,也可因受惊吓引起。

出冷汗的症状常见于急性心力衰竭、肺水肿、心肌梗死等病人发生休克或虚脱情况时。

当然,冷汗也可能是由生理因素造成的,此种情况多见于体质虚弱的人,当他们受到强烈的精神刺激,情绪过于激动、过于紧张时,或受到突如其来的惊吓时,常有面色苍白、四肢发凉、心慌、心悸、出冷汗的表现。此为一过性的生理性冷汗,精神刺激或惊吓去除后可立即好转。

另外,手心出汗往往是精神过于紧张导致,胸口出汗时思虑过度;经常稍微一动就出汗者,排除过于肥胖的原因,就是体质过于虚弱;而肝硬化患者的汗则带有一种特殊的肝腥味;糖尿病患者的汗微带芳香味。

溢泪要防范多种眼部疾病

眼泪过多:常常无缘无故地流泪,或稍遇刺激就流泪不止。通常是因为眼睑异常、鼻部受伤或有炎症,泪道炎症引起的。

泪管闭锁:泪管位于下眼睑的内角处,其功能是把泪水引进鼻腔内。其实人们时刻都在分泌眼泪,不是只在哭泣时才流泪。泪管闭锁常见于婴儿,成年人则很少见。泪管闭锁的眼睛经常水汪汪的。有时结膜受感染会有很多黏稠分泌物,以致在睡醒后很难睁开眼睛。泪管闭锁症状持续到闭锁解除为止。泪管在2~3周后自行恢复畅通,或施手术弄通。新生儿的泪管不一定畅通,有些新生儿的泪管十分细小,容易阻塞。成年人有时会因外伤或感染而引起泪管阻塞。

如果l~4个月大婴儿不停流泪,母亲应该每隔三个小时轻轻按摩婴儿眼角近鼻旁处,有助于清除积聚的眼垢,疏通泪管。

持续流泪3~4周以上,就应该去医院了。有任何感染的征象以及眼红、眼睛有很多黏稠的分泌物等,医生会给患者滴眼剂或眼药膏消炎。如果泪管仍然阻塞,则可能要施外科手术。婴儿患者可用探针来疏通泪管,如是成年患者,则可施手术切除泪管,或使泪管改道。

耳朵流液——耳部炎症让耳朵“感激涕零”

耳朵中分泌的耳屎,具有保护外耳道皮肤及黏附异物的作用。但耳中的分泌物过多甚至流液就是某些疾病的征象了。

急性化脓性中耳炎:常见于儿童,初期出现咽鼓管充血肿胀、发热、全身不适、烦躁不安等症状,渐渐发展至内耳剧烈疼痛,耳朵流脓,听力下降。出现这种症状应及时去医院就诊,并要注意防止感染扩散而形成脑内脓肿,还要防止转变为慢性中耳炎。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是耳鼻喉科最常见的疾病之一,俗称“耳朵底子”。急性化脓性中耳炎如没及时治疗,就会转化为慢性化脓性中耳炎。表现为听力减退,耳内间隙性或持续性流脓。应及时清除脓液,并使用抗生素治疗。

外耳道发炎:如耳朵流液,且出现严重的耳朵疼痛,咀嚼、张口或打呵欠时疼痛加重,可能是外耳道时炎症所致。检查外耳道时可发现突起的小疖,使外耳道皮肤红肿、压痛,外耳道变窄,甚至出现阻塞。外耳道炎症应进行消毒处理,可用8%的醋酸铝敷患处,也可用2%~5%的硝酸银涂布,使用抗生素治疗。

鼓膜破裂:一般为外界刺激所致。鼓膜破裂的特征是:伤后即感到耳鸣、耳疼,外耳流出少量血液,听力下降。出现这种现象后应保持鼻腔的畅通,用抗生素防止感染,必要时要进行手术修复。

外耳恶性肿瘤:可能发生于耳外,也可能发生在耳道内。早期没有任何症状,当耳道流出血性分泌物时已到晚期。以手术治疗为主,也可进行化疗或放疗。

耳流脓:通报疾病“驾到”

耳流脓为耳病常见症状。耳流脓时,应注意脓的性质、多少及有无臭味等以作鉴别。

耳流脓常见的病理原因有:外耳有分泌物流出,最常见的是耳垢因潮湿而流出。若是耳朵流脓,通常代表外耳发炎或中耳炎且中耳积脓、耳膜穿孔。所以,耳朵痛与耳朵流脓常会一起出现。

若为中耳炎引起的耳流脓,甚至会有发烧的全身性症状。若有外伤,可能有血状的分泌物。有些时候中耳积水属于浆液性,流出的液体就会较清。不过,若耳朵流出清清的水状物,另一个少见又严重的原因是脊髓液外漏。因为耳朵隔着颅骨与脑部为邻,若有先天的骨缺损或是外伤造成的裂缝,就会出现脊髓液外漏。这要相当小心,因为病菌也会经此缺损造成严重的颅内感染。

呕吐也能辨别疾病

有的人呕吐的时候会有疼得连肠子都快吐出来的感觉,不要轻易认为这是吃坏了肚子,因为呕吐很可能是由其他疾病引起的。

1.看呕吐时间

如果食物尚未到达胃就发生呕吐,多为食道的疾病,如食管癌、食管贲门失弛缓症。

食后即有恶心、呕吐,伴腹痛、腹胀者,常见于急性胃肠炎、阿米巴痢疾等。

呕吐发生于饭后2~3小时,可见于胃炎、胃溃疡和胃癌。

呕吐发生于饭后4~6小时,可见于十二指肠溃疡。

呕吐发生在夜间,且量多,有发酵味者,常见于幽门梗阻、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胃癌。妊娠呕吐常在清晨发生。

2.呕吐前是否恶心

恶心和呕吐可单独或同时发生。呕出物一般为胃内容物,如持续不断可呕出胆汁和肠液。从恶心与呕吐的关系上,大致可判断引起呕吐的疾病的性质。例如:呕吐突然发生,没有恶心的先兆,而且常伴有明显头痛,且呕吐往往于头痛剧烈时出现,常见于血管神经性头痛、脑震荡、脑溢血、脑炎、脑膜炎等。

呕吐伴有恶心,呕吐后恶心能得到暂时缓解,常见于胃炎、溃疡病、胃穿孔、腹膜炎等。3.看呕吐状态

呕吐不费力,进食即吐,吐出量不多,常因嗅到令人不愉快的气味或看到厌恶的食物而引起,属于神经官能症范畴。

呕吐呈喷射状,常见于脑炎、脑膜炎等颅内压增高的病人。呕吐时呈满口而出状态,常见于肠梗阻。

4.看呕吐伴随症状

呕吐(进食甚至饮水后即吐),伴有发烧咳嗽,常见于伤风感冒。

呕吐伴有高血压的老人,没有头部外伤史的人,如发生剧烈头痛且进行性加重,应考虑颅内出血或感染。

呕吐伴眩晕、眼颤、平衡失调,常见于前庭器官疾病,如内耳眩晕症、脑供血不足。

恶心、呕吐,伴有剧烈的眼痛、头痛,眼部显著充血发红、瞳孔放大,应警惕青光眼。食后即恶心、呕吐,且多伴腹痛、腹泻,常见于急性肠胃炎、急性阑尾炎等。

已婚妇女月经突然停止将近2个月后呕吐,应考虑妊娠呕吐。

5.看呕吐物性状

呕吐物有酸臭味及隔日的食物,见于幽门梗阻。

食后即吐而无酸味,多数为食管梗阻。

呕吐物为黄绿色的胆汁,可能是十二指肠梗阻。

呕吐物含有烘便,见于肠梗阻晚期,带有粪臭味,见于小肠梗阻。

呕吐物为枣黑色液体,见于急性胃扩张。

呕血应关注内脏器官的病变

呕血多指上消化道出血,自口腔呕出。呕血病人通常有胃、肠、胆管疾患或肝硬化门脉高压等疾病的病史,呕血之前可先有上腹部不适、恶心呕吐等先兆症状,呕血时可伴有头晕、心慌、面色苍白、出汗症状以及血压和脉搏的改变。引起呕血的疾病有:

胃十二指肠溃疡:多因溃疡侵蚀了基底动脉血管而致出血,出血不易自止,或易反复发作。呕血病人一般有胃十二指肠溃疡病史,突然呕吐、呕血伴腹上区痛的病人,应考虑这些部位出血的可能性。

肝硬变:肝硬化合并食道静脉曲张的病人容易造成血管破裂而出血,一般来说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来势凶猛,多表现为大量呕吐鲜血,一次可达500~1000ml,常引起患者休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