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每天学点经济学大全集
19786800000084

第84章 如何打理自己的财富(18)

(4)性格

性格决定个人的兴趣爱好以及治知识面,也决定其是保守型的,还是开朗型的;是稳健型的,还是冒险型的,进而决定其适合哪种理财方式。个人理财的方式有很多种,各有其优缺点。比如,储蓄是一种传统的重要的理财方式,而国债是众多理财方式中最为稳妥的,股票的魅力在于收益大、风险也大,房地产的保值性及增值性是最为诱人的,至于保险则以将来受益而吸引人们,等等。每一种投资理财方式都不可能让所有人在各个方面都得到满足,只能根据个人的性格决定。如果你是属于冒险型的,而且心理素质不错,能够做到不以股市的涨落喜忧,那么,你就可以将一部分资金投资于股票。相反,如果你自认为属于稳健型的,那么,储蓄、国债、保险以及收藏也许是你的最佳选择。

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组合投资

组合投资有三句箴言:“不要把所有的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意味着要分散风险;“不要一个篮子里只放一个鸡蛋”,即组合投资并不意味着把钱过度分散,过度分散反而会降低投资收益;“把鸡蛋放在不同类型的篮子里”,不同类型的篮子是指相关系数低的投资产品,例如股票基金与债券基金各买一些,这样的组合才能发挥组合投资的优势。

“股神”巴菲特在为他的恩师,同时也是其上一代最成功的投资大师本杰明·格雷厄姆的巨著《聪明的投资者》所作的序言中写道:“要终生投资成功,不需要超高的智商、罕见的商业眼光或内线消息,需要的是做决定的健全心态构架、避免情绪侵蚀这种架构的能力。”在书中格雷厄姆也给投资者这样的忠告,即投资者应合理规划手中的投资组合。比如说50%的资金应保证25%的债券或与债券等值的投资和25%的股票投资,另外50%的资金可视股票和债券的价格变化而灵活分配其比重。当股票的赢利率高于债券时,投资者可多购买一些股票;当股票的赢利率低于债券时,投资者则应多购买债券。当然,格雷厄姆也特别提醒投资者,上述规则只有在股市牛市时才有效。一旦股市陷入熊市时,投资者必须当机立断卖掉手中所持有的大部分股票和债券,而仅保持25%的股票或债券。这25%的股票和债券是为了以后股市发生转向时所预留的准备。

美国经济学家马科维茨1952年首次提出投资组合理论,并进行了系统、深入和卓有成效的研究。该理论包含两个重要内容:均值一方差分析方法和投资组合有效边界模型。马可维茨的真知灼见是风险为整个投资过程的重心,一项投资计划若没有风险,困难将不存在,但利润亦相应低微。风险意味着可能发生的事较预期发生的更多!我们并不期待居住的楼宇发生火灾,但火灾可能发生,为了避免这种可能损失,只有买保险;同理,我们不希望所持的股票跌价,然而它可能下跌,因此我们不把所有资金购买一种股票,即使它看起来前景那么美好。马科维茨用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来解答投资者如何在风险和收益之间做出取舍,即如何建立一个风险和报酬均衡的投资组合。所谓理性投资者,是指投资者能在给定期望风险水平下对期望收益进行最大化,或者在给定期望收益水平下对期望风险进行最小化。

人们进行投资,本质上是在不确定性的收益和风险中进行选择。投资组合理论用均值一方差来刻画这两个关键因素。所谓均值,是指投资组合的期望收益率,它是单只证券的期望收益率的加权平均,权重为相应的投资比例。用均值来衡量投资组合的一般收益率。所谓方差,是指投资组合的收益率的方差。我们把收益率的标准差称为波动率,它刻画了投资组合的风险。

提供最高回报率的有效投资组合的投资基金在20世纪70年代风起云涌,如雨后春笋般纷纷成立,带热了华尔街甚至全球的金融业,令基金市场成为以万亿美元计的大生意。这是建立在马科维茨投资组合理论之上的。而马科维茨也因此获得了199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由于投资者类型和投资目标不同,我们合理选择投资组合时可以选择下面三种基本模式:

(1)冒险速进型投资组合

这一投资组合模式适用于那些收入颇丰、资金实力雄厚、没有后顾之忧的个人投资者。其特点是风险和收益水平都很高,投机的成分比较重。

这种组合模式呈现出一个倒金字塔形结构,各种投资在资金比例分配上大约为:储蓄、外汇、房地产等投资为50%左右。

投资者要慎重采用这种模式,在作出投资决定之前,首先要正确估计出自己承受风险的能力(无论是经济能力,还是心理承受能力)。对于高薪阶层来说,家庭财富比较殷实,每月收入远远高于支出,那么,将手中的闲散资金用于进行高风险、高收益组合投资,更能见效。由于这类投资者收入较高,即使偶有损失,也容易弥补。

(2)稳中求进型投资组合

这一类投资组合模式适用于中等以上收入、有较大风险承受能力、不满足于只是获取平均收益的投资者,他们与保守安全型投资者相比,更希望个人财富能迅速增长。

这种投资组合模式呈现出一种锤形组织结构。各种投资的资金分配比例大约为:储蓄、保险投资为40%左右,债券投资为20%左右,基金、股票为20%左右,其他投资为20%左右。

这一投资模式适合以下两个年龄段的人群:从结婚到35岁期间,这个年龄段的人精力充沛,收入增长快,即使跌到了,也容易爬起来,很适合采用这种投资组合模式;45~50岁之间,这个年龄阶段的人,孩子成年了,家庭负担减轻且家庭略有储蓄,也可以采用这种模式。

(3)保守安全型投资组合

这一类投资组合模式适用于收入不高,追求资金安全的投资者。

保守安全型投资组合市场风险较低,投资收益十分稳定。

保守安全型的投资组合模式呈现出一个正金字塔形结构。各种投资的资金分配比例关系大约为:储蓄、保险投资为70%(储蓄占60%,保险10%)左右,债券投资为20%左右,其他投资为10%左右。保险和储蓄这两种收益平稳风险极小的投资工具构成了稳固、坚实的塔基,即使其他方面的投资失败,也不会危及个人的正常生活,而且不能收回本金的可能性较小。

其实你可以交更少的税——合理避税

一提到避税,你可能会问:“纳税是不可推脱的责任,怎么又要说合理避税了?”“避税不是违法犯罪的事么?我们怎么能做?”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应该辩证看待。避税和逃税不同,避税是在合理的方式下,减少税务支出,而逃税是在必须纳税的项目上不纳。

合理避税也称为节税或税务筹划,指纳税人根据政府的税收政策导向,通过经营结构和交易活动的安排,对纳税方案进行优化选择,以减轻纳税负担,取得正当的税收利益。

从目前看,个人可以通过投资避税和收入避税两种方法有效避税。

(1)投资避税

个人投资者可以充分利用我国对个人投资的各种税收优惠政策来合理避税。目前对个人而言,运用得最多的方法还是投资避税,投资者主要可以利用的有股票、基金、国债、教育储蓄、保险产品以及银行推出的本外币理财产品等投资品种。

投资基金,由于基金获得的股息、红利以及企业债的利息收入,已经由上市公司在向基金派发时代扣代缴了20%的个人所得税,基金向个人投资者分配红利的时候不再扣缴个人所得税,目前股票型基金、债券型基金和货币型基金等开放式基金派发的红利都是免税的。对于那些资金状况良好、追求稳定收益的投资者而言,利用基金投资避税无疑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国债作为“金边债券”,不仅是各种投资理财手段中最稳妥安全的方式,也因其可免征利息税而备受投资者的青睐。虽然由于加息的影响,债券收益的诱惑力有所减弱,但对于那些风险承受能力较弱的老年投资者来说,利用国债投资避税也是值得考虑的。

除此之外,对于那些家有“读书郎”的普通工薪家庭来说,利用教育储蓄来合理避税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相比普通的银行储蓄,教育储蓄是国家为了鼓励城乡居民积累教育资金而设立的,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免征利息税,因此教育储蓄的实得收益比其他同档次储蓄高出20%。但教育储蓄并非是人人都可办理的,其对象仅仅针对小学四年级以上(含)的在校学生,存款最高限额为2万元。

除了上述投资品种之外,目前市场上常见的本外币理财产品也是可以避税的。

在这些常见的投资理财产品之外,因为我国的税法规定“保险赔款免征个人所得税”,因此投资者还可以利用购买保险来进行合理避税。从目前看,无论是分红险、养老险还是意外险,在获得分红和赔偿的时候,被保险人都不需要缴纳个人所得税。因此对于很多人来说,购买保险也是一个不错的理财方法,在获得所需保障的同时还可合理避税。

此外,公积金和信托产品也是不需缴纳个人所得税的,公积金虽然可以避税,但是不能随意支取,资金的流动性并不强。信托产品所获的收益也不需缴纳个人所得税,但由于信托产品的投资门槛和风险较高,不是大部分普通投资者都可投资的产品。

(2)收入避税

除了投资避税之外,还有一种税务筹划方法经常被人忽视,那就是收入避税。由于国家政策——如产业政策、就业政策、劳动政策等导向的因素,我国现行的税务法律法规中有不少税收优惠政策,作为纳税人,如果充分掌握这些政策,就可以在税收方面合理避税,提高自己的实际收入。

比如那些希望自主创业的人,根据政策规定,在其雇佣的员工中,下岗工人或退伍军人超过30%就可免征3年营业税和所得税。对于那些事业刚刚起步的人而言,可以利用这一鼓励政策,轻松为自己免去3年税收。

而对于大众而言,只要掌握好国家对不同收入人群征收的税基、税率有所不同的政策,也可巧妙地节税。小王是一家网络公司的职员,每月工资收入3500元,每月的租房费用为800元。我国的《个人所得税法》中规定工资、薪金所得适用超额累进税率,在工资收入所得扣除2000元的费用后,其应纳税所得额是3500元—2000元,即1500元,适用的税率较高。如果他在和公司签订劳动合同时达成一致,由公司安排其住宿(800元作为福利费用直接交房租),其收入调整为2700元,则小王的应纳税所得额为2700元—2000元,即700元,适用的税率就可降低。

对于那些高收入人群而言,合理的避税和节税就显得更为重要。张先生是一家公司的高级管理人员,年薪36万元,一次性领取。按照国家的税法,他适用的最高税率高达45%,如果他和公司签订合同时将年薪改为月薪的话,每个月3万元的收入能使他适用的最高税率下降到25%,节税的金额是相当可观的。

在我国《个人所得税法》中,劳务报酬、稿酬、特许权使用费、利息、股息、红利、财产租赁、转让和偶然所得等均属应纳税所得。因收入不同,适用的税基、税率也不尽相同,从维护纳税人的自身利益出发,充分研究这些法律法规,通过合理避税来提高实际收入是纳税人应享有的权益。我国和税务相关的法律法规非常繁多,是一个庞大的体系,一般纳税人很难充分理解并掌握,因此除了自己研究和掌握一些相关法律法规的基础知识之外,不妨在遇到问题时咨询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士,如专业的理财规划师、律师等,以达到充分维护自身权益的目的。

会挣钱更要会省钱——新节俭主义

供职于北京某知名电台的方小姐是名高级翻译,今年刚满26岁,每年都有19万的不菲收入。可是在她的身上,你几乎找不到任何名牌的痕迹,即使是她钟爱的名牌也是要赶到打折才买的。每天她都要去农贸市场,因为那里的蔬菜和水果会比超市里的便宜将近1/3。

王先生是北京一家世界五百强企业的中方首席执行官,他每月都有不低于3万元进账。然而,王先生有着非常独特的消费方式:首先,他排斥名车豪宅,每逢礼拜六,他都会带着女儿前往附近的大型超市采购食品和生活用品,图个便宜,并尤其关注当天的特价优惠。不光如此,王先生还是一个砍价高手,他最辉煌的“战绩”是在果品批发市场将一箱脐橙以底价拿下。

有些人非常富有,但我们从他们的身上很难发现被奢侈品包装的痕迹,相反,他们在“物有所值”的消费过程上所花的时间和心思,可能比你我还多。关键在于,他们的“吝啬”不是泼留希金式的盲目守财,而是尽量节俭不必要开支,然后尽情为“爱做的事”埋单。其实,他们秉承的是时下在欧美发达国家的富人中非常流行的一种生活方式——“新吝啬主义”。

“新吝啬主义”又称为“新节俭主义”,它的诞生象征着一个全新消费时代的来临。因为这群人一切以“需要”为目的购买,绝不盲目追逐品牌和附庸风雅。作为一种成熟的消费观念,其诞生是人们的消费观发展的必然结果。在商品匮乏年代,人们总认为“贵就是好”,“钱是衡量一切的标准”,但随着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一部分人开始觉醒并有意识地寻找自己真正需要的东西,在这个过程中,消费观念不断与现实生活进行碰撞磨合,最终真正走向了成熟。