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细节决定健康大全集
19787200000002

第2章 掌握了中医养生,也就找到了防病治病的捷径(1)

中医养生最高境界:多在平时下工夫

做好一天的调养工作,延年益寿不难

古人认为,一天也是个小四季,早上是春天,中午是夏天,太阳落山是秋天,半夜是冬天,即这也正是《黄帝内经》中所说的“一日分为四时,朝则为春,日中为夏,日入为秋,夜半为冬”。

一天当中,人体内的阳气与自然界的阳气有同步的变化。如《黄帝内经》所言,清晨人体阳气开始发生;中午时分阳气升至顶点,呈现隆盛状态;傍晚黄昏时分则阳气渐趋于体内,阴气开始增长;到了夜晚,体表阳气已微,阴气渐增,至夜半增至顶点,呈现隆盛之态。一年里面,阳气的生、长、化、收、藏,有这么一个过程。在一天里,人也是这样的,要跟着阳气的变化做好“生、长、收、藏”四项工作。

中国有句老话叫“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天之计在于晨”。早上,对我们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关系着一天的身体与精神状况。中医认为早上是阳气生发之际,阳气是什么,是动力,是力量源泉。所以,在阳气初生之际做好保养工作很重要。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吃早饭,多喝点粥、豆浆之类的流质食物,少吃饼干类的干食。

另外,早上尽量保持心情愉快,不知你有没有这样经历:早上起来时心情好,非常高兴,那么这一天都会很高兴;相反,早上心情不好,挤公交车时跟人吵了一架,或者跟家人闹别扭了,心情郁闷,那么这一天你都高兴不起来,工作效率也提不上去。所以,早上一定要想办法让自己高兴起来。怎么做到这一点呢?每天早晨起床后,不要急着洗脸,要对着镜子,向镜子里的你微笑。为什么要在起床的时候做?按照心理学的研究,刚起床时是人从潜意识进入到意识的分界线,是从潜意识到意识的过渡时期,这个时候保持快乐的心态,或者鼓励自己,那么这一天就可以变得很愉快、很快乐。

中午阳气达到顶点,这个时候建议大家睡个午觉。这也是古人说的子午觉。所谓子午,是子时和午时,即中午11点到1点,半夜11点到1点。半夜11点到1点的时候,人的阳气来复了,阳气开始初生,并逐渐增强,一直到正午11点,阳气最旺盛;一到午时,阴气开始初生了,阴气逐渐生长,一直到半夜的11点达到最盛。所以子时和午时,一个是阳气初生的时候,一个是阴气初生的时候,不论阴气和阳气,在初生的时候都是很弱小的,需要我们保护它。

太阳西下时阳气渐虚,汗孔也随之闭密。所以到了晚上阳气收藏的时候,不要再扰动筋骨,不要受雾露的侵袭。到了深夜,阳气降到最低点,体内出现一片阴霾之气,这个时候就不要吃夜宵了,因为身体没有动力来消化它,不但不能吸收,还会影响睡眠。另外,晚上11点到1点的时间段内,如果你处在睡眠状态的话,阳气刚刚来复,它不会耗散掉,如果这时候你很好地睡觉了,高血脂、糖尿病发作几率就小。如果违反了阳气的活动规律,那么形体就会受邪气的困扰而衰薄。

天人是相应的,自然界阴阳气交换变化具有规律性,那么人体就应与“天地相参,日月相应”,做好一天内调养工作,预防疾病,延年益寿。

顺应24节气,养生需随“时”而动

节气交换之际,气温变化急剧,人很容易生病,所以根据二十四节气各自的气候特点,有重点地进行身体保养,对预防疾病有着积极的意义。

1.立春

“立”为开始之意,立春就是春天的开始,表明严冬已经过去,万物复苏的春季来临。关于立春,民间有个说法是:立春的时候人不能躺在炕上,否则这个人就会变得很懒。那么,这有没有科学道理呢?春季是主生发的,要多活动活动,让人体自身的生发气机与大自然的生发之气相应,有利于健康。如果总是躺着,整天处于懒散状态,就会阻碍人体气机的生发,健康就会受到威胁。

从中医角度讲,春季属于五行“金木水火土”中的木,而人体五脏与五行对应的是“心肝脾肺肾”。肝属木,木的物性是生发,肝脏也具有这样的特征,所以从立春开始在精神养生方面,要力戒暴怒,更忌情怀忧郁,而要做到心胸开阔,乐观向上,保持恬静、愉悦的心态。

春寒虽不像寒冬腊月那样冷酷,但如果过早脱下棉衣,很可能使人体防御功能被摧毁,导致流感、肺炎、哮喘等呼吸道疾病的发生,或使原有的疾病加重,这时除了要保持穿暖少脱之外,还要特别注意护好两头,即重点照顾好颈部和双脚。

2.雨水

关于雨水的习俗民间有很多,其中有一个是这样的:刚出嫁的女儿要回娘家给父母送礼物,礼品通常是一丈二尺长的红棉带,这称为“接寿”,意思是希望父母寿缘长,长命百岁;有了孩子的妇女,要送罐罐肉(用沙锅炖了猪蹄和雪山大豆、海带,再用红纸、红绳封了罐口),以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久不怀孕的妇女,则由母亲为其缝制一条红裤子,穿到贴身处,据说,这样此妇女便可尽快怀孕生子。

这些习俗很有意思,同时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人们对健康的重视与渴望。从雨水这一天开始,雨量会逐渐增加,湿邪之气也会随之而来。春寒料峭,湿气一般夹“寒”而来,因此雨水前后必须注意保暖,不要过早减少衣物以免受凉。同时少食生冷之物,以顾护脾胃阳气。

另外,雨水时节,人体血液循环系统开始处于旺盛时期,故易发生高血压、痔疮出血等疾病。所以雨水节气的养生重点是:摄养精神;继续进行春捂防春寒,并防止风湿;做适当的体育运动,提高身体免疫力;适当对脾胃进行补益。

俗话说“春困秋乏”,特别是春日的下午,人们工作学习时间长了,就感到特别疲乏,这个时候伸个懒腰,就会觉得全身舒展,精神愉悦,即使在不疲劳的时候,有意识地伸几个懒腰,也会觉得舒适。伸懒腰可使人体的胸腔器官对心肺挤压,利于心脏的充分运动,使更多的氧气供给各个组织器官,同时,由于上肢、上体的活动,能使更多的含氧的血液供给大脑,使人感到清醒舒适。

3.惊蛰

古时人们在惊蛰这一天,会手持清香、艾草,熏家中四角,以香味驱赶蛇、虫、蚊、鼠和霉味,久而久之,渐渐演变成不顺心者拍打对头人和驱赶霉运的习惯,即“打小人”的前身。

“打小人”只是一种形式,它内在的意思在于宣泄内心的不满,祈求新的一年事事如意。而这也反映了此时的一个养生关键:保持快乐、积极向上的情绪。

另外,“蛰”在汉语里的解释就是藏的意思,此时天气回暖,春雷开始震响,惊蛰的意思就是,春雷响起,蛰伏的动物感受到了春天的温暖,就开始出来活动了,蛇虫鼠蚁、病菌等害人虫也会结束冬眠,所以这个时候我们要注意增强体质,以驱邪气。

饮食上应该多吃一些清淡的食物,如糯米、芝麻、蜂蜜、乳品、豆腐、鱼、蔬菜、甘蔗等,提高人体的免疫力,调血补气、健脾补肾、养肺补脑。

4.春分

春分的“分”,是指春天过了一半的意思,此时春暖花开,是农家最忙的时节,也是人体容易过敏的季节。旧时民间有“春分吃春菜”的习俗,春菜是一种野苋菜,也称为春碧蒿。逢春分那天,采摘春菜,采回的春菜与鱼片一起做汤,叫“春汤”。还有俗语说“春汤灌脏,洗涤肝肠。阖家老少,平安健康”。

春分节气平分了昼夜、寒暑。所以,在保健上应注意保持体内的阴阳平衡,饮食上要禁忌大热、大寒,要保持寒热均衡。可根据个人的体质选择搭配饮食,如吃寒性食物鱼、虾佐以温热散寒的葱、姜、酒等;食用韭菜、大蒜等助阳之物时,配以滋阴的蛋类,以达阴阳平衡的目的。

5.清明

在中国民间,清明是祭祖扫墓的日子,充满着悲凉哀愁,而此时也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别死离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气。

古人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诸如蹴鞠、打马球、插柳等风俗体育活动。中医认为“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立伤骨,久行伤筋,久坐伤肉”。这个时候应当保持乐观的心情,经常到森林河边散步,多呼吸新鲜空气,进行适当的体育运动以疏通筋骨。

老年慢性气管炎容易在这个节气发作,饮食防治方法是多吃具有祛痰、健脾、补肾、养肺的食物。

6.谷雨

谷雨是春季最后一个节气。谷雨以后,气温回升速度加快,世间万物会出现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人的心情和精神状态达到一年中的最佳状态。但是“百草回芽,旧病萌发”,此时也是人体旧病最易复发的阶段,所以,这一点我们一定要注意。

此节气中人的消化功能正处于旺盛时期,应适当食用一些具有补血益气功效的食物,不但可以提高身体素质,抵抗春瘟,而且可以为安度盛夏打下基础。

7.立夏

古代,人们非常重视立夏的习俗。在立夏的这一天,古代帝王要率文武百官到京城南郊去迎夏,举行迎夏仪式。宫廷里“立夏日启冰,赐文武大臣”。另外,在民间立夏有称体重的习俗,据说这一天称了体重之后,就不怕夏季炎热,不会消瘦,否则会有病灾缠身。江西一带还有立夏饮茶的习俗,说是不饮立夏茶,整个夏天就会很难熬。

立夏是夏季的开始,以前乡间常用赤豆、黄豆、黑豆、青豆、绿豆等五色豆拌和白粳米煮成五色饭,称为“立夏饭”。绿豆性凉味甘,有清热解毒、止渴消暑、利尿润肤的功效,将其熬煮成的绿豆汤,是夏季最好的排毒解暑饮料。

另外,中医认为此时人体的心脏机能处于旺盛时期,应注意对心脏的特别养护。盛夏酷暑,人体出汗多,需补充水分,以保持机体平衡。

8.小满

人们常说“小满小满,麦粒渐满”,从小满开始,大麦、冬小麦等夏收作物已经结果,子粒渐见饱满,但尚未成熟,所以叫小满。小满,是收获的前奏,也是炎热夏季的开始,更是疾病容易出现的时候,这个时候一定要有“未病先防”的养生意识。

此气节是皮肤病的易发期,所以饮食调养宜以清爽清淡的素食为主,常吃具有清利湿热作用的食物,如赤小豆、薏苡仁、绿豆、冬瓜、黄瓜、黄花菜、水芹、荸荠、黑木耳、藕、胡萝卜、西红柿、西瓜、山药、蛇肉、鲫鱼、草鱼、鸭肉等;忌吃膏粱厚味、甘肥滋腻、生湿助湿的食物。

9.芒种

我国江西省有句谚语说:“芒种夏至天,走路要人牵;牵的要人拉,拉的要人推。”这是在讲芒种夏至时节人们都非常懒散,甚至走路都没精神。这是因为入夏气温升高,降雨增多,空气中的湿度增加,湿热弥漫空气,致使人体内的汗液无法通畅地排出,所以人们多会感觉困倦、委靡不振。要改善这种懒散的状况,首先应该保持轻松、愉快的状态,这样才能使气机得以宣畅,通泄得以自如。另外,要晚睡早起,多多呼吸自然清气,适当接受阳光照射,以顺应阳气的充盛,利于气血的运行,振奋精神,中午还可以小憩一会儿以消除疲劳。

10.夏至

顾名思义,“夏至”就是暑夏到来的意思。民间有“夏至一阳生”的说法,就是说在夏至日虽然天气炎热,阳气达到极致,但阴气在这个时候已经开始滋长,此时人体极为脆弱,很容易患上各种疾病。

夏至以时气候炎热,人的消化功能相对较弱,因此,饮食宜清淡不宜肥甘厚味,要多食杂粮以寒其体,不可过食热性的食物,以免助热,冷食瓜果适可而止,不可过食,以免损伤脾胃。

11.小暑与大暑

小暑过后,天气变得越来越热,迎来大暑。中国民间还有句俗话,叫“冬不坐石,夏不坐木”。就是说冬天不在石头上久坐,夏天不在木头上久坐,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这个季节中,温高湿重,在露天久放的木头,露打雨淋含水分较多,表面看上去是干的,其实经太阳一晒,温度升高,便会向外散发潮气,在上面坐久了就会有害健康。所以,夏季在室外乘凉散步的时候,最好不要在木椅子和树桩上久坐,以免寒湿侵入体内。

大暑这个节气,炎热的程度到达高峰。中暑人数明显增多,当出现持续六天以上最高气温高于37℃时,中暑人数会急剧增加。心脏病、糖尿病和前列腺病患者,在此气中要分外小心。

12.立秋

立秋是进入秋季的初始,这时候天气仍然很热,但是已经没有夏天的湿度大,因为秋天的气候特点是干燥,按照中医的理论,立秋后肺的功能开始处于旺盛时期,这个节气要注意内心平和宁静,保持心情舒畅,切忌悲伤忧虑,即使遇到伤感的事情,也应该主动予以宣泄,以避免肃杀之气,同时还应该收敛神气,以适应秋天容平之气。起居应“早卧早起,与鸡俱兴”,早睡可以调养人体中的阳气,早起则可使肺气得以舒展,且防收敛太过。

民间流行“贴秋膘”之说,夏天天气热,胃口差,人免不了会变瘦,瘦了当然需要“补”,“以肉贴膘”在老百姓中最常见。这一天,普通百姓家吃炖肉,讲究一点的人家吃白切肉、红焖肉、肉馅饺子、炖鸡、炖鸭、红烧鱼等。

另外,立秋以后,各种瓜果开始陆续上市,但民谚有“秋瓜坏肚”的说法,就是指立秋以后进食大量瓜类水果易引发胃肠道疾病。人们在夏天食用了大量瓜果,立秋以后再这样吃下去,就会损伤肠胃,导致腹泻、下痢、便溏等急慢性胃肠道疾病。因此,立秋之后应慎食瓜类水果,脾胃虚寒者尤应禁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