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每个人都面临着巨大的心灵震撼,社会适应问题、学习就业问题、恋爱婚姻问题、子女教育问题以及家庭纠葛问题,随时都会使我们陷入困惑之中,再加上社会中诸如金钱诱惑、吸毒卖淫、灯红酒绿、腐化奢侈等现象如一股股强劲的潜流冲击着我们的精神世界,对此我们会感到忧虑、焦躁、沉闷和愤然。
有资料显示,精神疾病在我国疾病总负担中排列首位,约占疾病总负担的20%,其中约有0.07%的人通过死亡来解脱,有0.15%的人因此走上了偷盗、抢劫、杀人、强奸等犯罪道路……
不管人们情不情愿,“脑病时代”还是到来了,大家应该怎么做呢?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回归慢生活!
放慢生活节奏体味健康生活
长时间处于快节奏工作中的人们,希望能沉下心来慢慢享受生活,但是现实似乎没有给大家一个“慢”下来的机会。大家都处在一个把健康变卖给时间和压力的时代。所以,健康专家提醒那些正处于事业旺盛期的人们,在工作之余应逐渐从紧张的生活中脱离出来,重视身体和精神健康,勇敢地让生活“慢”下来。
慢,从饮食开始。其实“慢饮食”不仅仅是指要慢慢品尝,更是一种懂得珍惜和欣赏的生活态度。“慢生活”的支持者们反对快餐,他们认为应该在轻松的环境下吃精心烹制的食品,讲究饮食的营养搭配和制作工艺,尽情地享受食物带来的乐趣。
慢,从睡眠开始。“慢一族”总能慢条斯理地入睡,而不是靠药物强迫自己入睡,对于他们而言,准备睡眠就像调制一杯色香味俱全的上等花草茶。从最简单的睡前一杯牛奶到舒缓的音乐。还可以做一个中草药睡枕,让晚上伴着自然的清新气息入睡。
慢,从运动开始。运动代表了“速度与激情”,但是,快节奏工作的人再去做高速度的运动,就不能更好地让身心放松,所以应尽量让运动慢下来。一般可以选择太极拳、瑜伽或者“超慢”的举重等运动,而不是一下就弄得满身大汗。平日里,可以散步,而不是一路小跑或者干脆来个累死人的马拉松。坚持适度舒缓的运动,比断断续续地猛烈运动对人体更有益。
慢,从工作开始。为了对抗现代工作的快节奏,“慢一族”把办公室搬到了家里,形成“慢工作”的生活方式。而且“慢一族”还强调花更多的时间处理一件事,而不是在不同的事情之间周旋。
慢,从情感开始。速食般的恋情、一夜情,为了排遣寂寞的恋爱,是否让你感到恋情来得太快、太无原则?想要获得朴实纯真的爱情,就需要你自己先慢下来,懂得欣赏和赞美身边的事物。否则,寂寞将变成永恒。
慢,从休闲开始。很多人的休闲方式是一群人出去狂欢,然后一哄而散,这样往往不能达到休闲的目的,人们的心理需要一个适时的过渡,工作中紧张的心理需要在休息中得到舒缓,这时,可以跟家人散步、钓鱼,或去野外踏青,都是不错的选择。
在以“数字”和“速度”为衡量指标的今天,我们只有学着放慢脚步,让自己在工作和生活中找到平衡的支点,才能快乐地享受健康生活。
开拓属于自己的生活慢车道
对“快”生活深感疲惫的你,一定非常渴望放慢生活的节奏,那就不要犹豫了,现在离开生活的快车道,开拓属于自己的慢车道吧!我们先看看他们是怎么做到的。
郭斌,一名成功的商人,被商场的激流弄得身心疲惫后,他毅然辞去了所有的职务,抛弃了所有的工作,开始自己理想中的生活。他追求自己的作家梦想,更想参与儿子的成长过程。除了写书之外,他把更多的时间用来陪孩子,坚持每天晚上为六岁的儿子讲故事,每周五还到儿子班上为小朋友们讲成语故事,他会用浅显有趣的例子让那些“不安分”的小朋友们安静地听故事,连老师都很佩服他,他自己也感到很有成就感。这种成就感与事业成功带给他的成就感不同。他的这些做法,使他完全跳离了原来的快车道,过上了属于自己的慢生活,并且乐在其中。
刘芸,一名高级职业经理人,典型的“工作狂”,直到三年前被查出患了精神官能症,她才不得不停下忙碌的脚步。在这段休养时间她开始重新思考人生。她接受药物治疗,反省自己的生命,这才发现自己之所以拼命工作,是因为缺乏自信、没有安全感。“在外面,我们都力求用好的学历、工作来包装自己,但内心里害怕得要死,非常没有安全感,”刘芸说,“我要慢下来,要健康地享受生活。”
在生活上,她开始像一般的家庭主妇那样,花心思做饭,陪伴家人。花时间与青春期的女儿相处,陪她一起看电影、看漫画,了解女儿的兴趣和爱好,希望女儿找到自我肯定之路。
同时,她的事业也发生了变化。她辞去了原来的工作,开了一家文化公司,与六个不同专业的团队合作,还出了三本书。经常回答读者的来信,通过与读者的互动让她了解到,社会上还有许多人需要帮助,不再局限于过去的客户。这些经验让她静下心来维护长远的客户关系,了解家庭需求与困境,使更多的人得到帮助。她还积极参加社团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增广见闻、活络人际关系。
相对郭斌的急流勇退,刘芸则是经过一番痛苦折磨,才找到自己的慢生活。其实,慢生活的秘密都埋藏在每个人的心底,只要透过一些转换心情的小仪式,像是深呼吸、泡个热水澡、走路,那道安静的光线就会从忙乱生活的缝隙中渗透进来。
从现在开始,你也可以像他们一样开拓属于自己的生活慢车道。找一个时刻关掉电脑和手机,细嚼慢咽你面前的食物,尝出麦子的清香、大米的甘甜、蔬菜的新鲜;带本书去田野,去郊外,看看蓝天白云,读读天文地理;去拜访老师、同学和朋友,聚会和倾谈;常回家看望父母家人,为他们用心做一次饭,听他们的心声……慢慢的,你会忘记人世间的烦恼苦闷,你会发现慢生活的美妙滋味,并且爱上它。
让生活的节奏有条不紊
节奏,是一切物种存活、行进、运动过程的形式,是调节物种休养生息的一种规律状态。节奏使一切物种的存活、行进、运动变得有条不紊、秩序井然。节奏是世界的枢纽,是生活的遥控器。
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一日三餐,劳逸结合,张弛有序,这种生活的模式是依据人的生理节奏、大自然的变化节奏、天体的运转节奏等设计建立起来的。它内在的根据是人对这些节奏规律的把握和顺应。
人类的全部文明实践已证明,认识、把握和顺应了这些节奏,人的世界才变得更加美好,人的生活才变得轻松而愉快。
日本有一位非常有名的武士,在学艺的时候请教师傅:“师傅,我用多长时间才能成为真正的武士呢?”
“大概要十年。”师傅告诉他。
“如果我非常努力地练习,那将要多久?”武士又问。
“要二十年。”师傅告诉他。
“如果我每天不睡觉,夜以继日不停地练呢?”武士又问。
“那你永远也成不了真正的武士。”师傅告诉他。
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呢?它告诉我们,人生有一个自然而美好的节奏,只有按着这个美好的节奏一步一步走下去,才能到达美好人生的终点。生命需要积淀,需要思考,需要整理,而这些都与速度无关。有时候慢是为了更好地快,快慢之间,张弛之间,蕴涵了一种朴素的辩证哲学。
当我们一刻不停地向前奔跑时,因为从不停下来看风景,所以错过了生活的种种美好;因为没有时间思考,所以忘记了最初的理想和生存的意义。约翰·列侬曾说,当我们正在为生活疲于奔命的时候,生活已经离我们而去。
列侬所描绘的,其实是一种被医生称为“延缓幸福综合征”的心理疾病。患这种病的人,总是为没有充足时间去完成应该完成的事情而感到焦虑,而且永远把自己的兴趣和爱好以及休息时间放在次要位置。据估计,全世界每100人中就有40人患有这一隐性的心理疾病。
心理学家表示,许多都市人在高效率的工作节奏中感到精神疲惫,没有满足感,主要是因为其“吝啬”拿出时间来进行心理上的自我调整,因而越来越不明白自己真正想要什么,进而找不到生活的具体目标和生存的意义。工作之余的“慢”生活,可以让人们有更多的时间品味生活、丰富阅历,从而达到减压的目的。同时,还能让身体的运转更正常。
所以说,生活不是一味地快,也不是一味地慢,有些人之所以跟不上生活的快节奏,是因为他们自己的步调乱了,太着急“赶路”而不懂得休息,心里太躁而不知道如何让它平静下来。虽然快节奏是现代生活的主旋律,但是适当的停歇是必不可少的。快和慢都是生活所必需的,学会快中有慢、忙里偷闲,才会使生活趋于平衡,保持合理的节奏。
有张有弛地弹奏生活的乐章
“现在社会竞争激烈、残酷,好不容易找到一份自己还算满意的工作,我怎么能不努力工作呢,慢下来,很快就会被淘汰。”这是很多都市忙人的忧虑,也是他们拒绝慢生活的理由。这反映了一个事实:人们渴望慢下来享受生活,但害怕影响工作。
著名的“慢生活家”卡尔·霍诺指出,“慢生活”不是支持懒惰,而是一种悠闲的、大度的、从容的生活方式。泰戈尔在《飞鸟集》中写道:“休息之隶属于工作,正如眼睑之隶属于眼睛。”不会休息的人就不会工作,只有休息好了,才能更好地工作,才能有更好的生活。如果盲目地忙,连革命的本钱都搞垮了,那人生也就没有忙的意义了。我们崇拜陈景润,但我们不赞成他那种不顾一切、废寝忘食,以致英年早逝的生存哲学。
英国科学家贝弗里奇说得好:“疲劳过度的人是在追逐死亡。”疲劳,是一种信号,它提醒你,你的机体已经超过正常负荷,出现疲劳感就应该进行调整和休息,做到劳逸结合,张弛有度。如果长期处于疲劳状态,不仅会降低工作效率,还会诱发疾病。
人体就像“弹簧”,劳累就是“外力”。当劳累超过极限或持续时间过长时,身体这个弹簧就会产生永久变形,导致老化、衰竭、死亡,所以每个人都要小心地保持它的弹性,不要超过它的弹性限度。因此,适当的休息和减压是保持“弹力”的良方。这样才能增加人体的承受力,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会休息的人才会工作”这句话几乎是每个瑞士人的座右铭。如何安排每年的休假是瑞士人的头等大事,许多人通常在前一年就开始计划如何安排日程。他们通常不顾手头的工作,该休假就休假,就算老板多给加班费也不干,天大的事情都得等度完假回来再办。瑞士人的休假是纯粹的休息,不带手机,不穿西装,或者上山或者下海,完全换了一个生活环境。
每个人都觉得自己很忙,忙得顾不上休息,顾不上陪家人吃饭,顾不上会朋友,觉得每天的时间不够用、不够睡,每天都有很多事情要做,如果不去做这个世界就停止转动了,真的吗?
适当休息可以为自己减压,能更好地让自己倾听心灵的声音。短途旅游、浏览名胜、爬山远眺,开阔视野,呼吸新鲜空气,增加精神活力等都是解除疲劳,让紧张的神经得到松弛的有效方法。
人生就像登山,不是为了登山而登山,而应重视攀登中的观赏、感受与互动,如果忽略了沿途风光,也就体会不到其中的乐趣。人们最美的理想、最大的希望便是过上幸福的生活,而幸福生活是一个过程,不是忙碌一生后才能到达的一个顶点。
古人云:“一张一弛,乃文武之道。”生活也应该有张有弛,忙中有闲。生活就像一根弦,太松了,弹不出优美的乐曲,太紧了,容易断,只有松紧合适,才能奏出舒缓优雅的乐章。
远离欲慢不能的习惯,享受健康“慢生活”
“穷忙”和“瞎忙”浪费了太多的时间
“最近比较忙”是很多人的口头禅,在当今讲究效率的快节奏社会中更是如此。忙着工作,忙着赚钱,忙着学习,忙着消费……“忙”成了很多人心头唯一的关键词。当然,也是无数人工作和生活的写照。虽然“忙”字代表了人们的生活状态,但它代表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因为只靠忙并不能直接为我们带来满意的结果——享受生活。
在一家大公司工作的小文一下班就向老妈诉苦,说自己每天从一上班就开始忙个不停,一会儿干这,一会儿干那,天天忙得晕头转向。一起进公司的同学小李虽然和自己是做同样的工作,看起来却总是从容不迫的样子。更让小文心理不平衡的是,到月底工作量一统计出来,自己还不如小李。
在我们的周围,我们常常能发现一些没有目标、没有方向、没有规划的人,整天忙忙碌碌、晕头转向,结果却因为做了大量无意义的事情而使得忙碌失去了价值。
美国的时间管理之父阿兰·拉金说过,“勤劳不一定有好报,要学会聪明地工作”。拉金先生的意思是告诉我们,一个人只靠忙并不能保证取得好的结果,只有善于掌控时间,能够时刻忙于要事的人才能够取得好的结果,成为工作和生活的最佳受益者。
一般情况下,生活中的“忙人”大致可以分三种:
1.人。在生活和工作中整天只知道忙忙碌碌。
2.人才。忙碌而有所成就,算是人才。
3.人物。有很大的影响力,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那就是人物。
人才与人物,毫无疑问,都是愿意付出的人,但他们更懂得聪明地工作。他们忙,但绝对不是瞎忙、穷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