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慢身心,解读“慢”的真谛
慢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心态
你是愿意天天吃快餐,还是希望在家里吃精煮细熬的饭菜?
你是愿意像工作机器一样日夜操劳,还是希望在舒适的环境里把工作当做一种乐趣?
你是愿意到了“五一”、“十一”才去旅游休闲,还是希望在平日里就可以钓钓鱼、打打高尔夫球,轻松一点呢?
……
相信所有的人都会选择问题的后一种情况,是的,慢生活是现代人的一种向往,是回归自然的一种期盼。但是回归自然也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有时候,能够达到慢生活,还是我们能力的一种体现。国内大部分能够实现慢生活的人,都生活在社会收入的顶层,有着一定的物质基础,也有着比较乐观和较好的生活态度。他们享受着家庭的乐趣,他们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工作,还可以比普通人拥有更多的时间休闲。这让普通劳动者们羡慕不已:“做有钱人真好,我一定要努力工作赚更多的钱。”在这种心态的指引下,他们把更多的时间用在工作上、赚钱上,而留给自己和家人的时间就更少了。
相反,在国外,如欧洲,普通人就可以享有这样的悠闲生活,因为这些国家有很好的经济基础、完善的社会保险、医疗体系以及养老保险,会让人们有很强的安全感,所以所谓的成功并不是他们所追求的主流价值,相反,生活的安逸才是他们所向往的。当然,在我们的国家要做到这一步,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所以在我们的能力没有办法让我们达到慢生活的时候,我们能够让我们自己不断向它靠近。因为,慢,更是一种心态。
对我们普通人来说,慢生活也是能够拥有的,只要你没有被外面的世界干扰了心灵,总是抱着一种知足常乐的心态,好好地享受着今天的阳光带给你的明媚;只要你满足于自己的生活现状,能够做到“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又怎么不会有时间和家人一起慢慢享受美味的食物,而把工作当成一种乐趣呢?
好好享受生活里的每一天,这是每个人的愿望。让我们都调节好自己的心态,一起享受慢生活给我们带来的别样的悠闲吧!
“慢”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方式
这是一个快速发展的时代,快餐、速配、闪客等速度型名词和现象充斥我们的生活,甚至连文化都是快餐文化,来不及沉淀为经典就已经消失了;婚姻中,七年不痒就已经是难得的了;大街上,每个人都行色匆匆,假如你拦住他做个简单的市场调查,他都会着急摆摆手说“没时间”,似乎他的时间是以分秒来计算的;一些人为了赶时间或者少走几步路而不惜打车,却在健身房里健步如飞……
也许你已经习惯了这样的生活,但“慢的乐趣怎么失传了呢?”作家米兰·昆德拉在《慢》一书中发出的感慨不禁让我们反思:这样的生活方式难道真的是我们想要的吗?我们还能感受到生活带给我们的快乐吗?
恐怕绝大多数人的答案都是否定的。为什么?因为只有慢节奏的生活才会让你感到舒适,才是一种享受。理想的生活方式应该是在别人慢的时候快,在别人快的时候慢下来,并感受自己脉搏的跳动。
当然,放慢速度并不是在拖延时间,而是让人们在生活中找到平衡。只有劳逸结合才利己利人,应该在千变万化的社会和生活中寻找平衡。
一个人必须同时具备事业心和平常心。近年来,西方一些发达国家已经开始“慢生活运动”,提倡“慢”节奏的生活方式,并已经发展到了一定的程度,而中国还处于发展阶段,所以他们的“慢”我们还没法照搬。但是,我们可以学习他们中庸的生活理念和让心“慢”下来的生活意识。比如,我们可以在每个月的月初做个计划,除去不必要的应酬和消费项目,争取到郊外走一走,常和老朋友、老同学联系,偶尔聚一次。接着,将工作和生活划分开,每周两天的休息时间全部用来休息、看书、和家人相处,哪怕是发呆都行。每天中午拿出20分钟时间睡午觉,即使睡不着,也要闭目养神;尽量按时下班,坚决不把工作带回家,要自己去菜市场买菜,回家慢慢做、慢慢吃;晚上尽量不上网,少看电视,最好和家人一起聊聊天,或者出去散散步。
“慢”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方式。一个真正会工作、会生活的人应该“努力出汗不出血、拼脑拼劲不拼命、宽容谦让不窝囊”。满足了这样的目标,人才能拥有积极、健康的生活。
“慢生活”重在享受生活
现代生活中,每个人看起来都好像在马不停蹄地奔波,时时刻刻一副很努力、很拼命的样子。人们不断地追求着自己的目标,可结果是很多人都搞得身心疲惫,也不快乐,依然没有满足感。那是因为大多数人都不知道自己内心究竟需要什么。
在越来越快的生活面前,越来越多的人迷失了生活的方向,使自己离健康的生活和生命的本质越来越远。我们活着,似乎成天在赶路,脚步匆匆,不敢稍停一下,生怕一旦懈怠便再也赶不上别人的步伐,“惶惶不可终日”是现代人普遍的心理病症,我们耳边一直回响着两个字“竞争”,让我们的人生“糟蹋”为一场又一场比赛,难道我们所处的这个世界,真是一个角斗场?在残酷的竞技场上,我们永远没有闲心去享受生活吗?
生活日复一日,乐趣越来越少,压力越来越大,让人难以接受,是的,为什么要为生活所累,而不好好安排自己的人生,做自己真正的生活主宰者呢?
小时候,我们常常在夏日的傍晚和家人一起坐在院子里乘凉,整个晚上在闲话中度过。如今为什么不能花1小时去慢慢地散一场步,花2小时去音乐厅静静地听一场殿堂级的新年音乐会,花2小时慢慢享受一顿美食,花15天住在一个地方慢慢看风景,或者只是把手机、电话关闭3小时,舒舒服服地打场球、看几本书……所有这些“慢生活”与个人资产的多少并没有太大关系,只需要有平静的心态和把握个人时间的能力。
是时候挣开束缚自己的“锁”了,从现在开始努力寻找——更接近自然、更直接地接受造化赐予、更深地体会亲情、更近地触摸自己的灵魂、更清晰地听到自己真实声音、更靠近真理的“自己”。这样,我们的心便有了归宿,便能享受到生活给予生命的美好。
唯有“慢”生活,身体才会健康
健康是人生的第一幸福。健全的思想寓于健全的身体,不论多么出众的才能和力量,一旦失去了健康的身体,都将化为乌有。因此,“慢生活”与其说是一场运动,不如说是人们对现代生活的反思。快节奏的生活就像鞭子一样抽打着人们不断向前,没办法慢下来。因此,“慢生活”有点“物极必反”的道理,其本质是对健康、生活的珍视。
台湾著名作家林清玄曾在参加某电视台节目时谈到慢生活对健康的影响,他还举了一个有意思的例子来说明他的观点。就是关于乌龟的生活方式,乌龟的生活节奏非常缓慢,于是就长寿。林清玄还说他用的就是“龟吸法”,一丝丝地吸气,一丝丝地吐气,做深呼吸,这样有助于每次都能呼吸到完全新鲜的空气,对肺的保养也非常有利。
可见,“慢”下来对人体健康确实是有好处的,它主要表现在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
1.生理方面。我们知道,流行已久的“快”生活使很多人牺牲了自己的身体健康,尤其是心脏。心脏病专家就曾指出,心情郁闷与快节奏生活之间存在着必然联系,这增加了人们患心脏病的风险。心理学家也认为,压力会导致人体产生大量的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皮质激素。它们通过动脉传遍全身,使感官、神经系统、免疫系统、肌肉等都出现紧张反应。时间一长,人就会出现失眠、健忘、噩梦频繁、焦虑、工作中失误增多等现象。让生活的节奏慢下来,可以帮你减少压力,使你的神经和内分泌系统得到很好的恢复,同时还能避免体能的过分消耗。
2.心理方面。长期生活在快节奏中的人们,每天所承担的压力非常大,而压力大的最直接后果是心情郁闷。根据欧洲健康协会的调查,忧郁症已经成为继癌症和心血管病之后的第三大疾病。其最主要原因,人正是长期生活在紧张的状态中、没有朋友可以倾诉烦恼、生活不规律且节奏太快。所以,人一旦慢下来,就能有更多的时间用来品味生活,丰富人生阅历,从而达到减压的目的。心理决定生理,心理健康了,身体自然就健康了。
很多平常忙碌的人在度假的时候病倒;有些人工作时没事,退休之后反而突发心肌梗死。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如果一个人长期处于紧张中,身体会习惯于这种状态。一旦紧张因素消失,对身体来说便成了反常现象,肾上腺素大量减少,使器官失控,导致各种疾病。所以,坚持慢,才能让身体的运转更正常。
由此可见,慢生活就是一种循序渐进地改善生活、促进健康的好方法。也许你会说“我现在的生活条件不允许我慢下来,想慢下来太难了”。其实,要慢下来一点也不难,只要你认清人生最重要的东西是健康的身体、情感的交流,而不是高薪水、高职位;只要你真正懂得努力工作是为了更好地享受生活,你会很容易安静下来,过自己想要的慢生活。
给自己一点空闲,别成了时间的“奴隶”
如果你问白领们最期望的休闲方式是什么?答案必然是和家人相处、和朋友聚会、读书看报、看演出展览和健身。然而仅仅是期望,因为大部分人会说“没有时间”,因为很忙,因为要赚钱,因为社会竞争如此激烈,如果慢下来,很快就会被取代。
人们期望能沉下心慢慢享受生活,但现实似乎并没有给大家一个“慢”下来的机会。一位网友曾这样说:“时间”是个苛刻的暴君,而“现在”是一位魅力十足的女神。这个比喻真的是贴切之至。是啊,当今社会,生活节奏不断加快,“时间”似乎对每个人都不留情面,它的鞭子越抽越紧。看看那些已经成为时间“奴隶”的人们,每天匆忙的步履赶的是时间,废寝忘食地工作挤的是时间,苦拼苦干、不管不顾抢的是时间,时间对于每个人来说都好像不够用。
小张在某外企上班,他每天早晨一起床就开始和时间赛跑。从家里开车到公司20多分钟的路程必须缩短到15分钟,为了不迟到,一路上他开得飞快。车上播放的CD听了两年也没有时间去买新的。他总能把自己的时间安排得满满的,中午也不休息,除了在上班时间快速地工作,下班之后还要继续处理本来可以明天再办的事情。他总是觉得周围的人都比自己努力,要超过别人就必须让自己永远处于工作状态。最近他总觉得自己太疲惫了,想要好好休息,却找不到可以使自己放松的消遣方法,只会不住地看表,不断地计算时间。
在实际生活中,像小张这样的人很多,尤其是在外企拿高薪的工作人员。
一项对外企职工职业生活的调查显示:外企员工取得高收入的同时要承受很大的工作压力。多数员工(77.3%)每周的工作时间超过48小时,有的(19.6%)甚至每周工作时间超过60小时。每天工作忙碌而紧张(86.0%),下班后疲惫不堪(71.2%),是他们对自己一天工作的感受。
英国时间研究专家格斯勒曾说过,我们正处在一个把健康变卖给时间和压力的时代。很多人被束缚在“毫微秒文化”中,我们的时间被切分到最小,一周7天每天24小时不停工作,日常生活被忙碌和焦虑充斥。这种“微毫秒文化”发展到极致,人身心超负荷,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健康受到严重损害。
生活应该拖住时间,而不是被时间拖着走。被时间压迫,是现代人给自己增加的最大障碍。“时间病”已经在都市蔓延开来,人们在紧张时间的逼迫下,变得烦恼、慌乱和急躁,甚至因为透支而产生诸多慢性疾病。
人能不能多留给自己一点时间,成为时间的主人。如果时间不属于自己,那么时间所组成的生命和生活,属于自己吗?没有时间的自由,没有财务的自由,哪来生活的自由?
回归慢生活,远离“脑病时代”
人们都说,21世纪是“脑病时代”,这是因为21世纪的人生活节奏加快、竞争激烈、自我要求偏高,极易导致心理失衡,从而精神疾病不请自来。
其实,如果打开精神疾病患者的生活档案,就会发现他们不仅有过健康向上的追求,还有过干一番事业的梦想。但由于种种原因,他们的心灵不幸扭曲了。
绢子是某中学的毕业生,她平时学习刻苦,成绩一直在班上名列前茅,但高考时由于紧张,有几道题出了差错,一时无法面对失败的她,用一根绳索上吊自样了。两天后,一张成绩单寄到家中,超过高校最低录取分数线20分之多。“如果她的心理承受力不这么脆弱……”“如果她的家人能及早察觉……”“如果她……”哀伤中的亲友们对此不胜欷歔。
小林考上大学,攻读了研究生以后,猛然发现自己赶上了大龄青年男女择偶难的高峰。父母为她的婚事没少发愁,她却如同一只“自由鸟”飞来飞去,我行我素。几年过去了,虽经热心人张罗,但因她要求也太高,仍未遇到一个满意的“白马王子”。对此,她不以为然。然而实际生活并不像她幻想的那样一帆风顺,她既要面对出于好意的怜悯和不理解,也要忍受别人的非难、冷眼、猜忌和歧视,有时甚至还要承受更多的精神压力和不公平待遇。这样生活了不足两年时间,她就住进了精神病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